(共59张PPT)
春秋时代政局的突出现象,是霸政的形成。由于周室王权日趋式微,各诸侯国内则篡弑迭生,外则互相兼并,加上夷蛮、戎狄等异族时常侵扰中原,全国局势非常紊乱。一些势力强大但在列国竞争之下,一时无法君临全国,只得称霸诸侯,而为中原诸侯的盟主,并得到周天子的承认。春秋初年,大小诸侯国见于经传者有一百七十多国,可考者,不外齐、鲁、楚、秦、晋、宋、卫、燕、陈、曹、蔡、郑、吴、越等十数国。在春秋时期,先后参与争霸的著名诸侯有五个,史称“春秋五霸”。
第一阶段:齐桓公称霸。春秋时期首先称霸的诸侯是齐桓公,齐在春秋前期,已是东方的大国,疆土辽阔,负山面海,有鱼盐之利。但在齐襄公时,由于政治黑暗,剥削残酷,阶级矛盾一度尖锐。齐襄公死,桓公小白继位,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国势日益强盛。公尤前664年,山戎侵燕,齐桓公率军北伐山戎,保卫了燕国。前622年,狄人侵邢(河北邢台),齐桓公又救邢,并把邢人迁到夷仪(今山东聊城),另筑新城以安置之。公元前660年,狄人又侵卫,杀卫懿公。齐桓公救卫,将卫的剩余人口迁到楚丘(今河南滑县),使卫存在下来。齐桓公的救患扶危的行动,得到一些诸侯的拥护,威信大增。这时,南方的楚国强盛起来,不断北侵,兼并了许多小国,又连年伐郑,威胁中原。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齐、宋、陈、卫、郑、许、曹之师伐楚,与楚军对峙于陉(今河南偃师),双方互不相让。后齐、楚订立盟约,都撤回军队。齐桓公这次出兵虽未与楚作战,但却打击了楚国北进的锋芒,暂时消除了楚对中原诸国的威胁。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今河南考城东)大会诸侯,参加会盟的有齐、鲁、宋、卫、郑、许、曹等国的国君,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从此齐恒公成为霸主。得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前643年,齐桓公死,齐国逐渐衰弱。这时候,宋襄公图谋称霸,但在泓水之战被楚国所败而不成。
第二阶段:晋文公称霸。晋国原是汾水下游的一个小国,到春秋前期,逐渐强大。兼并了许多小国和戎、狄部落,疆域已扩大到整个汾水流域。献公晚年,因废嫡立庶,引起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公子重耳在国外流浪了19年。献公死后,重耳回国,在大臣狐偃、贾佗等的协助下,采取了一些整顿政治、经济的措施,经过整顿,政治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国家富强起来。
这时楚国又再向北侵犯,鲁、郑、陈、蔡等国先后归附于楚。公元前632年,楚围宋,宋向晋告急。晋文公率军救宋。晋军为避开楚军的锋芒,在未开战之前,主动退军“三舍”。至城濮(今河南濮阳西南),晋文公会晋、宋、齐、秦军,大破楚军。这就是著名的城濮之战。战后,晋文公又大会诸侯于践土(今河南原阳),与会的有鲁、齐、宋、蔡、郑、卫、莒等国,天子派代表参加会盟。晋文公成为继齐桓公之后的中原霸主。当时西方秦穆公也想参加中原角逐,但受晋国阻止,只好向西发展,扩地千里,称霸西戎。奠定了秦国的基业。
第三阶段:楚庄王称霸。楚是江、汉流域的一个蛮族国家,西周时,活动在丹阳(今湖北秭归)一带。公元前689年,始建都于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并逐渐强大,兼并了附近许多小国。楚庄王时,孙叔敖为宰相,整饬内政,兴修水利,国势更加强盛。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率军至雒邑的郊外,周定王被迫派人为他举行慰劳欢迎之礼,庄王“问鼎小大轻重”,表明了他有灭周的野心。前598年,楚围郑,晋救郑。次年,晋、楚军战于邲(今河南郑州市东),晋军大败。前594年,楚又围宋,宋向晋告急,晋畏楚而不敢出兵。从此,中原各国背晋向楚,楚庄王成为中原的霸主。庄王死,楚势渐弱。
第四阶段:吴、越争霸。吴、越是长江下游的国家,吴都于吴(今江苏苏州),越都于会稽(今浙江绍兴)。春秋末年,晋、楚两国渐趋衰弱,而吴、越先后崛起争霸。吴国相传也是西周初年分封的,与越国仿照楚国,在春秋中期即已自称为王,较早就同天子分庭抗礼。吴王阖闾执政时,国势强盛。吴王重用著名军事家孙武和原楚臣伍子胥,兴兵伐楚,经五战五捷于公元前506年直捣楚国都郢。这时楚得秦救援,越国又乘虚攻吴都,吴被迫撤兵。阖闾死,夫差继位,于前494年伐越,败越于夫椒(今江苏吴县太湖中山),围越王勾践于会稽。勾践求和,请为属国。前487年,吴筑邗城(今江苏扬州)于江北,又开邗沟,联结江、淮,通粮运兵,大败齐兵于艾陵(今山东泰安)。前482年,又与晋、鲁的国君及周天子的代表会盟于黄池(今河南封丘)。因当时越王勾践已进攻吴国,夫差让霸主与晋定公而回师吴国。公元前473年,越再伐吴,大破吴师,逼夫差自杀,吴国灭亡。
勾践灭吴后,成为江、淮下游最强大的国家。他率师北上,与齐、晋等诸侯会于徐(今山东滕县),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
诸侯争霸使得整个国家兵连祸接,没有宁日,给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奴隶带来更加深重的灾难。这使得日后奴隶们反抗奴隶主的斗争日益高涨,动摇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基础。
春秋战国形势图
齐
楚
秦
燕
赵
魏
韩
鲁
吴
宋
狄
戎
蔡
陈
当时各诸侯国掠夺性的战争频繁不已,严重破坏生产,甚至使下层人民“折骨为炊,易子而食”。墨子希望解除劳苦大众的苦难,提出“非攻”“兼爱”等政治主张。当时楚国是大国,占有两湖一带广大地区,宋国小,在今河南商丘一带,但处于战略要地。楚国用公输造器械,接连打败了周围几个国家,准备攻宋。
孔子
孟子
老子
荀子
墨子
庄子
名翟,墨家的创始人,相传原是宋国人,后来长期住在鲁国,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和政治家、教育家。也是一位卓有贡献的自然科学家。
(公元前468年——公元前376年)
墨子学派所代表的是小生产者、小私有者中下阶层的利益,主张“非攻”“尚贤”、“兼爱”、“节用”等,反映墨家学派革新政治、反对压迫等进步思想。在认识论上,墨子重视生产知识,承认外部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强调感性直观是认识的来源和根据。在二千多年前的古代,墨子具有这些唯物主义倾向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这也是墨子和他的学派能够在自然科学上做出重大贡献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又提出唯心论“天志说”,认为天有意志,且信鬼神。
《墨子》
墨家学派著作,现存53篇,是墨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论总汇。
辩论性散文,善于运用譬喻、类比、举例、论辩等方法论证。
先秦诸子散文
产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诸子创说,涌现出许多思想家和科学流派。
《论语》较短的语录体散文
“显学”
《墨子》论辩性散文
战国中叶
《孟子》对话体论辩文
《庄子》近似专题论文
战国后期
《荀子》专题散文
《韩非子》法治散文
公输即鲁班,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能工巧匠。
起于齐 愿藉子杀之
吾义固不杀人 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胡不已乎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
敝舆 短褐
已持守圉之器 公输盘诎
待楚寇矣 此为何若人
夫子何命焉为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子墨子解带为城
此为何若人
子墨子见王
胡不见我于王
于是见公输盘
为
见
不可谓知类
为与此同类
类
子墨子闻之
愿藉子杀之
然臣之弟子
然,胡不已乎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然臣之弟子
子
然
胡不已乎
吾既已言之王矣
已
公输盘不说
请说之
舍其文轩
楚王问其故
将以攻宋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以碟为械
说
其
以
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起于齐
荆国有余于地
胡不见我于王
今有人于此
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宋无罪而攻之
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于
而
①子墨子闻之、愿藉子杀之、请说之、宋无罪而攻之、吾既已言之王矣、欲窃之
②宋何罪之有
③荆之地
④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之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替
公输盘给楚国制造云梯这种器械,制成后,将要用来攻打宋国。
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夫子
代词
出发
倒装,于齐起
先生墨子听到这个消息,就从齐国动身,走了十天十夜,到达郢都,去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表疑问语气
公输盘说:“先生有什么指教呢?”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 藉 子杀之。”
欺侮
希望
先生墨子说:“北方有人欺侮我,我希望依靠您去杀了他。”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 献 十金。”
通“悦”,高兴
请允许我
公输盘不高兴了。
墨子说:“请允许我奉送给您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 固 不杀人。”
名→动,遵守道义
本来
公输盘说:“我遵守道义本来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
倒装句
墨子站起来,拜了两拜,说:“请允许我向您解释。我从北方听说您造了云梯,要用来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呢?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楚国
楚国多的是土地,缺少的是民众,如今牺牲民众的生命而去争夺自己并不缺少的土地,不能说是聪明。
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zhèng谏诤
对人亲善、友爱
宋国并没有罪而要去攻打它,不能说是仁爱。知道这个道理,却不(向楚王)据理力争,不能说是忠诚。
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明白事理
据理力争而没有结果,不能说是有能力。(自己说)遵守道义,不杀少数人,却要去杀众多的人,不能说是明白事理。”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既然这样
停止
公输盘被说服了。 墨子说:“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停止攻宋呢?”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引见
公输盘说:“不能,因为我已经对楚王说过了。”先生墨子说:“为什么不向大王引见我呢?” 公输盘说:“好吧。”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
华丽,形容词
墨子拜见了楚王,说:“现在这里有个人,抛掉自己华丽的车子,看到邻人有破车子却想去偷;
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什么样
抛掉自己的锦绣衣裳,看见邻人有粗布衣服就想去偷;抛掉自己的好饭好菜,看见邻人有粗劣食物便想去偷。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楚王说:“(这个人)一定是有偷窃病了。”
子墨子曰:“荆之地 方五千里,宋之地 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土地方圆
墨子说:“楚国的土地方圆五千里,宋国的土地方圆只有五百里。这就好像华丽的车子同破车子相比。
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 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
楚国有云梦泽,犀兕、麋鹿到处都是,长江、汉水里的鱼、鳖、鼋、鼍多得天下无比,宋国像人们说的那样,是个连野鸡、野兔、鲫鱼都没有的地方。这就好像好饭好菜和糟糠相比。
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楚国有松、梓、楠、樟这些大树,宋国却没有任何大树,这就好像锦绣衣裳和粗布衣服相比。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
我认为大王派官吏攻打宋国,是和这类行为一样。”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古今异义,虽然如此
wèi
wéi
楚王说:“好呀!虽然这样,但是公输盘给我造好云梯了,(我)一定要攻打宋国。”
于是见公输盘。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于是,楚王召见公输盘。
先生墨子解下衣带作为城墙,用木片作为攻城器械。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动→名,巧妙的战术
通“拒”,抗拒
公输盘多次设置攻城的巧妙战术,墨子多次都挡住了他。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通“御”,抵挡
公输盘的攻城器械都用尽了,墨子的抵挡办法还绰绰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 子矣,吾不言。”
通“屈”,折服
古今异义,用……方法
公输盘折服了,但他说:“我知道用什么方法对付你了,(可是)我不说。”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古今异义,用……方法
墨子也说:“我也知道你要用什么方法对付我,(可是)我也不说。”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楚王问他其中的原故。
墨子说:“公输盘的意思,只不过是想要杀死我。杀了我,宋国就没有谁能守卫抵御了,就可以攻下了。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 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名→动,入侵
可是我的学生禽滑厘等三百人,已经拿着我的防守器械,在宋国城墙上等待楚国来入侵了。
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即使
杀尽
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保卫宋国的人。”
楚王说:“好啦!我不攻打宋国了。”
1、墨子是怎样成功阻止楚国攻宋的?
2、谈谈你对文中人物形象的看法.
公输盘 墨子
类比推理
“吾义固不杀人” ———— “不智”“不仁”
自相矛盾 “不忠”“不强”
“不知类”
楚王 墨子
“必为有窃疾” “弃贵偷贱”
楚:大,富
宋:小,贫
“为与此同类”
设喻
对比
类推
模拟演习
公输盘:九攻-攻械尽-起杀心
对比
墨子:九距-守有余-预守备
排比
1、墨子与公输、楚王这场斗争给予我们什么启示?
2、墨子的“非攻”主张和他为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而不畏艰险的斗争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⑴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一方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使他们在舆论上威风扫地;另一方面,要从实力上作好充分准备,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⑵国弱被人欺,落后就要挨打。在强权肆虐横行的国际环境下,我们只有壮大实力,才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⑴要有“宏辩才能”、“谋略”等外交手段和实力才有望阻止战争的发生。
⑵墨子为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不怕艰险,坚韧不拔,勇于自我牺牲的奋斗精神和始终重视实践的作风,是激励我们奋斗的一股精神力量。
⑶墨子的“非攻”思想有其局限性,他不理解引起战争的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
如今,关注和平、反对战争已成为世界的潮流,请联系现实,拟一则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公益广告。
让战争从地球走开。
远离战争,让和平的阳光洒遍地球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