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马说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10 08:13: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4张PPT。伯乐相马图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
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
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
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
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
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
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
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
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导入新授马说唐 韩愈1.背诵这篇短小精悍、波澜横生的千古名
作,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2.熟练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3.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领会作者的思
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
的黑暗现实。
教学目的韩愈(768——824)退之
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
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
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
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
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
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
(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
世称韩昌黎,谥号“文”,
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走近作者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不平则鸣”,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写作背景 “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性体裁,与现代的杂文近似,可以叙事,也可以议论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马说”即谈马、论马。文体知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
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lì 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
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
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
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 ?其/真不知马也。 朗诵课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故 虽有名马,祗 辱 于奴隶
人之手,骈 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可是所以只辱没两马并驾,一起马棚、马厩 按照称道即使在 世界上有了伯乐,这样之后才会有千里
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是经常有。
因而即使有了千里马,也只是在奴隶人的手
中受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以
千里马著称。 疏通课文马之千里者,一食 或 尽粟一石。食马者不
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 见 ,且 欲与
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助词,无义吃一顿有时吃完通饲,喂马的人这吃才能和美好的品质 通现, 显露,显现 才能 尚且相当能怎么想要 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粟。
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当普通马来
喂养。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
饱,力不足,才能不能显现出来,想与普通的马
相等尚且办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通饲,饲养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 邪? 其真不知马也。名作动,鞭打 用 方法竭尽 通才,才能 通晓 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子 唉 恐怕, 表推测 难道, 表反问 通耶, 表疑问 驾驭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饲养它,不能充分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嘶叫
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
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唉!难道果
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不识得千里马吧。第三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
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感知内容1.概括三段的大意。第一段:强调了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
定作用;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2.课文首先为我们摆明了什么观点?突出强
调了什么问题?观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突出强调了伯乐能识马,如果没有伯
乐的慧眼,千里马就会被埋没,即伯乐对
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 3.读第一段,当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时会有
怎样的遭遇?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
之间。4.请从第二段中找出句子说明千里马被埋没
的原因。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
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5.请从第三段中找出千里马被摧残、被埋没
体现在哪三个方面?文段中哪句话能揭示
全文的主旨? 三个方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
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主旨句:其真不知马也。合作探究1.本文表面虽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才,
那么文中以“伯乐”、“千里马”、“食
马者”各比喻哪几类人?比喻的则是愚妄浅薄不能识别
人才,甚至于埋没人才、摧残
人才的统治者。实际上比喻的是善于识别人才,
知人善用的有识之人。比喻的是有才华、有才能的人。伯 乐:千里马:食马者:2.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首先提出全文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
对论点作概括论述,第二段进一步从反
面展开论述,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
性。第三段对“食马者”进行辛辣的嘲
讽,结尾再次强调造成不合理现象的原
因,是“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主旨,
并与开头的论点照应。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 千里而食也第一段提出论点
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正面论证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反面论证
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论证:反面论证,得出结论:
其真不知马也(主旨)第三段论证过程《马说》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总结全文主要写法托物寓意 通过叙述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性作
用,描述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刻画了
食马者的浅薄、愚妄、无知,痛斥了当
时的统治者不能识别和重用人才,集中
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
抒发了对人才的同情和理解,希望人才
能被发现和重用。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
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讽刺和控诉。中心思想拓展延伸2.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
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
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1.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
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
大家熟悉的伯乐,并概括他的事迹。 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贤,
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如:齐桓公发现
并重用管仲,使齐国强盛起来。 伯乐更重要。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马之千里者 之: 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
祗辱于奴隶之手 祗: 辱: 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 槽枥:
不以千里称也 以: 称:
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 尽: 才美不外见 才美:
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常: 等: 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
策之不以其道 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尽: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鸣: 通:
执策而临之 临: 其真不知马也 知:
安求其能千里耶?安:助词,无义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只是辱没两马并驾喂牲口的食器凭,凭借著称 吃一顿吃完才能,美好的素质普通的等同,一样有时方法,正确的方法竭尽马鸣叫通晓 面对识别,了解
怎么重点词语解释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执策而临之
策之不以其道 食食不饱,力不足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其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之骈死于槽枥之间
策之不以其道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鞭子,名词
用鞭子打,动词}}指代“千里马”
难道,表反问语气
恐怕,表推测语气“的”,结构助词
指代“千里马”
无意义,调节音节策shí,吃sì通“饲”,喂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句子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策之不以其道
C.安求其能千里也
D.一食或尽粟一石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不识千里马啊! 作者借千里马被埋没,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强烈不满。通“饲”,喂养驾驭,用鞭打怎么有时当堂训练:中考试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