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孙中山成立兴中会、领导广州起义等史实;认识孙中山是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2.掌握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时间、纲领、性质及成立意义。
3.识记三民主义的内容和地位;分析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与三民主义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读材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孙中山先生大无畏的革命勇气;坚持民主共和的坚定立场和百折不挠,追寻救国之路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1. 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尤其是早期思想的转变。
2.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教学难点:
1.理解孙中山为什么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2. 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辛亥革命110周年纪念图片。
教师铺垫:同学们,今年是辛亥革命110周年。10月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习近平主席为什么对孙中山先生有如此高的评价,让我们今天一起学习第八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了解先生的丰功伟绩。
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二、新课学习(出示学习目标)
过渡:孙中山先生出生之时,中国正遭受巨大的屈辱和灾难。在中华民族苦难之时,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如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李鸿章等洋务派进行的洋务运动;康有为等领导的戊戌变法 ;而孙中山先生却立志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国。
教师突破改革和革命区别。改良(改良)是国家和政府主动的采用一种从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来改变比较陈旧的落后的制度,让国家变得更好。革命是群众自下而上的,用暴力的手段,用更多的流血和牺牲推翻旧统治,建立新的社会制度。孙中山先生为什么要选择这条更加艰难、更加危险的道路呢?这要从他的早年经历说起。
1、革命·种子
指导学生阅读第一子目第一段及“人物扫描”,了解孙中山的成长历程。
孙中山出生在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原名孙文字逸仙。从小听着太平天国的故事长大,称赞洪秀全是反清英雄第一人。在多次见到清兵对百姓的压榨后,更明白洪秀全为什么要反清。在他的心中埋下了反清的种子。在他14岁时,跟着他的哥哥去了美国的檀香山读书。接触到了不少资产阶级民主的思想。又看到了中国的落后。少年孙中山就树立了改良中国,拯救同群的伟大志向。
提问:在少年孙中山的心中播下了哪些种子?
预设:“反清”“救国”
2、革命·萌芽
过渡:孙中山不仅是一个心系祖国的爱国青年,也是一个具有世界意识的近代知识分子。那他将最终选择怎样的方式来救国呢?
出示PPT材料
材料一:1892年,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医术精湛,名噪一时。在广州行医时,他遇到陆皓东等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经常倡言革命,抨击朝政,经过反复商讨,孙中山认识到,每一个医术高明的医生,只能为一小部分人治病,不能救国,要做一个医治整个中国的医生,就必须改革中国的政治。几年后,他由一位医生变成一位职业革命者。
提问:阅读材料,说说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什么转变?
预设:“医人”到“医国”
过渡:该如何医国,接下来还是通过材料了解孙中山先生的选择.
材料二 :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回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提问:阅读材料二,说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教师指导阅读材料的方法)
预设:主张以改良的手段去实现国富民强的理想。
讲述:这次上书最终以被李鸿章拒绝而告终。这次上书的失败,让孙中山看到了清政府的腐朽,从而触发了他早已埋种在心中的革命的种子。从此,孙中山救国之路的探索有了明确的方向,那就是要用革命推翻清政府,重新建设一个民主的国家。同年11月,他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了兴中会。
(1)兴中会
请同学们在教科书中找找出新中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宗旨,口号。可以得出结论。檀香山兴中会不仅是一个爱国团体,而且已在爱国救亡的宣言下,具有了民主革命的性质。他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广州起义
讲述:甲午战争的战败,更加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虽然当时维新变法是主要思潮,但孙中山已让革命有口号转化为了行动。香港兴中会总部成立以后,孙中山等人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建立革命据点。这次起义是孙中山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因消息泄露,陆浩东等人不幸被捕牺牲,起义失败。孙中山先生称陆浩东是为共和革命而牺牲者之第一人。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遭到了清政府通缉。从此他断发改装,流亡海外,为更大规模的革命做准备。(可指导学生了解相关史事)
3、革命·成长
(1)革命思想迅速传播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的反动面目暴露无遗,民众要求推翻清政府的情绪日益高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张炳麟,邹容,陈天华发出了革命的呐喊。章炳麟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中,全面深刻的批驳了康有为的“保皇”主张。邹容的《革命军》,热情歌颂革命,颂扬民主。陈天华的猛回头和《警世钟》等这些著作宣传了民主革命的思想。这些著作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思想基础)
(2)革命团体纷纷成立(组织基础)
讲述: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迅速传播,使革命力量不断壮大,各种革命组织纷纷成立。黄兴、陈天华、宋教仁等在长沙成立华兴会,蔡元培、徐锡麟、陶成章等在上海成立光复会,这两个组织分别成为长江中游和长江下游影响较大的重要团体。(教师提醒同学们注意看标注)
(3)孙中山成为革命领袖(领导基础)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孙中山的主张逐渐得到了其他革命党人的认同,孙中山成为了革命党公认的领袖。
PPT出示课本材料研读的材料
孙逸仙者,近今谈革命者之初祖,实行革命者之北辰,此有耳目者所同认……孙逸仙者,非一氏之私号,乃新中国新发现之名词也。有孙逸仙,而中国始可为…… ——章士钊《孙逸仙 自序》分析 学生讨论:为什么孙中山能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
答案展示: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早年从“医人”转向“医国”,从要求改革投身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他先后建立了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发动武装起义。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孙中山的主张逐渐得到其他革命党人的认同,孙中山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
教师讲述:随着革命运动的不断深入,分散的、地方性的革命团体已经不适应革命形势了,为了集中革命力量,有必要互相联合、共同斗争。于是,孙中山积极奔走,着手建立全国规模的革命政党。1905年中国同盟会应运而生。
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最后两段正文标注出同盟会的相关史实。教师用填空形式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落实。
过渡:同盟会的成立,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孙中山先生在民报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教师讲述:(解释同盟会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的关系的具体含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即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反对民族压迫。“创立民国”——民权就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平均地权”——民生。就是改革土地制度。因此,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适应历史的发展,符合人民的要求,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不仅学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更感受到孙中山先生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心怀祖国的爱国精神、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天下为公的奉献精神。先生在生命最后的弥留之际还不忘交代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任需努力。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深切夙愿正在成为现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四、作业练习
完成作业练习单
五、课后反思
本课的设计以“革命·()”为主题,梳理了孙中山的早期的革命活动以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产生、发展、壮大为主线,突出了在国家危亡之际,像孙中山这样无数的仁人志士为挽救民族危亡不顾个人安危的崇高的爱国精神。突出历史人文学科对学生情怀的培养。反思本课教学,重点要关注是否做到以几点:
1、总体来讲,本课理论性较强,需要教师讲解、阐释的地方较多。教学过程中要兼顾教师与学生的活动,处理好教师讲解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之间的关系。
2、本课教学引用了大量的文献材料,旨在提高学生阅读和分析材料的能力,但课堂上对材料的分析不够仔细,效果不理想。
3,本课是对学生进行民族情怀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和历史与现实结合,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避免生硬说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