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 课时训练(含答案) 高中地理中国版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4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 课时训练(含答案) 高中地理中国版必修第一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11-03 21:18:43

文档简介

第二章 第四节 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
【A基础培优练】
时间:30分钟 总分:54分
(知识点1:自然界的水循环。知识点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知识点1、2](2024年四川德阳期末)下图为水循环主要环节模拟实验示意图。将实验装置连接好,烧瓶中装有适量的自来水,酒精灯加热烧瓶,待玻璃导管中有充足的水蒸气释放出来,在玻璃板上放置若干冰块,水蒸气遇到玻璃板后,冷却凝结形成水滴,再降落到托盘中。据此完成第1~3题。
1.推测该实验涉及到的自然界水循环主要环节包括(  )
A.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
B.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C.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
D.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下径流
2.该模拟实验主要体现的水循环意义是(  )
A.使水体得以更新 B.塑造地表形态
C.联系了四大圈层 D.调节水热分布
3.若要增加托盘中的水量,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有(  )
①增加烧瓶中的水 ②延长加热的时间 ③减弱酒精灯火力 ④缩小玻璃板面积 ⑤增加冰块数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⑤ D.②③⑤
【答案】1.C 2.D 3.C [解析]第1题,据图分析,烧瓶中的水在酒精灯的作用下受热蒸发,形成水蒸气,通过玻璃导管被输送到玻璃板下方,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降水。但是托盘中的水无法下渗,因此没有地下径流。托盘中的水在盘面上可以流动,模拟地表径流,C项正确。第2题,读实验仪器图,水的运动方向是单向的,没有回到最初的烧瓶,因此没有使水体得以更新,A项错误;整个实验过程中水体未和地表物质进行接触,没有改变任何形状,因此没有体现出塑造地表形态,B项错误;该实验没有模拟生物圈,因此没有体现出联系了四大圈层,C项错误;实验中水循环的动力是加热的酒精灯,具有一定的热量,随着水的运动酒精灯散发的热量进行了转移和变化,因此该实验体现出了调节水热分布,D项正确。第3题,若要增加托盘中的水量,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有增加烧瓶中的水,增加蒸发量,①正确;延长加热的时间使更多的液态水被蒸发,②正确;减弱酒精灯火力会使液态水受热减少,进而减少蒸发,③错误;缩小玻璃板面积会减小水蒸气遇冷的接触面,减少降水量,④错误;增加冰块数量可以提高水蒸气遇冷的强度,增加降水量,⑤正确。C项正确。
[知识点1]下图为某地理考察小组在沙漠地区利用日光蒸馏法取水的示意图。读图,完成第4~5题。
4.该方法揭示了水循环的主要动力包括(  )
①风力 ②地球重力 ③太阳能 ④温室效应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该方法可以模拟的水循环环节有(  )
①蒸发 ②水汽输送 ③大气降水 ④地下径流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4.C 5.B [解析]第4题,结合示意图分析,实验利用太阳辐射的能量,使水分蒸发,凝结的水滴在地球重力作用下,滴落到容器中,该方法揭示了水循环的主要动力包括太阳能、地球重力。第5题,蒸馏模拟了蒸发环节,水汽凝结、滴落类似于大气降水过程,故①③正确;结合示意图分析,没有水汽输送环节,也没有形成地下径流,故②④错误。
[知识点1、2]读城市路面硬化对水循环的影响图,完成第6~7题。
6.漫画中柏油路(  )
A.阻断了地表雨水下渗
B.不利于地表径流形成
C.有利于地下水的蒸发
D.不易形成城市内涝
7.利于水循环的市政建设有(  )
①减少绿地面积 ②建雨水花园 ③水泥路面代替柏油路 ④路面用透水砖 ⑤加大景观水体面积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④⑤
【答案】6.A 7.D [解析]第6题,柏油路透水性差,阻断了地表雨水下渗;柏油路减少了雨水的下渗量,因此地表径流会增多;柏油路阻隔了地下水蒸发;地表径流增多,积聚容易导致城市内涝。第7题,减少绿地面积,会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下渗和地下径流,①错误;建雨水花园,有利于增加下渗和地下径流,②正确;水泥路面和柏油路一样,都不利于下渗,③错误;路面用透水砖,有利于增加下渗和地下径流,④正确;加大景观水体面积,水域面积增大,蒸发增加,降水量增加,⑤正确。
[知识点1](2023年福建三明期末)地中蒸渗仪装置是利用水量平衡原理,进行量化研究根系吸水层中有效降水量的观测试验装置。下图为地中蒸渗仪装置原理示意图,实验小组用该装置进行了一次测量,测得该次降水量为P,蒸散量(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的总耗水量)为E,量筒①的量为R,量筒②的量为D。据此完成第8~9题。
8.R表示的是(  )
A.地表径流量 B.地下径流量
C.下渗量 D.蒸发量
9.该次实验测得的根系吸水层中的有效降水量为(  )
A.P+R-E-D B.P-R-E-D
C.P-R+E-D D.P-R-E+D
【答案】8.A 9.B [解析]第8题,依据材料,量筒①的量为R,量筒①是放置在地表,收集表面的水,代表的应是地表径流,A项正确。第9题,读图可知,量筒①的量为地表径流量,量筒②的量为地下径流量。故该次实验测得的根系吸水层中的有效降水量=P(降水量)-R(地表径流量)-E(蒸散量)-D(地下径流量),B项正确。
[知识点1、2]下图为全球水量平衡图。就多年平均状况而言,陆地水体、海洋水体总量保持平衡。据此完成第10~11题。
10.根据全球水量平衡原理,下列关系成立的是(  )
A.①=③+④ B.②>⑤
C.②=③+⑤ D.④>②+⑤
11.图中显示了水循环的基本过程,下列属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的是(  )
A.保持海陆间热量收支一致
B.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
C.减轻了洪涝灾害发生概率
D.降低了全球海水平均盐度
【答案】10.A 11.B [解析]第10题,就多年平均状况而言,陆地水体、海洋水体总量保持平衡。①为总降水量,就多年平均而言,与总蒸发量相等,总蒸发包括海水蒸发和陆地蒸发(含植物蒸腾),所以①=③+④,A项正确;②属于陆地降水量,⑤为海洋降水量,故②<⑤;②为陆地降水量,转化为入海径流量⑥和陆地蒸发量(含植物蒸腾量)③,所以②=③+⑥;④为海水蒸发量,②为陆地降水量,⑤为海洋降水量,所以④<②+⑤。第11题,水循环调节了海陆间热量收支差异,维持了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B项正确;水循环无法减轻洪涝灾害的发生概率;全球海水平均盐度保持稳定,水循环过程并不能降低全球海水平均盐度。
[知识点1、2](2024年山西吕梁期末)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缺水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下图为海绵城市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2~14题。
12.与传统城市相比较,海绵城市在一次降水过程中产生的明显变化是(  )
A.水汽蒸发减少 B.土壤下渗增加
C.地下径流减少 D.地表径流增强
13.在建设海绵城市过程中,下列措施最可行的是(  )
A.铺设透水路面 B.实施楼顶绿化
C.完善排水设施 D.增加喷泉景观
14.我国大力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目的是(  )
①增强城市热岛效应 ②减轻用地的紧张状况 ③提高防洪排涝能力 ④缓解城市水资源压力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2.B 13.A 14.C [解析]第12题,读图,海绵城市与传统城市相比,城市的湖泊、湿地、森林等增加,硬化的地表减少,因此在降水过程中,土壤下渗明显增加,地下径流增加,地表径流减少,水汽蒸发有所增加,B项正确。第13题,铺设透水路面,下渗作用变强,能起到较强的吸水渗水作用,A项正确;实施楼顶绿化可以滞留、含蓄雨水,但与路面相比,楼顶空间较小,能够吸收的雨水较少,对建设海绵城市起到的作用较小;完善排水设施,可以减少地表径流,减轻城市内涝,但没有海绵城市的吸水、蓄水作用;增加喷泉景观对建设海绵城市没有帮助。第14题,读图可知,建设海绵城市增加了城市中的绿地和湿地面积,可调节城市气温变化,缓解热岛效应,同时在降雨过程中雨水下渗增加,地表径流量减少,提高了城市防洪排涝能力,①错误,③正确;建设海绵城市对城市用地紧张没有缓解作用,②错误;海绵城市可含蓄雨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有利于缓解城市水资源压力,④正确。C项正确。
15.[知识点1](2024年江西上饶期末)万安水库地处江西省吉安市万安县与赣州市赣县区交界处,是赣江干流中游的一个大型水库。赣江上游山区谷深河窄,进入平原后,河谷开阔,水流平缓。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万安水库的修建,说明(  )
A.目前人类对环节①影响最大
B.人类可以改变环节②的季节分配
C.可以增加环节③和⑤的水量
D.科学技术可以调节环节④的流向
【答案】B [解析]读图可知,图中水循环各环节按序号①~⑤顺序分别为蒸发、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降水。万安水库的修建主要体现人类活动可通过对地表径流(②)的影响,从而影响水循环,A项错误;水库可以削峰补枯,调节地表径流(②)的季节分配,B项正确;水库修建对下渗(③)和降水(⑤)的水量影响相对较小,也没有改变地下径流(④)的流向,C、D项错误。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9分)
[知识点1、2](2023年云南大理期末)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实施重要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黄土高原位于黄河中游地区,地表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近年来,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大规模整治,当地植被覆盖率明显提高,生态环境逐渐得到改善。某年7月,黄河支流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但未形成明显洪峰。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图中序号表示水循环环节)。据此完成第16~18题。
16.与黄土高原地表沟壑纵横密切相关的水循环环节是(  )
A.① B.③
C.④ D.⑥
17.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  )
A.③增加 B.④减小
C.⑤增加 D.⑥减弱
18.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但未形成明显洪峰,主要是因为(  )
A.植被生长需水量大
B.气温高,蒸发旺盛
C.地表水下渗量较大
D.林冠大量截留雨水
【答案】16.BC 17.ABC 18.C [解析]第16题,黄土高原夏季降水量大,多暴雨,地表径流增多,对地表的冲刷加强,加上土质条件等原因,地表沟壑纵横,故B、C项正确。第17题,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可以增加下渗(⑥),从而减小地表径流(④),增加地下径流(⑤),蒸发(植物蒸腾)量加大,降水量(③)随之增加,故A、B、C项正确。第18题,由材料可知,当地植被覆盖率明显提高,生态环境逐渐得到改善。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来水多,与植被多年平均生长需水量关系不大,A项错误;汾川河流域气候稳定,气温未有明显变化,B项错误;植被可降低地表径流流速,增加地表水下渗量,使地表径流大量转化为地下径流,使河流径流量减小,无明显洪峰形成,C项正确;林冠可以降低雨水冲刷程度,但截留雨水的能力较差,D项错误。
【B素养提升练】
一、单项选择题
(2024年北京石景山区期末)下图为某古城排水系统示意图,前人根据地形,随形就势修建了该地下排水系统。排水沟内连水塘,外通江河,沟口安有可自动关闭的单向“水窗”,使古城千年不涝,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治水智慧。据此完成第1~2题。
1.雨季时,该排水系统对古城水循环的主要影响是(  )
A.减少了降水
B.有效减少了地表径流
C.使蒸发量增加
D.增加了地表水的下渗
2.该排水系统的治水智慧体现在(  )
①利用地势高差,加快雨水外排速度 ②城内修建水塘,暴雨时可蓄积雨水 ③利用单向“水窗”,防止环城江河水倒灌 ④通过大量种树,增加雨水的下渗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1.B 2.A [解析]第1题,由材料“根据地形,随形就势修建了该地下排水系统。排水沟内连水塘,外通江河”可知,该古城排水系统利用天然地势特点,内连水塘,外通江河,排水沟能将雨水及时排入江河中,有效减少了地表径流,B项正确。第2题,依据图文信息可知,该排水系统利用地势高差,加快雨水外排速度,①正确;城内修建水塘,暴雨时可蓄积雨水,②正确;利用单向“水窗”,防止护城河水,而不是环城江河水倒灌,③错误;没有通过种树来影响下渗,④错误。A项正确。
二、综合题
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每年入汛以后,我国很多城市面临内涝问题。2023年7—8月,受台风“杜苏芮”残余环流影响,北京市及周边地区遭遇极端强降雨。7月29日20时至8月2日7时,北京市平均降雨量达到331毫米,83小时内降雨量达到常年年均降雨量的60%。极端强降雨造成市内部分地区出现严重内涝。
材料二 很多城市为了缓解城市内涝现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通过增加绿地面积、建造雨水花园等措施打造海绵城市。为响应“建设节水型社会”号召,丹东某学校进行了海绵校园改造工程。下图为海绵校园示意图。
(1)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北京市部分地区出现严重内涝的原因。
(2)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从海绵校园示意图中选择一项适合本校建设海绵校园的措施,并从水循环角度说明它的作用。
(3)简述建设海绵城市的积极意义。
【答案】(1)台风“杜苏芮”残余环流向北京市及周边地区输送大量水汽,形成极端强降雨;城市路面硬化,下渗作用减弱,地表径流增多;地势低洼处排水不畅,地表径流于此汇聚。
(2)①修建地下蓄水池:利用洼地存蓄雨水,滞留地表径流。②铺设透水砖:利于雨水和地表水下渗。③增加绿地面积:滞留地表径流,增加蒸发和植物蒸腾。④利用蓄水修建喷泉:增加空气湿度,促进水循环。
(3)有利于节约水资源;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效率,减少城市内涝;减缓城市的热岛效应;增加空气湿度;增加植被覆盖率,美化环境;调节水循环,优化水体空间分布;利于合理规划城市;等等。第二章 第四节 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
【A基础培优练】
时间:30分钟 总分:54分
(知识点1:自然界的水循环。知识点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知识点1、2](2024年四川德阳期末)下图为水循环主要环节模拟实验示意图。将实验装置连接好,烧瓶中装有适量的自来水,酒精灯加热烧瓶,待玻璃导管中有充足的水蒸气释放出来,在玻璃板上放置若干冰块,水蒸气遇到玻璃板后,冷却凝结形成水滴,再降落到托盘中。据此完成第1~3题。
1.推测该实验涉及到的自然界水循环主要环节包括(  )
A.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
B.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C.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
D.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下径流
2.该模拟实验主要体现的水循环意义是(  )
A.使水体得以更新 B.塑造地表形态
C.联系了四大圈层 D.调节水热分布
3.若要增加托盘中的水量,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有(  )
①增加烧瓶中的水 ②延长加热的时间 ③减弱酒精灯火力 ④缩小玻璃板面积 ⑤增加冰块数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⑤ D.②③⑤
[知识点1]下图为某地理考察小组在沙漠地区利用日光蒸馏法取水的示意图。读图,完成第4~5题。
4.该方法揭示了水循环的主要动力包括(  )
①风力 ②地球重力 ③太阳能 ④温室效应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该方法可以模拟的水循环环节有(  )
①蒸发 ②水汽输送 ③大气降水 ④地下径流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知识点1、2]读城市路面硬化对水循环的影响图,完成第6~7题。
6.漫画中柏油路(  )
A.阻断了地表雨水下渗
B.不利于地表径流形成
C.有利于地下水的蒸发
D.不易形成城市内涝
7.利于水循环的市政建设有(  )
①减少绿地面积 ②建雨水花园 ③水泥路面代替柏油路 ④路面用透水砖 ⑤加大景观水体面积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④⑤
[知识点1](2023年福建三明期末)地中蒸渗仪装置是利用水量平衡原理,进行量化研究根系吸水层中有效降水量的观测试验装置。下图为地中蒸渗仪装置原理示意图,实验小组用该装置进行了一次测量,测得该次降水量为P,蒸散量(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的总耗水量)为E,量筒①的量为R,量筒②的量为D。据此完成第8~9题。
8.R表示的是(  )
A.地表径流量 B.地下径流量
C.下渗量 D.蒸发量
9.该次实验测得的根系吸水层中的有效降水量为(  )
A.P+R-E-D B.P-R-E-D
C.P-R+E-D D.P-R-E+D
[知识点1、2]下图为全球水量平衡图。就多年平均状况而言,陆地水体、海洋水体总量保持平衡。据此完成第10~11题。
10.根据全球水量平衡原理,下列关系成立的是(  )
A.①=③+④ B.②>⑤
C.②=③+⑤ D.④>②+⑤
11.图中显示了水循环的基本过程,下列属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的是(  )
A.保持海陆间热量收支一致
B.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
C.减轻了洪涝灾害发生概率
D.降低了全球海水平均盐度
[知识点1、2](2024年山西吕梁期末)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缺水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下图为海绵城市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2~14题。
12.与传统城市相比较,海绵城市在一次降水过程中产生的明显变化是(  )
A.水汽蒸发减少 B.土壤下渗增加
C.地下径流减少 D.地表径流增强
13.在建设海绵城市过程中,下列措施最可行的是(  )
A.铺设透水路面 B.实施楼顶绿化
C.完善排水设施 D.增加喷泉景观
14.我国大力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目的是(  )
①增强城市热岛效应 ②减轻用地的紧张状况 ③提高防洪排涝能力 ④缓解城市水资源压力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①④
15.[知识点1](2024年江西上饶期末)万安水库地处江西省吉安市万安县与赣州市赣县区交界处,是赣江干流中游的一个大型水库。赣江上游山区谷深河窄,进入平原后,河谷开阔,水流平缓。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万安水库的修建,说明(  )
A.目前人类对环节①影响最大
B.人类可以改变环节②的季节分配
C.可以增加环节③和⑤的水量
D.科学技术可以调节环节④的流向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9分)
[知识点1、2](2023年云南大理期末)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实施重要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黄土高原位于黄河中游地区,地表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近年来,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大规模整治,当地植被覆盖率明显提高,生态环境逐渐得到改善。某年7月,黄河支流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但未形成明显洪峰。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图中序号表示水循环环节)。据此完成第16~18题。
16.与黄土高原地表沟壑纵横密切相关的水循环环节是(  )
A.① B.③
C.④ D.⑥
17.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  )
A.③增加 B.④减小
C.⑤增加 D.⑥减弱
18.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但未形成明显洪峰,主要是因为(  )
A.植被生长需水量大
B.气温高,蒸发旺盛
C.地表水下渗量较大
D.林冠大量截留雨水
【B素养提升练】
一、单项选择题
(2024年北京石景山区期末)下图为某古城排水系统示意图,前人根据地形,随形就势修建了该地下排水系统。排水沟内连水塘,外通江河,沟口安有可自动关闭的单向“水窗”,使古城千年不涝,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治水智慧。据此完成第1~2题。
1.雨季时,该排水系统对古城水循环的主要影响是(  )
A.减少了降水
B.有效减少了地表径流
C.使蒸发量增加
D.增加了地表水的下渗
2.该排水系统的治水智慧体现在(  )
①利用地势高差,加快雨水外排速度 ②城内修建水塘,暴雨时可蓄积雨水 ③利用单向“水窗”,防止环城江河水倒灌 ④通过大量种树,增加雨水的下渗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二、综合题
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每年入汛以后,我国很多城市面临内涝问题。2023年7—8月,受台风“杜苏芮”残余环流影响,北京市及周边地区遭遇极端强降雨。7月29日20时至8月2日7时,北京市平均降雨量达到331毫米,83小时内降雨量达到常年年均降雨量的60%。极端强降雨造成市内部分地区出现严重内涝。
材料二 很多城市为了缓解城市内涝现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通过增加绿地面积、建造雨水花园等措施打造海绵城市。为响应“建设节水型社会”号召,丹东某学校进行了海绵校园改造工程。下图为海绵校园示意图。
(1)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北京市部分地区出现严重内涝的原因。
(2)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从海绵校园示意图中选择一项适合本校建设海绵校园的措施,并从水循环角度说明它的作用。
(3)简述建设海绵城市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