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教学设计1

文档属性

名称 4.7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教学设计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6-03-09 15:54: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教材分析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7课,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本单元的前5课,主要研究地球的自转,后面3课,研究公转和与地球运动相关联的现象。本课是学生在了解了地球的自转运动及产生的现象,又初步了解了地球的公转运动后,而展开的对四季成因的探究活动,并且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南北半球季节相反的特点,以及地球表面不同区域温差变化的规律。
2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四季虽然很熟悉,但也只是对气温的变化有明显的感受,至于对形成原因的认识,则存在着空白和误区。较普遍的一个观点是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离太阳近时是夏季,离太阳远时是冬季。本课则是让学生根据不同季节杆影变化的特点来推测地球所处的季节及四季的成因。在本课的探究中,学生将明白,四季的成因与太阳直射或斜射有关,即太阳的高度有关,从而纠正了四季的形成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远近有关的错误认识。
学生还将从探究中发现,如果地轴不是倾斜的,地球仪上将无杆影长度的变化,无太阳高度的变化,从而明白四季的形成与地轴的倾斜有关。
3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过程与方法
1.根据地球公转的特征做模拟实验。
2. 在模拟实验中,将地球仪上杆影的长度变化,并结合古人的观察结果,作为判断地球季节的依据。
3.在实验中总结出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和地球的倾斜有关。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对科学想象的解释需要得到证据的支持。
2.在活动中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借助实验,通过探究,了解四季是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形成的。
教学难点:认识地轴的倾斜是形成四季的根本原因。
5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地球公转轨道图、自制竖直地轴的地球仪、纸制标杆、刻度纸条、蜡烛、烛台、打火机、摄像头、北极星图标、课件。
小组准备:地球公转轨道图、自制改进的地球仪、蜡烛、烛台、打火机、皮尺、螺丝钉、学生观察实验单。
6教学设计
(一)谈话切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北半球,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季过去又会迎来哪几个季节?冬天走了,春天还会来吗?
2.是啊,四季更替,年年循环,这是我们很熟悉的现象,那四季又是怎么形成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来探究《为什么一年有四季》。(板书课题)
(二)借助经验,推测成因。
1.从四季气温的变化,推测四季的成因。
(1)提到四季,在气温上分别给我们什么感受?
(2)四季的气温在变化,而地球所获得的热量都来自哪里?
(3)既然都来自于太阳,那为什么冬天那么冷,夏天又那么热呢?你觉得四季气温的变化与什么有关呢?
(4)学生推测原因:距离太阳的远近,太阳的直射与斜射等等。
2.分析第一种推测——距离太阳的远近。
(1)播放视频(地球公转过程及出示近日点、远日点的日期),并提示注意观察有什么发现。
(2)学生汇报发现,并补充交流。
(3)师生总结推翻这种推测。
3.分析第二种推测——太阳的直射与斜射。
(1)还有的同学认为四季气温的变化与太阳的直射、斜射有关。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所学的知识。
(2)一天中,气温的变化与太阳的直射和斜射有关,那么一年中,气温的变化会不会像同学们猜想的那样,也与太阳的直射和斜射有关呢?
(3)出示古人研究四季的图,并引导学生试着发现规律。
(4)师生交流总结规律。
(5)引导学生认识,四季气温的变化可能与地球的公转有关。
7教学设计
(三)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1.让我们也像古人一样,通过观察影子长度是否变化,来判断太阳直射和斜射是否发生了变化,从而说明气温的变化规律。
2.学生设计模拟实验。通过观察、记录公转过程中地球仪上标杆的影子长度及变化规律,验证四季成因是否与太阳直射、斜射有关。
3.师生研讨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
(1)沿着地球公转的轨道和方向运动。
(2)地轴倾斜并指向北极星附近。
(3)慢慢移动地球仪,调整标杆,正对太阳。
4.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教师用360wifi快传软件展示学生记录单,学生汇报交流实验发现,并说说推测季节的理由。
6.引导学生总结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有关,并板书:地球的公转。
(四)推测应用,拓展延伸。
1.其实,四季的形成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同学观察老师手中的地球仪并推测如果地轴不是倾斜的,还能看到实验中的现象吗?引导学生推测后,用摄像头演示实验,观察公转过程中,标杆的影长是否变化。
2.学生汇报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发现四季的成因与地轴的倾斜有关,并板书:地轴的倾斜。
3.教师引导学生推测,北半球季节与南半球季节的关系。
4.播放视频:解释四季的形成原因。
5. 课下思考题:试着解释为什么地球表面不同颜色区域的平均气温不同?
8板书设计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地球的公转
地轴的倾斜
9教具改进
因为地球仪上的标杆随地球仪自西向东自转的过程中,会被半圆型支架挡住,地球的自转只能完成一圈,无法继续完成模拟实验,甚至有的学生在实验中会将地球仪自东向西转回去,造成地球仪反复转、来回转的错误操作,在教学中,我还利用螺丝钢自制了地球仪的支架,去掉了半圆型的支架,并保留了23°26′的黄赤交角(图一),改造后的地球仪更简单、更科学,效果非常好。同时,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地轴倾斜是形成四季的根本原因,我还用同样的材料和方法,制作了地轴竖直的地球仪(图二),进行演示实验,实验效果非常明显,帮助学生科学认识了四季的成因。

图一:地轴倾斜的地球仪 图二:地轴竖直的地球仪
10教学反思
本课在尊重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鼓励学生提出四季成因的猜想,并分别进行分析排除和验证,引导学生利用一天中气温变化与太阳直射、斜射关系的已有认知,以及古人研究四季的图,通过观察影子长度变化,推测出太阳的直射与斜射,从而归纳出与气温的关系,懂得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有关。教师还利用改装后的地轴竖直的地球仪进行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影长无明显变化,从而理解四季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地轴的倾斜,达成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形成为什么一年有四季的科学认识。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教学的载体,以视频、图片等生动形象的表现形式,帮助学生认识四季的成因;并在学生汇报实验记录单的环节,采用360wifi快传软件,通过网络以图片的形式同步传输展示学生报告单,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教学中,也有一些非常遗憾的地方,需要不断改进,尤其是对学生实验的指导,应更具体细致,因为只有学生动手实验更科学准确,实验数据才能更有效,才会让学生在探究中收获知识,收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