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课时训练 高中地理中国版必修第一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6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课时训练 高中地理中国版必修第一册(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11-04 09:34:15

文档简介

第二章 第六节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A基础培优练】
时间:30分钟 总分:54分
(知识点1:土壤的组成。知识点2: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知识点1、2](2024年广东深圳期末)某中学地理实验室存放了三种土壤标本,经过地理教师研究和实验,得出该三种土壤的特点(如下表)。据此完成第1~2题。
项目 标本1 标本2 标本3
新鲜土壤颜色 灰黑色 土黄色 砖红色
新鲜土壤湿度 较大 较小 较大
干土壤密度 较小 较大 较大
1.根据土壤特点,推断三个土壤标本的采集地可能分别在(  )
A.华北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
B.华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
C.东北地区、东南地区、西北地区
D.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华南地区
2.土壤标本1采集地区的环境特点可能是(  )
A.高温多雨 B.寒冷干燥
C.寒冷湿润 D.炎热干燥
【答案】1.D 2.C [解析]第1题,标本1为灰黑色,属于黑土,应采集于东北地区;标本2为土黄色,为黄壤,可能采集于华北地区;标本3为砖红色,淋溶作用和氧化作用强,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可能采集于华南地区,D项正确。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标本1应采集于东北地区,东北地区纬度高,气候寒冷;结合表格信息可知,土壤标本1的新鲜土壤湿度大,说明该地区气候湿润,C项正确。
[知识点1、2](2023年四川宜宾月考)紫色土主要由侏罗纪、白垩纪形成的紫色或紫红色砂岩、页岩快速风化发育而成,富含磷、钾等营养元素。紫色土水土流失快,土层浅薄,土壤剖面上下差异小。据此完成第3~4题。
3.影响紫色土颜色的主导因素是(  )
A.水分 B.坡向
C.生物 D.成土母质
4.紫色土剖面上下差异小,是由于(  )
①地表枯枝落叶多 ②成土母岩风化快 ③土层侵蚀快 ④土壤发育时间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3.D 4.B [解析]第3题,由材料“紫色土主要由侏罗纪、白垩纪形成的紫色或紫红色砂岩、页岩快速风化发育而成,富含磷、钾等营养元素”可知,其颜色与成土母质有很大关系,D项正确。第4题,由材料“紫色土水土流失快,土层浅薄,土壤剖面上下差异小”可知,土壤剖面上下差异小的主要原因为水土流失快,表层的有机质难以积累,土层侵蚀快,土层薄,故上下层差异小,②③正确,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丰富,上下差异大,①错误;土壤发育时间短,土壤不够成熟,④错误。
[知识点1、2](2024年江苏无锡期末)云南昆明某高中地理兴趣小组在学校附近山区进行红壤野外观测实践,并撰写了研究性学习报告。下图为该小组撰写的研究性学习报告和绘制的土壤剖面图。据此完成第5~6题。
5.该报告及土壤剖面图的两处明显错误是(  )
①腐殖质含量低 ②通气透水性好 ③淀积层和淋溶层位置 ④母质层和母岩层位置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红壤形成过程中(  )
①成土母质决定淋溶层厚度 ②生物是其有机质主要来源 ③高温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 ④地形坡度影响其土层厚度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5.B 6.C [解析]第5题,云南昆明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淋溶作用强,不利于有机质、腐殖质积累,所以导致红壤的有机质含量低,排除①;该地区降水多,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通气透水性差,②符合题意;淀积层是由上层的淋溶层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紧实,故图中淀积层和淋溶层位置错误,③符合题意;母质层是由母岩层表层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形成,其位置正确,排除④。第6题,红壤的形成过程中,生物是其有机质的主要来源,②正确;地形坡度会影响其土层厚度,④正确;成土母质决定了红壤的矿物质组成,而不是淋溶层厚度,①错误;高温条件下有机质易被分解,不利于有机质的保存,③错误。C项正确。
[知识点1、2]右图为我国浙南地区某地典型红壤剖面的土层垂直序列图。读图,完成第7~8题。
7.图中数码代表淀积层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与东北地区黑土相比,南方地区红壤有机层较薄的主要原因是(  )
A.风化较弱,有机质来源少
B.气温较高,微生物活动强
C.植被稀疏,枯枝落叶较少
D.水分较多,淋溶作用较弱
【答案】7.C 8.B [解析]第7题,根据土壤剖面垂直序列的分布知识并结合图示可以看出,①是有机质层,②是腐殖质层,③是淀积层,④为母质层,C项正确。第8题,与东北地区相比,南方地区水热条件充足,生物活动强,生物新陈代谢速度较快,有机质分解快,因此南方地区红壤有机层较薄,B项正确。风化较弱不是主要原因,南方植被较多,水分较多,淋溶作用较强,A、C、D项错误。
[知识点2](2024年河北沧州期末)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土壤水分成为该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瓶颈”。为了治理水土流失,当地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工作,主要造林树种有刺槐、油松等。下图为该地不同坡向的刺槐林地、油松林地土壤含水率与月降水量统计图。据此完成第9~11题。
9.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效果最好的造林地是(  )
A.阴坡刺槐林地 B.阴坡油松林地
C.阳坡刺槐林地 D.阳坡油松林地
10.当地不同坡向林地土壤含水率差异较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降水量 B.蒸发量
C.植物需水量 D.冻土层厚度
11.该地雨季土壤含水率较低,最可能的原因是雨季(  )
A.土壤紧实,不利于雨水下渗
B.暴雨频发,水土流失严重
C.雨热同期,蒸发和植被蒸腾旺盛
D.晴天日数少,太阳辐射弱
【答案】9.A 10.B 11.C [解析]第9题,读图可知,阴坡刺槐林地土壤含水率最高,说明水土保持效果最好,A项正确。第10题,由图可知,阳坡刺槐林地、油松林地含水率分别低于阴坡刺槐林地、油松林地,主要是因为阳坡吸收太阳辐射多,土壤温度高,蒸发量大,失去水分多;阴坡土壤温度低,蒸发量小,土壤保存的水分多,B项正确。第11题,由图可知,该地6至9月为雨季,该季节黄土丘陵沟壑区雨热同期,正值刺槐和油松生长旺季,高温促进蒸发,散失部分水分,植物生长过程中需水量大,植物蒸腾量也大,使土壤含水率不高,C项正确。
[知识点2]环北极地区多年冻土分布广泛,其中46%为不连续状态,且通常具有较高的土壤有机碳。下图示意环北极多年冻土区碳储量来源。据此完成第12~13题。
12.环北极地区冻土层中有机碳含量高的主要原因是(  )
A.气温低,植被凋落物不易分解
B.湿地广,固定有机碳能力较强
C.冰川大量融化,有机碳释放量大
D.土壤呼吸作用强,吸收有机碳多
13.北极陆地冻土土壤有机碳含量最稳定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12.A 13.D [解析]第12题,环北极地区所处纬度高,终年气温低,植被凋落物和地下根茎不易分解,使得冻土层中的有机碳可以储存较长时间,A项正确。环北极地区多年冻土分布广泛,相对而言湿地面积少,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环北极地区冰川融化的相关内容,C项错误。该地多年冻土广布,土壤呼吸作用弱,D项错误。第13题,冬季气温低,地表积雪厚,冻土层稳定,土壤呼吸作用弱,冻土土壤有机碳含量最稳定,D项正确。
[知识点1、2]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简称土壤微生物量碳)指土壤中体积小于5 000立方微米的微生物体内碳的总和。下图为内蒙古温带草原土壤微生物量碳的空间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4~15题。
14.引起内蒙古草原土壤微生物量碳在水平地域上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海拔 B.温度
C.降水量 D.耕作制度
15.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垂直分布呈现一定的规律性,这主要是因为越往深处土壤(  )
A.有机质含量越少 B.通气状况越好
C.环境作用越大 D.根系越发达
【答案】14.C 15.A [解析]第14题,图示信息显示土壤微生物量碳呈现出草甸草原最高、典型草原次之、荒漠草原最低的分布格局,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相一致,C项正确。图中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的变化主要体现的是降水量的水平变化,与海拔、温度和耕作制度无关,A、B、D项错误。第15题,表层土壤积累了较多的腐殖质,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同时表层积聚了大量植物根系,而越往土壤深处,植物根系越少,有机质的含量越少,A项正确,D项错误。越往土壤深处,土壤越紧实,通气状况越差,B项错误。深层土壤的环境条件趋于稳定,对微生物的影响较小,C项错误。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9分)
[知识点1、2](2023年广东佛山月考)黑土地是具有黑色或者暗黑色腐殖质表土层,性状好、肥力高的耕地,主要分布在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以草原植被为主。下图为黑龙江省海伦(47°N ,127°E)和吉林省梨树(43°N ,124°E)两地的秸秆还田模式。据此完成第16~18题。
16.从世界来看,典型的黑土地分布地区是(  )
A.中国西南地区 B.中国东北地区
C.俄罗斯南部地区 D.密西西比河地区
17.海伦和梨树两地适合采用的秸秆还田模式及原因,匹配正确的是(  )
A.海伦粉碎深埋—春夏多降雨
B.梨树秸秆覆盖—冬春季多雪
C.海伦粉碎深埋—土壤温度低
D.梨树秸秆覆盖—冬季多大风
18.减少化肥、除草剂等使用,增施有机肥,有利于黑土地(  )
A.减少水分损失,增加土壤湿度
B.减少污染物质,保持土壤健康
C.提高腐殖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
D.增加矿物元素含量,减少病虫害
【答案】16.BCD 17.CD 18.BC [解析]第16题,由材料可知,黑土地主要分布在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以草原植被为主,因此黑土仅能形成于四季分明且温差较大的温带地区,世界三大黑土区均分布在45°N附近的第聂伯河、密西西比河、黑龙江流域,B、C、D项正确。第17题,海伦纬度高,冬季多积雪,有季节性冻土层,如果在地表覆盖秸秆,可有保温效应,但春季天气回暖时更不利于秸秆分解,秸秆应粉碎深埋,C项正确。梨树纬度低,冬春多大风,风沙侵蚀比较严重,地表覆盖秸秆,可以减少风蚀,D项正确。第18题,化肥施用过多,会导致土壤板结、通气性差。除草剂施用后可能在农田中有残留,使得土壤中有毒物质增加。有机肥可以减少土壤污染,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故B、C项正确。
【B素养提升练】
一、单项选择题
(2024年广东肇庆期末)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由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导致的土壤碳库变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土壤有机碳指土壤中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是通过微生物作用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等的合称。研究发现,天山北坡雪岭云杉林被开垦为农田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减少。下图示意该地森林与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差异。据此完成第1~2题。
1.农田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减少,主要原因是农田(  )
A.植被覆盖率低 B.作物生长期短
C.大量施用化肥 D.开垦面积较大
2.为了增加农田土壤有机碳,缓解气候变暖,应采取的农业生产措施有(  )
①实现秸秆还田 ②增施有机肥 ③退耕还林 ④推广少(免)耕技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1.A 2.D [解析]第1题,与森林土壤相比,天山北坡农田林木减少,植被覆盖率低,土壤有机质补给减少,有机碳密度降低,A项正确。第2题,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可以增加土壤有机碳的补给,①②正确;推广少(免)耕技术可以减少土壤有机碳的消耗,④正确;退耕还林不属于农业生产措施,不符合题意,③错误。D项正确。
二、综合题
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棕壤是发育于暖温带湿润气候区落叶林下的土壤,其土层呈鲜棕色,有机质含量高。我国的棕壤主要分布于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等地区,所处地形主要为低山丘陵,成土母质多为花岗岩、片麻岩及页岩的风化产物。
亚马孙平原的热带雨林地区的土壤为砖红壤,有机质含量非常低,呈酸性、黏重。早期欧洲殖民者在巴西亚马孙河流域发现,当地印第安人在一种与自然土壤迥异的黑色土壤上耕作。据研究,这种黑色土壤是人工土壤,主要成分是生物炭(让木材、稻草或农作物废弃物在缺氧的环境下燃烧,得到的物质就是生物炭)。下图为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示意图,其中圆圈大小反映养分储量的多少,箭头粗细表示养分流量的大小。
(1)说出棕壤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2)据图分析亚马孙热带雨林地区土壤贫瘠的原因。
(3)简述当地印第安人用生物炭改良土壤的作用。
【答案】(1)气候、植被(温带落叶林)、地形、成土母质(岩石)等。
(2)亚马孙热带雨林地区全年高温多雨,枯枝落叶等有机质分解快,养分积累少;土壤淋溶作用强烈,养分大量流失,地表径流也带走部分养分;雨林植被高大茂密,养分循环旺盛,大部分养分储存在植物体内,土壤养分少。
(3)生物炭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增加土壤的透气性、透水性,改变土壤的颜色。第二章 第六节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A基础培优练】
时间:30分钟 总分:54分
(知识点1:土壤的组成。知识点2: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知识点1、2](2024年广东深圳期末)某中学地理实验室存放了三种土壤标本,经过地理教师研究和实验,得出该三种土壤的特点(如下表)。据此完成第1~2题。
项目 标本1 标本2 标本3
新鲜土壤颜色 灰黑色 土黄色 砖红色
新鲜土壤湿度 较大 较小 较大
干土壤密度 较小 较大 较大
1.根据土壤特点,推断三个土壤标本的采集地可能分别在(  )
A.华北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
B.华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
C.东北地区、东南地区、西北地区
D.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华南地区
2.土壤标本1采集地区的环境特点可能是(  )
A.高温多雨 B.寒冷干燥
C.寒冷湿润 D.炎热干燥
[知识点1、2](2023年四川宜宾月考)紫色土主要由侏罗纪、白垩纪形成的紫色或紫红色砂岩、页岩快速风化发育而成,富含磷、钾等营养元素。紫色土水土流失快,土层浅薄,土壤剖面上下差异小。据此完成第3~4题。
3.影响紫色土颜色的主导因素是(  )
A.水分 B.坡向
C.生物 D.成土母质
4.紫色土剖面上下差异小,是由于(  )
①地表枯枝落叶多 ②成土母岩风化快 ③土层侵蚀快 ④土壤发育时间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知识点1、2](2024年江苏无锡期末)云南昆明某高中地理兴趣小组在学校附近山区进行红壤野外观测实践,并撰写了研究性学习报告。下图为该小组撰写的研究性学习报告和绘制的土壤剖面图。据此完成第5~6题。
5.该报告及土壤剖面图的两处明显错误是(  )
①腐殖质含量低 ②通气透水性好 ③淀积层和淋溶层位置 ④母质层和母岩层位置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红壤形成过程中(  )
①成土母质决定淋溶层厚度 ②生物是其有机质主要来源 ③高温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 ④地形坡度影响其土层厚度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知识点1、2]右图为我国浙南地区某地典型红壤剖面的土层垂直序列图。读图,完成第7~8题。
7.图中数码代表淀积层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与东北地区黑土相比,南方地区红壤有机层较薄的主要原因是(  )
A.风化较弱,有机质来源少
B.气温较高,微生物活动强
C.植被稀疏,枯枝落叶较少
D.水分较多,淋溶作用较弱
[知识点2](2024年河北沧州期末)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土壤水分成为该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瓶颈”。为了治理水土流失,当地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工作,主要造林树种有刺槐、油松等。下图为该地不同坡向的刺槐林地、油松林地土壤含水率与月降水量统计图。据此完成第9~11题。
9.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效果最好的造林地是(  )
A.阴坡刺槐林地 B.阴坡油松林地
C.阳坡刺槐林地 D.阳坡油松林地
10.当地不同坡向林地土壤含水率差异较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降水量 B.蒸发量
C.植物需水量 D.冻土层厚度
11.该地雨季土壤含水率较低,最可能的原因是雨季(  )
A.土壤紧实,不利于雨水下渗
B.暴雨频发,水土流失严重
C.雨热同期,蒸发和植被蒸腾旺盛
D.晴天日数少,太阳辐射弱
[知识点2]环北极地区多年冻土分布广泛,其中46%为不连续状态,且通常具有较高的土壤有机碳。下图示意环北极多年冻土区碳储量来源。据此完成第12~13题。
12.环北极地区冻土层中有机碳含量高的主要原因是(  )
A.气温低,植被凋落物不易分解
B.湿地广,固定有机碳能力较强
C.冰川大量融化,有机碳释放量大
D.土壤呼吸作用强,吸收有机碳多
13.北极陆地冻土土壤有机碳含量最稳定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知识点1、2]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简称土壤微生物量碳)指土壤中体积小于5 000立方微米的微生物体内碳的总和。下图为内蒙古温带草原土壤微生物量碳的空间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4~15题。
14.引起内蒙古草原土壤微生物量碳在水平地域上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海拔 B.温度
C.降水量 D.耕作制度
15.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垂直分布呈现一定的规律性,这主要是因为越往深处土壤(  )
A.有机质含量越少 B.通气状况越好
C.环境作用越大 D.根系越发达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9分)
[知识点1、2](2023年广东佛山月考)黑土地是具有黑色或者暗黑色腐殖质表土层,性状好、肥力高的耕地,主要分布在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以草原植被为主。下图为黑龙江省海伦(47°N ,127°E)和吉林省梨树(43°N ,124°E)两地的秸秆还田模式。据此完成第16~18题。
16.从世界来看,典型的黑土地分布地区是(  )
A.中国西南地区 B.中国东北地区
C.俄罗斯南部地区 D.密西西比河地区
17.海伦和梨树两地适合采用的秸秆还田模式及原因,匹配正确的是(  )
A.海伦粉碎深埋—春夏多降雨
B.梨树秸秆覆盖—冬春季多雪
C.海伦粉碎深埋—土壤温度低
D.梨树秸秆覆盖—冬季多大风
18.减少化肥、除草剂等使用,增施有机肥,有利于黑土地(  )
A.减少水分损失,增加土壤湿度
B.减少污染物质,保持土壤健康
C.提高腐殖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
D.增加矿物元素含量,减少病虫害
【B素养提升练】
一、单项选择题
(2024年广东肇庆期末)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由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导致的土壤碳库变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土壤有机碳指土壤中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是通过微生物作用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等的合称。研究发现,天山北坡雪岭云杉林被开垦为农田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减少。下图示意该地森林与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差异。据此完成第1~2题。
1.农田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减少,主要原因是农田(  )
A.植被覆盖率低 B.作物生长期短
C.大量施用化肥 D.开垦面积较大
2.为了增加农田土壤有机碳,缓解气候变暖,应采取的农业生产措施有(  )
①实现秸秆还田 ②增施有机肥 ③退耕还林 ④推广少(免)耕技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综合题
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棕壤是发育于暖温带湿润气候区落叶林下的土壤,其土层呈鲜棕色,有机质含量高。我国的棕壤主要分布于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等地区,所处地形主要为低山丘陵,成土母质多为花岗岩、片麻岩及页岩的风化产物。
亚马孙平原的热带雨林地区的土壤为砖红壤,有机质含量非常低,呈酸性、黏重。早期欧洲殖民者在巴西亚马孙河流域发现,当地印第安人在一种与自然土壤迥异的黑色土壤上耕作。据研究,这种黑色土壤是人工土壤,主要成分是生物炭(让木材、稻草或农作物废弃物在缺氧的环境下燃烧,得到的物质就是生物炭)。下图为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示意图,其中圆圈大小反映养分储量的多少,箭头粗细表示养分流量的大小。
(1)说出棕壤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2)据图分析亚马孙热带雨林地区土壤贫瘠的原因。
(3)简述当地印第安人用生物炭改良土壤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