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掌握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过程与方法
1、能根据地球公转的特征做模拟实验,并做好记录;2、在模拟实验过程中,能收集证据,并根据证据进行推理;3、能从导致杆影变化的原因,推想出四季的形成与地轴倾斜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对科学现象的解释需要得到证据的支持和从已知出发进行推理,同时在活动中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2学情分析
课前了解到学生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知识掌握很熟,并对四季现象感受很深,但许多学生对四季的成因有着错误的认识,较普遍的一个观点是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进程中,离太阳近时是夏季,离太阳远时是冬季。在进行模拟实验时,对实验的操作要求的控制将影响着实验中阳光直射点的变化,如果实验中地球转动的轨道、和地球倾斜的角度不控制好,阳光直射点的变化规律就会出现偏差。所以对学生来说,做好这个实验有一定的困难,需要一定的指导和提醒。
3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四季成因。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究地球公转时地轴倾斜,且方向不变是四季第二成因。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出示四季图片)我们每年都要经历春夏秋冬,在不同的季节中,同学们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正如同学们所说,春秋气候宜人,夏天炎热,冬天寒冷。四季交替,循环往复,年年如此。同学们想过没有,四季究竟是怎么形成的?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引出课题: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活动2【讲授】
二、组织讨论,设计方案:观察研究热在金属条中是怎样传递的
1、把金属条的一端浸在很烫的热水中,用触摸露出水而的那部分金属条。
2、交流手的感觉。
3、说说热在金属条中是怎样传递的。
4、师:根据材料,我们有没有办法使自己能“看”到或感觉到热在固体中的传递过程?
8、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逐步传递到较冷的一端的
(实验中教师要要求学生观察记录铁线温度变化和间隔距离之间的关系,以描述热在传递方向中和速度上的特点。)
1、同学们,你们觉得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地球上一些地区出现了四季现象?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实实在在的探究问题,而且引导学生对现象成因的假设,这时候要相信学生的假设是学生积累经验的反映。同时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
学生猜测
(教师提供资料介绍:地球绕太阳的转动的轨道是椭圆形的,有近日点和远日点。地球轨道的近日点出现在1月初,远日点出现在7月初,而我们1月份对我们中国来说是寒冷的冬季,7月却是炎热的夏季。)
(学生从这条资料获得信息。认识到冬天时地球离太阳远,夏天近的认识是不正确的。由此可见,近日和远日不是形成四季的根本原因。)
2、古人是如何研究四季的呢?出示古人研究四季的资料图片,并且提出其中的要点:都是在正午时分观测杆影长度,杆的高度一致,杆影长度规律性的变化。
3、分析影长变化与太阳照射角度的关系
(1)其实影长的变化还只是我们看到的一个现象,为什么古人可以通过影长来判断四季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的进行分析,我们在上学期学过光影知识,大家一起来看,当太阳的照射角度由小变大的时候,影子是怎么变化的(课件展示)?这一事实告诉我们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杆影长度的变化说明太阳照射角度有什么变化呢?
(2)分析太阳照射角度与温度的关系
那么太阳的照射角度和温度又有什么关系呢?接下来让我们做一个小小的实验:指导学生分组对比实验直射和斜射,在把铅笔作杆用手电筒光作太阳光进行直射与斜射实验时让学生测量出不同照射角度的杆影长度。(或用课件直接展示,随时间而定)
(3)总结:通过刚才的分析研究,我们明白了(课件展示)
影长---斜射---照射角度小----光弱----温度低---冬天
影短---直射---照射角度大----光强----温度高---夏天
活动3【活动】
(一)探究四季形成的原因
1、同学们,你们觉得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地球上一些地区出现了四季现象?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实实在在的探究问题,而且引导学生对现象成因的假设,这时候要相信学生的假设是学生积累经验的反映。同时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
学生猜测
(教师提供资料介绍:地球绕太阳的转动的轨道是椭圆形的,有近日点和远日点。地球轨道的近日点出现在1月初,远日点出现在7月初,而我们1月份对我们中国来说是寒冷的冬季,7月却是炎热的夏季。)
(学生从这条资料获得信息。认识到冬天时地球离太阳远,夏天近的认识是不正确的。由此可见,近日和远日不是形成四季的根本原因。)
2、古人是如何研究四季的呢?出示古人研究四季的资料图片,并且提出其中的要点:都是在正午时分观测杆影长度,杆的高度一致,杆影长度规律性的变化。
3、分析影长变化与太阳照射角度的关系
(1)其实影长的变化还只是我们看到的一个现象,为什么古人可以通过影长来判断四季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的进行分析,我们在上学期学过光影知识,大家一起来看,当太阳的照射角度由小变大的时候,影子是怎么变化的(课件展示)?这一事实告诉我们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杆影长度的变化说明太阳照射角度有什么变化呢?
(2)分析太阳照射角度与温度的关系
那么太阳的照射角度和温度又有什么关系呢?接下来让我们做一个小小的实验:指导学生分组对比实验直射和斜射,在把铅笔作杆用手电筒光作太阳光进行直射与斜射实验时让学生测量出不同照射角度的杆影长度。(或用课件直接展示,随时间而定)
(3)总结:通过刚才的分析研究,我们明白了(课件展示)
影长---斜射---照射角度小----光弱----温度低---冬天
影短---直射---照射角度大----光强----温度高---夏天
4、师生共同完成地球公转模拟实验。
(1)我们在进行地球公转实验时应该如何进行研究?组织学生讨论得出:
①在桌子上画一个圆,把地球仪放在画好的轨道上运动。
②分别在地球仪的北半球、南半球、赤道三个地点(同一条经线上)插入三枚大头针,使大头针高度保持一致,测量影长判断是直射或斜射
③电筒在中间始终照着地球仪。地球仪在转动地过程中倾斜角度要保持一致。
(2)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回答太阳的照射情况。
(3)学生自己进行地球公转模拟的实验并进行观察记录。
设计意图:科学课程要面对全体学生,要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公转时观察太阳直射点的变化本身就是一个难点,学生模拟实验前教师进行必要的演示降低了实验的难度以便让全体学生共同参与活动。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
(4)学生交流观察结果:
①阳光直射北半球时,南半球是不是被阳光斜射?此时北半球的气温会如何?南半球呢?南北半球又分别是什么季节呢?
②阳光直射南半球时,北半球是不是被阳光斜射?此时南半球的气温会如何?北半球呢?南北半球又分别是什么季节呢?
③阳光若照射在赤道上,南北半球的阳光是直射的还是斜射的?气温又会如何?南北半球又分别是什么季节呢?
(5)归纳:从上面的观察活动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①由于地球公转引起了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从而形成了四季的更替。
②南北半球的季节正好相反。
③季节是随着地球公转呈周期性变化的。
5、进一步提出问题,作出推测。
(1)地轴倾斜是四季形成的原因之一吗?
(2)学生推测,并说一下推测的依据。
(3)那我们应该怎样实验研究呢?
(4)组织学生讨论应该实验的几种情况。(不倾斜、倾斜方向不变)
(5)学生实验。
(6)汇报、交流:①地轴不倾斜,地球上会出现四季的变化吗?②地轴倾斜,地球上会出现四季的变化吗?(要组织好学生对图的分析,组织学生对照分析图描述四季形成的原因。还要分析太阳直射和斜射时哪种情况阳光更强烈)
设计意图:让学生猜测目的在于引起学生思考,并想象地球在天空中的可能的情况,对想象能力的提升有帮助。组织学生进行对比实验,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二)归纳总结四季形成的原因
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活动4【练习】
1.辨一辨(对的打“√”,错的打“×”)
(1)同一时间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是一样的。( )
(2)北半球在冬季时,太阳直射点在南极。( )
2.选一选(将你选择的答案序号填在括号里)
(1)地球红太阳公园一周的时间是( )。
A.24小时 B一个月 C一年
(2)秋分时,太阳直射在( )
A.南极 B赤道 C北极
3.实验探究
如下图所示,用一支蜡烛作太阳,用一个小地球仪从西向东绕蜡烛运转。当转到位置③时:北半球阳光斜射,是-________季;南半球阳光直射,是________季。
活动5【作业】
我们在黄河流域生活的祖先,在很早的时候,结合影子的长短变化编写了“24节气歌”。欣赏“24节气歌”并说说24节气歌与四季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