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2025学年八上历史期中临考模拟押题卷03(广东卷)
(考试时间80分钟,满分100)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小题60分,请把答案涂写到答题卡上)
1. 了解历史事件,常常需要知道事件的各个因素。综合下表中的要素,这页笔记记录的事件是 ( )
时间:1839年6月 地点:广东虎门 人物:林则徐 意义: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
A. 虎门销烟 B. 鸦片战争
C. 第二次鸦片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题干“1839年6月,广东虎门,林则徐”和所学知识可知,是虎门销烟,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它展示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决心,对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有着标志性的意义,A项正确;鸦片战争时间是1840-1842,排除B项;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是1856-1860,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间是1900年,排除D项。故选A项。
2. 在禁烟运动中,林则徐主张对外商“正常贸易者,加以优待,倘有带烟发觉,立正刑诛。”材料表明林则徐
①支持正常贸易 ②反对鸦片走私 ③反对开放口岸 ④维护民族利益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林则徐从民族利益出发,支持中英之间的正常贸易,反对鸦片走私,题干中没有涉及③反对开放口岸,故③应排除;①②④符合题意,故本题应选C。
3. 19世纪洋人苦于无法找到改变贸易困境的商品,在他们看来,“中国拥有一切东西,世界上最好的食物:米,最好的饮料:茶,最好的衣物:棉花、丝绸等”。“幸运的是一种新的商品出现了”,“新的商品”是
A. 棉纺织品 B. 机器
C. 鸦片 D. 枪炮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19世纪前期,在中英贸易中,中国是出口国,而英国是购买国,英国长期忍受着贸易逆差。中国的商品源源不断的流入英国乃至世界市场,而英国的贵金属货币却源源不断的流入中国。为了找到一个中国人需要的产品藉以打开中国市场,使贸易变得平衡,于是英国选择了鸦片贸易。鸦片一时间成了当时对华贸易中,唯一能扭转市场失衡局面的商品。中国政府的禁烟运动将这个唯一能扭转市场失衡局面的商品给断掉了,于是导致鸦片战争的爆发,所以C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4.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英、法两国在俄、美两国的支持下,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以上材料描述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 )
A. 背景原因 B. 主要过程 C. 重要影响 D. 经验教训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可知材料描述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主要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挑起战争。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58年,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第二阶段:1860年,英法借口换约受阻,占领天津,进逼北京,10月,英法火烧圆明园,控制北京城,奕 被迫签订《北京条约》,排除B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是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排除C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有落后就要挨打等,排除D项。故选A项。
5. 1860年10月9日美国《纽约时报》有一篇新闻报道,其标题的前半句是“英法联军占领北京西郊”,后半句应为( )
A. 关天培战死炮台 B. 圆明园惨遭洗劫
C. 邓世昌殉难黄海 D. 义和团火烧教堂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为主凶,美俄为帮凶,开始于1856年,结束于1860年。英法联军在1860年闯入北京西北郊的皇家园林——圆明园,野蛮抢劫和破坏后又放火烧毁它。B符合题意,故B选项是正确的。
6. 历史小组同学在“画地图、讲历史”活动中,发现清王朝前期国土像一个“大葡萄叶”, 现在变成了一只“大公鸡”,面积与现在中国的国土面积相差很多。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 鸦片战争中英军占领香港岛
B. 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C.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割占我国大片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D. 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割占我国沿海一些岛屿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导致现在中国的国土面积与清王朝国土面积相差很多,C项正确;英国通过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侵占了中国香港岛,但1997年香港已经回归,排除A项;美国“门户开放”政策主要是各国在中国利益均沾,并未直接导致中国领土的大量损失,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宣布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但由于三国干涉还辽导致辽东半岛并未割让,1945年抗日战争后台湾、澎湖列岛也回归祖国,排除D项。故选C项。
7. 1856年英国炮轰广州城,广州群众自发组织起来把上岸的侵略者赶跑。1858年广州牛栏冈一带群众协力迫使英法联军狼狈逃回城里。据此可知,当时( )
A. 群众有反侵略的意识 B. 义和团运动开始兴起
C. 清政府坚决抵抗英军 D. 广州城尚未开埠通商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856年英国炮轰广州城,广州群众自发组织起来把上岸的侵略者赶跑。1858年广州牛栏冈一带群众协力迫使英法联军狼狈逃回城里”可知,广州群众自发组织打击侵略者,广州牛栏冈一带群众协力打击英法联军,体现出群众自发反抗侵略,说明当时群众有反侵略的意识,A项正确;义和团运动开始兴起于19世纪末,是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农民运动,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只是群众反侵略斗争,没有涉及清政府,排除C项;《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通商,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8. “作为一场企图改朝换代的农民战争”“纵横十数年之后失败了。但它是近代中国的一次大海波潮,潮来潮去之后,许多东西都会改变旧日模样。”此历史事件是( )
A. 鸦片战争 B. 三元里人民抗英
C. 太平天国运动 D. 义和团运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干“作为一场企图改朝换代的农民战争”“纵横十数年之后失败了。但它是近代中国的一次大海波潮,潮来潮去之后,许多东西都会改变旧日模样。”和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它沉重打击清朝统治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中国历史上壮烈的一章,C项正确;鸦片战争是英国侵略中国的战争,排除A项;三元里人民抗英是人民自发组织抵抗英国侵略的斗争,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排除D项。故选C项。
9. 下图所示为太平天国颁布的革命纲领。与前者相比,后者最突出的特点是主张( )
A. 学习西方治国 B. 实行君主专制
C. 平均分配土地 D. 实现男女平等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政新篇》 是中国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的第一个方案,所以其最突出的特点是主张学习西方治国,A项正确;《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它的最突出的特点并不是主张实行君主专制,排除B项;《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分田,照人口”的平均分配方法,所以,平均分配土地不是《资政新篇》的主张,排除C项;《天朝田亩制度》中无论是土地的分配还是选官都体现了男女平等,排除D项。故选A项。
10.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曾流传着一首歌谣:“天父杀天兄,终归一场空,打起包裹回家去,还是当长工。”此歌谣中“天父杀天兄”指的是
A. 金田起义
B. 永安建制
C. 天京事变
D. 天京陷落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在军事征战和制度建设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但领导人开始享乐腐化,争权夺利。1856年秋,杨秀清逼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意图篡位,结果被杀,韦昌辉被处死,石达开率部出走。太平天国由盛转衰,此首歌谣反应的就是天京事变。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C。
11. 史料记载:1876年,中国宁波海关税务司李圭首次参加在美国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他发现美国展品“约居十之八”,而中国“竞无一物于此”。会后,他大声疾呼“机器正当讲求”。他喊出了下列哪个派别的心声( )
A. 顽固派 B. 洋务派 C. 维新派 D. 资产阶级革命派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1876年”,“机器正当讲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诉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了一批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B项正确;顽固派主张用传统文化抵抗侵略,与题干信息“1876年”,“机器正当讲求”没有联系,排除A项;维新派,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与题干信息“1876年”,“机器正当讲求”没有联系,排除C项;资产阶级革命派最初主要是从这批新型知识分子中产生出来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孙中山,与题干信息“1876年”,“机器正当讲求”没有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2. 奕?在一个奏折中提到:要抵抗外国侵略,“探源之策,在于自强”。洋务派在“自强”的口号下创办的军事工业有
①轮船招商局 ②湖北织布局 ③江南制造总局 ④福州船政局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洋务运动创办的有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和湖北织布局是属于民用工业,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属于军事工业。故选C。
13. 19世纪60年代,李鸿章与一批官僚开始“察吏、整军、筹饷、辑夷”各事,《清史稿》将他看作“中兴之臣”。与“中兴之臣”评价相符的是( )
A. 领导禁烟运动 B. 倡导自强求富 C. 签订《马关条约》 D. 发起公车上书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19世纪60年代,李鸿章与一批官僚开始‘察吏、整军、筹饷、辑夷’各事”结合所学可知,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李鸿章、曾国藩等封建地主阶级发起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学习西方的技术,创办了近代军事、民用等工业,B项正确;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排除A项;签订《马关条约》在1895年,时间不符,排除C项;康有为、梁启超发起公车上书,排除D项。故选B项。
14. 一位亲历甲午战争的洋人海员说:“(北洋舰队)如大树然,虫蛀入根,观其外特一小孔耳,岂知腹已半腐。”这一材料可用来说明清朝( )
A. 舰船数量的劣势 B. 洋务运动的贡献
C. 甲午战败的原因 D. 维新变法的成效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洋舰队是洋务运动的产物,在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灭。在戊戌变法之前,北洋舰队已经全军覆灭,故D不符合题意;舰船数量的劣势和洋务运动的贡献在题文材料中不能体现,故AB不符合题意;题文材料说明北洋舰队已经腐败,这也是甲午战败的原因。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解答材料型选择题,正确解读材料,理解材料的含义是解题的关键。
15. 下表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的部分物理教科书的信息。这些翻译活动( )
书名 原著者 编译者
《格致小引》 (英)赫施赉 (英)罗亨利、瞿昂来
《通物电光》 (美)莫耳登 (英)傅兰雅、王季烈
《物体遇热改易记》 (英)瓦特斯 (英)傅兰雅、徐寿
A. 宣扬了革命思想 B. 传播了西方科学知识
C. 动摇了清朝统治 D. 巩固了儒学正统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的部分物理教科书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在洋务运动时期对西方物理学知识的引进,传播了西方科学知识,B项正确;物理学知识不是革命思想,并且洋务运动时期主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没有宣扬革命思想,排除A项;引进物理学知识会促进中国科技的发展,不会动摇清朝统治,排除C项;物理学知识不属于儒学范畴,并且先进科学理论的传播不利于巩固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16. 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亚浩罕国将领阿古柏入侵新疆部分地区;俄国出兵占领伊犁地区;美国日本先后派军队进攻台湾;法国控制越南,挑起中法战争。据此构建的合适主题是( )
A. 瓜分狂潮 B. 救亡图存 C. 追求独立 D. 边疆危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中亚浩罕国将领阿古柏入侵新疆部分地区;俄国出兵占领伊犁地区;美国日本先后派军队进攻台湾;法国控制越南,挑起中法战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事件都发生在边疆地区,属于19世纪60年代后的边疆危机,D项正确;瓜分狂潮始于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项;救亡图存 是指在中国面临外敌入侵和内部危机时,各阶层人民为了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所进行的各种努力和斗争,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 追求独立的核心表现 是通过革命和抗争,争取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独立主权,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7. 19世纪末,某条约签订后,法国画报刊载了一幅漫画(见下图),描绘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情况。该条约是( )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北京条约》 D. 《马关条约》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的时间是19世纪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D符合题意;《南京条约》的时间是1842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天津条约》的时间是1858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北京条约》的时间是1860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故选D。
18. 1895年,康有为上书痛陈,值此千年变局,“病症已变而犹用旧方”,未有不危者。为此,康有为开出的“新方”是( )
A. 师夷长技 B. 民主科学 C. 变法图强 D. 实业救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895年,康有为上书痛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后,针对民族危机,康有为作为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领袖,开出的“新方”是变法图强,从制度方面进行变革,C项正确;师夷长技是洋务派的主张,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主张“实业救国”,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排除D项。故选C项。
19. 他的译著很快传遍全国,“天演论”、“物竞”、“天择”等词语逐渐成为报刊上的常用词语,他是( )
A. 魏源 B. 严复 C. 康有为 D. 陈独秀
【答案】B
【解析】
【详解】回顾已学知识可知,严复是 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甲午战争的失败,给他以很大的震动。他认为要救国,只有效法西方,推行维新改革。他翻译了大量外国思想家的著作,以第一部译著《天演论》影响最大。书中物竞天泽,适者生存和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进步观点,在当时的中国,启发了知识界去探索西方先进的社会,也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由此可知B符合题意;ACD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故选B。
20. 对以下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维新派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在上海创办《时务报》
②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是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其作用远不是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
A. ①属于历史结论 B. ①说明戊戌变法废除了旧制度
C. ②属于历史史实 D. ②肯定了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是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其作用远不是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是对戊戌变法这一史实的评价,是历史结论,②肯定了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选项D符合题意;①维新派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在上海创办《时务报》是对历史事实的表述,不属于历史结论,也没有涉及废除旧制度的内容,A排除;②肯定了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不属于历史史实,C排除。故选D。
21.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临刑前他表达“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然后慷慨就义。结合材料,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谭嗣同是维新派的代表
B. 谭嗣同等维新派领导的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
C. 体现了谭嗣同视死如归,为国献身的精神
D. 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没有产生积极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据题干“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和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产生了广泛和持久的影响,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谭嗣同是维新派的代表,他为变法流血牺牲,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谭嗣同等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制,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利益, 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谭嗣同由于触犯顽固派利益,最终牺牲,有死如归,为国献身的精神,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22. 赫德于1898年10月24日在《致马士函)中说:“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内都填塞给它吃了。”赫德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 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B. 维新派政治经验不足且急于求成
C. 顽固守旧势力过于强大 D. 将变法的希望寄托在光绪帝身上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分析可知:赫德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根据材料“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分析可知:赫德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康有为和其他人等急于求成。故选项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关于戊戌变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顽固守旧势力过于强大”的内容,故选项AC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维新派的自身原因,且材料认为“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没有关于“将变法的希望寄托在光绪帝身上”的内容。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23. 正当人们欢欣鼓舞地迎接20世纪到来之际,中国人却是“带着首都被敌人攻占的耻辱”收到了一份“西方人送来的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这份“礼物”指的是( )
A. 《南京条约》 B. 《瑷珲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八国联军进入北京,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BC的签订时间不符合题文“20世纪到来之际”时间范围,所以此题选D。
24. 19世纪七八十年代,列强加紧蚕食中国边疆地区,使中国出现了边疆危机,在边疆危机中为维护国家统一反击外来侵略的英雄人物有( )
A. 海龄 B. 曾国藩 C. 康有为 D. 左宗棠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干“列强加紧蚕食中国边疆地区”和所学知识可知,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左宗棠先收复乌鲁木齐及其附近地区等地、新疆各族人民主动配合清军作战、痛击侵略者,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领土,D项正确;海龄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表现出色,曾任两广总督和盛京将军。他以军事能力和政治手腕著称,被誉为一位有作为的封疆大吏,排除A项;曾国藩是洋务运动主要代表人物,排除B项;康有为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人物,排除C项。故选D项。
25.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天无雨,地焦旱,全是教堂止住天。……”这是义和团运动时期的揭帖。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义和团运动提出的主张是( )
A. 自强求富 B. 维新变法 C. 向西方学习 D. 扶清灭洋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干“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段揭帖反映了义和团运动时期的思想和主张,主要是针对西方列强以及基督教的抵触情绪和斗争目标,口号是扶清灭洋,D项正确;洋务运动口号是自强求富,排除A项;戊戌变法口号是维新变法,排除B项;义和团对待西方态度是排斥,排除C项。故选D项。
26. 下表所示部分为近现代学者对义和团运动的观点。据此可知,这些学者均认为义和团运动( )
学者 观点
荣孟源 义和团在斗争中提出均粮、抗税,这就是反封建,一般说农民反封建也就是如此
丁名楠 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义和团主要是反帝, 同时也附带反封建
戚其章 义和团的“均粮济贫 ”与历代农民起义一样带有反封建剥削的性质
A. 运动规模较大 B. 具有反封建性质 C. 反对帝国主义 D. 是农民起义巅峰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这就是反封建”“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与历代农民起义一样带有反封建剥削的性质”可知,三个学者都一致认为义和团运动具有反封建的性质,B项正确;题干内容不涉及义和团运动规模较大,也没有说义和团是农民起义的巅峰,排除A、D项;义和团以打击侵略势力和帝国主义为主,只符合丁名楠的观点,排除C项。故选B项。
27. 一位俄国记者记述了1900年6月2日发生在天津火车站的一幕:月光照耀着这些莽汉,照耀着他们的大刀和旗帜。一排排子弹射过去,大旗倒了,又举了起来,接着又倒了下去。该场景描写的是( )
A. 天津民众自发抗击英法联军侵略 B.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C.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D. 三元里民众抗英斗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一位俄国记者记述了1900年6月2日发生在天津火车站的一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描写的是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1900年,义和团在天津老龙头火车站,当时天津的义和团在清军帮助下,与侵略军在老龙头火车站展开激烈的争夺战,C项正确;天津民众自发抗击英法联军侵略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56—1860年),不符合题干时间信息,排除A项;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发生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1851—1864年),不符合题干时间信息,排除B项;三元里民众抗英斗争发生在鸦片战争期间(1840—1842年),不符合题干时间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28. 下图描绘了慈禧太后仓皇逃出北京城的场景。当时慈禧出逃是由于( )
A. 英法联军攻占了北京 B. 甲午战争中清朝战败
C. 义和团发动反清起义 D. 八国联军进逼北京城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5月底,英、俄等国调遣军队300余人,进驻北京使馆。6月,为镇压义和团运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2000 多人,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天津向北京进犯,8月14日,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狼狈西逃,在逃跑途中,慈禧下令剿杀义和团,并无耻地请求八国联军“助剿”,D项正确;英法联军攻占了北京是在1860年,此时慈禧还不是太后,排除A项;甲午战争中清朝战败是在1895年,但日本并未攻入北京,慈禧太后也并未仓皇出逃,排除B项;义和团发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并不反清,排除C项。故选D项。
29. 小明同学搜集清朝爱国官兵的事迹进行自主学习。请为他选择合适的主题( )
林则徐 1839年禁烟运动
左宗棠 1878年收复新疆
刘铭传 1894年率部击退法军对台北的侵犯
A. 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 B. 治理边疆危机
C.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D. 反抗封建专制统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题干“1839年禁烟运动,1878年收复新疆,1894年率部击退法军对台北侵犯”和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左宗棠收复新疆,打击了沙俄的侵略势力,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刘铭传,1894年率部击退法军对台北的侵犯,抵抗法国侵略。因此,三个清朝爱国官兵的事迹反映的主题是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A项正确;林则徐领导的禁烟斗争不属于边疆危机,排除B项;近代化的早期探索是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题干涉及的爱国官兵事迹是反抗外来侵略,而不是反抗封建专制统治,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30. 历史知识结构示意图是学习历史的一项技能。能反映下面关于中国近代史的部分知识结构的主题是
A. 中国近代遭受外来侵略的全过程
B.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C. 中国逐步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D. 中国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42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同英国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进一步加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同英法等八国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此可知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31小题14分,32小题12分,32小题14分,共40分。)
31. 近代的中国历史是一部遭受外来侵略的历史,列强发动的一次次侵略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三、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今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节选
材料二:割让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与辽东半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马关条约》节选
材料三:殖民大国的军队开入北京,其中也发生了一些针对平民的野蛮报复行动,之后他们分区占领了北京城,然后继续与分散在中国北部的义和团作战。经过旷日持久的谈判,1901年9月7日所谓《辛丑条约》签订。
——《中国近代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平等条约名称及其对中国造成的危害。
(2)依据材料二,指出西方列强对华的侵略由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条款。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列强1840—1900年间两次侵占北京的战争名称和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带来的危害。
(4)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答案】(1)名称:《南京条约》;危害: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自然经济
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条款: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3)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危害: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4)落后要挨打,只有强大才能捍卫国家主权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名称:根据材料一“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可知,指的是《南京条约》中开放的五处通商口岸。
危害:根据所学可知,条约作出了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协定关税的规定,这使得中国的完整独立的主权受到破坏,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小问2详解】
条款:根据材料二“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可知,日本改变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从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小问3详解】
名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首都北京两次被攻占。
危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使得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小问4详解】
结论: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近代列强的侵华战争和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说明了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的道理,只有强大才能捍卫国家主权等。
32. 洋务运动是晚清统治集团求强求富的自救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光绪七年(1881年)李鸿章奏称:“该局(轮船招商局)船不时驶往东南两洋,今且骎骎(qin qin,迅速)开始赴西洋之先路。直、晋、豫等省旱灾之时,该局船承运赈粮,源源接济,救活无数灾民。往岁台湾、烟台之役,该局船运送兵勇迅赴机宜,均无贻误,洵于时事大局有裨。”
——朱荫贵《朱荫贵论招商局》
材料二:为了迅速掌握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洋务派还向美国、英国、德国派遣了留学生,其中派往美国的四批,120人;派往欧洲的四批,85人……后来这些留学生大都学有所成,许多人成为中国各项近代化事业的开创者……在电讯业方面,国家和地方电报局的负责人几乎全由留学归来人员担任,从而摆脱了外国对这一领域的控制企图。
——摘自张海鹏、翟金懿《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
材料三:我(李鸿章)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吴永《庚子西狩丛谈》
(1)根据材料一,概括招商局有益于“时事大局”的依据。(不得抄用原文)
(2)根据材料二,指出洋务派派遣留学生的直接目的;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在当时中国所发挥的作用。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的最终结果以及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
【答案】(1)依据:开通西洋的航路,旱灾时运粮赈救灾民,战争时速运兵勇。
(2)直接目的:为了迅速掌握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作用:培养了一批近代的科技人才,对于外来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结果: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原因:为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没有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
【解析】
【小问1详解】
依据:根据材料一“该局船不时驶往东南两洋,……开始赴西洋之先路。直、晋、豫等省旱灾之时,该局向承运赈粮,源源接济,救活无安徽灾民。往岁台湾、烟台之役,该局船运送兵勇迅赴机宜,均无贻误,询于时事大局有裨”可知,其依据是开通到西洋的航路、旱灾时,运粮贩灾、战争之时,运送兵勇等。
【小问2详解】
直接目的:根据材料二“为了迅速掌握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洋务派还向美国、英国、德国派遣了留学生”可知,其直接目的是为了迅速掌握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作用:结合材料二“许多人成为中国各项近代化事业的开创者……在电讯业方面,国家和地方电报局的负责人几乎全由留学归来人员担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培养了一批近代的科技人才,对于外来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小问3详解】
最终结果:结合材料三“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可知,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为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没有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
33. 近代以来,面对国家危亡,中华民族历经抗争、奋斗与崛起,不断追逐同一个梦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民族脊梁】
材料一:
【民族探索】
材料二: 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个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共使,无人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太平天国关于理想社会的描述
材料三:光绪二十四年京师同文馆所译书目
《化学指南》《化学阐原》《全体通考》《坤象究原》《星学发轫》《星轺指掌》《中西合历》《分化津梁》 《法国律例》《公法便览》《公法会通》《新加坡刑律》《中国古世公法论略》 《富国策》《万国公报》《各国史略》《英文举隅》
——摘自《同文馆题名录》
(1)从材料一中选择一个历史人物,并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
(2)材料二中所描述的“理想社会”跟哪一文献有关?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文献不能实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1898年京师同文馆所译书目的特点。这反映了怎样的时代需求?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你面对民族危难看法。
【答案】(1)人物A:关天培,在鸦片战争中抗击英军,以身殉国。
人物B:邓世昌,在甲午海战中率致远舰英勇杀敌,与全舰将士壮烈牺牲。
人物C:冯子材,在中法战争中,取得镇南关大捷,扭转战局。
(2)文献:《天朝田亩制度》;原因:带有很大的空想色彩,不符合中国当时的社会发展条件,因此难以实施。
(3)特点:以西方科学技术、法律制度以及历史文化为主;时代需求:学习西方,变法图强。
(4)学习先进技术,改变落后现状;奋起抗争,救亡图存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历史人物和主要事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天培,是鸦片战争中的历史人物,他在鸦片战争中抗击英军,以身殉国,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体现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勇气。邓世昌,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人物,是致远舰管带,在甲午海战中率致远舰英勇杀敌,与全舰将士壮烈牺牲,是伟大的民族英雄。冯子材,是中法战争中的历史人物,面临法国的侵略,他虽年迈,但是依旧取得重大成就,取得镇南关大捷,扭转战局。他们都是民族英雄,共同抵抗外来侵略。
【小问2详解】
文献:根据材料二“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共使,无人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可知,文献为《天朝田亩制度》。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朝田亩制度》要求不论男女,按照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带有很大的空想色彩,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不符合中国当时的社会发展条件,因此难以实施。
【小问3详解】
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化学指南》《化学阐原》《分化津梁》”等是科技译著;“《法国律例》《公法便览》《公法会通》”等是法律译著;“《中西合历》《万国公报》《各国史略》”等是历史文化译著。因此,1898年京师同文馆所译书目以西方科技、法律制度以及历史文化为主。
时代需求:根据“光绪二十四年(1898)京师同文馆所译书目”可知,大量翻译西方科技、法律等书籍,重在学习西方,变法图强。
【小问4详解】
看法:综合上述材料可知,中国近代史,由于列强的侵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族危机逐步加深,面对危难,各阶级救亡图存运动逐步兴起,所以面对民族危难,我们需要学习先进技术,改变落后现状;奋起抗争,救亡图存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2025学年八上历史期中临考模拟押题卷03(广东卷)
(考试时间80分钟,满分100)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小题60分,请把答案涂写到答题卡上)
1. 了解历史事件,常常需要知道事件的各个因素。综合下表中的要素,这页笔记记录的事件是 ( )
时间:1839年6月 地点:广东虎门 人物:林则徐 意义: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
A 虎门销烟 B. 鸦片战争
C. 第二次鸦片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
2. 在禁烟运动中,林则徐主张对外商“正常贸易者,加以优待,倘有带烟发觉,立正刑诛。”材料表明林则徐
①支持正常贸易 ②反对鸦片走私 ③反对开放口岸 ④维护民族利益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3. 19世纪洋人苦于无法找到改变贸易困境的商品,在他们看来,“中国拥有一切东西,世界上最好的食物:米,最好的饮料:茶,最好的衣物:棉花、丝绸等”。“幸运的是一种新的商品出现了”,“新的商品”是
A. 棉纺织品 B. 机器
C. 鸦片 D. 枪炮
4.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英、法两国在俄、美两国的支持下,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以上材料描述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 )
A. 背景原因 B. 主要过程 C. 重要影响 D. 经验教训
5. 1860年10月9日美国《纽约时报》有一篇新闻报道,其标题的前半句是“英法联军占领北京西郊”,后半句应为( )
A. 关天培战死炮台 B. 圆明园惨遭洗劫
C. 邓世昌殉难黄海 D. 义和团火烧教堂
6. 历史小组同学在“画地图、讲历史”活动中,发现清王朝前期国土像一个“大葡萄叶”, 现在变成了一只“大公鸡”,面积与现在中国的国土面积相差很多。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 鸦片战争中英军占领香港岛
B. 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C.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割占我国大片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D. 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割占我国沿海一些岛屿
7. 1856年英国炮轰广州城,广州群众自发组织起来把上岸的侵略者赶跑。1858年广州牛栏冈一带群众协力迫使英法联军狼狈逃回城里。据此可知,当时( )
A. 群众有反侵略的意识 B. 义和团运动开始兴起
C. 清政府坚决抵抗英军 D. 广州城尚未开埠通商
8. “作为一场企图改朝换代的农民战争”“纵横十数年之后失败了。但它是近代中国的一次大海波潮,潮来潮去之后,许多东西都会改变旧日模样。”此历史事件是( )
A. 鸦片战争 B. 三元里人民抗英
C. 太平天国运动 D. 义和团运动
9. 下图所示为太平天国颁布的革命纲领。与前者相比,后者最突出的特点是主张( )
A. 学习西方治国 B. 实行君主专制
C. 平均分配土地 D. 实现男女平等
10.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曾流传着一首歌谣:“天父杀天兄,终归一场空,打起包裹回家去,还是当长工。”此歌谣中“天父杀天兄”指的是
A. 金田起义
B. 永安建制
C. 天京事变
D. 天京陷落
11. 史料记载:1876年,中国宁波海关税务司李圭首次参加在美国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他发现美国展品“约居十之八”,而中国“竞无一物于此”。会后,他大声疾呼“机器正当讲求”。他喊出了下列哪个派别的心声( )
A. 顽固派 B. 洋务派 C. 维新派 D. 资产阶级革命派
12. 奕?在一个奏折中提到:要抵抗外国侵略,“探源之策,在于自强”。洋务派在“自强”的口号下创办的军事工业有
①轮船招商局 ②湖北织布局 ③江南制造总局 ④福州船政局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13. 19世纪60年代,李鸿章与一批官僚开始“察吏、整军、筹饷、辑夷”各事,《清史稿》将他看作“中兴之臣”。与“中兴之臣”评价相符的是( )
A. 领导禁烟运动 B. 倡导自强求富 C. 签订《马关条约》 D. 发起公车上书
14. 一位亲历甲午战争的洋人海员说:“(北洋舰队)如大树然,虫蛀入根,观其外特一小孔耳,岂知腹已半腐。”这一材料可用来说明清朝( )
A. 舰船数量的劣势 B. 洋务运动的贡献
C. 甲午战败的原因 D. 维新变法的成效
15. 下表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的部分物理教科书的信息。这些翻译活动( )
书名 原著者 编译者
《格致小引》 (英)赫施赉 (英)罗亨利、瞿昂来
《通物电光》 (美)莫耳登 (英)傅兰雅、王季烈
《物体遇热改易记》 (英)瓦特斯 (英)傅兰雅、徐寿
A. 宣扬了革命思想 B. 传播了西方科学知识
C. 动摇了清朝统治 D. 巩固了儒学正统地位
16. 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亚浩罕国将领阿古柏入侵新疆部分地区;俄国出兵占领伊犁地区;美国日本先后派军队进攻台湾;法国控制越南,挑起中法战争。据此构建的合适主题是( )
A. 瓜分狂潮 B. 救亡图存 C. 追求独立 D. 边疆危机
17. 19世纪末,某条约签订后,法国的画报刊载了一幅漫画(见下图),描绘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情况。该条约是( )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北京条约》 D. 《马关条约》
18. 1895年,康有为上书痛陈,值此千年变局,“病症已变而犹用旧方”,未有不危者。为此,康有为开出的“新方”是( )
A. 师夷长技 B. 民主科学 C. 变法图强 D. 实业救国
19. 他的译著很快传遍全国,“天演论”、“物竞”、“天择”等词语逐渐成为报刊上的常用词语,他是( )
A. 魏源 B. 严复 C. 康有为 D. 陈独秀
20. 对以下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维新派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在上海创办《时务报》
②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是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其作用远不是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
A. ①属于历史结论 B. ①说明戊戌变法废除了旧制度
C. ②属于历史史实 D. ②肯定了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
21.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临刑前他表达“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然后慷慨就义。结合材料,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谭嗣同是维新派的代表
B. 谭嗣同等维新派领导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
C. 体现了谭嗣同视死如归,为国献身的精神
D. 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没有产生积极影响
22. 赫德于1898年10月24日在《致马士函)中说:“皇帝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内都填塞给它吃了。”赫德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 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B. 维新派政治经验不足且急于求成
C. 顽固守旧势力过于强大 D. 将变法的希望寄托在光绪帝身上
23. 正当人们欢欣鼓舞地迎接20世纪到来之际,中国人却是“带着首都被敌人攻占的耻辱”收到了一份“西方人送来的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这份“礼物”指的是( )
A 《南京条约》 B. 《瑷珲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24. 19世纪七八十年代,列强加紧蚕食中国边疆地区,使中国出现了边疆危机,在边疆危机中为维护国家统一反击外来侵略的英雄人物有( )
A. 海龄 B. 曾国藩 C. 康有为 D. 左宗棠
25.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天无雨,地焦旱,全是教堂止住天。……”这是义和团运动时期的揭帖。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义和团运动提出的主张是( )
A. 自强求富 B. 维新变法 C. 向西方学习 D. 扶清灭洋
26. 下表所示部分为近现代学者对义和团运动的观点。据此可知,这些学者均认为义和团运动( )
学者 观点
荣孟源 义和团在斗争中提出均粮、抗税,这就是反封建,一般说农民反封建也就是如此
丁名楠 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义和团主要是反帝, 同时也附带反封建
戚其章 义和团的“均粮济贫 ”与历代农民起义一样带有反封建剥削的性质
A. 运动规模较大 B. 具有反封建性质 C. 反对帝国主义 D. 是农民起义巅峰
27. 一位俄国记者记述了1900年6月2日发生在天津火车站的一幕:月光照耀着这些莽汉,照耀着他们的大刀和旗帜。一排排子弹射过去,大旗倒了,又举了起来,接着又倒了下去。该场景描写的是( )
A. 天津民众自发抗击英法联军侵略 B.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C.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D. 三元里民众抗英斗争
28. 下图描绘了慈禧太后仓皇逃出北京城的场景。当时慈禧出逃是由于( )
A. 英法联军攻占了北京 B. 甲午战争中清朝战败
C. 义和团发动反清起义 D. 八国联军进逼北京城
29. 小明同学搜集清朝爱国官兵的事迹进行自主学习。请为他选择合适的主题( )
林则徐 1839年禁烟运动
左宗棠 1878年收复新疆
刘铭传 1894年率部击退法军对台北的侵犯
A. 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 B. 治理边疆危机
C.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D. 反抗封建专制统治
30. 历史知识结构示意图是学习历史的一项技能。能反映下面关于中国近代史的部分知识结构的主题是
A. 中国近代遭受外来侵略的全过程
B.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C. 中国逐步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D. 中国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31小题14分,32小题12分,32小题14分,共40分。)
31. 近代的中国历史是一部遭受外来侵略的历史,列强发动的一次次侵略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三、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今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节选
材料二:割让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与辽东半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马关条约》节选
材料三:殖民大国的军队开入北京,其中也发生了一些针对平民的野蛮报复行动,之后他们分区占领了北京城,然后继续与分散在中国北部的义和团作战。经过旷日持久的谈判,1901年9月7日所谓《辛丑条约》签订。
——《中国近代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平等条约的名称及其对中国造成的危害。
(2)依据材料二,指出西方列强对华的侵略由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条款。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列强1840—1900年间两次侵占北京的战争名称和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带来的危害。
(4)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32. 洋务运动是晚清统治集团求强求富的自救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光绪七年(1881年)李鸿章奏称:“该局(轮船招商局)船不时驶往东南两洋,今且骎骎(qin qin,迅速)开始赴西洋之先路。直、晋、豫等省旱灾之时,该局船承运赈粮,源源接济,救活无数灾民。往岁台湾、烟台之役,该局船运送兵勇迅赴机宜,均无贻误,洵于时事大局有裨。”
——朱荫贵《朱荫贵论招商局》
材料二:为了迅速掌握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洋务派还向美国、英国、德国派遣了留学生,其中派往美国的四批,120人;派往欧洲的四批,85人……后来这些留学生大都学有所成,许多人成为中国各项近代化事业的开创者……在电讯业方面,国家和地方电报局的负责人几乎全由留学归来人员担任,从而摆脱了外国对这一领域的控制企图。
——摘自张海鹏、翟金懿《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
材料三:我(李鸿章)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吴永《庚子西狩丛谈》
(1)根据材料一,概括招商局有益于“时事大局”的依据。(不得抄用原文)
(2)根据材料二,指出洋务派派遣留学生的直接目的;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在当时中国所发挥的作用。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的最终结果以及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
33. 近代以来,面对国家危亡,中华民族历经抗争、奋斗与崛起,不断追逐同一个梦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民族脊梁】
材料一:
【民族探索】
材料二: 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个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共使,无人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太平天国关于理想社会的描述
材料三:光绪二十四年京师同文馆所译书目
《化学指南》《化学阐原》《全体通考》《坤象究原》《星学发轫》《星轺指掌》《中西合历》《分化津梁》 《法国律例》《公法便览》《公法会通》《新加坡刑律》《中国古世公法论略》 《富国策》《万国公报》《各国史略》《英文举隅》
——摘自《同文馆题名录》
(1)从材料一中选择一个历史人物,并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
(2)材料二中所描述的“理想社会”跟哪一文献有关?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文献不能实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1898年京师同文馆所译书目的特点。这反映了怎样的时代需求?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你面对民族危难的看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