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江县乐里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监测
八年级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根据嘉定县相关记载,鸦片战争前五口之家“日织一匹,赢钱百文”;鸦片战争后“洋布盛行,土布日贱,计其所赢,仅得往日之半”。这一变化反映了当地( )
A.传统纺织业受到冲击 B.自强、求富初显成效
C.民众生活得到改善 D.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2.《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又被迫与美国签订《望厦条约》、与法国签订《黄埔条约》,比利时、瑞典、挪威等国也要求与中国“援例”订约,葡萄牙趁机夺取对澳门的管辖权。这表明鸦片战争( )
A.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B.刺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
C.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D.形成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局面
3.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4.“如果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的社会中枢。”下列史实能佐证这一结论的是( )
A.英军攻陷浙江定海 B.俄国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C.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D.《天津条约》的签订
5.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起义的时候,正是资本主义列强入侵中国的时候,列强和封建势力结合在一起,就变成了凶恶的敌人。单纯的农民战争遇到这样的敌人,就不能不失败。该观点旨在说明太平天国( )
A.把反侵略作为革命的侧重点 B.肩负反帝反封建双重使命
C.缺乏正确革命理论的指导 D.失败的原因是遭到内外夹击
6.“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材料说明太平天国( )
A.没有依靠人民群众 B.遭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C.缺乏先进的革命理论 D.领导人奢侈腐化
7.据下面漫画可知,洋务运动( )
A.得到西方列强鼎力相助 B.使中国走上了富强道路
C.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统治 D.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8.下图为洋务派创办的福州船政局发展历程时间轴。对此解读正确的是,洋务派( )
A.有效解决边疆危机 B.彻底淘汰传统武器
C.未能实现自强目的 D.注重近代海防教育
9.在晚清的“海防”与“塞防”之争中,李鸿章认为“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腹心大患愈棘”。左宗棠则认为“是(西北)停兵节饷,于海防未必有益,于边塞则大有所妨,利害攸分,亟宜熟思审处者也”。该争论发生的背景是( )
A.太平天国准备进攻南京 B.清朝面临严重边疆危机
C.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 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10.在茫茫洋面上,致远舰攻敌而受重创,管带邓世昌以下250人均阵亡,经远舰突进途中为敌舰环攻,管带林永升以下270人殉国。这反映了( )
A.爱国官兵英勇抵抗 B.北洋水师军备落后
C.清朝海军不习水战 D.海军衙门软弱无能
11.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出现了一个被认为是外资兴业的时代。此前帝国主义在华投资总共不过2亿—3亿美元,此后到1902年,各国对华投资总额达到15亿美元。据此判断,当时( )
A.外国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B.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
C.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D.美国和日本成为侵华的主要国家
12.据《清实录》记载,1898年5月,光绪帝将维新派人士的部分著作刊印,让京官对其是否可行提出意见,以此测验官员对变法的态度,其中在体现地方改革的一篇文章中,有252条意见,认为不可行的有189条,认为可行的只有63条。这表明( )
A.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B.维新变法阻力很大
C.近代民族工业出现 D.“实业救国”成为共识
13.“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据此可知,戊戌变法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 )
A.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 B.削弱了顽固派的势力
C.巩固了儒学正统地位 D.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
14.《天津一月记》记载,19世纪末的义和团团民“闲游市中,见有售洋货者,或紧衣窄袖者,或物仿洋式,或上有洋字者,皆毁物杀人”。这反映了义和团( )
A.盲目排外 B.崇洋媚外C.师夷长技 D.拥护清朝
15.1907年8月26日,《时报》刊登了漫画《中国现形记》,其揭露的“中国现形”是( )
A.清廷沦为“洋人的朝廷” B.清政府统治岌岌可危
C.清末新政收效甚微 D.官府搜刮民脂民膏
16.(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英国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尽管表面上清王朝仍继续维持其统治地位,但实际上中国已经不再像以往那样拥有独立完整的国家主权,在许多方面不得不受制于西方列强的摆布,成为西方列强掠夺和奴役的对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政治和经济角度概括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4分)
(2)分别写出与材料二中图1和图2开放的通商口岸有关的两个条约。(4分)说明图1到图2的口岸地理位置上的变化。(2分)
材料三 第七款: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第八款:京师至海边须留出来畅行通道,故与其有碍之大沽等炮台皆须一律削平。……第十款: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
——《辛丑条约》
(3)根据材料三,概括《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这些条款对中国造成的危害。(3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这些条款对中国造成的危害。(3分)
17.(16分)从西方列强侵入中国之日起,中国人民就开始了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镇江守军的英勇抵抗,恩格斯在《英人对华的新远征》中说:“驻防旗兵虽然不通兵法,可是决不缺乏勇敢和锐气。这些驻防旗兵总共只有1 500人,但却殊死奋战,直到最后一人……如果英国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2分)概括恩格斯对镇江守军的态度。(2分)
材料二 1856年10月23日,英国侵略军向广州发动了进攻。咸丰帝下令“只可俯如所请,以息兵端”。而广州人民却向十三洋行商馆进攻,将商馆全部焚毁,还不断以火船向侵略者进攻,侵略者被迫退出虎门,等待增援。
——摘编自王绍坊《中国外交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政府和广州人民应对战争的不同态度。(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采取该态度的原因。(4分)
材料三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天无雨,地焦旱,全是教堂止住天。……
大法国,心胆寒,英美德俄尽消然。
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
——《只因鬼子闹中原》揭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2分)概括义和团运动的性质。(2分)
18.(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鸿章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鸿章的主张和目的。(4分)
材料二 洋务运动首先打出“自强”旗号,先后在各地创办22家以上近代军事工厂制造枪炮、弹药和舰船等军事装备,真正开始实质性地迈出中国军队近代化的第一步。……为了“求富”,洋务派先后在全国范围创办20多家民用企业,并引进西方先进设备和技术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生产,使得清朝财政收入有了显著增长。由此可见,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军事和经济近代化进程。
——摘编自赵党留《新评洋务运动》
(2)根据材料二,指出洋务运动的措施。(2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洋务运动的积极影响。(2分)
材料三 戊戌变法不只是继承了洋务运动的遗产……更多的是对洋务运动的超越。戊戌变法的口号是“保国”……在这个口号的后面,还有更为真实的“兴西学”“兴民权”“开民智”口号和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的目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领导力量、政治主张、经济主张方面总结戊戌变法对洋务运动的“超越”的主要表现。(6分)
19.(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近代史大事记(部分)
年份 事件
1851 金田起义
1865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创立
1895 《马关条约》签订
1895 公车上书
1900 义和团控制京津地区
1901 《辛丑条约》签订
选择材料中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件,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答案:
1.A
2.B
3.B
4.C
5.B
6.C
7.C
8.C
9.B
10.A
11.B
12.B
13.D
14.A
15.A
16.(1)答:政治角度:鸦片战争使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角度:鸦片战争使我国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
(2)答:条约:图1:《南京条约》;图2:《马关条约》。变化:从东南沿海深入到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
(3)答:主要内容: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危害:使东交民巷成为“国中之国”,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大本营;严重破坏了中国主权和国防安全,便利了侵略者直接出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活动;表明清政府已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4)答: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7.(1)答:事件:鸦片战争。态度:高度赞扬镇江守军的反侵略精神。
(2)答:应对态度:清政府避战求和;广州人民坚决反击,迫使侵略者退出虎门。原因:清政府对内集中力量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对外奉行妥协退让的外交政策。
(3)答:原因:帝国主义的侵略;外国教会势力恣意横行;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加剧社会矛盾。性质: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
18.(1)答: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火器)。目的: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2)答:措施: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积极影响:增加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开启了中国的军事和经济近代化进程;对西方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培养了新式人才。
(3)答:领导力量:洋务运动的领导力量是地主阶级,戊戌变法的领导力量是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主张:从洋务运动的不改变封建政治制度到戊戌变法主张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经济主张:戊戌变法主动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19.(1)答:示例1:选择事件:金田起义;义和团控制京津地区。
观点:旧式农民运动不能救中国。
论述:1851年,洪秀全在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但没有真正施行。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践。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失败。19世纪末,义和团由反清的秘密结社转为反帝斗争组织,提出“扶清灭洋”口号。清政府为利用义和团,以“招抚”代替“剿灭”,并承认其合法地位。于是,义和团纷纷进入天津、北京。慈禧太后西逃中,下令剿杀义和团,并无耻地请求八国联军“助剿”。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
结论:由于时代和阶级局限性,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旧式农民运动不能救中国。
示例2:选择事件:《马关条约》签订、《辛丑条约》签订。
观点: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论述: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1900年,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结论:由于列强发动的一系列侵华战争,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