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三黑和土地
土地是非常宝贵的资源,脚下的这片土地养育着我们,对于我国的农民而言,土地就显得更加珍贵。
读土地诗,理诗文脉
品关键句,悟诗中情
说土地事,吐心中语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任务一
读土地诗,
理诗文脉
1、请同学们自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围绕“三黑和土地”,诗歌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填下下表。
农民对土地的热爱
翻地、耙地的场景
三黑和土地
翻身的人儿心里甜
苏金伞(1906-1997)原名苏鹤田,河南睢县人,现代著名乡土诗人,因其浓郁的乡土诗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主要著作有诗集《地层下》《窗外》《入伍》等。
走进作者
中国共产党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的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统一实行耕者有其田的统一制度。一直到 1948 年新中国成立前夕,解放区已经有 2/ 3 的地区实行了土地改革,约有一亿农民分得了土地。
三黑和土地这首诗就写于 1948 年9月,诗歌表现的正是在土地改革大背景下获得土地的农民的新生活。
占农村人口不到 5% 的地主,富农占有着 50% 的土地。他们凭借土地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农民中年辛苦劳动,受尽剥削,生活却得不到温饱。
创作背景
耙地 荞麦 蝈蝈 蹚水 闺女
pá
guī
qiáo
guō
tāng
我会读
农民得到土地后的喜悦
三黑获得土地的喜悦
1
2
3
4
5
6
8
9
10
11
12
13
14
15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三黑翻地、耙地
三黑回忆逮蝈蝈儿
三黑展望新生活
三黑内心感到幸福
三黑获得土地的喜悦
农民对土地的热爱
翻地、耙地的场景
休息时回忆逮蝈蝈的场景
对未来的展望
三黑和土地
三黑获得土地的喜悦
翻身的人儿心里甜
任务二
品关键句,悟诗中情
问题一:诗歌的题目是“三黑和土地”,
可是为什么开篇先写农民对待土地的态度呢?
农民一有了土地,
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
活像旱天的鹅,
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抓住关键词句,聚焦情感
农民有了土地就好比旱天的鹅加了水,这真是个极其通俗的比喻,体现出了农民对土地的渴望。
这句诗让我们感受到农民拥有了土地之后,无比舒畅、无比急迫的心情。
恨不得把每一块土,
都送到舌头上,
是咸是甜,
自己先来尝一尝。
抓住关键词句,聚焦情感
恨不得自己变成一粒种子,
躲在土里试一试,
看温暖不温暖,
合适不合适。
一连用了两个“恨不得”,恨不得让我们感受到每一块土都像农民心头的宝贝,怎么爱它都不够。农民得到了自己的土地之后,真是无边的幸福!
恨不得把每一块土,
都送到舌头上,
是咸是甜,
自己先来尝一尝。
抓住关键词句,聚焦情感
恨不得自己变成一粒种子,
躲在土里试一试,
看温暖不温暖,
合适不合适。
农民们常想要亲自尝一尝,想要亲自投入土地的怀抱,感受土地。他们期待着种子在自己所热爱的土地上长得又快又好。
问题一:诗歌的题目是“三黑和土地”,
可是为什么开篇先写农民对待土地的态度呢?
广大的农民群体
三黑
聚焦
三黑就是众多农民中的一位,他就是农民的代表。诗歌从广大的农民起笔,再聚焦到三黑这个具体的形象上。
作用:
①布局谋篇的巧妙。
②字字句句表达着农民对土地的热爱。
问题二: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
把能体现三黑情感的句子画下来,用心体会。
三黑就是这样翻着土地,
从东到西,从南到北,
每一寸土地都给翻起,
每一块土疙瘩都给细细打碎。
抓住关键词句,聚焦情感
地翻好,又耙了几遍,
耙得又平又顺溜,
看起来
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
从“每一寸”和“每一块”,我们可以看到三黑精心整理土地的一个个的细节,每一个动作都流露着他对土地的热爱。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地耙那么的整齐、那么的漂亮。三黑得有多么的爱这块土地啊!
这么松散的地,
简直是一张软床,
叫人想在上面打滚。
三黑
从来没睡过这么好的床,
今天准备好了,
叫麦籽儿睡上。
这么好的床,
麦籽儿躺下去挺舒服,
就想发芽,
赶紧钻出来多吸些雨露。
抓住关键词句,聚焦情感
透过这几句话,我们仿佛看到了天黑在地里一边耙地,一边想象着麦籽儿舒服地躺着,急切地发芽的画面。
三黑的心里充满了满足和幸福。
小时候因为逮蝈蝈儿,
常常挨骂,
爹娘骂:不好好拾柴火。
地主骂:蹚坏了他的庄稼。
现在
蝈蝈儿就在自己地里叫,
他想招呼从地头过去的那个孩子:
“快去逮吧,你听,叫得多好!”
抓住关键词句,聚焦情感
三黑的回忆和拥有土地的现在对比,让我们感受到了他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多么幸福,多么自由,多么惬意!
三黑一边耙地,一边想着:
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
他笑嘻嘻的,连嘴都合不上。
地里的蝈蝈儿也叫得更欢。
抓住关键词句,聚焦情感
有了土地的农民心里就是甜的,土地就是他们的依靠。
有了土地就有了希望,有了盼头,有了梦想。
任务三
说土地事,吐心中语
问题三:
《三黑和土地》这首诗歌有何特点
品味诗歌特点
农民一有了土地,
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
活像旱天的鹅,
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恨不得把每一块土,
都送到舌头上,
是咸是甜,
自己先来尝一尝。
……
①语言朴实无华、通俗好懂,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品味诗歌特点
农民一有了土地,
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
活像旱天的鹅,
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②偶句押韵,每节换韵,有节奏感且富于变化。
品味诗歌特点
三黑就是这样翻着土地,
从东到西,从南到北,
每一寸土地都给翻起,
每一块土疙瘩都给细细打碎。
③描写现实,间接抒情。情感浓烈炙热。
品味诗歌特点
荞麦地里
还有两个蝈蝈儿在叫唤,
吱吱吱……
叫得人心里痒抓抓的好喜欢。
④生动鲜活、信手拈来。让读者感同身受。
学了《三黑和土地》,
说一说:你对脚下的土地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类文阅读-21*三黑和土地
泥土最珍贵
两个欧洲人来到埃塞俄比亚。他们到处奔波,绘制地图。国王知道后,就派了一个向导去帮忙。欧洲人结束工作后,向导回到首都,报告国王说:“陛下,欧洲人把见到的一切都画到地图上。他们到过尼罗河发源地塔那湖,然后顺流而下;他们找到了金银矿,把矿产、森林、大大小小的河流都记了下来。”国王对欧洲人的意图思考了很久,(绝 决)定接见欧洲人。
欧洲人到了皇宫,国王亲自接见并宴请他们,还(赠 增)送了贵重的礼物。最后国王派了几个人送欧洲人上船。欧洲人到了河边,正要上船时,送行的埃塞俄比亚人请他们停下来,并脱下鞋子。欧洲人脱了鞋子,送行的主人就仔细抖着他们的鞋子,还刮下(粘 贴)在鞋底上的泥土,然后把鞋子还给欧洲人。
“你们这是什么意思?”欧洲人问。
主人回答:“国王要我们祝你们一路平安,还要我转告你们:你们来自远方的强国,亲眼看到了埃塞俄比亚美丽富饶的土地。她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国家。她的泥土是我们最为珍惜的。我们在泥土里下种□埋葬死者□我们干活累了后就在泥土上休息□我们在它的草地上放牧□你们翻山越岭□过草地□穿森林□所走过的路都是我们祖先□孩子的脚在泥土上踩出来的□埃塞俄比亚的泥土是我们的父母、亲兄弟。我们款(代 待)了你们,赠送了贵重礼物。但是泥土是埃塞俄比亚最珍贵、最神圣的东西。我们不能给你们,一粒也不给。”
1.在文中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2.用“\”划去括号中不正确的字。
3.欧洲人的真实意图是 。
4.埃塞俄比亚人在为欧洲人送行时做了一件什么事?用“ ”在文中画出。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 。
5.你是怎样理解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
参考答案
1., ; ; 。 , 、 , 、 。
2.划去:绝 增 贴 代
3.想拥有这片土地
4.送行的埃塞俄比亚人请他们停下来,并脱下鞋子。欧洲人脱了鞋子,送行的主人就仔细抖着他们的鞋子,还刮下粘在鞋底上的泥土,然后把鞋子还给欧洲人。
让欧洲人明白,泥土、土地是埃塞俄比亚最珍贵的东西。
5.说明了泥土的珍贵,从而体现出国家的尊严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土地的报答
林清玄
步行过乡间,看到一位农夫正在努力地锄田。我很久没看人用锄头挖地了,就坐在田埂上看农夫挖地。
农夫粗壮结实的上身赤裸着,他把锄头高高举起的样子,逆着光线,看起来就如同一座铜雕,真是美极了。
他也不管我看他,只顾自己锄田整地,一直整地到田埂这边,我看到他全身都被汗水湿透,连长裤都湿了,他友善地对我说:“掘一掘,要来种花生了。”
我说:“很久没看见人拿锄头了,现在整地都是用犁土机呀! ”
农夫说:“这田地只有一小片,用锄头掘一掘,一天的工就好了。”“要歇一下吗 ”我问着。
“歇一下也好。”农夫扛着锄头走过来,伸手到我身后的草丛摸出一个大茶壶,倒了一杯凉茶给我。
“过一个月来看,就可以看到土豆从一片绿了,那时才好看。”农夫想着一个月后的画面,边说:“土地不会骗人,你种作一分力,它就长出一分的东西,土地和人相同,你给它疼惜和尊重,它就报答你,为你开花,为你结果。所以咱的祖公才说:吃果子,拜树头;吃米饭,敬锄头。”
我听了农夫的话,非常感动,从此走在土地上,就处处看见土地的报答,看见了每一朵花都有土地那酬答知己的心。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报酬——( ) 爱惜——( ) 尊敬——( )
2.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农夫劳动时的 。
3.对“吃果子,拜树头;吃米饭,敬锄头”的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
A.想吃水果就要向树拜谢,想吃米饭就要先敬锄头。
B.我们要尊重土地,懂得感恩。
C.没有树就吃不到果子,没有锄头就没有没饭。
4.短文的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报答 疼惜 尊重
2.比喻 辛苦的样子
3.B
4.懂得了土地,懂得了对土地的尊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三黑和土地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能说出老人在什么环境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关注课题,体会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目。【语文要素】
3.通过对比阅读,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默读课文,能说出老人在什么环境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通过对比阅读,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
【教学准备】优翼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画,激情导入
1.课件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2.师:同学们,瞧,参天的杨柳,劲挺在山洼、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的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着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你们想认识他吗?(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并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
2.课件出示重点词,指名读、齐读。
3.师:自由选择下列词语中的五个,用这五个词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扛上肆虐盘踞绿洲归宿奇迹宏伟价值命运
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1.抓“奇迹”。
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着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用一个词语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迹)
2.感“奇迹”。
课件出示: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找出相关句子,齐读)
3.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学生之间交流相关内容。
(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自由读课文并进行概括。
(1)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学习第2自然段)
联系课文,结合资料和图片,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
(2)出示: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学习第3自然段)
读懂小环境中的艰苦。
①引导学生关注老人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俭朴、单调的生活。
②关注三个典型事例,即“五位老汉离世”“老伴静静过世”“女儿三番五次接他遭拒”。
4.默读课文第6、7自然段,思考: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用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莽莽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四、对比阅读,理解“青山不老”
思考: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1.看今日之青山:这是一片怎样的青山?找出描写青山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景象?
2.想昔日之青山:这条山沟以前是怎样一番景象?想象画面。
3.悟“青山不老”之含义:经过刚才对“青山不老”的对比学习,现在说说你对“青山不老”是怎么理解的。
预设(1):不老的是青山,那片绿将是永恒的,代代常绿的;
预设(2):不老的是老人,老人无私奉献、造福后代的精神将永存。(板书:精神永存)
【教学板书】
20* 青山不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