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部编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学习目标
1通过史料解读,了解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等基本史实。通过了解正面战场的抗战等史事,知道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2、理解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贡献及其重要性,能正确评价正面战场。。
3、体会抗日将士在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国家、民族利益高于党派、阶级利益的爱国主义教育。
正面战场
共产党敌后战场
正面战场指和敌军正面冲突的地方,敌军入侵我方,我方抵抗的战场是正面战场。在这个战场上作战的中国军队主要是国民党的军队,因此一般也称其为国民党正面战场,多为大兵团作战。
敌后战场指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深入到日本占领区而开辟的战场。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依靠有利地形在日本军队占领区所形成的有一定军事控制范围地区,多为游击战。
互相配合
同仇敌忾
共赴国难
驱逐日寇
国民党正面战场
正面战场是抗战前期的主要战场
战略反攻阶段 1944.1—1945.8
战略相持阶段1938.10-1943.12
战略防御阶段1937.7—1938.10
淞沪会战1937.8.13-11
太原会战1937.9-11
远征军入缅作战 1942
徐州会战1938.3-5
武汉会战1938.6-10
豫湘桂战役1944
第三次长沙会战1941.12
……
台儿庄战役
打破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迷梦
正面战场
一、台儿庄役
1、背景
徐州是陇海铁路(兰州到连云港)和津浦铁路(天津到南京对岸的浦口)的交汇点。向南可以到达国民政府统治心脏地区南京、上海。台儿庄是徐州的门户,台儿庄战役是徐州会战的一部分也是徐州会战中最著名的战役
日本为打通南北战场,南北对进,夹击徐州。
一、台儿庄役
结合视频,梳理台儿庄战役的相关史实。
时间
地点
指挥
歼敌
1938年3月
山东台儿庄
第五战区司令官李宗仁
歼灭日军10000多人
2、概况
李宗仁在台儿庄
台儿庄大捷,汉口举行胜利大游行,游行队伍一望无边
一、台儿庄役
3、意义
材料一 台儿庄捷报传出后,举国若狂。京沪沦陷后,笼罩全国的悲观空气至此一扫而空,抗战前途露出一线曙光。” ……区区台儿庄地区经此一战,几成民族复兴的象征。我军得此鼓励,无不精神百倍,各处断壁残垣之上,都出现一片欢乐之情,为抗战发动以来的第一快事。”
——李宗仁回忆录
材料二 每个月打一个较大的胜仗,如象平型关、台儿庄一类的,就能大大地沮丧敌人的精神,振起我军的士气,号召世界的声援。
——毛泽东《论持久战》
结合材料,概况台儿庄战役的影响。
①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
②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二、武汉会战
1、背景
武汉地处中国中部,是平汉铁路和粤汉铁路的重要交通枢纽,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日军侵占南京后,国民政府虽西迁重庆。但政府机关大部和军事统帅部却在武汉。
武汉实际上成为当时全国军事、政治、经济中心。
1938年6月,日军大举进攻武汉,中国军队共部署约100万人参战,开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武汉会战。
二、武汉会战
2、概况
结合视频,梳理武汉会战的相关史实。
时间
地点
主要 战役
结果
1938年6月——10月
武汉
万家岭大捷,击毙日军3000余人
中国军队有序撤出武汉,武汉失守
特点:兵力最多、战线最长、牺牲最重,创抗战以来规模之最大
战术特点
结果
集中优势兵力,利用山路崎岖易守难攻的有利地形,将日军分割包围
日军死伤惨重,基层军官损失殆尽,无法组织有效抵抗,被迫空投200多名军官加强力量。这次战役,击毙日军3000余人。
位于江西省德安城西北20余公里的万家岭,此岭高不足50米,三面高丘包围。1938年10月,中国军队在抗日名将薛岳指挥下,巧设“口袋阵”,在万家岭打死打伤侵华日军3000多人,史称“万家岭大捷”即万家岭战役。
薛 岳
万家岭大捷:抗战时期唯一全歼日本整师团战役
江西万家岭大捷(1938年10月初)
材料一 从会战的结果看,中国的损失相当严重,……但从整个抗日战争的进程来看,武汉会战则是抗日战争的一大转折点。1938年10月31日,蒋介石在《为放弃武汉告全国同胞书》中指出:“盖抗战军事胜负之关键,不在武汉一地之失,而在保持我抗战持久之力量。”
——张宪文、李继锋等《中国抗日战争史》
材料二 15个月战争中,他的军力伤亡了数十万人,消耗了大量的武器、弹药与军用资财,毁灭了数百架飞机和百余艘军舰,支出了数十万万元经费,这个消耗在日本历史上是空前的。
——毛泽东《论新阶段》
二、武汉会战
3、影响
结合材料,概况武汉会战的意义。
意义: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武汉、广州沦陷后,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1937.7北平
天津沦陷
1937.11上海沦陷
1937.12南京沦陷
1938.10广州
武汉沦陷
东北
华北
华中
武汉会战
1938.10
七七事变
1937.7.7
1944年解放区战场局部反攻
日本投降
1945.8
战略防御
战略相持
战略反攻
1937年7月平津沦陷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沦陷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
1938年5月下旬至6月初,日军在占领徐州后沿陇海路西进,准备夺取郑州,进攻武汉,为了阻止日军前进,6月9日,蒋介石下令炸开郑州东北花园口黄河大堤,“以水代兵”。花园口决堤虽打破了日军放弃了沿平汉铁路进攻武汉的计划,为保卫武汉争取了时间。但同时也淹没了河南、皖北、苏北40余县的大片土地,给河南、皖北、苏北广大人民群众造成极大的灾难,80余万人惨遭溺死,千百万人流离失所,并形成连年灾荒的黄泛区。
花园口决堤事件
三、第三次长沙会战
1、背景
长沙是湖南省会,南京武汉失守后,长沙成为湖南乃至西南大后方的军事屏障,成为中日反复争夺的战略要点。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先后发动两次长沙会战,企图占领长沙,均未得逞。
2、概况
1941年12月,日军集结重兵12万人第三次向长沙方向发动进攻。中国军队在前两次长沙会战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经验,进行了防御作战,制定了坚壁清野、诱敌深入的战略,采用“天炉战法”,歼灭大批日军,取得了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
三、第三次长沙会战
1、背景
长沙会战的胜利,是珍珠港事变以来,盟国在亚洲战区中唯一的胜利,是自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盟军的第一次重大军事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材料一 数周以来,贵国之长沙伟大之战绩,非仅为中国之胜利,抑且为所有同盟国共同之胜利,而为打击整个轴心之胜利。
——美国诺克斯《告中国人民书》
材料二 第三次长沙会战,是1941年“12月7日以来,同盟军唯一决定性之胜利。”“战果堪比台儿庄战役”!
——英国《泰晤士报》
结合材料,概况第三次长沙会战的意义。
四、豫湘桂战役
1944年初,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
导致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丢失了豫、湘、桂等省的大部分和贵州省的一部分。
材料 豫湘桂会战历时8个月(1944年4—12月),以国民党军队的惨败而告终,国民党军队损失近60万人,丢失豫、湘、桂、粤、闽等省20余万平方公里的国土,146个城市、衡阳等7个空军基地和36个机场遭到破坏,数千万百姓遭受到生命财产威胁与损失。这与国民政府军队腐朽无能、消极作战有密切关系。 ——张海鹏等《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
3、特点
2、结果
4、原因
1、时间
抗战中最大的一次失败
国民党采取“消极抗战,积极反共”政策
结合材料,指出豫湘桂战役的结果、特点和失败的原因。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日军2个师团,于1942年1月由泰国侵入缅甸,后又调2个师团,共4个师团、飞机250架,约9.7万人,陷仰光后,分3路向缅北发动进攻。中国政府根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和驻缅英军的请求,于2月以第5、第6、第66军,共10余万人组成中国远征军。于3月进入缅甸支援英缅军作战。3月18日,中、东两路日军尾追沿仰光至曼德勒铁路北撤的英缅第1师主力,当进至彪关河南12英里之大桥时,与防守东吁的中国远征军第5军第200师前哨遭遇,展开激战。 4月成功解救英缅军第一师。后作战失利,远征军大部撤回国内,部分退往印度1943年10月远征军发起缅北滇西战役,歼灭日军三万余人。1945年3 月,完成了打通滇缅公路的任务后回国。
滇缅路作战
材料一 正面战场,主要是国民党的军队与日军进行(百万人以上的大会战其中包括淞沪、长沙、武汉、徐州等会战)大会战22次,重要战斗1100余次,小规模战斗38000余次,消灭日军100余万人。4321名飞行员血洒长空,2468架战机被击落;国军海军全军覆没,104艘舰艇全部打光;国军陆军320万名官兵壮烈牺牲,206名将军殉国(包括11位上将,62位中将,134位少将)。 ——摘编自纪录片《国军抗战全纪实》
材料二 这一时期(抗战初期的15个月时间)虽然丧失了大片国土,但也给敌人在军事上和经济上造成了严重困难,迫使它不得不停止战略性的进攻……从而有可能在大西南和西北建立新的战略基地,使持久抗战得以实现。同时应该指出,国民党军队的正面防御,在客观上也掩护了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就位,减轻了敌人对我们的压力,为敌后战场的开辟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梁柱《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评析》
结合材料,评价正面战场。
评价正面战场
牵制了大部分日军,粉碎了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为敌后战场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条件。,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减轻了二战其他战场上盟军的压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国民政府消极抗战、积极反共,致使豫湘桂战役大溃败,使众多城市和大片国土沦于敌手。
评价正面战场
积极方面
消极方面
课堂小结
台儿庄战役
(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
武汉会战
(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第三次长沙会战
(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豫湘桂战役
(最大的一次败仗)
课堂自测
1.如图中数字标明的地点,都是抗日战争期间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下列选项中,数字与对应事件表述正确的是( )A.①——打破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B.②——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C.③——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激战 D.④——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的起点2.1938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一场规模最大、
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战役在长江两岸展开,
战场遍及河南、安徽、江西和湖北四省。
这场战役击碎了日本侵略者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
将战争拖入相持阶段。这场战役是( )A.淞沪会战 B.徐州会战 C.武汉会战 D.长沙会战
C
C
课堂自测
3.下面表格是小明同学搜集的有关抗日战争史实的资料,请问他研究的主题是( )
A.敌后战场的抗战
B.中国人民局部抗战
C.正面战场的抗战
D.人民游击战争
4.“长沙南门外的修械所高地上,全团战士在团长葛先才的率领下,誓与长沙共存亡,奋勇迎敌,与日军展开肉搏。炊事兵、马夫都加入了战斗,经过殊死拼杀,全团仅剩58人,最终守住了阵地。”这场战役( )
A.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是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一场胜仗
C.促使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D.展现出军民不畏强暴的抗战精神
事件 影响
淞沪会战 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武汉会战 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第三次长沙会战 这次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C
D
课堂自测
5.1938年4月3日,李宗仁命令集团军司令孙连仲,必须坚持到次日拂晓,如违抗军令,军法处置。孙连仲回答:“绝对服从命令,直到整个集团军打完为止”。坚守两天后,援军到达反击日军,取得了抗战初期正面战场歼敌一万多人的胜利。这场战役是( )
A.台儿庄战役 B.万家岭战役
C.武汉会战 D.第三次长沙会战
6.有首歌唱道:“你手持汉阳造血染台儿庄,我手握大刀片喋血平型关,在战壕中你我分享着一口干粮………”这两场战争的指挥者分别是( )
A.李宗仁、林彪 B.李宗仁、彭德怀
C.张自忠、左权 D.张自忠、林彪
A
A
课堂自测
7.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之一。下列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A.淞沪会战——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B.台儿庄战役——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
C.武汉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D.第三次长沙会战——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8.“在江西万家岭,中国军队集中优势兵力,利用山路崎岖、易守难攻的有利地形,将日军一个师团分割包围,给以重创。”这战役发生在( )
A.太原会战期间 B.徐州会战期间
C.武汉会战期间 D.第三次长沙会战期间
B
C
9.近代以来,“民族复兴”是志士仁人薪火相传的“中国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甲午战争后)人们对一衣带水之隔的蕞尔岛国纷纷侧目而视。1896年清廷派遣13名留学生赴日,揭开了留日序幕。……1901年清廷决定给学成回国的留学生奖以进士或举人出身,致使东渡学生1903年猛增到1300余人。1904年日俄战争以日本胜利而告终,这对于正在激起的留日狂潮无异于火上浇油。
——蒋纯焦《近代中国留美和留日教育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们对日本“纷纷侧目而视”的历史背景。
1894﹣1895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侵略我国,清政府战败。
课堂自测
材料二:蒋介石在台儿庄战役捷后的电报中说“此次台儿庄之捷,幸赖我前方将士之不惜牺牲,后方同胞之共同奋斗,乃获此初步之胜利”。甚至连失败者日本军人也公认:他们的失败是中国方面“集中国力”,因此提出要“摧毁抗日战争的最大因素——国共合作势力”,促使国共“两党的分裂”。
——董助才《中共在台儿庄战役中的地位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能够“获此初步之胜利”的有利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族复兴”的认识。
(2)国共两党精诚合作,实行全民族抗战。
(3)实现民族复兴需要不断向先进国家学习,需要全民族的共同努力,需要敢于改革的创新精神等。
课堂自测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你是十月革命的发源地,也是抗战线上的要防。保卫,保卫,保卫呀,我们的血肉就是武汉的城墙。
——摘编自冼星海《保卫大武汉》
(1)材料一中的“十月革命”指的是哪一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武汉是“抗战线上的要防”的原因。
(1)辛亥革命。广州已经沦陷,武汉是当时中国仅存的中心城市。
课堂自测
材料二日 寇参谋本部在1938年初就认定,“只要攻占武汉、广州,就能够支配中国”。显然,其汉口作战之战略目标在于尽快拿下中国仅存的中心城市,彻底摧毁我国赖以抗战之经济和军事资源,进而灭亡中国。而我国之部署是“守武汉而不战于武汉”,将主力部署在武汉外围上千公里的战线内,且战且退,“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逐渐消耗敌国之有生力量。武汉虽最终弃守,但日本速战速决之企图被打破,其自身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反而达到空前程度……此后,日军停止了其战略攻势,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中国丢掉了武汉,却赢得了战略。
——摘编自尹平《为什么说武汉本来就是英雄的城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作出“守武汉而不战于武汉”部署的原因,并谈谈你对“中国丢掉了武汉,却赢得了战略”的看法。
敌强我弱,守住武汉不现实;且战且退能消耗日军的有生力量;日本是小国,持久战对其不利,这一部署有助于打破其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等。(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因为武汉会战打破了日本速战速决的企图,极大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心,为沿海工业转移和高校内迁争取了时间,大大消耗了日军实力,抗日战争从此进人战略相持阶段。
课堂自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