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音与环境定向练习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物理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15分)
一、单选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下列技术的应用中,属于利用超声波传递能量的是( )
A.超声波碎石 B.倒车雷达
C.B超 D.声呐探测鱼群位置
2、如图所示,下列的实验和实例中说法错误的是
A.将发声的音叉与面颊接触,有“麻”的感觉,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放在真空罩里手机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说明声音只能通过空气传播
C.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快和慢会使声音的音调不同
D.周围的击掌声会惊动鱼缸中的金鱼,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和水中传播
3、某学校九年级三班在教室举办了一场庆元旦文艺晚会,下列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某同学弹奏吉他时,不断改变手按压弦的位置,其目的是改变音调
B.表演中的女高音和男低音指的是两者的响度不同
C.某同学发现音箱上小纸屑在跳动,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D.在教室中唱歌的声音比在教室外显得更加洪亮,是由于教室中有回声的缘故
4、以下与声现象有关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超声波能除去人体结石,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B.高速公路两旁装有隔离带,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音
C.要区分自己发出的原声和回声,距障碍物至少34米以上
D.声音是发声体振动发出来的,只要振动,我们都能听到声音
5、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甲中,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到轻敲桌子的声音,说明桌子能传声
B.图乙中,超声波清洗机正在清洗眼镜,说明超声波能传递能量
C.图丙中,摩托车安装消声器,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图丁中,蝙蝠靠次声波发现昆虫
第Ⅱ卷(非选择题 85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如图所示,这是一架空灵鼓,是我国民族乐器之一,鼓体上方被切割成大小不等的舌状叶片叫作音舌。敲击空灵鼓时,音舌振动发声。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音舌,发出声音的______不同;用大小相同的力敵击不同音舌,发出声音的______不同。(均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2、清晨,一觉醒来,听到窗外各种鸟儿欢快的鸣叫,有经验的人能够从这些声音中分辨出雄鸡、喜鹊、画眉…的叫声,雄鸡的叫声能够传得比较远,这是它声音的______比较大的缘故。(选填“音色”、“响度”、“音调”)。
3、小强家的冰箱在忘记关门时,会发出“滴滴”的报警声,报警声是由报警器的发声装置___________产生的,通过___________传递到人耳的,提醒小强关门。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___________。能听出熟人的声音是由声音的___________辨别的。
4、2021年10月17日,我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升空,载着三名航天员进入我国空间站。火箭发射过程中,巨大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巨大”形容的是声音的______这一特性,如果离得近,会感觉耳膜有胀痛感,这是因为声音能够传递_______。
5、如图,手机与音叉的位置保持不变,利用手机软件测出音叉发出的声音从30dB变为50dB。说明音叉发出的声音_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变大。
三、计算题(5小题,每小题9分,共计45分)
1、如图所示,水面上两船相距15km,实验员在一条船上敲响水里的一口钟,同时点燃船上的火药使其发光;另一条船上的实验员在看到火药发光后10s,通过水里的听音器听到了水下的钟声。
(1)根据这些数据计算声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
(2)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发射超声波,经过4s收到回波信号,海洋中该处的深度是多少?
2、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已突破7000m,世界领先。“蛟龙号”深潜器在某次实验中,以2m/s的速度匀速下潜,“蛟龙号”同时向海底发出声呐信号,下潜速度保持不变,经过12s接收到从海底反射归来的信号。(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v=1500m/s)求:
(1)12s内,“蛟龙号”下潜的深度s1是多少?
(2)12s内,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路程s2是多少?
(3)“蛟龙号”向海底发出声呐信号时,离海底的深度s是多少?
(4)“蛟龙号”接收到从海底反射归来的信号时,离海底的深度s0是多少?
3、人在一面陡峭的山崖前大声唱歌能听到回声,若从发出声音到听见回声用了1 s,则反射声音的山崖离唱歌的人有多远(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4、周末,小明一家人去山里游玩。在一个山谷里,小明站在山谷之间,他大喊了一声,经过1s听到了一次回声,又经过0.5s,再听到一次回声。求该山谷间的宽度。(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5、甲同学在一根长68m的钢管一端敲一下,乙同学把耳朵贴在钢管另一端听到两次响声,(设声音在空气和钢管中传播速度分别为340m/s和5200m/s)
(1)请解释敲一下为什么能听到两次声音;
(2)先后两次声音的时间差是多少?
四、实验探究(2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20分)
1、下面是声现象学习中的小实验;
(1)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①如图Ⅰ,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时,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是不同的,说明响度与______有关;
②图Ⅱ中甲图和乙图为敲击音叉时示波器在相同时间内截取的声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选填下列选项序号);
A.甲比乙的音调小 B.甲比乙的响度小
C.甲比乙的音调大 D.甲比乙的响度大
③假如在月球上敲击音叉,实验者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声音;
(2)小文在课外完成了以下几个小实验:
实验1.在音箱上放一些小纸球,小纸球会随着音乐起舞
实验2.在鼓面上撒些碎纸屑,敲击鼓面发出声音时,纸屑上下跳动
实验3.敲铁管的一端,在另一端听到两次敲击声
实验4.把敲响的音叉接触悬挂着的乒乓球,乒乓球被弹起
他做的四个实验中,有三个实验可以得出同一个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产生的;与这三个实验不同的是实验______(填数字序号)。
2、有四只材料相同、厚度相同的玻璃量筒,其中a、b等高、等横截面积;b、c等高,b的横截面积小于c;c与d不等高,但横截面积相同。各量筒内装有如图所示的水。某同学根据听音调的高低猜想空气柱振动发声的频率可能与:①空气柱的长短有关;②空气柱的横截面积有关;③水柱的长短有关。
(1)小明用同样大小的力分别在c、d口上吹气,使空气柱振动发声,这是在探究猜想______(填序号);结果发现空气柱振动发声的音调相同。
(2)若要探究“声音的音调与空气柱长短的关系”,应选量筒______(填字母代号),若选择的量筒是b、c,则探究的是猜想______(填序号)。
(3)以上实验所用到的研究方法,在物理学中称为_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A
【详解】
声音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A.利用超声波碎石,属于利用声音传递能量,故A符合题意;
B.倒车雷达,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B不符合题意;
C.B超,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C不符合题意;
D.声呐探测鱼群位置,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B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进行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进行传播;声音的音调与振动快慢有关,振幅越快,音调越高,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详解】
A、发声的音叉会振动,接触面颊时会有麻的感觉,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进行传播,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只能看到指示灯闪烁而听不到铃声,但声音可以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进行传播,故B错误,符合题意;
C、硬纸片在木梳齿上划过时,木齿的振动快慢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调就会不同,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声音可以在空气和水中传播,所以掌声可以被鱼听到,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B
【详解】
A.某同学弹奏吉他时,不断改变手按压弦的位置,改变振动的弦的长度,弦越长振动越慢,音调越低,弦越短振动越快,音调越高,因此其目的是改变音调,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
B.表演中的女高音和男低音指的是两者的音调不同,故B错误,B符合题意;
C.音箱发声,音箱上小纸屑在跳动,利用转换法将音响的振动转化为可以观察的纸屑振动,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动产生的,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
D.人耳能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时间间隔是0.1s,在教室中唱歌的声音比在教室外显得更加洪亮,是由于教室中有回声,且回声和原声叠加缘故,故D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A
【详解】
A.超声波具有较高能量,超声波粉碎“结石”就是利用这个特点工作的,故A正确;
B.高速公路两旁装有隔离带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音,故B错误;
C.声音从发出到反射面的时间为
t=×0.1s=0.05s
人离反射面的距离为
s=vt=340m/s×0.05s=17m
故C错误;
D.我们之所以能听到声音,是声源的振动通过介质传到我们的耳朵。如果只有声源,没有传声介质或听觉器官,是听不到声音的,故D错误。
故选A。
5、D
【详解】
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到轻敲桌子的声音,说明桌子能传声,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声能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利用超声波清洗眼镜,是利用声来传递能量,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减弱噪声的三种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给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蝙蝠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超声波向前传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蝙蝠根据反射回来的时间和方位判断昆虫的位置,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二、填空题
1、 响度 音调
【详解】
[1]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音舌,音舌的振幅不同,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
[2]用大小相同的力敵击不同音舌,音舌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2、响度
【详解】
[1]响度的大小与声音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雄鸡的叫声能够传得比较远,这是它声音的响度比较大的缘故。
3、 振动 空气 信息 音色
【详解】
[1]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那么报警声是由报警器里的发声装置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这个报警声是通过空气传到人耳的。
[3] 这声音传到人耳,小强意识到要关上冰箱门,小强收到这个信息,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4] 不同的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能听出熟人的声音是由声音的音色辨别的。
4、 响度 能量
【详解】
[1]“轰鸣声”巨大,是指声音的振幅大,响度大。
[2]因声音能够传递能量,故离得较近后,声音传递的能量会使耳膜有胀痛感。
5、响度
【详解】
dB是声音响度的单位;测出音叉发出的声音从30dB变为50dB,说明音叉发出的声音的响度变大。
三、计算题
1、 (1)1500m/s;(2)3000m
【详解】
(1)由于光速非常大,所以光传播的时间忽略不计,10s就是声音在水中的传播时间,根据求出声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
声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是1500m/s。
(2)超声波从海面传播到海底所用的时间
则海洋中该处的深度
海洋中该处的深度是3000m。
答:(1)声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为1500m/s;(2)海洋中该处的深度是3000m。
2、(1)24m;(2)18000m;(3)9012m;(4)8988m
【详解】
解:(1)12s内,“蛟龙号”下潜的深度s1是
(2)12s内,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路程s2是
(3)“蛟龙号”向海底发出声呐信号时,离海底的深度s是
(4)“蛟龙号”接收到从海底反射归来的信号时,离海底的深度
答:(1)12s内,“蛟龙号”下潜的深度s1是24m;
(2)12s内,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路程s2是18000m;
(3)“蛟龙号”向海底发出声呐信号时,离海底的深度s是9012m;
(4)“蛟龙号”接收到从海底反射归来的信号时,离海底的深度s0是8988m。
3、170m
【详解】
解答:声音从山峰传到人耳的时间:t=×1s=0.5s,由v=可得,反射声音的山峰离唱歌的人的距离:s=vt=340m/s×0.5s=170m.
答:反射声音的山峰离唱歌的人有170m.
【点睛】
人发出的声音经山谷反射后再传到人耳(回声),知道整个过程用的时间,可以求出反射的声音从山峰传到人耳的时间,再利用速度公式求反射声音的山峰离唱歌人的距离.
4、425m
【详解】
解:声音传到较近山崖用的时间
t1=×1s=0.5s
声音传到较近山崖通过的距离
s1=vt1=340m/s×0.5s=170m
声音传到较远山崖用的时间
t2=×(1s+0.5s)=0.75s
声音到较远山崖通过的距离
s2=vt2=340m/s×0.75s=255m
山谷间的宽度
s=s1+s2=170m+255m=425m
答:山谷间的宽度是425m。
5、(1)声音在钢管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快(2)0.187s
【详解】
解:(1)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甲同学在钢管的另一端敲击这个管子,声音同时通过钢管和空气传播,因为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气体中传播速度快,通过钢管传播的声音先传到把耳朵贴在钢管的另一端乙同学耳朵里,就是第一下响声;随后通过空气传播的声音也传到乙同学的耳朵里,这就是第二下响声。
(2)乙同学听到的两次声音,第一次是钢管传过来的,第二次是空气传过来的,由得,在钢管中的时间
在空气中的时间
时间间隔
答:(1)声音在钢管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快,所以能听到两次敲击声;
(2)先后两次声音的时间差是0.187s。
四、实验探究
1、 ①振幅 ②D ③不能 振动 3
【详解】
(1)①[1]音叉振动,发出声音,我们可以看到乒乓球被弹起,说明物体振动发声,乒乓球将音叉的振动放大,采用了转换法;当声音响度不同时,根据乒乓球弹起的幅度不同,可以判断音叉的振幅是不同的,说明响度与振幅有关。
②[2]由图可知,甲、乙两幅图中音叉振动的快慢相同(都有3个波峰、2个波谷),因此频率相同、音调相同,但偏离原位置的距离不相同,因此响度不相同,甲偏离的距离大,所以甲的振幅大,甲的响度大,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③[3]月球上没有空气,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因此实验者不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
(2)[4]实验1中在音箱上放一些小纸球,小纸球会随着音乐起舞,表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实验2中在鼓面上撒些碎纸屑,敲击鼓面发出声音时,纸屑上下跳动,这说明发声的鼓在振动;
实验3中敲打铁管的一端能听到两次敲击声,说明声音在铁管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实验4中把敲响的音叉接触悬挂着的乒乓球,乒乓球被弹起,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由实验1、实验2、实验4可以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5]根据实验1、实验2、实验3和实验4分析可知,与其他三次实验不同的是实验3。
2、 ③ a、b ② 控制变量法
【详解】
(1)[1]当被研究问题受多个因素影响时,研究问题和其中某一个因素的关系时要控制其他因素一定,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研究对比c、d可以发现:这两个量筒空气柱的横截面积相同,空气柱长度也相同,但量筒内装的水柱长度不同,故他们探究的是“气柱发声频率跟水柱的长度是否有关” ,即在探究猜想③。
(2)[2]当探究“发声的音调高低与空气柱长度的关系”时,要控制空气的横截面积相同,气柱长短不同,应选量筒a、b。
[3]若选择的量筒是b、c,对比b、c可以发现:气柱长短和水柱长度相同,但空气柱的横截面积不同,所以这两个探究的是“气柱发声频率跟横截面积的关系”,则探究的是猜想②。
(3)[4]根据(1),以上实验所用到的研究方法,在物理学中称为控制变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