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音与环境必考点解析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物理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15分)
一、单选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编钟是我国瑰宝,如图,敲M处发出的声音音调比敲N处的高,比敲P处的低,则( )
A.编钟发出的声音频率只与其质量有关
B.敲P处发出的声音频率高于敲N处的
C.敲P处时,钟的振幅一定比敲M处时大
D.敲N处时,发出的声音响度一定比敲M处时大
2、为创建文明城市,要求我们在公共场合“轻声”说话。这里的“轻声”是指声音的( )
A.声速 B.响度
C.音色 D.音调
3、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甲中,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到轻敲桌子的声音,说明桌子能传声
B.图乙中,超声波清洗机正在清洗眼镜,说明超声波能传递能量
C.图丙中,摩托车安装消声器,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图丁中,蝙蝠靠次声波发现昆虫
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超声波的速度比普通声快得多
B.弹琴时,增大拨动琴弦的力度就会增大振动频率
C.声音的传播速度为 340m/s
D.环境嘈杂时,戴上耳罩是从传人耳处中减弱噪声
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一定是340m/s
B.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只要振动就能听到声音
D.一般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慢,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快
第Ⅱ卷(非选择题 85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为提高全体市民的防空安全意识,某市每年都要进行防空警报演练,为了使警报声传的更远,应该提高警报声的_____(选填“音调”或“响度”或“音色”).
2、如图所示,医生利用的“B超”是通过________(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来观察胎儿的发育情况,这种声波的频率范围为_________;“B超”检测是利用了声音能够传递________(填“信息”或“能量”)。
3、倒车雷达是利用______(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来测量车尾到障碍物距离的。如果倒车雷达发出声信号后经过0.1s返回到接收器,则车尾到障碍物的距离是______m。司机听到倒车雷达报警声及时停车,说明声音可以传递______(vm=340m/s)。
4、豫剧是我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如图演唱时常用梆子进行伴奏,梆子受敲击时由于______而发声;人们听到“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的唱词,就知道是《花木兰》选段,这是利用了声可以传递______。
5、如图所示,我市夷陵广场安装有噪声自动监测显示屏,显示屏上的分贝数值指的是声音的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广场周边禁止汽车鸣笛是在______处减弱噪声。
三、计算题(5小题,每小题9分,共计45分)
1、声呐是利用水中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和通信的电子设备,是水声学中应用广泛的一种重要装置。问:
①如果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在发出声波信号8s后接收到经潜艇B反射回来的信号,求A和B两潜艇间的距离是多少?(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
②科学家发现这种方法是不能用来测量月亮与地球的距离的,其原因是什么?
2、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8.4s收到回波信号,海洋中该处深度是多少米?(声音在海水中传播速度是1500m/s)
3、某人对着一口枯井大叫一声,0.4s后听到了回声,这口枯井的深度是多少?
4、某中学物理活动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得到声音在某些物质中的传播速度(见下表)。一根足够长且裸露在地面的铁管,管中充满水。当气温为15℃时,小组中的一位同学在铁管的一端敲击一下,问:
(1)在管的另一端的同学最多能听到几次敲击声?
(2)如果听到第一声敲击声与第二声敲击声时间间隔为1.2s,则这条直铁管约为多少米?
物质 温度(℃) 速度(m/s)
空气 15 340
水 15 1500
松木 15 500
铁 15 5200
5、某海洋科学考察船利用声呐测量海底深度,从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到接收到反射信号历时4s,已知海水中声速为1530m/s。求此处海底深度为多少米?
四、实验探究(2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20分)
1、小红与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如图所示)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______(填“固”“液”或“气”)体能够传声;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不同介质传声效果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手阻止了线的______使声音无法通过线来传播。
2、如图所示是探究“声音的传播”实验装置:
(1)交流讨论:
①在玻璃钟罩内的木塞上,放一个正在发声的音乐闹铃,此时我们能听到音乐;
②用抽气设备抽钟罩内空气,在抽气的过程中,你听到音乐声将会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③如果把钟罩内空气完全抽出我们将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声音;
(2)实验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声音在______中不能传播;
(3)通常人们会从噪声的产生、传播及接收三个环节控制噪声。下列控制噪声的措施中,与上述实验结论相符合的是______(填序号)。
A.摩托车安装消声器 B.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戴耳罩
C.临街的房屋安装双层真空玻璃 D.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B
【详解】
A.声音频率越大,则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由图可知,第一个编钟的质量小,第二个编钟的质量大,敲M处发出的声音的音调比敲N处的高,说明声音的频率与物体的质量有关;在同一个编钟上敲M处发出的声音的音调比敲P处的低,说明声音的频率还与振动物体的长度有关,故A不符合题意;
B.音调的高低与声音频率有关,音调越高,声音频率则越大,P处的音调比N处的音调高,则P处的声音频率比N处的大,故B符合题意;
CD.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而振幅的大小与敲击的力度大小有关,与敲击的位置无关,故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B
【详解】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要求我们在公共场合“轻声”说话。这里的“轻声”是指声音的响度,与声速无关,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3、D
【详解】
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到轻敲桌子的声音,说明桌子能传声,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声能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利用超声波清洗眼镜,是利用声来传递能量,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减弱噪声的三种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给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蝙蝠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超声波向前传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蝙蝠根据反射回来的时间和方位判断昆虫的位置,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4、D
【详解】
A.温度不变,各种声音在相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故A错误;
B.弹琴时,增大拨动琴弦的力度,振幅增大,响度增大,故B错误;
C.声音只有在15℃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才是340m/s,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的速度比这个速度大,故C错误;
D.减弱噪声的途径有: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戴上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正确。
故选D。
5、D
【详解】
A.声速与介质的种类、介质的温度有关;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故A错误;
B.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不能够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
C.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是,频率不在这一范围内的声音,人耳是听不到的,因此并不是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故C错误;
D.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最慢,故D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
1、响度
【详解】
分析: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它与物体振幅有关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距离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小.根据这个内容,对本题进行分析.
解答:因为相同响度的声音,距离越远,听到的声音的响度越小,说明响度与离声源距离有关.例如:当我们听不清某个人说话的声音时,总是强调对方要“大点声”,就是要求对方说话时响度大;同理,为了使警报声传的更远,应该提高警报声的响度.
故答案为响度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声音响度知识的了解,并要掌握与响度有关的因素.
2、 超声波 大于20000Hz 信息
【详解】
[1]B超是超声波的应用,医生利用的“B超”是通过超声波来观察胎儿的发育情况。
[2]声波的频率小于20Hz的为次声波,大于20000Hz的为超声波,所以B超这种声波的频率范围为大于20000Hz。
[3]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医生利用的“B超”可以得知胎儿的发育情况这种信息,那么“B超”检测是利用了声音能够传递信息。
3、 超声波 17 信息
【详解】
[1]超声波的方向性较强,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来测量车尾到障碍物的距离的。
[2]声波从车尾传到障碍物所用的时间
由可得,车尾到障碍物的距离
s=vmt=340m/s×0.05s=17m
[3]司机听到倒车雷达报警声,获取信息后及时停车,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4、 振动 信息
【详解】
[1]演唱时常用梆子进行伴奏,梆子受敲击时由于振动而发声。
[2]声可以传递信息,告诉我们这是《花木兰》选段。
5、 响度 声源
【详解】
[1]噪声的强弱是指声音的响度,所以噪声自动监测显示屏显示的是声音的响度,声音的响度大小的单位是分贝。
[2]广场周边禁止汽车鸣笛,是提醒司机该路段不能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三、计算题
1、①6000m;②见详解
【详解】
解:①声波从潜艇A传播到B用的时间
由得,A和B的距离
②因为在月亮与地球之间有真空,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不能用声呐技术测量物体间的距离。
答:①A和B的距离是6000m;
②因为在月亮与地球之间有真空,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不能用声呐技术测量物体间的距离。
2、6300
【详解】
解:已知,, 根据可得,超声波在海洋中传播的距离为
则海洋中该处深度是
答:海洋中该处深度是6300m。
3、68m
【详解】
解:声音传播到井底的时间
已知在空气中15℃时声速,由,可得,井底深度
答:这口枯井约有68m。
4、(1)三次;(2)2530m
【详解】
解:(1)声音在固体的传播速度最快,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液体中传播速度在固体和气体之间。当在铁管一端敲击时,声音就会从铁管、铁管里的水和空气三种介质里传播,所以会听到三次声音。
(2)第一声是通过铁管传过来的,设传播时间为t,由得,铁管的长度
s=v铁t
第二声是通过水传播过来的,所用时间为t+1.2s,则水中传播的距离
s=v水(t+1.2s)
因为s相同,故得方程
v铁t=v水(t+1.2s)
解得。
答:(1)在管的另一端的同学最多能听到三次敲击声;
(2)这条直铁管的长约为2530米。
5、3060m
【详解】
解:从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到接收到反射信号的时间t=4s,海水中的速度v=1530m/s,则超声波传播的路程
s=vt=1530m/s×4s=6120m
海底的深度
答:此处海底深度为3060m。
四、实验探究
1、 固 不同 振动
【详解】
(1)[1]细棉线是固体,能实现通话,说明固体也是传声的一种介质。
(2)[2]相距同样远,且说话的响度也相同,但改用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听到的声音大,说明金属丝的传声性能比棉线的好。
(3)[3]另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手阻止了线的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故无法产生声音。
2、 变小 不能 介质 真空 C
【详解】
(1)②[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用抽气设备抽钟罩内空气,在抽气的过程中,传声介质越来越少,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
③[2]根据实验推理可知,如果把钟罩内空气完全抽出将不能听到声音。
(2)[3][4]由实验可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没有介质时声音无法传播,即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3)[5]上述实验过程中,通过抽空空气的方式减弱声音,属于在传播途中控制噪声。
A.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不符合题意;
B.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戴耳罩,是在人耳处控制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
C.临街的房屋安装双层真空玻璃,是在传播途中控制噪声。故C符合题意;
D.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