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教学设计1

文档属性

名称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教学设计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6-03-09 17:50: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2.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
3.用模拟实验、直观演示、示意图等多种方式来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4.意识到对科学现象的解释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但所有的解释都需要证据的支持,全面分析。
此目标从科学概念、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设计,充分体现了三维目标的原则。
2学情分析
通过前七课的学习,学生对地球的运动、昼夜现象及四季的成因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探究的方法(主要是模拟实验、画示意图等)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学生对于极昼极夜的认识来源于观看电视记录片,对于成因的认识是非常粗浅和片面的,也许有学生感觉到了它成因与地球公转、自转、倾斜有关,但很难把三者综合起来考虑进行分析形成科学的解释。
因此,本课教学主要是强调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去探究,全面分析它的成因,在模拟实验中强调地轴指向北极星的位置,地球公转同时自转,观察点在南北极的昼夜变化等细节。
3重点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和学情,我确定的
教学重点:学生运用模拟实验、画示意图等方式解释极昼极夜现象。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做全面的思考和分析,并用各种方式加以证明。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1.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2.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
3.用模拟实验、直观演示、示意图等多种方式来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4.意识到对科学现象的解释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但所有的解释都需要证据的支持,全面分析。
教学重点
学生运用模拟实验、画示意图等方式解释极昼极夜现象。
学时难点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做全面的思考和分析,并用各种方式加以证明。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一)谈话导入,提出问题
1.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地球的运动形式有?
自转形成了?公转呢?
形成这些现象的必要条件是什么?地轴倾斜度是多少呢?
板书:自转 公转 地轴倾斜
2.四季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3.地球上所有地方的昼夜都是这样变化的吗?(北极、南极)
4.认识北极(南极):北极在地球的什么位置上?请指一指。南极呢?
5.北极和南极那里有怎样的现象?(长达半年白天、长达半年黑夜)
6.为什么地球的两极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充分挖掘与本课相关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后面探究极昼极夜的形成埋下伏笔。)
(二)模拟实验,探究极昼极夜产生的原因。
一)模拟北极极昼,揭示极昼极夜概念
1.请两名学生模拟北极长期被太阳照射的现象。
1)谁能模拟北极长期被太阳照射的现象,需要什么材料?
仔细观察:地球绕地轴自转时,北极的现象?(始终是白昼)
2)解释极昼极夜概念:长时间出现白昼,长达半年,这样的现象叫极昼。长达半年的黑夜,叫什么?(极夜)
2.认识地轴倾斜对极昼极夜产生的重要性。
(教师演示阳光照射地轴不倾斜的地球仪上)请学生观察看到的现象并表述,和刚才的模拟实验有何不同?
归纳:地轴倾斜是极昼极夜现象产生的重要条件。
(设计意图:学生直观演示,再现极昼极夜现象,加深学生对此概念的透彻理解。教师再次模拟,请生对比两次观察到的现象。在看到的现象对比冲突中,感知地轴倾斜是产生极昼极夜现象的重要条件)
二)模拟公转,探究极昼极夜的交替
1.引导:无论地球怎样自转,北极永远是极昼,南极永远是极夜。北极有极夜现象吗?和什么有关?
2.模拟公转,采取直观演示、图示法进行解释
1)现在老师想请你们模拟一次公转,要求从冬至、春分、夏至、秋分这四个典型位置进行观察。
模拟时注意什么?(课件出示)
2)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3)汇报交流,引导学生修正示意图。(请生板演示意图)
播放动态课件(公转演示图1)帮助学生再现模拟公转时出现的现象,辅助修改示意图
3.观察发现极昼和极夜现象是交替存在的。
1)仔细观察:冬至时北极极夜,而到了夏至出现了极昼,这和什么有关?
2)学生发现并小结:
冬至时:北极是极夜——南极是极昼
夏季时:北极是极昼——南极是极夜
4.观看极昼极夜视频,在太空中让学生对极昼或极夜现象有一个完整的科学解释。观看后让学生口述科学的解释。
5.通过模拟实验、观看视频,我们最终发现极昼极夜的形成和什么有关系?
归纳:极昼和极夜的形成和地球公转、自转、地轴倾斜有关。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语言直接描述极昼极夜产生的现象,对学生而言是个难点。因此采取动手模拟实验,在直观实验后,亲自动手画一画,讨论交流观看视频等方式,使学生在学习探索中求真知。直观模拟后,再用图示法解释,充分体现了由直观到抽象的教学理念。在学生用图示法进行解释时,采取由扶到放,体现了教学层次性。)
(三)探究地轴倾斜度对极昼极夜范围的影响
1.地轴的倾斜度大约是23.5°,如果变成这样(90度)会发生什么现象?(边说边演示)
2.如果我们处在极昼范围内,对我们会有何影响?
(设计意图:认识到地轴倾斜对极昼极夜范围地影响,进而认识到地轴倾斜的重要意义。)
(四)拓展与思考
1、欣赏极地风光:研究了这么久,我们一起来欣赏美丽的极地风光吧。
2.如果你是科考队员,你选择什么时候去南北极呢?为什么?
(设计意图:欣赏美的同时,激发亲自欣赏极地优美风景的欲望,顺势抛出问题,让学生选择适当的时间前行,感受知识的重要性,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五)作业:
( 课件出示表格)请同学们课后根据这个表格,对本单元知识脉络进行梳理,下节课单元整理复习时,进行交流学习。
( 设计意图:考虑到时间的关系,我将教材做了修改,把对本单元的总结梳理放在了课后进行,下节课单元整理复习时在进行交流,这样既为孩子们重点探究极昼极夜的形成原因提供了大量的时间,也达到了提升学生能力的效果。)
九、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板书遵循简洁、完整、美观、针对性强等原则,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能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一目了然。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地将授课内容和探究过程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十、学生实验记录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