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通过模拟“微粒”运动的游戏明白:热膨胀、冷收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4.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假设猜想——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并能够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并合作完成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愉快。
2.在实验中,获得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证明观点的体验;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体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乐趣。
2养成教育训练点
1.培养学生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的能力。
2.培养学生积极地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的习惯。
3教学重点
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假设猜想——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并能够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4教学难点
1.设计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
2.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3.能够按照实验要求,规范地操作实验,做好自主探究活动。
5教学准备
量杯、烧瓶、玻璃管;热水(热水瓶)、冷水;锥形瓶、气球、烧杯;瘪乒乓球、备用容器、抹布等。
PPT课件资料。
6教学过程
6.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魔术导课
【教学活动】
1.用变魔术方式揭示课题,魔术:“广口瓶吞鸡蛋”。(首先将熟鸡蛋放在广口瓶口,塞一下,证明鸡蛋是进不去瓶子里的。然后往广口瓶里倒点热水,再倒出去,之后迅速将熟鸡蛋放在瓶口,不一会儿会发现鸡蛋自己进入到了广口瓶中。)
2.学生猜测,尝试解密魔术科学原理。
3.结合本单元前面三课学习过的内容,揭示“热胀冷缩”,以及“空气的热胀冷缩”。
4.附图:
【设计意图】
1.采用学生喜欢的魔术方式揭示课题,在课伊始就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活力。
2.广口瓶吞蛋实验,具有一定的新颖、刺激性,能充分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先行“抓住”学生好奇的“心”。
3.在学生猜测、尝试解密魔术原理时,也正是教师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时机,适时将学生的前概念引导向“正迁移”需要一定的教学艺术。
活动2【活动】二、设计实验方案
【教学活动】
1.谈话:我们在科学活动中要证明猜测、预测是否正确,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验证?(实验)要做好实验就必须有个实验的方案,而设计实验方案又要根据我们手头上具有的材料来进行设计。如果让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空气到底有没有热胀冷缩,你们打算怎么探究?
2.谈话:课本上有“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的一些探究提示和材料建议,我们应该去课本上取些实验探究的“真经”和“葵花宝典”回来,供咱们参考借鉴。
3.通过小组学习课本上的相关内容,理解课本上的内容表达的意图。
4.引导学生怎样设计实验方案:(1)准备借助哪些材料帮助我们“观察”空气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2)准备用什么方法让空气受热、受冷;(3)猜测可能产生的现象。
5.介绍本课可以供同学们选择的实验材料。特别提示,因为条件限制没办法提供冰水,只能提供热水和冷水做实验。
6.各实验小组汇报实验方案,在教师引导、师生互动中优化、遴选出一到两套的具备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实验方案,供不同的小组选择确定。
7.附图:
【设计意图】
1.“空气是看不见的,我们怎么知道它的体积有没有变化呢?”通过一个个小问题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有利于拓展思维,以及实验方法的指导,在猜测的基础上进行实验验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设计实验,以事实说话。
2.课本上原来采用“热水,常温水,冰水”三个对照组来设计实验。根据本人多年来上这一课的经验与体会,以及学生的科学逻辑建构特点,我们认为采用AB对比实验模式即可验证本实验课题,即采用“热水,冷水”两组对照就能取得非常明显的对比实验效果。没必要采用三个对照组进行实验,那样不但增加了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难度,也不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有悖于科学本身“用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原则。
活动3【活动】三、分组实验探究,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教学活动】
1.各个实验小组确定采用的实验方案。
2.小组领取本组实验索要用到的实验器材,教师提醒领取器材的注意事项。
3.说明实验要求,强调各组根据选用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需要注意的事项。
4.分组实验,做好实验记录,可以用文字或图画的方式进行记录。
5.汇报实验结果,根据实验记录,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
6.根据证据,得出“空气会热胀冷缩”的结论。
7.比较:联系前一课内容,与水相比,空气的热胀冷缩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8.附图:
【设计意图】
1.教师定位在实验材料的提供者、学生探究过程的合作者、探究遇到困难的协助者的角色上,引导学生利用科学方法进行自主探究。
2.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切身感受实验探究带来的乐趣以及成功的喜悦。
3.根据我校实验室的特点,本课分成15个实验小组,基本上是4个同学一组。分组已经考虑到会影响小组合作探究的各种因素。因此,小组的合作学习在本课能够一如既往地顺利开展。所以,本课的分组实验、小组内合作、小组间合作等实验探究的常规进程并没有在教学设计中呈现。
活动4【活动】四、尝试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活动】
1.“模型”游戏: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有几个人模仿气球,围成一圈,再找几个人模仿空气微粒,站在中间。分别作出一般情况下(安静、缓慢运动)、受热(手舞足蹈、蹦蹦跳跳)的反应。
2.讨论交流:
(1)同学们都紧挨着站在教室中间不动的时候,和每个人都起劲儿地跳跃时,哪种情况下占据的空间大?
(2)从游戏中,你们明白了什么?你能解释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吗?
(3)物体的热胀冷缩是怎样引起的?我们能建立自己的假说吗?
3.借助课件、图片、视频,小结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4.附图:
【设计意图】
1.将抽象的分子运动转换成直观、亲自体验的易于观察、理解的“模型”游戏,可以让学生运用建立“假说”的科学方法尝试解释一些科学现象。然后告诉学生科学家研究的结果,使学生从“假说”顺利构建科学概念,完成一次有效正迁移。
2.形象直观的图片、动画和视频课件,也有助于学生的科学概念建构。
活动5【活动】五、亲历科学就在身边的乐趣
【教学活动】
1.瘪的乒乓球,用热水复原。
2.解释夏天轮胎容易爆胎是怎么回,应该怎样避免。
3.揭示课开始时老师演示的“瓶吞鸡蛋”魔术的科学原理。
4.附图:
【设计意图】
科学课取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指导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如何在生活中运用,也是科学课的重要任务之一。
活动6【作业】六、延伸
【教学活动】
1.发现生活中的一些空气热胀冷缩的事例。
2.利用液体或者空气的热胀冷缩原理,设计一些玩具或游戏。
3.附图:
【设计意图】
让我们的课堂能够延伸到课外,给孩子们更广阔的学习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