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如果学生经历过一个十分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对他们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是很有帮助的。《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把一个马铃薯放在第一个水槽里全沉下去了,而放在第二个水槽里全浮上来了,从而发现疑问——为什么会是这样。可能是两个水槽里的水不一样吧?学生会带着这样的猜测,然后通过验证发现马铃薯的沉浮原来与水槽里装的液体有关。 在实验观察过程中又发现为什么马铃薯在清水中沉,在盐水中又变浮了。这时学生又会猜测可能是盐水比清水重的缘故。最后通过验证证明自己的猜测。学生从这节课中经历整个科学探究过程,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探究的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探究事物特点的习惯,进而激发起从小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对象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在四年级时已通过观察一些物体的沉和浮,初步了解到物体在水中有的下沉、有的上浮,结合生活经验,学生还知道船虽然是铁造的,也能浮在水面,潜艇既能上浮也能下沉,学生生活经验是丰富的,但却又是比较零散、模糊的。
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到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都是有关的。学生在观察与推测之间产生矛盾,在矛盾中激发思考:大小和轻重同时影响着物体的沉浮,在不考虑大小的情况下,就很难看出物体的沉浮与轻重的关系,同样,在不考虑轻重的情况下,也很难看出物体的沉浮与轻重的关系。学生已能应用已有的关于沉浮的知识和经验来改变物体的沉浮。因此,本课中要让学生从马铃薯的沉浮现象中产生新的关于物体的沉浮和什么有关的问题,让他们再一次经历通过控制变量来分析原因的活动过程,为学生创设好产生问题的情境,让他们去经历这一活动过程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马铃薯在清水里沉,在盐水里变浮了。
知道盐水比清水重。
知道物体的沉浮与所浸液体有关。
能力目标:
能用简单的语言或图画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与研讨中逐步尝试和学习制定研究的方案。
能用玻璃杯、搅拌棒、食盐等材料做实验,探究马铃薯在当中的沉浮。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以及观察记录、归纳分析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与同伴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养成聆听别人意见的习惯。
培养观察、思考、探究物体的一些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里的沉和浮,认识物体的沉浮与所浸液体有关。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培养观察,思考、探究物体的一些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难点:
培养观察,思考、探究物体的一些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准备:
学生:每组玻璃水槽两只,分别盛清水和盐水;蜡烛、铁片、木夹、一个马铃薯,玻璃杯、搅拌棒、食盐等。
教师:天平一架、量筒一只、大小相同的小塑料杯两只。
教学模式:
课时:一节课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效果预测
引入部分 把一个马铃薯分别放在两个不同的水槽中观察有什么现象。 提问:猜测马铃薯放入后有什么现象? 学生对马铃薯放入两个不同的水槽中会出现的现象进行猜测。对看到的现象感到奇怪后,进行讨论,发表意见:可能两种液体不一样。 通过马铃薯放入两个不同的水槽中会不同出现的现象的实验,会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其求知欲。
看到现象后,再提出问题:这是怎么回事,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现象?
提出探究的方法和注意的问题 观察比较两个水槽里的液体 提问:这两个水槽里的水一样吗?怎样能知道? 先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在记录表中写出实验方法或画出简单的图画来说明。 用简单的语言或图画表达自己的想法。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有计划地进行探究活动地能力和习惯。
提出实验要注意的问题:打算怎样做?需要什么材料?实验是要仔细观察、做好记录。 思考实验的方法和所需的材料。
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 从两个水槽里各取一滴液体,滴在铁片上加热,比较液滴变干后流下的痕迹。调一杯盐水让马铃薯浮起来。 指导学生的实验、提供实验所需的材料。 学生自行实验、观察并记录。 培养认真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培养团结协作和积极进行科学探究的精神。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对学习进行评价的能力。培养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掌握一般的科学探究的方法: “观察—发现—推测—证实”
分享、交流 展示学生的作品。 适当评价学生的探究结果。 汇报实验观察的结果。
进一步提出疑问拓展研究 提问:马铃薯在盐水中为什么能浮起来? 学生猜测盐水比清水重。
提问:怎样比较盐水与清水的轻重? 学生试说比较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实验验证猜测 观察比较盐水与清水的轻重。 演示实验:用天平称量比较出盐水与清水的轻重。 学生观察实验,提出质疑——是因为盐水比清水重,所以马铃薯在盐水里浮起来吗?
小结 观察马铃薯在油中的下沉现象 演示实验:继续往盐水中倒入比水轻的油,马铃薯没有上浮到油面。 学生从中认识到:马铃薯的沉浮与液体有关系。
板书设计: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有关系
小结交流
指导
激疑
验证
猜测
观察
学生
教师
课堂
实施
观察
验证
判断
学生
布置
教师
课
前
准备
液体重,就浮
液体轻重
马铃薯
液体轻,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