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过程和方法
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2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到马铃薯在达到一定浓度的盐水中会上浮。
难点:确定一种物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活动1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一个马铃薯,一杯清水,一杯浓盐水。
小组实验:每组一个马铃薯、蜡烛、火柴、铁勺、100克食盐>糖糖、装有100毫升温水的烧杯、小勺、一双筷子、实验记录表
活动2【导入】活动2
一、创设情境,引导猜测
1.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探讨物体的沉浮,老师先给大家演个魔术。(出示一个小马铃薯)孩子们会说是土豆,告诉学生土豆的科学名称是马铃薯。(板书:马铃薯)
先把马铃薯放入清水——1号杯中,同学们猜一猜,——沉,(板书:水 沉)取出擦干吹口气说“变”,再放入2号杯中——浮。板书:?沉)谁来猜猜看为什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板书: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2.学生自由猜测发言。
预设:可能烧杯中的水是不一样的,另一杯可能是盐水。
怎样证明你的想法?
3.交流汇报想法。
预设:可能会有学生说到尝一尝。师先表扬会想办法,但强调:这样做是不卫生不安全的,对于不明物体是不能轻易尝的;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到放到太阳下晒。表扬也是个好办法,但是速度可能会慢,课堂时间有限;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到加热。明确肯定是可行的
活动3【讲授】活动3
二、验证猜测(观察比较两种液体)
师:下面我们就用这位同学提议的液滴加热方法来证明我们的猜测。
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需要那些仪器?学生讨论交流
老师给大家提供了勺子2个、木夹1个、蜡烛和火柴,有了这些材料你准备怎样做呢?在这个实验中你觉得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
请同学们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交流:
预设:学生会说出实验应注意的事项,教师追问,为什么这样做?
教师小结:
1.用滴管从两个烧杯中各取数滴液体滴在不锈钢勺子里;
2.用夹子夹住勺子放在蜡烛上加热,对比观察液滴加热后留下的痕迹。
3.实验中及结束后不能直接接触不锈钢勺子,防烫伤;
4.实验结束后组长负责将实验器材整理好。
准备实验!分组实验,师巡视指导。
师:比一比,看哪一小组的材料收拾得最快,准备向大家汇报你的发现。
师:两种液体一样吗?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2号杯液体有什么特点?
生:我看到了2号杯中的液滴加热后留下了盐粒,1号杯中的液滴没留下任何痕迹。所以我们认为是盐水使马铃薯浮起来的。
师:你看到的是食盐吗?能确定吗?
(不能肯定)
师:实验结果说明什么?
学生交流认识:是2号杯中的白色颗粒物质使马铃薯浮起来的,但不能确定是什么物质。
活动4【讲授】活动4
三、进一步验证猜测:
1.师:现在我们还是不能确定水中是盐或者其他物质。你们还会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可能是什么吗?
(学生可能会想到自己调制一杯盐水或糖水等进行研究。)
师:好主意!用逆向思维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确是个好办法。
如果我们调制的糖水使马铃薯浮起来了,就说明白色颗粒可能是……
如果我们调制的盐水使马铃薯浮起来了,就说明白色颗粒可能是……
如果都不能浮起来则说明白色颗粒肯定不是…
想不想马上动手试一试?
2.出示研究材料:糖、盐(分别包在不同的纸中)一杯100ml的清水、筷子、小马铃薯、小塑料勺、实验记录表。
3.引导实验操作:是不是只要在水中溶解了某种物质,马铃薯就能浮起来呢 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一勺一勺地加,溶解一勺后看看马铃薯是不是能浮起来)
(师出示演示文稿)
每次只加一勺子食盐或糖,搅拌,完全溶解后再放入马铃薯,观察其沉浮状态,并做好记录;
每次要取出马铃薯后再加食盐或糖。
实验完成后,组长负责及时整理器材。
老师出示实验记录表指导填写。
师: 在这个实验中你还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4.学生分组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在需要处帮助,及时获取各组实验的信息。
当每个小组的马铃薯都浮出水面后整理材料。
师:留1分钟时间给大家,请各小组整理器材,根据你们的记录讨论一下,从实验发现中你们有哪些新的认识?
5.汇报实验发现,将各组实验记录表用投影展示出来。
6.引导思考:从实验现象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怎样的认识呢?是什么样的液体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呢?
7、学生交流认识。
师:2号烧杯中可能是什么液体?
学生汇报可能是浓盐水、可能是浓糖水等。
8.同学们想一下,水里溶解了这种白色的物质,马铃薯就能浮起来吗?你有什么办法让2号杯子里的马铃薯沉下去呢?那位同学上来给大家操作一下?
9.师生小结:只有糖、盐的水溶液达到一定浓度时马铃薯才会浮起来。
活动5【练习】活动5
四、拓展
1.请同学们观看视频《死海不死》。
2.师:在约旦和巴勒斯坦之间的这个海给你最深的印象是?
(淹不死人)为什么?(盐的浓度太大了)
活动6【讲授】活动6
五、谈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活动7【作业】活动7
学 案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探 究:
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课堂在线:
·同一个马铃薯在一杯液体中沉,而在另一被液体中浮,怎么解释?
·描述两种液体蒸发后的情况:
第一种液体:
第二种液体:
·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实 验 记 录
食盐的量(勺)
水的量
沉浮情况
(沉用“↓”表示,浮用“↑”表示)
150毫升
150毫升
150毫升
150毫升
150毫升
150毫升
150毫升
150毫升
课堂达标:
1、辨一辨(对的打√,错的打×)
1)死海之所以淹不死人,是因为这里的水量多。()
2)水里溶解了一定量的糖,也能让土豆浮起来。()
3)在比较两种或多种液体的性质是,可采用“液滴加热”的方法()
2、课外阅读
盐水选种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巧妙的挑选种子的方法。要使庄稼长得好,关键是要选好种子,种出好苗。干瘪的或已经被虫子蛀坏的种子都长不出苗来。各种谷物的种子都有一定的密度。长得很饱满的小麦种子,密度很大;长的很饱满的豆类种子,密度也很大;干瘪的或已经被虫子蛀坏的种子密度要比饱满的种子密度小得多。盐水选种,就是把种子放在一定浓度的盐水里,利用浮力把好种子和坏种子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