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07 09:00: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新课导入
【学习目标】
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了解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及其作用。
时空坐标
自学深思(结合课本自主学习,完成以下有关内容,并在课本上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
1.速读教材P39一二段,分析晚清时期科举制发生变化的原因、表现、标志?
2.梳理清末新政中有关官制改革内容
3、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后,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有哪些、各自内容是什么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科举制度的变革与废除
选官制度的变革
第 部分

隋朝
唐朝
宋朝
明朝
创立
发展
完善
鼎盛
1905 科举废除
晚清
科举制度的一生
元朝
中断
一·科举制的变革与废除
思考点:晚晴时期科举制为何会发生变革乃至废除?
(1)原因:
政治:
经济:
思想:
维新变法运动和清末新政的推动;
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西学的传播;科举制度自身局限,不能适应时代发展;
(2)历程:
A. 戊戌变法时期:改革科举制
1898年,清政府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在康有为等人的建议下,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
经济特科六事 (据《总理衙门、礼部遵议开设经济特科折》整理) 内政 凡考求方舆险要、郡国利病、民情风俗诸学者隶之
外交 凡考求各国政事、条约公法、律例章程诸学者隶之
理财 凡考求税则、矿产、农工、商务诸学者隶之
经武 凡考求行军布阵、驾驶测量诸学隶之
格物 凡考求中西算术、声光化电诸学者隶之
考工 凡考求名物象数、制造工程诸学者隶之
B. 清末新政时期:1901—1911年
①建立学堂: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②废除科举制:1905年,光绪帝决定自1906年起,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城乡各处遍设学堂,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
蒙养学堂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中国教育史上正式颁布但未实行的第一个学制)规定,初等教育机构分为蒙学堂、寻常小学堂、高等小学堂三级。蒙学堂“以六七岁为入学之年”,修业年限4年,以“培养儿童使有浅近之知识,并调护其身体”为宗旨,其课程为修身、字课、习字、读经、史学、舆地、算学、体操等。
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0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袁世凯的核心主张及其目的。
教材的【史料阅读】
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戢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1)主张:
废科举,设学堂,普及新学。
(2)目的:
①换取列强信任;
②可使留学生为求功名而潜修所学,不受蛊惑;
③学堂可培养人才,开启民智;
④可维护清王朝统治。
探究:结合材料,谈谈清末废除科举制在当时产生的社会影响
材料:这个制度(科举制)在1905年被废除,废除的直接动因是认为这套制度不再适合新式人才的培养需要。但科举制被废除以后,清政府并没有建立起一套新的精英选拔制度来代替它。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动荡也与此相关。……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是那些青年军官们,他们本来应该在科举的道路上攀爬,但因为科举制被废除,他们只能进军事学校,并在后来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推动力。
——摘编自许纪霖《废科举引发20世纪中国大变局》
影响:积极:有利于新式教育的发展,培养新式人才;推动了选官制度改革;加速清政府崩溃;推动了留学运动和民族救亡运动高涨
消极:新的选拔制度的缺陷加剧了政治动荡,加速了辛亥革命的爆发;也导致20世纪初期社会动荡。(军阀混战 士绅阶层日益衰败,武官军人阶层逐渐走向中国的政治舞台,一跃成为社会的领导者)
二·改革选官制度
(1)改革传统选官制度:
①裁减冗署冗官,改总理衙门——外务部:
②陆续设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部门,
背景:
内容:
影响:
科举制度被废除,急需要新的官制体系
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
官制改革作为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贯穿于新政始末。这一时期的文官设置,以西洋官制为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以六部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使立法、行政、司法三大机关逐渐分立,基本建构了中国文官的近代框架。
新阶段:教育行政从礼部中独立出来;科举制废除后,从学堂毕业生和留学毕业生中选官为大势所趋。
(2)设立学堂选官制度
初步:
正式:
1901年,更新选官制度,规定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举人、贡生、进士等出身,对成绩优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
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癸卯学制),学堂选官制度正式设立。
思考: 1905年废除科举后学校职能有何变化?
由育人变为育人选才合二为一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癸卯学制”的特点
材料一 1903年7月清政府命张百熙、荣禄、张之洞拟订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公布,即《奏定学堂章程》,是年为旧历癸卯年,故称“癸卯学制”。该学制规定学堂的立学宗旨是:“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摘编自徐惟诚著《中国大百科全书》
①学制系统完善;
②学制设置制度化;
③重视对实业教育的发展;
④指导思想仍是“中体西用”
⑤采用考试;
⑥将学堂教育和官员任用相结合。
(3)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考试结果分为三等,分别赐予进士、举人出身,再分配相应官职
◎1872年赴美留学幼童
1905年废除科举制后,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问题思考:归纳晚清时期选官制度的变革的趋势、特点及评价。
一、趋势:
①形式上:
②内容上:
③目的上:
二、特点:
三、评价:
科举选官→学堂、留学毕业生选官。
选拔官吏→育人、取才于一途。
四书五经→经时济变。
①为挽救民族危机;②近代化趋势明显;
③为政治革新服务受西学传播的影响;
④改革艰难曲折;⑤不彻底性。
①选官制度开始向近代转型;
②有助于培养近代人才;
③一定程度上完善和扩大国家职能,促进国家体制近代化。
④改革不彻底,没有触及清政府专制本质
自学深思(结合课本自主学习,完成以下有关内容,并在课本上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
1.民国时期南京临时政府官员选拔制度依据、内容、评价
2.北洋政府官员选官制度方式、各自内容、建立标志、甄别方式意义
3.南京国民政府的官员选官制度名称、内容、特点(基础、依据、比较)、局限性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北洋政府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第 部分

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1-1912.4)
依据:
内容:
特点:
评价:
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在官员选拔方面,应以考试制度为主,也就是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之中,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同时,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
吸收科举制有益成分,又借鉴西方文官考试制度
积极: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对日后民国文官
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局限:基本停留在纸面上。
五权宪法是孙中山提倡的实行“五权制度”的宪法原则。五权制度即“五权分立”的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将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这五种治权分别由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院独立行使,以防止政府专权;同时将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由人民掌握,实行“权能划分”。图为孙中山委托叶夏声起草的《五权宪法草案》,书名由孙中山亲自书写。
建立标志
报考条件
负责机构
考试类型
(1)考试制度:
(2)甄别制度:
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女子不得参加。
由政事堂铨叙局负责。
文官高等考试(举行过2届) 文官普通考试(举行过2届)
司法官考试、知事试验、留学毕业生甄拔考试
应用范围
考察内容
作用
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重要措施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
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
1913年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
二·北洋政府时期(1912.3—1928)
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
主要采用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
材料一 文官普通考试之科目如下:一国文;二历史;三地理;四笔算;五法学通论;六经济学。
——《文官考试法草案》(1913)
材料二 文官甄别制度,即文官保荐制度,是文官考试制度的补充。……事实上,凡是参加文官考试的人,都是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很差的中下层知识分子。正是因为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较差,才想通过考试这个途径改变自身现状和自身地位,把文官考试作为工具。然而文官参加文官考试被录取的知识分子得不到任用,而无须参加考试却有社会关系的人,通过各种途径同样可以入仕为宦,官运亨通。尤其是1915年以后推行甄别、甄用制度,更是为上层人士提供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
——摘编自尹全海《北洋政府文官考试制度述评》。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北洋政府时期选官制度的特点
特点:
①考试和资历并重;②以立法形式实施;
③选拔措施多样,科目广泛;④男女参政权不平等。
公务员制度 建立 依据 内容 人事制度
考试机关
考试法规
甄别审查
评价 以北洋政府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
“官吏”称谓逐渐被“公务员”代替
考试院负责
1929年公布第一部《考试法》
对一般在职人员,也采用甄别审查措施,使其取得任用资格
①确立了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
②《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③实施过程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
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
1933年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建立。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
根据材料,结合教材,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的特点和评价
材料一: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第一届文官高等考试中,有很多妇女报名参加。南京国民政府还在考试中增加了检定考试一项,即没有受到正规学校教育而自学成才的青年,可以参加检定考试,及格后便取得参加高等考试与普通考试的应试资格。……南京国民政府一方面以“致力于国民革命”的年限为资格,使国民党员可以绕开文官考试进入文官队伍;另一方面,规定党义为考试科目,对非国民党员进入政府严加限制。
——《北洋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文官考试制度之比较》
材料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党派性更加浓厚,一切文官均须为国民党的一党私利服务,成为实际上的“党务员”。军治色彩浓厚,军阀之间相互割据,凭借自己的军事势力,制造政潮,以军压政。
特点:
①中西结合②考试为主③允许女子参加考试,更开放、更公平④制度健全⑤党派性强⑥制度法律化
评价:
(1)积极:①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几乎全部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在这一时期得到确立;②《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2)消极:实施过程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
【探究思考】 民国中后期公务员制度施行艰难,流于形式的原因?
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考试院,着手推行公务员制度。但是国民政府一面采用公务员制度,另一面限制非国民党员进入政府;一些地方实力派也把公务员制度视为中央政府对地方进行人事渗透、瓦解其统治基础的阴谋,……抗战时期及至解放战争时期则步履维艰,流于形式,甚至是连形式都没有。
——据杨学为《中国考试制度通史》、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①专制集权的政治文化传统;②公民文化政治素养相对较低;③国民政府一党专政;④中央政府与地方实力派的矛盾;⑤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相对较弱;⑥国内政局长期动荡(长期内外战争的干扰)
南京临时政府
北洋政府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
1、方式:
文官考试
2、内容:
①以考试为主,
②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运行机制
3、作用:
奠定近代文官制度基础;
影响深远
4、局限:
只停留在纸面上
1、方式:
考试和甄别
2、建立标志:
1913年《文官考试法草案》的颁布,标志文官考试制度建立。
3、作用:
①促进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
②保持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4、弊端:
女子不得参加考试
1、方式:
考选、铨叙
2、建立标志:
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
标志着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3、内容
考试机关——考试院
法律——1929年《考试法》
4、作用
①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②法律、制度规定严密,考试内容趋于现代化。
发端与奠基
形成与确立
发展与成熟
总结
自学深思(结合课本自主学习,完成以下有关内容,并在课本上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
1.干部制度(1)建立:成立初期、后来、原则 (2)发展、完善:①表现:②意义
2.公务员制度(1)形成发展:1993、2005、2006 (2)内容 (3)特征 (4)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公务员制度
干部制度演变
第 部分


这里填写标题
FILL IN THE TITLE HERE
拆桐花烂熳,乍疏雨、洗清明。正艳杏烧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倾城,尽寻胜去,骤雕鞍绀幰出郊坰。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
历史纵横(P42) 干部
  新中国成立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和解放区,“干部”指在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及革命团体中担负一定领导责任的人员,以及在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政府、边区政府、工农民主政府中担任一定公职的人员。新中国成立后,“干部”一词的含义变化不大,主要指中国共产党组织、国家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国营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历史纵横(P43) 公务员
  公务员是指在各级政府机关中,行使国家行政职权,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除行政机关外,中国共产党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员均纳入公务员队伍。他们依法履行公职,属于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
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
民主革命
新中国成立
沿用,并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
十八大以来
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特别是在干部的廉政建设方面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规定,取得很大成绩
改革开放
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逐步实现干部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
根本原则党管干部
一·干部制度
沿用旧制,建立新制
改革
完善
根本原则:党管干部
材料 在此之前的近40年时间里,我国一直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人事管理体制,凡由国家财政支付工资、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工作人员,统称为“国家干部”。这支队伍当时有2900万人,机关、企业、事业干部都在里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政治体制改革逐步展开,传统干部人事制度的弊端逐渐暴露。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干部缺少正常的录用、奖惩、退休、退职、淘汰办法,反正工作好坏都是铁饭碗,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这些制度。
——中国组织人事报 实习编辑 郑海洋
问题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干部制度改革的原因和意义。
(1)原因:
①原有干部制度弊端;
②改革开放需要。
(2)意义:
①提升干部素质和能力,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②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③为现代公务员制度提供经借鉴和经验。
e7d195523061f1c03666317325b3a25331a3ff6575ad3de35D20CE66331BF391ABBBA49479D671FC33A993E8B561D9C243CED51B425F3A925E375E702C5724D403CD75A21B6DB2D04DA790B885734541EFFD57CDD81682DA6BBB45F38887D556DABEED1B119781063F78D49320B9BA6606962113D39E692B22E87CBCA1D301B70B773A40564919D8A91B43CED32E3143
1、发展历程
1993年初步形成
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
2005年正式形成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2006年发展完善
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全方位的推进和改善,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二·公务员制度
意义:提升干部政治、文化素质,为国家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增添活力;克服以往干部人事制度的弊端,应了人事制度发展的趋势;加强干部人事工作法制化的根本措施;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行政能力;适应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05年)
录用担任一级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级层次的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18年修订)
变化:在公务员职务、职级等方面的规定发生了变化:改非领导职务为职级,实行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重新设置了职级序列
阅读教材“学思之窗”,思考:与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对比,有何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原因: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公务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一时俱进地加以修订完善;加强对公务员队伍的统一领导,将党管干部等要求进一步体现到具体规定中。
能力提升:分析西方文官制度与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区别并谈谈对历代选官制度的认识。
角度 西方文官制度 中国公务员制度
指导原则 政治中立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
管理体制 与党派脱钩 党管干部
范围划分 “两官分途” 划分“政务官”和“事务官” 不搞“两官分途”
不论职位高低
都是人民的公务员
服务对象 一个独立的利益集团 为资产阶级服务 代表资产阶级整体利益 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
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相同点 依法管理;公平竞争;功绩制原则;注重权益保障;分类管理。 ③不搞“两官分途”
②不搞“政治中立”
①坚持党管干部
④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
③不搞“两官分途”
②不搞“政治中立”
④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
①坚持党管干部
③不搞“两官分途”
②不搞“政治中立”
④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
认识:
1.没有一成不变的制度,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制度。
2.现代公务员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
3.我们要坚定制度自信!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除旧:科举制度的变化:背景、表现
立新:选官制度的变化:背景、官制改革、选官制度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文官制度草创
(依据、内容、意义)
北洋政府时期:文官制度建立
( 考试制度、甄别制度 )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文官制度新发展
(措施、特点、评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干部制度改革
公务员制度
本课小结
当堂检测
1.(2023·湖南高考)1902年,顺天乡试借河南贡院举行,山西乡试则与陕西乡试在西安合闱。这一罕见科考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辛丑条约》签订
B.清政府财政危机严重
C.清末新政的推行
D.新式学堂的广泛建立
A
2.北洋政府时期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其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察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合格者授予甄别合格证书,可继任原职,不合格者被免职。这说明北洋政府( )
A.推动了旧人事制度的的变革
B.意在学习西方的文官制度
C.确立了甄别为主的选官方式
D.实现了人才选拔的公平性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