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新课导入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学习目标】
1、了解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2、阐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与地位。
本课线索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第 部分
壹
一·法制开端——1949年
成就:
意义: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
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建设的历程
二·初创时期——20世纪50年代
背景:
成就:
①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国家建设需要法律制度规范;
②新生政权得以巩固,国民经济持续恢复和发展,三大改造正在进行,法制建设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时代发展的必然。
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
(1)特点:
体现广大民众意志,巩固了人民民主革命成果。
(2)意义:
这是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法律,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史上的一件大事。
成就:
意义:
②1954年,第一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组织法》等。
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制建设的基础。
三·严重挫折——“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
概况:
教训:
“文革”时期,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人权遭践踏。
从1966年到1976年,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使社会主义法制受到严重破坏。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灾难,也可被理解为人类为了进步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在“文化大革命”中,所有现代法制的基本的、具有进步意义的原则都受到无情的批判、无理的否定,例如法治、法律之下人人平等、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罪刑法定、刑事案件的被告人的辩护权和得到律师的协助的权利等。当然,“文化大革命”期间并非全然无法无天,1967年1月13日颁布的《公安六条》是一部立法,只是它的使命在于保卫文化革命。
——摘编自王立峰著:《法治中国》
人民民主与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要有健全的法律制度保驾护航
四·新发展:1978年至20世纪80年代
背景:
成就:
意义:
①“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②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①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制建设“十六字方针”)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②1982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此前后,我国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等一批基本法律。
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五·进一步加强:20世纪90年代-2010年
背景:
成就:
意义:
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①1997年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②1999年《宪法修正案》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
③2004年《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④2010年,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使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
基础和前提
立足点和归宿
法制: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范畴,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
法治:法律统治的简称,是治国的原则和方法,相对于“人治”,强调依法办事、法律至上,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
一字之改重大意义在于:目标更明确,从重视制度建设→既重视制度,又重视法律制度的贯彻实施。
思考点:把“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制”改为“治”。请你谈谈对这一字之改的认识。
(1)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进入新阶段
党的 领导
立法
法治
司法
方针
民生
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
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深化司法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新十六字方针)
立法工作全方位回应民生关切
六·全面依法治国时期——2012年中共十八大已来
(2)2017年中共十九大以来:
①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
②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1)特点:
系统性、继承性、民生性、时代性。
(2)意义:
①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②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法典;③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 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
④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
阶段 内容 意义
1949年 《共同纲领》、《政府组织法》、《协商会议组织法》 开始法治建设历程
20世纪 50年代 《婚姻法》、《土地改革法》、 《宪法》、《组织法》 初步奠定中国法治建设基础
20世纪 80年代 修改《宪法》、《刑法》、 《诉讼法》、《经济合同法》 法治建设进入新时期
20世纪90年代-2010年 “依法治国”、 “尊保人权”入宪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十八大以来 反恐怖主义法、国家安全、网络安全、《宪法修正案》、《民法典》 全面依法治国进入新阶段
归纳综合: 中国法治建设进程,并谈谈你对中国法治建设的特点和认识。
(2)特点:
宪法主体、曲折发展、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继承发展、注重实践。
(1)进程:
材料二:自2004年宪法修改以来,党和国家的事业又有许多重要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宪法必须随着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宪法修改是事关全局的重大立法活动,必须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进行。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
★问题探究: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我国依法治国的意义?
材料一: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行进到哪里,立法就要跟进到哪里。从修改环境保护法、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到制定慈善法、中医药法、反家庭暴力法,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立法工作全方位回应民生关切。
——《开启全面依法治国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新成就述评 》
(1)实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2)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3)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4)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 部分
贰
一·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1949-1976年)
背景:
成就:
意义:
面对百废待兴、物质匮乏的困难局面,中国人民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
①道德风尚:健康向上;
②政治氛围: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
③行动准则: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④人际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极大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热情和干劲,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
80年代
90年代
1994年
2001年
2006年
中共 十七大
中共 十八大
“五讲四美三热爱”
三大系列创建活动
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
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二·改革开放后(1978年以后)
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共中央颁布有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号召并鼓励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2.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是要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把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引导和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引导和凝聚到为祖国的统一、繁荣和富强作贡献上来,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共同理想团结奋斗。
4.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原则。爱国主义决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我们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成果,也要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只有这样,中国人民才能和各国人民一道,为促进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作出贡献。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1994年8月23日)
问题思考: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何作用?
爱国主义教育: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有效途径
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有巨大能动作用
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06—至今
历程:
内容:
(1)提出:
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
(2)形成:
2007年,中共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3)完善:
2012年,中共十八大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2)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3)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意义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涌现出一大批全国道德模范。
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七一勋章部分获得者
◎共和国勋章
◎时代楷模黄文秀与黄大年
问题思考: 从“时代楷模”的身上我们能够学习到哪些精神?
提示:
热爱祖国、奉献人民、自强不息、砥砺前行、积极进取、崇德向善。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改革开放后
初创与奠基:20世纪50年代
曲折与徘徊:“文化大革命”时期
新的发展期:改革开放后
法制建设完善时期:20世纪90年代
十八大以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课堂小结
“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关系:在内容上相互渗透,作用上相辅相成,互为目的和手段。
依法治国,必将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促进人们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
精神文明建设,必将增强公民的民主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保证社会主义法治的顺利实施。
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
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
课堂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