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新课导入
【学习目标】
1、知道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况;
2、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本课线索
前提:
实行地区:
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
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内容
建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地位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概念解释
第 部分
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背景
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材料一:(中华民族)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特点:分布上——交错杂居
文化上——兼收并蓄
经济上——相互依存
情感上——相互亲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历史原因: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具有多元一体格局;分布上呈现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
材料二:在压迫苗族的外族中,以彝族和汉族为甚,杂居的苗民极少占有土地,无地的佃农约在80%以上。也正因为异族压迫和政府盘剥,才有了苗民与异族和政府的尖锐矛盾,而西南地区流行着一句话:“苗族30年一次小反,60年一次大反。”
问题思考:旧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落后的原因及表现。
原因:
a.少数民族长期遭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歧视;
b.地处边陲,交通闭塞。
表现:
政治上——几乎完全被排除在国家政治生活之外;
经济上——经济发展落后;
文化上——教育、科学、文化落后。
现实因素:在旧中国,许多少数民族长期遭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歧视,几乎完全被排除在政治生活之外,加之地处边陲,交通闭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严重落后。
材料三:历代在民族事务治理理念上,既强调天下一统、又强调因俗而治。这种维护一统而又重视差别的治理理念,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历代中央政府在民族地区实行有别于内地的管理体制也构成了我们今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渊源。
经验积累:历史上历代政府对民族地区的治理理念和政策,为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土地革命时期
因尊重边疆人民的自主,促成蒙古、西藏、回疆三自治邦,再联合成为中华联邦共和国,才是真正民主主义的统一。
——中共二大宣言
民族自决及联邦制
抗战时期
允许蒙、回、藏、苗、瑶、夷、番各民族与汉族有平等的权利,在共同对日原则下,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务之权,同时与汉族联合建立统一的国家。——毛泽东
民族区域自治
材料四: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举”,它是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充分考虑历史渊源和现实依据、政治条件和经济条件的基础上,成功地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党的探索: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材料五: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110年间,中国屡遭帝国主义侵略、欺凌,中国各族人民陷入被压迫、被奴役境地。在国家四分五裂、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御外侮,为维护国家主权统一、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特别是抗日战争(1937-1945年)时期,中国各民族进一步联合起来,同仇敌忾,抗击侵略,保家卫国。回民支队、内蒙古抗日游击队等许多以少数民族为主的抗日力量,为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 (2005年)
材料五: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民族问题上提出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指出“被压迫民族”具有民族独立和民族自决的权力。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8卷
政治基础:近代以来,中国各民族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互相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和地方自治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论述
1941年
1945年
1947年
1949年
1954年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成为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自治区。
《中国人民政治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1954年《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阅读教材,填写下表:
2.依据
初步形成
正式确立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5年10月1日
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3月5日
宁夏回族自治区
1958年10月25日
西藏自治区
1965年9月9日
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70%以上的少数民族人口生活在自治地方 。
内蒙古自治区
1947年5月1日
第一个省级自治区
3.建立
观察地图,说说民族区域自治区建立的时间顺序,民族区域自治在层次设置和地区分布上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从行政层级上看: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从地区分布上看: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西南等地。
特别提醒:民族乡不属于民族自治地方,是与乡、镇平级的行政单位。
第 部分
贰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1.背景
材料:“文革”结束后,民族区域自治工作进入了恢复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不但全面恢复了民族工作机构,而且重申了过去行之有效的各项民族政策。邓小平同志主持中央工作后,中央在民族问题上拨乱反正。在中央的指导下,从1980年3月到1984年3月,有关部门多次召开座谈会,强调要继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尊重民族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利,加强民族区域自治政权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和实践》
文化大革命期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遭到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全面恢复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健康发展。
2.表现
表现1:立法
立法:
意义: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以基本法律的形式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固定下来。
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被纳入法制轨道。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进行了有关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的制定工作。
表现2:三个离不开
内容:
意义:
1990年, 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对中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表现3:确立为基本政治制度
背景:
意义: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问题思考:结合下列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和特点
材料:在这一制度框架下,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局面不断巩固,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日益广泛深入,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发展,56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日益牢固。
①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②有利于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调动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特点:
1.坚持统一(前提)和自治(核心)相结合。
2.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
3.是我国基本的民族政策也是基本政治制度。
国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充分尊重和照顾民族自治地方的特点和需要,根据全国发展给整体布局和总体要求,将加快民族自治地方发发展摆到突出战略位置。为加快西部地区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中国政府于2000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国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以及120个自治县(旗)中的83个自治县(旗)被纳入西部大开发的范围,还有3个自治州参照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2005年2月)
(1)原因:
①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②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
③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
(2)相关举措:
①突出民族特色,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
②加快民族自治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对民族地区社会事业的投入;
③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支持力度,特别是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扶持;
④对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教育帮扶、对口支援等
【学思之窗】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大力支持和帮扶民族自治地方的原因和相关举措?
问题探究:阅读《民族区域自治法》内容节选,归纳自治区有哪些自治权?
第十九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第二十条 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批示,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
第二十五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根据本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和计划……
第三十七条 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班级)和其他教育机构,有条件的应当采用少数民族文字的课本,并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课;根据情况从小学低年级或者高年级起开设汉语文课程……
立法自治权
变通执行权
文化管理自治权
经济自治权
第 部分
叁
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一)中共十八大以来(2012年)民族工作的主题:
(2)“五个认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新主题:中共十八大以来)
(1)“两个共同”: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
(二)中共十九大以来(2017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提出:
地位: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民族人民的生命线,新疆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不可分割的成员,要格外珍惜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56个民族拧成一股绳,保持定力、脚踏实地、同心协力、踔厉奋发,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继续奋斗。
——2022年7月13日,习近平在新疆考察时强调
(三)民族工作新要求(中共二十大)
①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③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
⑤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千方百计分裂国的达赖
材料:今天,我国少数民族各个方面虽然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由于原有基础太薄弱,生态环境很恶劣,存在许多不利因素和困难,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比较落后和脆弱,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仍然较慢,而且很不平衡,科学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仍严重不足。
——杨建新《论我国民族问题的“变”与“不变”》
知识拓展:当代中国民族问题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
①民族分裂主义破坏了国内社会稳定,威胁国家的经济安全;
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比较落后和脆弱;
③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
④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发展仍严重不足。
总之,当前我国民族问题中最迫切最突出的,仍是发展问题。发展既可以解决面临的许多问题,也为所有民族问题的解决,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基础。
①制度保障:完善立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和自治地方的合法权利,巩固和发展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②经济保障:加快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③思想保障:加强文化认同和民族文化交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措施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背景
依据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十九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写入《党章》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民族工作主题:“两个共同”
“五个认同”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共同纲领》
1954年《宪法》
建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三个离不开”
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二十大提出新要求
课堂小结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要以不违背我国宪法和法律的基本原则为前提,在此基础上,根据地方实际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这表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 )
A.是中央领导下的地方自治 B.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C.是符合国情的民族政策 D.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力
2.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指出,要推动各族群众逐步实现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表明新时代党和国家在处理民族问题方面( )
A.凸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B.促进各民族全方位的一致
C.确保少数民族的高度自治 D.重视基层民主制度的建立
课堂训练
A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