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概念:
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过程与方法:
1、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2、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并由此形成合乎逻辑的实验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热现象产生探究的兴趣。
2、尊重客观事实。
2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学生对“冷”与“热”并不陌生,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方法,应该不会有难度,但是对这些方法是“怎么使我们热起来”的这一问题可能会考虑不全。对于“衣服能给我们带来热吗”这一问题的判断不会有难度,但是要深入研究这一问题的时候,也就是当教师将他们认为比较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的时候,会引起学生认识上的冲突。而这种冲突就会成为教师有效引导学生思维的基础。设计实验验证“衣服本身到底能不能发热”对学生来说不会太难,但是学生收集数据的过程却容易出现问题。
学生三至五年级上期应有前概念:
1、三年级下册“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
《测量水的温度》
测量水温的正确方法和使用温度计的规范操作P45
物体温度变化与物体热量增减的关系P47
连续测量物体温度变化的实验操作、记录和分析数据作出解释的能力P47
2、四年级上册“我们的身体”单元:
《运动起来会怎样》
血液循环加快等将一些能量转化为热P70、72(呼吸为什么会加快?心跳为什么会加快?)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P74第一段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经历从思维论证到实验论证的科学研究过程,来完善对衣服是否会产生热的认识。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产生认知矛盾——“衣服能否产生热量 ”,并激活的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参与思维论证(借助现象和经验作出判断)欲望。
2、引导学生关注数据收集的有效性。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谈话导入,直接揭题。
(一)进入新课
谈话:这几天的天气比起冬天怎么样?(根据具体情况与学生互动)
(板书——热起来了)
活动2【测试】制造认知矛盾,激发探究欲望。
(二)怎样给身体增加热量
谈话:当我们觉得很冷时,我们经常用什么办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
学生回答具体热起来的方法,教师追问热起来的原因。
PPT:议一议
我们觉得很冷时,有什么有办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配图创设问题情境)
谈话:老师根据刚才同学们所说到的热起来的方法和原因,进行了梳理。大致有如下内容:
(PPT课件分别呈现热起来的方法、热起来的原因。)
谈话: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连线游戏,将热起来的方法与热起来的原因对应起来。(设计意图:不仅帮助学生概括热源类型,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产生认知矛盾——“衣服能否产生热量 ”)
PPT:
连线:请将热起来的方法与热起来的原因对应起来。
晒太阳 外界物质给予热量
烤火
吃热的食物 外界物质吃进身体产生热量
开空调
开取暖器 血液循环加快
运动
多穿衣服 ?
盖被子
......
(设计意图:利用PPT多种笔的划线功能,师生现场互动,利用不同颜色的笔,呈现出不同学生针对“多穿衣服和盖被子” 的不同连线,引导学生陷入矛盾冲突之中,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欲望!)
活动3【测试】暴露前概念,体会研究的必要性。
(三)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吗(反馈器)
1、利用反馈器了解学生前概念。
提问: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吗?
(让学生使用反馈器,利用反馈器的即时统计功能呈现——
认为“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的——*人”
“衣服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的——*人”
“不确定的——*人”)
(设计意图:利用反馈器,客观呈现学生的选择,充分了解学生前概念,让学生暴露在两种选择的矛盾中,体会到这个问题研究解决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活动4【活动】通过小小辩论会,引导学生经历思维论证的过程。
(三)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吗
2、引导学生进入思维论证
PPT:
小小辩论会:
设法用自己的语言说服持不同观点的一方,你为什么认为衣服(能/不能)产生热量?(可以借助生活中的现象和经验)
(设计意图:通过小小辩论会,很自然地、让学生思维不受限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依据,来论证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教师既要站在反方立场帮腔,又要站在正方立场帮腔,目的在于激活的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参与思维论证借助现象和经验作出判断欲望。在学生充分辩论、充分借助生活经验和现象来论证自己的判断以后,教师在呈现出“思维论证”的概念和程式,不仅不会禁锢学生的思维,而且更有效地让学生印象深刻,领悟思维论证的意义、价值和多样性。)
谈话:根据刚才大家的辩论,老师也梳理一种辩论稿——
假设: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是正确的
推测:衣橱里挂满了衣服,衣橱的温度会怎样?
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给孩子自主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完成思维论证的全过程。
教师揭示:刚才大家经历的过程就是——思维论证。
呈现PPT帮助学生认识完整的思维论证过程:
思维论证:(借助现象和经验)
假设: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是正确的
推测:
衣橱里挂满了衣服,衣橱的温度会?
衣橱的温度会不断上升,上升到一定温度后,衣橱里的衣服就会燃烧起来了。
事实:
衣橱里挂满了衣服,但没有自燃的现象。
结论:
推测与事实不相符合,假设被推翻。
活动5【讲授】由思维论证过渡到实验论证
(三)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吗
3、由思维论证过渡到实验论证
讲解:思维论证一般靠借助生活经验和一些现象来作出判断,是科学研究中很重要的方法,但是,它不能替代实验论证。实验论证主要涉及两方面的问题——围绕问题收集数据,我们这里围绕什么问题?(引导学生聚焦问题——衣服能否产生热量?)围绕这个问题我们收集什么数据?(衣服的温度)收集怎样的衣服的温度才能看出它是否产生热量?(衣服的温度变化)怎样收集数据?(用温度计测衣服的温度变化)怎样确保数据的有效?(操作规范、计时准确、条件公平等)
PPT:
研究的问题:衣服能否产生热量?
思维论证(经验和现象)
V
V 围绕问题收集什么数据?(衣服的温度数据)
实验论证(数据){
怎样收集?(注意规范操作,确保数据有效!)
(设计意图:利用PPT框架图形,帮助学生将思维论证与实验论证结构起来,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重点引向实验论证的两个关键问题——围绕问题收集数据和怎样收集数据来确保数据的有效。利用PPT的动画效果,按顺序呈现内容,有效地聚焦了要研究的问题,并更清晰地进入到实验论证环节,为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明确方向、聚焦问题。)
活动6【活动】实验论证
4、实验论证:
谈话:小组内讨论完善各组的实验方案,并在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梳理培养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完善实验设计,关注数据的有效性。通过互动交流使数据的收集更严谨、有效。)
谈话:根据大家交流的实验设计方案,老师帮大家设计了一个实验记录表。
PPT:
连续测量5分钟衣服内温度变化记录表
(单位:℃)
谈话:预测一下,你们将会收集到一组怎样的数据?
呈现PPT:强调——连续测量,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衣物;每隔一分钟计时员报时、实验员读数、记录员记录,小组合作要默契和谐。实验完成后,在小组内分析:你们小组得到了一组怎样的数据?这组数据说明了什么?
谈话:为了帮助大家确保实验数据的有效,我们先来玩一个“闯关游戏”(使用反馈器复习温度计的操作规范。)
PPT:(四张PPT对正确规范使用温度计的操作提示和对温度计读数的复习)
先闯关,后实验;想清楚,勿做错!
闯关游戏
(设计意图:利用反馈器开展互动游戏,既复习了温度计的规范操作,又及时把握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操作情况,而且,学生乐于参与,很有趣味,在愉快的氛围中进一步确保数据收集的有效性。)
5、分组实验操作:学生根据实验设计领取所需材料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情况在实验记录单上。教师巡视并记录学生收集数据的情况。
6、组内分析数据:你们小组得到了一组怎样的数据?这组数据说明了什么?
7、全班交流:汇总全班各组实验数据,呈现在黑板上。全班一起观察数据信息,分析比对,尝试做出自己的解释。对待有误差的数据做出分析判断。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合作实验操作收集数据,并在PPT呈现的问题引导下合作分析数据,实现小组内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砥砺的作用,再在全班汇报交流,达成班集体共识并得出结论。这样互动顺应学生的探究需求和交流需求,有层次感、有发展性,利于学生的成长。)
活动7【讲授】将思维引向深入
(四)进一步思考:
1、多穿衣服身体怎么会觉得热起来了 我们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2、通过本课研究使你产生了什么新的想要研究的问题?(记录学生的提问,助推后续研究。)
(设计意图:本课的探究主题是可持续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在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又会遇到新的问题,这个新问题正好是下一个探究的起点,从而保持学生不断探究的兴趣。)
活动8【作业】课后拓展(本课是“热”单元起始课,担负着“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五)课末练习
一、判断:
( )衣服本身不能产生热量,所以衣服不能给我们身体增加热量。
二、选择:
请将增加热量的方法与增加热量的原因对应起来。
晒太阳、温泉、烤火…… ( )
吃食物 ( )
跑步等运动 ( )
A、血液循环加快,能量转化加快
B、外界物质给予热量
C、外界物质吃进身体产生热量
三、课后拓展:(本单元2-8课将研究以下问题)
1、外界物质给予热量是怎样让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
2、继续设计实验研究“既然衣服不能给我们身体增加热量,那为什么多穿衣服身体会觉得热起来了呢 ”“衣服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
活动9【讲授】板书设计
热起来了
(全班每一个小组的实验数据记录呈现)
从数据中我们发现:衣服不能给我们的身体增加热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