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
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
过程与方法:
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
2学情分析
探究的目的不仅仅是让手动起来,也不仅仅是获得一些事实,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思考如何去获得解决问题的“科学证据”,然后能有目的地对这些科学证据进行整理、归纳、分析、综合,得出合理的科学解释。因此,借助科学探究活动展开内隐的思维活动,来培养科学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本课的设计中,重在给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平台,让他们尝试着自主设计实验,并通过小组汇报交流,完善实验方案,在经历思维探究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对于孩子们来说,科学真正开始于当他们意识到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找出事情真相的那一刻。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怎样传导的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1.创设情境:用酒精灯为铜棒加热
(1)老师现在在干什么?
(2)加热一会儿后,如果我用手碰一下这儿怎么样?(指铜棒的右端)
(3)我们在铜棒的左端加热,怎么右端也会烫手呢?你怎么知道的?(学生举生活中的例子。)
2.从我们的生活中同学们发现了热会传递,那热是怎样传递的呢?(板;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对于热传递的现象,学生并非一无所知,在生活中他们有过许多无意识的经历。因此,创设情境,用酒精灯为铜棒左端加热,他们都很自然地能说出金属棒的右端会烫手。这时,一个“你怎么知道的?”问题,让学生回归到生活里去学科学。在此基础上,“热是怎样传递的呢?”这个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一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上,他们自然而然的进入愉快主动的学习情境,强化了有意注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兴趣。
活动2【讲授】《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
1.热在金属丝中的传递
(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到热在铜棒上是怎样传递的?能不能用手去摸摸看?看不见,又不能碰,那我们怎么知道热在铜棒上是怎样传递的呢?能不能通过我们的努力,设计一个实验,让看不见的现象变为看得见?
(2)我为你们提供一些材料,除了这些器材外(给铜棒加热的实验器材),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牙签和凡士林。(介绍材料)这个小盒子里装的就是凡士林,这种材料很特别,在常温下有一定的粘性,可以粘住一些细小的物体,但是遇到热它就会熔化,不能再粘住牙签了。
(3)下面就利用这些材料以小组为单位来设计一个实验,让大家亲眼“看”到热在铜棒上传递的过程,请把你们的方法画在实验记录表一中。
(4)学生分组讨论设计一个实验,画出实验方法。(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我提出问题“热在铜棒上是怎样传递的,能不能通过我们的努力,设计一个实验,让看不见的现象变为看得见?”给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平台,让他们尝试着自主设计实验,经历思维探究。对于孩子们来说,科学真正开始于当他们意识到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找出事情真相的那一刻。同时,为学生提供一组有结构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设计,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
(5)汇报、交流实验方案(鼓励学生想出在金属丝不同部位加热的方法,如一端加热、中间加热等)
教师预设问题:
a很多组已经完成了实验设计,我们先请这组来汇报一下。其他组认真听,看看他们设计得怎样?
b有不一样的设计吗?
c如果学生说到牙签数不同,问:粘一根好还是三根好?(多根可以看到热在铜棒上传递的过程)你们猜测一下牙签掉下的顺序是怎样的?
d如果学生说到加热点不同。问:可以吗?(换个方向看看情况是怎样的。)
e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个实验,我们还应该注意什么呢?(凡士林要尽可能粘一样多,牙签大小,重量一样,牙签粘的位置要在同一高度上,注意安全,分组在不同的加热点做实验等)
设计意图:我希望学生能在开放的、没有教师指导的环境中,展开思维,发散思维,设计出很好的实验来,自己用实验来验证。但是五年级的学生考虑问题还是欠周到的。因此设计了汇报交流实验方案,通过几个小问题,在同伴互助中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6)同学们考虑得真周到,把为了实验能顺利完成,老师这儿还有一个温馨提示,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下,
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1.小组分工合作,实验装置都装好后再加热,注意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2.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填写好记录表。
★不能用手直接接触实验中或实验后的铜棒。
(7)下面请各小组选择其中一个加热点进行实验。比一比哪个组合作得好,完成得快。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8)交流实验现象:
你观察到什么现象?牙签掉落的先后次序说明了什么?(酒精灯火焰的热传递给
二、探究热的传递
金属丝的一端,然后沿着铜棒慢慢地向另一端传递,或酒精灯火焰的热传递到金属丝的中间,然后慢慢地向两边传递)。(依次分组汇报)
(9)小结:同学们看,无论在铜棒的哪个位置加热,热在铜棒上的传递是有规律的。谁来说说热在铜棒上是怎样传递的?(酒精灯火焰加热的部位温度相对比较高,所以热在铜棒上都是从温度较高的部位向温度较低的部位传递。(板书:高温→低温)
设计意图:在“加热粘有牙签的铜棒”时设计了在铜棒的左、中、右三端分别加热的三个实验,然后让学生各小组选择其中一个进行实验,这样改变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热不是从左至右或从右至左传递,通过三个实验的对比、归纳,学生自然得出“热总是从加热的地方也就是温度高的一端往温度低的一端传递”的结论。
2.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1)刚才我们通过研究发现热会沿着铜棒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递到温度较低的部分,这是一个金属盘,如果老师在盘子的中间加热或者在盘子的边缘加热,热在盘子上又会怎样传递?请把你们小组的猜测画在实验记录表二上。(附后)
(2)生猜测。(画图)(实物投影学生实验方案)你们为什么这么猜?
设计意图:通过“你为什么这样猜测?”这一问题,能使学生对前面探究活动进行回顾,发散学生的思维,学生自然而然地会想出:热在金属圆片上也是从较热的部位传递到较冷的部位。同时猜测时以画图的形式来记录,更形象,更利于学生表达。
(3)猜测需要实验来验证,这个实验又怎么做呢?怎样让金属片上的热传递能够“看到”?
备课预设:用粘牙签的方法。
a用粘牙签的方法我们只能看到热在金属片上某些部位、某些点的传递情况,如果我要看到热在盘子上所有部位的传递过程,怎么办呢?
b粘牙签的方法比较费时,有没有既节约时间,效果又明显的实验方法呢?引导学生想到用凡士林涂抹或蜡。——怎么涂?(要涂满而且涂的要均匀)老师这儿有一个蜡盘,在盘子的底部均匀地涂上了一层蜡,我们就用这个蜡盘来做实验。)
c这个实验要观察什么?(观察蜡的变化)
(4)提出实验要求:
1、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填写好记录表。
2、观察到实验现象后就熄灭酒精灯。
◆不能用手直接接触实验中或实验后的盘子。
(5)请同学们选择在中间或者边缘加热,开始分组实验。
(6)交流:
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根据你们观察到的现象,你能推测出热在金属片上的传递顺序和方向吗?
(7)小结:根据这两种现象,谁来总结一下,热在盘子上是怎样传递的?
也是从酒精灯火焰加热的部位开始传递,从较热的部位向较冷的部位传递。(指板书:较高→较低)
设计意图: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和上一活动的设计,学生往往会认为热传递是一个线型的过程,而这一探究活动的设计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探究思路,也会使学生对热传递有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在此过程中不断观察、积累、比较,逐步形成了正确的科学概念。
三、巩固延伸
1.小结:不管是铜棒上还是金属盘子,热在这些物体中的传递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谁发现了?(都是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递到温度较低的部分。)
2.今天,我们研究了热在铜棒和金属盘子上的传递。像这样,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比如酒精灯火焰的热传给铜棒、金属盘)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式,(热在铜棒、金属盘上的传递)我们称它为热传导。(板:热传导)热传导一般发生在固体中,是热的传递方式之一。
3、热传导现象在我们生活中也经常会发生,比如说炒菜,火使锅热起来,冬天从外面回来,用手捂一下热茶杯,热传到了手上,热手捂一下脸,热传到了脸上,你能来说说吗?(火锅里汤勺柄,热水袋、电热毯、坐板凳……)科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事例引入到所需研究的科学问题,即“科学来源于生活”,又能够通过学习,利用所学的科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发烧时用湿毛巾敷额头”“坐过的板凳要热一些”等又回到生活中去,即“科学服务于生活”。突出了“科学生活化,生活科学化”的教学理念。学生所学的科学知识最终要应用在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科学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5、(空调房,太阳)热传递还有二种方式对流和辐射,这两种方式是怎样的呢,我们到初中里会学到,书本47面资料库中有图文介绍,想提前学习的同学课后去阅读吧。
设计意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板书设计:
热是怎样传递的
高温→低温热传导对流辐射
凡士林
热在铜棒上的传递
活动3【练习】《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
实验记录一
我们小组实验设计
我们的预测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记录二:
热在金属盘子上的传递
我们的猜测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