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21 种群及其动态
——五年(2020—2024年)高考生物学真题专项分类汇编
一、单选题
1.【2024·浙江卷】黄鳝从胚胎期到产卵期都是雌性,产卵过后变为雄性。研究人员对洞庭湖周边某水域捕获的1178尾野生黄鳝进行年龄及性别的鉴定,结果如下表。
生长期 体长(cm) 尾数 雌性 雄性
尾数 比例(%) 尾数 比例(%)
Ⅰ龄 ≤30.0 656 633 96.5 8 1.2
Ⅱ龄 30.1~50.0 512 327 63.9 116 22.7
Ⅲ龄 50.1~55.0 6 2 33.3 4 66.7
Ⅳ龄 ≥55.1 4 0 0.0 4 100.0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黄鳝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B.种群中雄黄鳝的平均年龄大于雌性
C.随年龄增长雄黄鳝数量逐渐增加
D.该黄鳝种群的雌雄比例约为1∶1
2.【2022·重庆卷】乔木种群的径级结构(代表年龄组成)可以反映种群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预测种群未来发展趋势。研究人员调查了甲、乙两地不同坡向某种乔木的径级结构,结果见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地Ⅲ径级个体可能在幼年期经历了干旱等不利环境
B.乙地阳坡的种群密度比甲地阳坡的种群密度低
C.甲、乙两地阳坡的种群年龄结构分别为稳定型和衰退型
D.甲、乙两地阴坡的种群增长曲线均为S型
3.【2023·辽宁卷】在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爆发年份,种内竞争加剧,导致出生率下降、个体免疫力减弱,翌年种群数量大幅度减少;在种群数量低的年份,情况完全相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布氏田鼠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内竞争强度最小
B. 布氏田鼠种群数量低的年份,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变
C. 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爆发年份,天敌捕食成功的概率提高
D. 布氏田鼠种群密度对种群数量变化起负反馈调节作用
4.【2022·山东卷】一个繁殖周期后的种群数量可表示为该种群的补充量。某实验水域中定期投入适量的饲料,其他因素稳定。图中曲线Ⅰ表示该实验水域中某种水生动物的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的关系,曲线Ⅱ表示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亲体数量约为1 000个时,可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
B.亲体数量约为500个时,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
C.亲体数量大于1 000个时,补充量与亲体数量相等,种群达到稳定状态
D.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5.【2022·浙江卷】沙蝗的活动、迁徙有“逐水而居”的倾向。某年,沙蝗从非洲经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家向中亚迁徙,直到阿富汗以及我国西北边境,扩散和迁徙“戛然而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沙蝗停止扩散的主要原因是种内竞争加剧
B.沙蝗种群的数量波动表现为非周期性变化
C.天敌对沙蝗的制约作用改变了沙蝗的生殖方式
D.若沙蝗进入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将呈现“J”形增长
6.【2022·江苏卷】将小球藻在光照下培养,以探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振荡培养的主要目的是增大培养液中的溶氧量
B.取等量藻液滴加到血细胞计数板上,盖好盖玻片,稍待片刻后再计数
C.若一个小格内小球藻过多,应稀释到每小格1~2个再计数
D.为了分析小球藻种群数量变化总趋势,需连续统计多天的数据
7.【2023·广东卷】某地区蝗虫在秋季产卵后死亡,以卵越冬。某年秋季降温提前,大量蝗虫在产卵前死亡,次年该地区蝗虫的种群密度明显下降。对蝗虫种群密度下降的合理解释是( )
A.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 B.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
C.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 D.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
8.【2020·山东卷】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1.0×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
B.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10~12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C.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D.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
9.【2023·河北卷】气候变暖使某地的欧洲白头翁提早开花,而为其传粉的蜜蜂并未提前孵化,且成年蜜蜂也未开始采蜜,造成该植物主要传粉途径受阻。幼年蜜蜂的采蜜技巧须向成年蜜蜂学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幼年蜜蜂学习采蜜技巧,依赖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B.该地欧洲白头翁的提早开花促使其种群数量增加
C.蜜蜂采食花蜜过程中发生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D.调查欧洲白头翁的种群数量可采用样方法
10.【2023·山东卷】对某地灰松鼠群体中某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逐年观察,并统计了这些灰松鼠的存活情况,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观察的这些灰松鼠构成一个种群
B.准确统计该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数量需用标记重捕法
C.据图可推测出该地的灰松鼠种内竞争逐年减弱
D.对灰松鼠进行保护时应更加关注其幼体
11.【2022·浙江卷】经调查统计,某物种群体的年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中合理的是( )
A.因年龄结构异常不能构成种群
B.可能是处于增长状态的某昆虫种群
C.可能是处于增长状态的某果树种群
D.可能是受到性引诱剂诱杀后的种群
12.【2021·山东卷】调查一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和活动并可用于探测鼠的状态,若探测到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5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该段时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定,则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结果取整数)( )
A.66只/公顷 B.77只/公顷 C.83只/公顷 D.88只/公顷
13.【2022·山东卷】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若在某封闭鱼塘中捕获了1000条鱼售卖,第2天用相同方法捕获了950条鱼。假设鱼始终保持均匀分布,则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约为( )
A.2×104条 B.4×104条 C.6×104条 D.8×104条
14.【2021·福建卷】生境破碎指因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生物的生存环境被隔断成碎片。隔断后的碎片称为生境碎片。为研究生境破碎对濒危植物景东翅子树种群数量的影响,2019年科研人员对某地不同类型生境碎片进行了相关调查,设置的样地总面积均为15000m2,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生境碎片类型 植株数(株)
幼树 小树 成树 合计
5公顷碎片 21 9 3 33
15公顷碎片 57 8 17 82
连续森林 39 22 26 87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15000m2应是设置的多块调查样地面积之和
B.生境碎片的面积与其维持的种群数量呈正相关
C.生境破碎利于景东翅子树种群的生存和发展
D.不同树龄植株的数量比例反映该种群的年龄组成
二、多选题
15.【2024·山东卷】种群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死亡率。不同物种的甲、乙种群在一段时间内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随时间推移种群密度逐渐增加,a为种群延续所需的最小种群数量所对应的种群密度;甲、乙中有一个种群个体间存在共同抵御天敌等种内互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种群存在种内互助
B.由a至c,乙种群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逐渐增多
C.由a至c,乙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呈“S”形
D.a至b阶段,甲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16.【2021·山东卷】种群增长率是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若某种水蚤种群密度与种群增长率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水蚤的出生率随种群密度增加而降低
B.水蚤种群密度为1个/cm3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
C.单位时间内水蚤种群的增加量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D.若在水蚤种群密度为32个/cm3时进行培养,其种群的增长率会为负值
17.【2023·山东卷】某种动物的种群具有Allee效应,该动物的种群初始密度与种群增长速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其中种群增长速率表示单位时间增加的个体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初始密度介于0~a时,种群数量最终会降为0
B.初始密度介于a~c时,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将种群保持在初始密度c所对应的种群数量,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捕获量
D.若自然状态下该动物种群雌雄数量相等,人为提高雄性占比会使b点左移
三、读图填空题
18.【2023·湖南卷】濒危植物云南红豆杉(以下称红豆杉)是喜阳喜湿高大乔木,郁闭度对其生长有重要影响。研究人员对某区域无人为干扰生境和人为干扰生境的红豆杉野生种群开展了调查研究。选择性采伐和放牧等人为干扰使部分上层乔木遭破坏,但尚余主要上层乔木,保持原有生境特点。无人为干扰生境下红豆杉野生种群年龄结构的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红豆杉野生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最合适的是400m2,理由是_____。由图可知,无人为干扰生境中红豆杉种群年龄结构类型为_______。
(2)调查发现人为干扰生境中,树龄≤5年幼苗的比例低于无人为干扰生境,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分析表明,人为干扰生境中6~25年树龄红豆杉的比例比无人为干扰生境高11%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选择性采伐与红豆杉生态位重叠度_______(填“高”或“低”)的部分植物,有利于红豆杉野生种群的自然更新。
(3)关于红豆杉种群动态变化及保护的说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
①选择性采伐和放牧等会改变红豆杉林的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速度
②在无人为干扰生境中播撒红豆杉种子将提高6~25年树龄植株的比例
③气温、干旱和火灾是影响红豆杉种群密度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④气候变湿润后可改变红豆杉的种群结构并增加种群数量
⑤保护红豆杉野生种群最有效的措施是人工繁育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A、由表中信息可知:该黄鳝种群幼年(Ⅰ龄期)的个体多,老年(Ⅳ龄期)的个体少,说明该黄鳝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A错误;B、由题意黄鳝从胚胎期到产卵期都是雌性,产卵过后变为雄性可推知:种群中雄黄鳝的平均年龄大于雌性,B正确; C、分析表中信息可知:Ⅱ龄期雄黄鳝数量最多,Ⅰ龄期、Ⅲ龄期和Ⅳ龄期雄黄鳝数量非常少,C错误;D、表中信息显示:各年龄期雌性个体的总数明显大于雄性个体的总数,说明该黄鳝种群的雌雄比例不是1:1,D错误。
2.答案:B
解析:A、由甲地个体数的柱形图可知,甲地Ⅲ径级个体可能在幼年期经历了干旱等不利环境,所以数量较少,A正确;B、乙地阳坡的种群密度为(10+15+20+25+30+40)=140个/500m2,甲地阳坡的种群密度为(20+20+5+20+25+20)=110个/500m2,故乙地阳坡的种群密度比甲地阳坡的种群密度高,B错误;C、甲地阳坡各径级的个体数相当,属于稳定型;乙地阳坡的老年期个体数〉中年期个体数〉幼年期个体数,属于衰退型,C正确;D、甲、乙两地阴坡的种群数量均有幼年时期个体数多(增长快)、老年期数量趋于稳定的特点,故二者种群增长曲线均为S型,D正确。
故选:B。
3.答案:A
解析:布氏田鼠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内竞争强度不是最小,A错误。环境容纳量主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布氏田鼠种群数量低的年份,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变,B正确。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爆发年份,由于布氏田鼠的数量增加,其天敌捕食成功的概率将会提高,C正确。由题干“在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爆发年份…相反”可知,布氏田鼠种群密度对种群数量变化起负反馈调节作用,D正确。
4.答案:B
解析:亲体数量约为1000个时,该种群的补充量等于亲体数量,即此时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达到K值,根据种群的增长率变化可知,捕捞后种群数量为K/2时可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A错误;
亲体数量为K/2时,即亲体数量约为500个时,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B正确;
由图可知,亲体数量大于1000个时,超过了环境承载量,种群没有达到稳定状态,C错误;
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的有关知识。由题意可知,沙蝗的活动、迁徙有“逐水而居”的倾向,故推测沙蝗停止扩散的主要原因是受环境中水资源的影响,A项错误;由于沙蝗不断地迁徙活动,使得其生存环境条件具有不确定性,因而沙蝗种群的数量波动表现为非周期性,B项正确;天敌对沙蝗的制约作用会影响沙蝗的出生率,但不会改变沙蝗的生殖方式,C项错误;若沙蝗进入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其种群数量变化会受水资源有限的影响,不会呈现“J”形增长,D项错误。
6.答案:D
解析:振荡培养的主要目的是使小球藻与培养液充分接触,以利于小球藻增殖,A错误;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盖好盖玻片,取等量藻液滴加到盖玻片边缘,让其自行渗入计数室,稍待片刻后再计数,B错误;若一个小格内小球藻过多,应进行稀释,一般稀释到每小格含小球藻的数量为10个左右较为合适,C错误;为了分析小球藻种群数量变化总趋势,需连续统计多天的数据,D正确。
7.答案:C
解析: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气温、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这些因素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本题中某年秋季降温提前,大量蝗虫在产卵前死亡,会导致次年该地区蝗虫的出生率下降,进而导致其种群密度下降,C符合题意。
8.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为2.0×106个,在K/2(1.0×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A正确;混合培养时,在10~12天甲藻种群数量接近K值,而乙藻种群数量接近0,此时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增长缓慢的主要因素是种内斗争,B错误;由图中曲线可知,乙藻单独培养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正确;图中混合培养时,甲、乙两种藻起始数量相同,到10~12天时甲藻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而乙藻接近灭绝,可知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D正确。
9.答案:B
解析: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之间,以及它们内部都有信息的产生与交换,能够形成信息传递,即信息流。幼年蜜蜂向成年蜜蜂学习采蜜技巧,依赖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A正确。由题干“气候变暖使某地的欧洲白头翁提早开花,而为其传粉的蜜蜂并未提前孵化,且成年蜜蜂也未开始采蜜,造成该植物主要传粉途径受阻”可知,该地欧洲白头翁的提早开花促使其种群数量减少,B错误。蜜蜂采食花蜜过程中发生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能量由第一营养级(欧洲白头翁)流向了第二营养级(蜜蜂),C正确。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欧洲白头翁的种群密度,D正确。
10.答案:D
解析:由题中信息可知,所观察的灰松鼠并非是该地的全部灰松鼠,不能构成种群,A错误;
标记重捕法是估算某种群数量的方法,所得结果并不精确,若要准确统计该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数量可采用逐个计数法,B错误;
题图只能反映所观察的灰松鼠随着年龄的增大,其存活数逐渐下降,但该灰松鼠种群的数量未知,无法推断其种内竞争的强弱,C错误;
由题图可知,灰松鼠的存活数在幼体时下降最快,故对灰松鼠进行保护时应更加关注其幼体,D正确。
1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故即使年龄结构异常,仍能构成种群,A项错误;由题图可知,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种群,故可能是处于增长状态的某昆虫种群,B项正确;果树是两性花植物,无雌性和雄性之分,C项错误;性引诱剂会诱杀生殖期的雄性个体,而题图中处于生殖期的雄性个体较多,不可能是受到性引诱剂诱杀后的种群,D项错误。
12.答案:B
解析: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5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并且该段时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定,则相当于第一次标记的鼠有39-5=34(只),由此可以计算出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34×34÷15=77(只/公顷),B符合题意。
1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假设该种群总数为x,则由题意可知,x/1 000=(x–1 000)/950,x=2×104条,即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为2×104条。A正确。
14.答案:C
解析: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遗传特征,其中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
15.答案:AC
解析: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数量的增长由图可以直接看出,甲种群的种群增长率一直在下降,乙种群的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推测乙种群存在种内互助,A正确。由a至c,乙种群的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最终变成0(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呈“S”形,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也是先增大后减少,B错误,C正确。a到b阶段,甲种群的种群增长率大于0,种群数量一直在增长,年龄结构为增长型,D错误。
16.答案:BC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增长率的相关知识。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内斗争加剧,资源空间有限,所以出生率降低,A项正确;水蚤种群密度为1个/cm3时,种群增长率最大,但由于种群数量少,所以此时不是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刻,B项错误;单位时间内水蚤种群的增加量随种群密度的增加不一定降低,例如当种群密度为1个/cm3时,增长率为30%,增长量为0.3,而当种群密度为8个/cm3时,增长率大约为20 %,增长量为1.6,C项错误;由题图可知,当种群密度达到24个/cm3时,种群增长率为0,说明其数量达到最大,可以推测当种群密度为32个/cm3时,种内斗争进一步加剧,出生率将小于死亡率,种群增长率为负值,D项正确。
17.答案:AC
解析:初始密度介于0~a时,种群增长速率相对值小于0,随着时间推移,种群数量逐渐减小,种群数量最终会降为0,A正确;初始密度介于a~b时,种群增长速率相对值为负值,种群数量减少,推测此时段种群死亡率大于出生率,B错误;初始密度为c时,种群增长速率相对值最大,捕获后将种群保持在初始密度c所对应的种群数量,种群数量最容易恢复,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捕获量,C正确;若自然状态下该动物种群雌雄数量相等,人为提高雄性占比,会导致性别比例失衡,雌性个体孕育后代的量减少,种群增长速率减慢,b点将右移,D错误。
18.答案:(1)红豆杉属于高大乔木,且是濒危植物;增长型
(2)选择性采伐和放牧等人为干扰使部分上层乔木遭破坏,导致郁闭度下降,不利于幼苗的生长;人为干扰生境下6~25年树龄的个体获得更多的阳光,有利于其生长;高
(3)①③④
解析:(1)调查红豆杉野生种群密度采用的是样方法,红豆杉是濒危植物,个体数量非常少,且是高大乔木,样方的面积要适当选择大一些,若样方的面积太小,可能有大量样方中没有红豆杉,最终的统计结果没有实际意义,所以题述样方面积中最适合的是400m2;由图可知,无人为干扰生境中,红豆杉树龄为0~5年的幼年个体数较多,所以无人为干扰生境中红豆杉种群年龄结构类型为增长型。
(2)树龄≤5年的红豆杉幼苗植株低矮、枝叶细嫩,会被牛、羊等取食,人为干扰生境中的放牧使树龄≤5年的红豆杉幼苗比例低于无人为干扰生境;红豆杉是喜阳喜湿的高大乔木,郁闭度对其生长有重要影响,人为干扰会使部分上层乔木遭破坏,使郁闭度减小,阳光会变得充足,6~25年树龄的红豆杉适合生长而比例提高;与红豆杉生态位重叠度越高的植物,与红豆杉竞争越激烈,所以选择性采伐与红豆杉生态位重叠度高的部分植物,有利于红豆杉野生种群的自然更新。
(3)选择性采伐和放牧等活动会使红豆杉林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受到影响,还会改变群落演替速度,①正确;由第(2)问分析可知,郁闭度对6~25年树龄的红豆杉比例影响很大,无人为干扰生境的郁闭度较大,播撒红豆杉种子难以提高6~25年树龄植株的比例,②)错误;气候、干旱和火灾等非生物因素对种群的影响不受种群密度的制约,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③正确;红豆杉是喜阳喜湿的高大乔木,气候变湿润有利于其种群的繁衍,并增加种群数量,④正确;保护红豆杉野生种群最有效的措施是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⑤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