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22 群落及其演替
——五年(2020—2024年)高考生物学真题专项分类汇编
一、单选题
1.【2023·福建卷】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重要的生态问题。某地近海主要生活着两种底栖植物海藻甲和乙。2001~2015年间,它们在海底礁石上的覆盖率变化趋势如图所示,2010年后该海域海水平均温度有一定上升。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升温改变种群密度,海藻乙有一段时间呈指数增长
B.升温改变乙生态位,甲数量骤降后应实施就地保护
C.升温改变能量输入,该海底群落水平结构发生变化
D.升温改变底栖环境,群落由甲占优势转为乙占优势
2.【2022·浙江卷】某海域甲、乙两种浮游动物昼夜分布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中合理的是( )
A.甲有趋光性,乙有避光性
B.甲、乙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
C.乙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甲、乙的沉浮体现了群落的时间结构
3.【2024·江西卷】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下列关于某干旱地区退耕农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上述演替与沙丘上发生的演替不是同一种类型
B.可用样方法调查该退耕农田中植物的种群密度
C.可在该退耕农田引进优势物种改变演替的速度
D.上述退耕农田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是森林阶段
4.【2023·海南卷】某亚热带地区青冈栎林被采伐后的演替过程如图。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采伐迹地保留了原有青冈栎林的土壤条件和繁殖体,该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与杂草群落相比,灌丛对阳光的利用更充分
C.与灌丛相比,马尾松林的动物分层现象更明显
D.与马尾松林相比,马尾松、青冈栎混交林乔木层的植物种间竞争减弱
5.【2024·河北卷】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过度放牧会改变草原群落物种组成,但群落中占优势的物种不会改变
B.多种生物只要能各自适应某一空间的非生物环境,即可组成群落
C.森林群落中林下喜阴植物的种群密度与林冠层的郁闭度无关
D.在四季分明的温带地区,森林群落和草原群落的季节性变化明显
6.【2023·海南卷】海草是一类生长在浅海的单子叶植物,常在不同潮带形成海草床,具有极高的生产力。某海域海草群落的种类及其分布见表。
分布潮带 海草种类 中潮带 低潮带 潮下带上部 潮下带下部
海神草 + + + -
齿叶海神草 - + + -
羽叶二药藻 + + + +
二药藻 + + + +
海菖蒲 - + + -
注:“+”表示存在,“-”表示无。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可用样方法调查某种海草的种群密度
B.海草叶片表面附着的藻类与海草的种间关系是竞争
C.据表可知,海草群落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潮带是低潮带和潮下带上部
D.据表可知,生态位最宽的海草是海神草和二药藻
7.【2024·浙江卷】在自然界中,群落演替是普遍现象。下列现象不属于群落演替的是( )
A.裸岩上出现了地衣 B.草本群落中出现成片灌木
C.灌木群落中长出大量乔木 D.常绿阔叶林中樟树明显长高
8.【2024·广东卷】为探究人类活动对鸟类食性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者调查了某地的自然保护区、农田和城区3种生境中雀形目鸟类的物种数量(取样的方法和条件一致),结果见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群落类型多样,鸟类物种丰富度高
B.农田的鸟类比自然保护区鸟类的种间竞争更小
C.自然保护区鸟类比其他生境的鸟类有更宽的空间生态位
D.人类活动产生的空白生态位有利于杂食性鸟类迁入
9.【2021·江苏卷】某地区积极实施湖区拆除养殖围网等措施,并将沿湖地区改造成湿地公园。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公园生物群落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 公园建成初期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
C. 在繁殖季节,白鹭求偶时发出的鸣叫声属于行为信息
D. 该湿地公园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
10.【2023·河北卷】某经营性森林有27种植物,林场对其林木采伐后彻底清除地表植物。自然恢复若干年后,该地段上形成了有36种植物的森林。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采伐后的空地资源丰富,植物种群呈“J”形增长
B.采伐前的生态系统比恢复后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高
C.采伐后的空地上出现新群落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D.该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营养级的增多取决于植物种类的增加
11.【2021·山东卷】某种螺可以捕食多种藻类,但捕食喜好不同。L、M两玻璃缸中均加入相等数量的甲、乙、丙三种藻,L中不放螺,M中放100只螺。一段时间后,将M中的螺全部移入L中,并开始统计L、M中的藻类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实验期间螺数量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
B.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乙藻〉甲藻〉丙藻
C.图示L中使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种间关系是竞争
D.甲、乙、丙藻和螺构成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
12.【2021·河北卷】烟粉虱为害会造成番茄减产。研究者对番茄单作、番茄玫瑰邻作(番茄田与玫瑰田间隔1 m)模式下番茄田中不同发育阶段的烟粉虱及其天敌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种植模式 番茄植株不同部位成虫数量(头/叶) 若虫(头/叶) 天敌昆虫多样性指数
上部叶 中部叶 下部叶
番茄单作 22.7 3.2 0.8 16.5 1.2
番茄玫瑰邻作 1.4 0.2 0.1 1.8 2.2
A.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的年龄结构改变
B.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中成虫的空间分布类型改变
C.由单作转为邻作,群落的水平结构改变
D.玫瑰吸引天敌防治害虫,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功能
13.【2023·浙江卷】群落演替是一个缓慢、持续的动态过程,短时间的观察难以发现这个过程,但是有些现象的出现,可以一窥其演替进行的状态。下列事实的出现,可以用来推断群落演替正在进行着的是( )
A.毛竹林中的竹笋明显长高
B.在浮叶根生植物群落中出现了挺水植物
C.荷塘中荷花盛开、荷叶逐渐覆盖了整片水面
D.在常绿阔叶林中马尾松的部分个体因感染松材线虫死亡
二、多选题
14.【2024·江西卷】“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描绘了诗人的田耕生活。下图是大豆和杂草R在某种养分生态位维度上的分布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越大,表明大豆个体间对该养分的竞争越激烈
B.b越小,表明大豆与杂草R对该养分的竞争越小
C.b的大小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a和d不会
D.当c为0时,表明大豆和杂草R的该养分生态位发生了分化
15.【2023·江苏卷】科研团队在某林地(面积:1km2)选取5个样方(样方面积:20m×20m)进行植物多样性调查,下表为3种乔木的部分调查结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有( )
样方 编号 马尾松(株) 麻栎(株) 枫香(株)
幼年 成年 老年 幼年 成年 老年 幼年 成年 老年
1 0 1 9 14 2 0 7 1 0
2 0 0 6 20 4 0 11 2 1
3 0 2 6 16 2 2 10 0 0
4 0 0 7 18 2 2 9 1 2
5 0 0 9 15 3 0 6 0 0
A. 估算该林地麻栎种群的个体数量是50000株
B. 林木的种群密度越大,林木的总生物量越高
C. 该林地马尾松、麻栎种群的年龄结构分别为衰退型、增长型,群落分层现象明显
D. 该林地处于森林演替中,采伐部分马尾松能加速演替进程
16.【2020·山东卷】在互花米草入侵地栽种外来植物无瓣海桑,因无瓣海桑生长快,能迅速长成高大植株形成荫蔽环境,使互花米草因缺乏光照而减少。与本地植物幼苗相比,无瓣海桑幼苗在荫蔽环境中成活率低,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促进了本地植物群落的恢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互花米草相对集中的区域选取样方以估算其在入侵地的种群密度
B.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不属于群落演替
C.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的过程中,无瓣海桑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D.应用外来植物治理入侵植物的过程中,需警惕外来植物潜在的入侵性
三、填空题
17.【2024·山东卷】研究群落时,不仅要调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还要比较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β多样性是指某特定时间点,沿某一环境因素梯度,不同群落间物种组成的变化。它可用群落a和群落b的独有物种数之和与群落a、b各自的物种数之和的比值表示。
(1)群落甲中冷杉的数量很多,据此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断冷杉在该群落中是否占据优势。群落甲中冷杉在不同地段的种群密度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空间结构中的_________。从协同进化的角度分析,冷杉在群落甲中能占据相对稳定生态位的原因是_________。
(2)群落甲、乙的物种丰富度分别为70和80,两群落之间的β多样性为0.4,则两群落的共有物种数为_________(填数字)。
(3)根据β多样性可以科学合理规划自然保护区以维系物种多样性。群落丙、丁的物种丰富度分别为56和98,若两群落之间的β多样性高,则应该在群落_________(填“丙”“丁”“戊”“丙和丁”)建立自然保护区,理由是_________。
18.【2024·湖北卷】高寒草甸是青藏高原主要的生态系统,多年来受气候变化和生物干扰的共同影响退化严重。高原鼢鼠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常年栖息于地下。有研究发现,高原鼢鼠挖掘洞道时形成的众多土丘,能改变丘间草地的微生境土壤物理性状,进而对该栖息生境下植物群落的多样性、空间结构以及物种组成等产生显著影响。随着高原鼢鼠干扰强度增大,鼠丘密度增加,样地内植物物种数明显增多,鼠丘间原优势种在群落中占比减少,其他杂草的占比逐渐增加。
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鼠丘样地内高原鼢鼠的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
(2)高原鼢鼠干扰造成微生境多样化,为栖息地植物提供了更丰富的________,促进植物群落物种共存。
(3)如果受到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以及人为干扰如过度放牧等影响,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发生逆行演替,其最终生态系统类型可能是________。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相比,演替后的最终生态系统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填序号)。
①群落结构趋于简单,物种丰富度减少
②群落结构不变,物种丰富度增加
③群落结构趋于复杂,物种丰富度减少
④群落结构趋于简单,物种丰富度增加
(4)在高原鼢鼠重度干扰的地区,如果需要恢复到原有的生态系统,从食物链的角度分析,可以采用的措施是________,其原理是________。
(5)上述材料说明,除了人为活动、气候变化外,群落演替还受到________等生物因素的影响(回答一点即可)。
四、读图填空题
19.【2023·福建卷】草地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地植物生物量和昆虫多样性的影响,科研人员在某高山天然草甸选取了相同条件的甲、乙、丙三块地,分别进行不放牧、轻度放牧和重度放牧三种方式的处理,测定相关指标,部分结果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该草地不同植食性昆虫物种之间属于________关系。
(2)由图可知,为提高甲地昆虫多样性,可采取________放牧方式;在这种方式下,植食性昆虫的环境容纳量将________(填“上升”或“不变”或“下降”)。
(3)当地为恢复草地生态,将乙、丙两地退牧还草。经一段时间后乙地恢复到不放牧状态,丙地恢复到轻度放牧状态,则这段时间内乙地固定CO2的量________(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丙地,判断依据是________。
(4)乙、丙群落在退牧还草后开始次生演替,假设演替过程中环境没有剧烈变化且没有人为干扰,群落________(填“能”或“不能”)演替到森林群落,原因是________。
五、实验探究题
20.【2021·湖南卷】某林场有一片约2公顷的马尾松与石栎混交次生林,群落内马尾松、石栎两个种群的空间分布均为随机分布。为了解群落演替过程中马尾松和石栎种群密度的变化特征,某研究小组在该混交次生林中选取5个固定样方进行观测,每个样方的面积为0.04公顷,某一时期的观测结果如表所示。
树高X/m 马尾松/株 石栎/株
样方1 样方2 样方3 样方4 样方5 样方1 样方2 样方3 样方4 样方5
8 9 7 5 8 46 48 50 47 45
25 27 30 28 30 30 25 28 26 27
34 29 30 36 35 2 3 5 4 3
13 16 14 15 12 3 2 1 2 2
合计 80 81 81 84 85 81 78 84 79 77
注:同一树种的树高与年龄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两树种在幼年期时的高度基本一致。
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__________________;根据表中调查数据计算,马尾松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___。
(2)该群落中,马尾松和石栎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马尾松是喜光的阳生树种,石栎是耐阴树种。根据表中数据和树种的特性预测该次生林数十年后优势树种是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A、根据图示信息,在升温后,乙的数量大幅度增加,说明升温改变种群密度,海藻乙有一段时间呈指数增长,A正确;
B.升温后乙的数量增多,在竞争中占优势,分布范围变广,改变了生态位,甲骤降后应该实施异地保护,避免物种灭绝,B错误;
C.升温改变能量输入,物种结构发生改变,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C正确;
D.升温改变了环境,根据覆盖率可知,群落中由甲占优势转为乙占优势,D正确。
故选:B。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的有关知识。由题图可知,甲、乙在午夜时均上浮,中午时均下沉,说明甲、乙都有避光性,A项错误;位于浅海的甲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而乙位于深海,故乙不太可能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B项错误;乙是一个种群,故乙的分布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C项错误;由题图可知,甲、乙在不同时间段在该海域中所处的位置是不同的,因此甲、乙的沉浮体现了群落的时间结构,D项正确。
3.答案:D
解析:A、退耕农田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沙丘上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A正确;
B.可用样方法调查该退耕农田中植物的种群密度,调查过程中注意随机取样,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B正确;
C.可在该退耕农田引进优势物种改变演替的速度,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演替的速度,C正确;
D.上述退耕农田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未必是森林阶段,因为还会受到当地温度、水分等条件的制约,D错误。
故选D。
4.答案:D
解析:采伐迹地保留了原有青冈栎林的土壤条件,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在采伐迹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王演替,A正确。与杂草群落稻比,灌丛生长较高,群落结构较复杂,更能充分利用阳光,B正确。与灌丛相比,马尾松林群落的组分更多,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更明显,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从而使动物的分层现象更明显,C正确。与马尾松林相比,马尾松、青冈栎混交林乔木层的结构更复杂,植物对阳光等资源的竞争更激烈,种间竞争增强,D错误。
5.答案:D
解析:群落的结构和主要类型过度放牧会改变草原群落物种组成,也会使群落中占优势的物种发生改变,A错误;多种生物能各自适应某一空间的非生物环境不一定能组成群落,因为还要考虑种间关系等因素,B错误;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C错误;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在四季分明的温带地区,森林群落和草原群落的季节性变化明显,D正确。
6.答案:D
解析:可用样方法调查某种海草的种群密度,A正确。海草叶片表面附着的藻类和海草都能进行光合作用,二者会争夺光照、无机盐等,故B正确。
7.答案:D
解析:A、裸岩上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即裸岩上出现了地衣属于演替现象,不符合题意,A错误; B、草本群落中出现成片灌木这属于演替过程,即处于优势地位的灌木逐渐把草本植物替代,不符合题意,B错误; C、灌木群落中长出大量乔木,为群落演替过程,表现为乔木作为优势种取代灌木,不符合题意,C错误; D、常绿阔叶林中樟树明显长高属于生长现象,不属于演替,符合题意,D正确。
8.答案:B
解析:
9.答案:D
解析:由题干信息分析可知,该公园生物群落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公园建成初期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的垂直结构不明显,但并不是没有形成垂直结构;在繁殖季节,白鹭求偶时发出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该湿地公园具有旅游观赏和对生态系统调节等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故选D。
10.答案:C
解析:在有限的资源和空间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在达到一定阶段时停止增长,一般以在一定数量(K值)附近波动的形式保持数量上的相对稳定,增长曲线为“S”形,故A错误。抵抗力稳定性反映了生态系统保持现有状态相对稳定、不变的能力,主要由生态系统物种组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恢复后的生态系统物种数量比采伐前明显增多,群落结构趋于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提高,B错误。题干中“彻底清除地表植物”含义为: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及繁殖体仍存在,此地段属于次生裸地,以此为起始条件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正确。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物种数量增加并不意味着通过生产者输入到生态系统中的总能量增多,所以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级并不一定会增多,D错误。
11.答案:A
解析:放入螺后,L中的甲藻数量大幅度减少,并减小到较低水平,此时间段L中乙藻的数量先增多后减少,丙藻数量一直维持较低水平,说明螺在甲藻减少的情况下主要捕食乙藻,即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A正确;据没有螺存在的M中三种藻类数量的变化情况可以判断出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甲藻〉乙藻〉丙藻,B错误;导致L中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种间关系是捕食,C错误;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和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D错误。
1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特征、群落结构和种间关系。由单作转为邻作,不同发育阶段的烟粉虱所占比例不同,烟粉虱种群的年龄结构改变,A正确;由单作转为邻作,番茄植株不同部位的烟粉虱成虫数量发生变化,但其空间分布类型仍为集群分布,B错误;由单作转为邻作,两种模式下,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群落的水平结构改变,C正确;玫瑰吸引天敌防治害虫,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功能,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
13.答案:B
解析:竹笋明显长高属于生物个体生长,A错误;在浮叶根生植物群落中出现了挺水植物,群落中物种组成发生改变,属于群落的演替,B正确;荷塘中荷花盛开、荷叶逐渐覆盖了整片水面,没有物种替代和群落类型替代,C错误;在常绿阔叶林中马尾松的部分个体因感染松材线虫死亡属于种群数量波动,D错误。
14.答案:ABC
解析:A、a越小,表明大豆个体间对该养分的竞争越激烈,A错误;B、b越小,说明生态位重叠大,表明大豆与杂草R对该养分的竞争越大,B错误;C、环境发生改变,大豆、杂草R生态位会发生改变,从而使得a、b、d都发生改变,C错误;D、当c为0时,表明大豆和杂草R对该养分没有竞争,表明生态位发生了分化,D正确。故选ABC。
15.答案:ACD
解析:科研团队调查该林地植物多样性时,选择了5个样方,平均每个样方中含有麻栎的数量为20株,已知每个样方的面积为400m2,林地总面积是1km2(1×106m2),则估算该林地麻栎种群的个体数量为1×106÷400×20=50000(株),A正确。林木之间会随着密度增大而发生阳光、养分、水分等生态因子的竞争,导致部分林木死亡,林地的林木总生物量会维持在一定水平,不会随着种群密度的不断增大而增大,故林木的种群密度越大林木的总生物量不一定越高,B错误。根据表格数据可知,该林地马尾松种群中幼年个体数为0,老年个体数较多,年龄结构为衰退型,麻栎种群中幼年个体数较多,老年个体数较少,年龄结构为增长型,该林地三种乔木不同年龄同时存在,高度不同,群落分层现象明显, C正确。通过观察马尾松和麻栎种群的年龄结构,发现麻栎即将取代马尾松成为优势树种,林地正在发生森林演替;适当地间伐马尾松可以为麻栎生长提供更多资源,促进演替的进程,故D正确。
16.答案:AB
解析:用样方法调查互花米草的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A错误;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属于群落演替,B错误;无瓣海桑种群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该过程中无瓣海桑种群的数量逐渐减少,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C正确;应用外来植物治理入侵植物的过程中,若外来植物的适应性很强,则其可能会取代本地植物,所以需警惕外来植物潜在的入侵性,D正确。
17.答案:(1)不能;水平结构;冷杉与群落甲中其他物种以及与无机环境之间协同进化形成稳定状态
(2)45
(3)丙和丁;丙和丁独有物种数均较多
解析:(1)在群落中,数量多且对其他物种影响大的物种,往往占据优势;有些物种虽然在群落中比较常见,但对其他物种的影响不大,它们就不占优势,故不能根据“群落甲中冷杉的数量很多”判断冷杉在该群落中是否占据优势。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这体现了群落空间结构中的水平结构。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2)由题意知,β多样性可用群落a和群落b的独有物种数之和与群落a、b各自的物种数之和的比值表示。群落甲、乙的物种丰富度分别为70和80,两群落之间的β多样性为0.4,设群落甲、乙的共有物种数为x,带入公式(70-x+80-x)÷(0+80)=0.4,解得x =45,即两群落的共有物种数为45。
(3)由于群落丙和丁的独有物种数均较多,因此应在群落丙和丁建立自然保护区,以维系物种多样性。
18.答案:(1)标记重捕法
(2)土壤条件
(3)荒漠生态系统;①
(4)引入高原鼢鼠的天敌;降低高原鼢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5)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
解析:(1)高原鼢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宜采用标记重捕法对其种群密度进行调查。
(2)由题目所给信息“高原鼢鼠挖掘洞道时形成的众多土丘,能改变丘间草地的微生境土壤物理性状,进而对该栖息生境下植物群落的多样性、空间结构以及物种组成等产生显著影响”可直接推出高原鼢鼠干扰造成微生境多样化,为栖息地植物提供了更丰富的土壤条件。
(3)如果受到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以及人为干扰如过度放牧等影响,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发生逆行演替,则该生态系统中的群落结构会变得越来越简单,物种丰富度会越来越低,该生态系统最终可能演替成荒漠。
(4)引入高原鼢鼠的天敌可以降低高原鼢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使高原鼢鼠的种群密度适度下降,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恢复。
(5)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有群落外界环境的变化,生物的迁入、迁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人类的活动等等。
19.答案:(1)种间竞争
(2)轻度;下降
(3)大于;不放牧时植物地上部分的生物量大于轻度放牧
(4)不能;该地区降水量少
解析:(1)不同的植食性昆虫都以植物为食,有相似的生态需求,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2)根据图示信息,在乙地的昆虫多样性最高,即轻度放牧方式时昆虫多样性最高;轻度放牧的乙情况下,植物地上部分生产量低于不放牧,昆虫的多样性高于不放牧情况,说明每种植食性昆虫获得的资源少于不放牧条件,故环境容纳量降低。
(3)根据图示信息,不放牧状态的植物生物量大于轻度放牧状态的植物生物量,地上部分可进行光合作用固定CO2,故这段时间内乙地固定CO2的量大于丙。
(4)某地区最终发展成什么群落与环境因素特别是降水量密切相关,由于该地区自然状态为高山草甸,说明该地区降水量少,不能演替到森林群落。
20.答案:(1)随机取样;2055株/公顷
(2)竞争;马尾松;马尾松的成年树多于石栎,且马尾松是喜光的阳生树种,石栎是耐阴树种,在二者的竞争中马尾松具有优势,石栎会由于被马尾松遮光而处于劣势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有关知识。
(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样方法,而样方法的关键是随机取样。计算马尾松的种群密度,可先将5个样方中的马尾松的数量取平均值,然后除以样方的面积,(80+81+81+84+85)÷5÷0.04=2055株/公顷。
(2)马尾松和石栎生活在同一自然区域内,争夺阳光、水、空气等,因此它们之间是竞争关系。分析题表中数据可知,虽然马尾松幼苗数低于石栎幼苗数,但马尾松的成年树多于石栎,且马尾松是喜光的阳生树种,石栎是耐阴树种,在二者的竞争中马尾松具有优势,石栎会由于被马尾松遮光而处于劣势,因此该次生林数十年后马尾松为优势树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