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二十:两次工业革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和近代科学文化——三年(2022-2024)中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考点二十:两次工业革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和近代科学文化——三年(2022-2024)中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05 08:54: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考点二十:两次工业革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和近代科学文化
1.[2022年山东日照中考真题]历史学家高度评价这项发明:“它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的由来已久的依赖。”完成该发明的是( )
A.凯伊 B.哈格里夫斯 C.斯蒂芬森 D.瓦特
2.[2022年海南中考真题]蒸汽动力首先实现了热能和机械能的转换,人类开始摆脱对人力等直接动力的依赖,而电的利用则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为工业提供了动力,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这则材料从整体上反映了( )
A.蒸汽动力的作用 B.电力的作用 C.科学技术的力量 D.传统的力量
3.[2022年辽宁大连中考真题]在工业革命过程中,解决动力问题是关键。下面“工业革命动力演进示意图”中“▲”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A.蒸汽机 B.内燃机 C.发电机 D.电动机
4.[2022年广东广州中考真题]1775年至1813年,兹国伯明翰有一个科学和工艺研究的学会。改良蒸汽机的瓦特是其会员之一,会员间相互合作,促进了科学的应用。该材料可直接用于研究( )
A.工业革命的兴起 B.“光荣革命”的爆发
C.明治维新的开始 D.“电气时代”的来临
5.[2023年北京中考真题]下面两幅图片反映了( )
A.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发展 B.明治维新发展资本主义
C.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开展 D.非洲国家摆脱殖民统治
6.[2024年吉林长春中考真题]下侧思维导图“?”处应为( )
A.近代自然科学产生 B.国际政治格局变动
C.资本主义制度扩展 D.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7.[2024年福建中考真题]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与德国、法国等国的共产主义者和工人建立联系,共同讨论共产主义的宣传问题。这些活动( )
A.指导了里昂工人起义 B.促进革命理论的传播
C.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 D.巩固了无产阶级政权
8.[2023年福建中考真题]某同学撰写历史小论文的关键词:马克思、巴黎公社、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据此可知,该小论文的标题是( )
A.亚非民族民主运动的兴起 B.社会主义革命的探索
C.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爆发 D.苏联模式的形成过程
9.[2023年黑龙江大庆中考真题]1860年,共和党候选人林肯当选为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主张限制奴隶制的发展,这成为南方奴隶主发动战争的借口。这场战争史称( )
A.“光荣革命” B.独立战争 C.法国大革命 D.“南北战争”
10.[2023年河北中考真题]自明治元年(1868年)至三十一年,日本政府共聘请外籍专家四千多人,民间团体雇用八千多人。仅1879年外聘专家开支占国家财政支出的2%,这在世界文明史上也是少见的。这些外籍专家被主要用在培养日本人才上,一旦日本自己的人才(包括归国留学生)脱颖而出,便及时削减外聘专家人数。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明治时期的日本非常重视本土人才的培养
B.明治政府完全依赖外籍专家推行改革措施
C.民间团体是明治时期人才培养的唯一力量
D.外籍专家仅被明治政府用于人才培养方面
11.[2023年黑龙江哈尔滨中考真题]蒸汽动力首先实现了热能和机械能的转换,人类开始摆脱对人力等直接动力的依赖,而电的应用则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这则材料从整体上反映了( )
A.蒸汽动力的作用 B.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
C.科学技术的力量 D.互联网的迅速普及
12.[2023年江西中考真题]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
A.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B.达尔文——《物种起源》——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C.贝多芬——《蒙娜丽莎》——德国天才作曲家
D.巴尔扎克——《高老头》——文艺复兴的先驱
13.[2024年山东济宁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872年,英国有一份官方的调查报告说采访者询问了2540789人,其中2010637人说自己在“工厂”工作。……人们突然感到空间和时间都缩小了,过去时间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以秒计算;过去一两百英里是一个遥远的地方,现在则是近在咫尺。于是生活的节奏也就加快,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总之,到19世纪中期,英国往昔那种田园诗般的风情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个忙忙碌碌的世界。乡村建起了灰暗的厂房,城镇竖起高耸的烟囱,工厂里回荡着机器的轰响,高炉前喷发出铁水的光亮。社会孕育出两个新的阶级,一者以其日益增多的财富昭著于世,一者以其日益增多的人数引人注目。
——据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材料所示“英国社会的变化”,自拟题目,撰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历史小短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14.[2024年内蒙古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城市化的进程开始加速于1775年。在商业化和工业化的驱动下,人口从农业区向工业区迁移,小城市变成大城市,大城市形成城市群。1851年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到19世纪晚期英国7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初步实现城市化的国家。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师教学用书·历史》
材料二:从1870年开始,德国、美国在现代工业方面成为英国的强劲对手。英国的工业优势明显丧失,从19世纪50年代工业生产在世界总产值占有40%,滑落到70年代的32%。1900年,美国以31%居世界首位,德国上升为16%,而英国则跌至18%。
——摘编自周详《工业革命与英国教育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写出英国实现城市化的主要因素及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十九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生的变化,综合材料一、二分析科学技术与国家发展的相互关系。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8世纪后期起,工业革命逐渐从英国向北美传播。美国交通运输体系中最重要的是铁路。1830年,美国只有100英里铁路,到1865年已经达到了3.5万英里。
——摘编自威廉姆·J杜克等《简明世界史》
材料二 美国内战后,全国以4英尺85英寸为标准轨距的统一铁路线迅速增加,到19世纪末已占到全美铁路总长度的87%。政府为铁路的修建提供大量土地:私人公司也资助铁路修建,有时还有来自欧洲银行家的贷款。随着一体化铁路网的实现,美国统一的国内市场最终形成。
——摘编自何顺果《美国历史十五讲》
(1)据材料一,概括美国铁路发展的特点。
(2)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美国铁路发展的原因。
(3)综上所述,请你谈谈铁路交通对国内市场发展的作用。
16.[2024年湖南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资本主义的发展既是经济的,也是政治和思想的;既是一国的,也是多国的;既是解放的,也是压迫的;既具有破坏性,也具有创造性。
——摘编自[法]米歇尔·博德《资本主义史1500-1980》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个17-19世纪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
(2)材料从四个方面概括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请任选一个方面作为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它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的由来已久的依赖”并结合所学可知,它指的是瓦特改进的蒸汽机1785年以后,瓦特改进蒸汽机首先在纺织部门投入使用,随后应用于许多生产部门,人们利用蒸汽机提供的动力带动机器,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生产,极大地促进了大工厂生产的发展。蒸汽机提供了治理和利用热能、为机械提供推动力的手段。因而,它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由来已久的依赖,故完成该发明的是瓦特,D正确;凯伊发明的是飞梭,排除A;哈格里夫斯发明的是珍妮机,排除B;斯蒂芬森发明的是蒸汽机车,排除C。故选:D。
2.答案:C
解析:蒸汽动力首先实现了热能和机械能的转换,人类开始摆脱对人力等直接动力的依赖,而电的利用则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为工业提供了动力,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这则材料从整体上反映了科学技术的力量。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故选:C。
3.答案:A
4.答案:A
5.答案:A
6.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广大工人同资本家展开多种形式的斗争,工人运动逐渐兴起,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条件。因此,题干思维导图中的“?”处应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D项正确;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和发展为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资产阶级革命为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提供了社会条件,排除A项;影响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因素有大国实力的消长,即力量对比的变化;经济实力的变化;国际形势的变化等,“国际政治格局变动”与材料“工人运动兴起”等不符,排除B项;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力量进一步增强,俄国、美国和日本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扩展,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B
解析:里昂工人起义发生于1834年,A排除。根据材料“马克思、恩格斯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与德国、法国等国的共产主义者和工人建立联系,共同讨论共产主义的宣传问题”可知,建立通讯委员会,探讨宣传共产主义,都有利于革命理论的传播,B正确。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C排除。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这是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D排除。故选:B。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据“马克思、巴黎公社、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可知,材料说明马克思主义兴起并推动社会主义革命不断发展,故B项正确。“巴黎”“彼得格勒”在欧洲,不在亚非,排除A项;材料反映社会主义革命,与资本主义无关,排除C项;苏联模式的形成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
9.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1860年,共和党候选人林肯当选为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主张限制奴隶制的发展,这成为南方奴隶主发动战争的借口。”结合所学可知,1860年,共和党候选人林肯当选美国第16任总统,主张限制奴隶制的发展,成为南方奴隶主发动叛乱的借口。1861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战争,美国内战爆发,史称“南北战争”,D项正确;“光荣革命”发生在1688年的英国,排除A项;1775—1783年是美国独立战争时间,排除B项;法国大革命与美国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0.答案:A
解析:
A 根据材料中“这些外籍专家被主要用在培养日本人才上”可知,A符合题意 √
B 由材料中“一旦日本自己的人才脱颖而出,便及时削减外聘专家人数”可排除B ×
C 由材料中“日本政府共聘请外籍专家四千多人”可知,除民间团体外,政府也聘请外籍专家,排除C ×
D 由材料中“这些外籍专家被主要用在培养日本人才上”可排除D ×
1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蒸汽动力首先实现了热能和机械能的转换,人类开始摆脱对人力等直接动力的依赖,而电的应用则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结合所学可得出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与电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材料反映的是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说明两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些是科学技术的力量,C项正确;蒸汽动力的作用主要在第一个工业革命时期,排除A项;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主要在第二个工业革命时期,排除B项;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排除D项。故选C项。
12.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科学家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和微积分学是他的三大成就。1687年,牛顿的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A正确;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著作《物种起源》出版,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在生物科学领域掀起了一场伟大革命,排除B;《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代表作,排除C;但丁是文艺复兴的先驱,排除D。故选A。
13.答案:观点: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论述:19世纪中期,英国经历了工业革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革命使得工厂成为主要的工作场所,机器取代了手工劳动,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观念发生了变化,钟表成为必需品。乡村和城镇的景观也随之改变,灰暗的厂房和高耸的烟囱取代了田园风光。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以财富著称的资产阶级和人数众多的工人阶级。工业革命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也深刻影响了英国的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如据材料分析可知,材料主要描述了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据此可提炼观点为“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的深远影响”,结合所学可知,17世纪工业革命率先从英国开始,到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英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材料“1872年,英国有一份官方的调查报告说采访者询问了2540789人,其中2010637人说自己在‘工厂’工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19世纪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工人人数增加,工厂成为主要的工作场所,机器取代了手工劳动,生产效率大幅提高,据材料“于是生活的节奏也就加快,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观念发生了变化,钟表成为必需品,据材料“乡村建起了灰暗的厂房,城镇竖起高耸的烟囱,工厂里回荡着机器的轰响,高炉前喷发出铁水的光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现代工厂制度的确立,乡村和城镇的景观也随之改变,灰暗的厂房和高耸的烟囱取代了田园风光,据材料“社会孕育出两个新的阶级,一者以其日益增多的财富昭著于世,一者以其日益增多的人数引人注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以财富著称的资产阶级和人数众多的工人阶级,总之,工业革命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也深刻影响了英国的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14.答案:(1)主要因素:商业化和工业化的驱动。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越来越大。
(2)变化:美德经济迅速发展,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英国工业优势丧失。相互关系:科技的发展能够推动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或科技是国家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也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和提升国际地位的关键因素 )而国家对科技的支持和促进则能够加速科技的发展和应用。
解析:(1)主要因素:根据材料一“在商业化和工业化的驱动下,人口从农业区向工业区迁移,”可得出,商业化和工业化的驱动。
表现:根据材料一“人口从农业区向工业区迁移,小城市变成大城市,大城市形成城市群。”可得出,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越来越大。
(2)变化:根据材料二“从1870年开始,德国、美国在现代工业方面成为了英国的强劲对手。英国的工业优势明显丧失,……1900年,美国以31%居世界首位,德国上升为16%,而英国则跌至18%。”可知,美德经济迅速发展,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英国工业优势丧失。
相互关系:根据材料一、二可知,英国重视第一次工业革命,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初步实现城市化的国家,英国没有充分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使英国的工业优势明显丧失,说明科技的发展能够推动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或科技是国家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也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和提升国际地位的关键因素 。)而国家对科技的支持和促进则能够加速科技的发展和应用。
15.答案:(1)主要集中在北方工业生产区域;短期内发展迅速。
(2)工业革命的推动;美国内战维护了国家统一;政府的支持;资金的投入。
(3)铁路交通的发展密切了各地的联系,有利于国内市场的形成。
解析:(1)据材料一可知,美国铁路发展的特点是主要集中在北方工业生产区域。
(2)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美国铁路发展的原因包括政府和私人公司的支持、欧洲银行家的贷款等。
(3)综上所述可知,铁路交通对国内市场发展的作用便利了各地之间的联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等。
16.答案:(1)在17至19世纪,有两个国家选择资本主义道路,分别是英国和美国。这两个国家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都进行一系列改革,逐步确立资本主义制度,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国家之一。
(2)我选择从资本主义发展的破坏性与创造性方面进行阐述。
观点: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破坏性与创造性。
1、创造性:①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例如,两次工业革命都是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②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③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扩大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征服能力。例如,新航路的开辟使得世界各地的联系更为紧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征服能力也随之提高。
2、破坏性:①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加重当地贫困和灾难。例如,英国对印度的掠夺加剧了印度的贫困和落后。②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的浪费和枯竭。随着工业化的加速,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排放,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同时也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枯竭。③扩大了发达国家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差距。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往往是以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牺牲为代价的,这种不平等的发展导致了发达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综上,资本主义的发展既带来了创造性的贡献,也造成了破坏性的影响。我们需要在发展资本主义的同时,注意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应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