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十八:封建时代的欧洲和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1.[2023年江苏盐城中考真题]“它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而且是一种社会和政治体系以及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它是阿拉伯文明独特的印记。”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印度教
2.[2023年海南中考真题]因为阿拉伯人,处于黑暗之中的西方重新找回了自己失落已久的古老文明,点燃起文艺复兴的熊熊烈焰,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材料主要说明阿拉伯人( )
A.排斥外来文化 B.传承古希腊罗马文化
C.传播东方文化 D.深度融合东西方文化
3.[2023年湖南长沙中考真题]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这表明阿拉伯人( )
A.建立了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 B.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阿拉伯文化
C.传播了欧洲文明的成果 D.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
4.[2023年重庆中考真题]据史书记载,阿拉伯帝国时期,巴格达的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等。这表明阿拉伯帝国( )
A.疆域辽阔 B.贸易发达 C.人口密集 D.港口众多
5.[2024年内蒙古中考真题]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在基督教文化垄断下的欧洲,几乎荡然无存。而阿拉伯学者却通过翻译保存了大量的希腊学术著作,并把它们传回欧洲、弥补了欧洲文化的“断层”,点燃了欧洲智慧的火种。可见阿拉伯人对欧洲文化的贡献是( )
A.改头换面 B.破旧立新 C.承前启后 D.去伪存真
6.[2024年湖北武汉中考真题]九(3)班开展历史主题辩论会,正方辩手准备了下列论据材料。由此判断,他们陈述的观点是阿拉伯帝国( )
数学:将印度人创造的计数法改造成“阿拉伯数字”,并传入欧洲 文学:《天方夜谭》生动反映了帝国境内各族人民以及印度、中国等东方各国人民的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 医学:《医学集成》总结了希腊、波斯和印度的医学知识,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经典
A.注重法治建设 B.垄断亚非欧贸易 C.建立国际秩序 D.沟通东西方文化
7.[2023年江西中考真题]11世纪,西欧封建主之间普遍结成封君封臣关系,在这种关系下( )
A.封君没有保护封臣的义务 B.封君封臣具有一定的契约关系
C.封臣要直接承担国家赋税 D.封君与封臣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8.[2023年内蒙古呼和浩特中考真题]在中世纪的欧洲,国王或皇帝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他们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领地内行使权力。这一情形在政治上导致了( )
A.基督教的兴起 B.不同程度割据的形成
C.自由城市出现 D.大学自治权利的加强
9.[2024年辽宁中考真题]这个帝国的重要性绝非仅体现在它的“武功”,更体现在“文治”成就,如深刻影响了后来欧洲各国法律发展的《查士丁尼法典》。材料中的“帝国”指( )
A.波斯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拜占庭帝国 D.阿拉伯帝国
10.[2024年吉林长春中考真题]比较汉谟拉比和查士丁尼两位君主的历史功绩,正确的是( )
A.都推动人类法制进程 B.都传承希腊、罗马文化
C.都强化封建君主权力 D.都建立地跨欧亚非帝国
11.[2022年河南中考真题]查士丁尼被誉为“文明世界的立法者”。使他获此殊荣的是( )
A.《汉谟拉比法典》的颁布 B.《十二铜表法》的制定
C.《罗马民法大全》的编纂 D.《拿破仑法典》的推行
12.[2022年吉林长春中考真题]下图示意图的主题应是( )
A.古代亚非文明 B.古代欧洲文明
C.封建时代的欧洲 D.走向近代
13.[2024年重庆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先秦时期最重要的技术成就之一是冶炼术。商周时期是使用青铜器的极盛时代,不仅有青铜农具等生产工具,还有祭祀用的礼器和大量的兵器。……我国的人工铸铁技术起步较晚,但由于先前已发展了极为先进的青铜冶铸技术,铸铁技术发展很快。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生铁冶铸技术和铸铁柔化技术,这两项冶金史上的重大突破,远远领先了欧洲上千年。战国后期,冶铁业在全国各地广泛建立起来,使铁器的使用大为普及,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材料二:阿拉伯帝国时期,科学得到大发展。其主要成就表现在数学、天文学、地理学、医学等实用科学方面。在数学方面,最突出的贡献是引用印度已有数字。大约是阿拉伯人频繁的商业活动特别需要这种方便的印度数字,它很快就在阿拉伯世界得到普遍的使用,阿拉伯人广泛进行代数学、几何学、测量学的研究和运算,使其数学在中世纪数学研究中处于世界前沿。在医学方面,拉齐的《医学集成》总结了阿拉伯人从希腊、波斯与印度吸收来的医学知识,做出了医学分类,在妇科、产科、眼科和外科方面都有新的建树。伊本 西纳写的综合性医书,直到17世纪仍然是欧洲使用的教本。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等
材料三: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正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迈进。中国网民数量、网络零售交易额、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规模已居全球第一,建成全球最大规模光纤和移动通信网络。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深入应用,移动支付、共享出行、工业互联、智慧城市等数字经济加快推进。“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等深入发展,加快建设数字政府、数字乡村,信息惠民便民成效显著。为营造安全网络空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互联网建设管理水平和网络空间治理能力得到提升。
——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主编《(新编)中国通史纲要》
(1)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一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材料一所表述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错误”;是材料一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没有涉及”。
A.商周青铜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
B.我国冶铁技术起步早,为商周的青铜冶铸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
C.青铜冶铸技术和冶铁技术的进步都是社会生产力提高的表现。( )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国后期铁器使用的推广在政治方面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二,概括阿拉伯帝国时期科学成就的特点。
(4)根据材料三,概括十八大以来我国建设网络强国取得的成就,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内容,指出我国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外部条件。
14.[2023年山东淄博中考真题]从古至今,丝绸之路上文明交流的步伐从未停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华社北京2023年4月3日电
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参加“艺汇丝路”访华采风活动的阿拉伯知名艺术家代表,鼓励艺术家创作更多体现中阿友好的艺术佳作,为增进中阿人民友谊作出新的贡献。信中指出,从开辟古代丝绸之路到共建“一带一路”,中阿文明交流跨越千年、相互欣赏,书写了互学互鉴的历史佳话。
(1)阅读材料一,写出一例广受中国人民喜爱的古代阿拉伯文学成就。
(2)列举两例古代中阿文明“互学互鉴的历史佳话”。
材料二: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使者张骞自长安出发,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同中亚友好交往的大门……我们要继续在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方面走在前列,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携手建设一个合作共赢、相互成就的共同体。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国—中亚峰会上的主旨讲话(2023年)
(3)解读材料二,写出中国—中亚峰会选择在西安举行的历史渊源。
(4)分析两则材料,古代丝绸之路与今天的“一带一路”有何共同作用?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从“‘它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它是阿拉伯文明独特的印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它”指的是伊斯兰教。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622年,他率领一些信徒迁居麦地那,建立了一个以共同信仰为基础的宗教社团,即穆斯林公社。伴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伊斯兰教向阿拉伯半岛以外的地区广泛传播,C项正确;佛教创立于古印度,基督教诞生于1世纪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4世纪末,罗马皇帝将基督教确定为国教,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印度教是伴随印度封建社会形成,种姓制度发生新变化而出现的。由此可知,佛教、基督教、印度教,均与题干“‘它是阿拉伯文明独特的印记’”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2.答案:B
解析:据题干“因为阿拉伯人,处于黑暗之中的西方重新找回了自己失落已久的古老文明,点燃起文艺复兴的熊熊烈焰,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主要说明阿拉伯人传承古希腊罗马文化。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哈里发重视知识,认为“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830年,哈里发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集科学院、图书馆、翻译馆于一体。为延揽翻译人才,以黄金支付稿酬,其重量与译著重量相等。于是,大量的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B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阿拉伯人传承古希腊罗马文化,不能说明阿拉伯人排斥外来文化、传播东方文化、深度融合东西方文化,排除ACD。故选B项。
3.答案:D
解析:据题干“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可知,这表明阿拉伯人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充当了使者的角色,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沟通上的角色,与建立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帝国无关,排除A项;“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阿拉伯文化”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展示的传播是中国和印度文明,属于亚洲文明,排除C项。故选:D。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阿拉伯帝国时期”“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染料”“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备选项:
A 来自世界各地的货物不能说明阿拉伯帝国的疆域辽阔 ×
B 来自世界各地的货物在巴格达市场上都有销售,说明巴格达贸易发达 √
C 市场上贸易物品多不能说明阿拉伯人口密集 ×
D 从材料得不出阿拉伯帝国港口众多 ×
5.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阿拉伯学者通过翻译保存了大量的希腊学术著作,并将其传回欧洲,弥补了欧洲文化的“断层”,这表明阿拉伯学者在保存和传承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得这些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因此阿拉伯人对欧洲文化的贡献是“承前启后”,即承接前人的文化成果,并为后来的文化发展奠定基础,C项正确;阿拉伯学者在保存和传承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题干重点在强调传承,“改头换面”和“破旧立新”强调完全代替,创新新的文化形式,不符合题意,排除AB项;材料意在体现阿拉伯学者在保存和传承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方面发挥的作用,并不涉及真伪,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阿拉伯帝国时期,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由此可见,阿拉伯帝国沟通了东西方文化,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法治建设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与垄断亚非欧贸易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建立国际秩序无关,排除C项。故选:D。
7.答案:B
解析:
A 当封臣受到外来攻击时,封君必须提供保护 ×
B 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带有一定的契约关系 √
C 封臣要直接承担的是封君的赋税、兵役,而不是国家赋税 ×
D 封君与封臣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 ×
8.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的“国王或皇帝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他们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领地内行使权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君封臣制度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封君封臣的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带有一定的契约意义。国王或皇帝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领地内行使权力。这一情形在政治上导致了不同程度割据的形成,B项正确;基督教的兴起在题干信息中未涉及,排除A项;自由城市出现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项;大学自治权利的加强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C
解析:330年,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在帝国本部的拜占庭设立新都。后来,该城改称为君士坦丁堡。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后,这里成为东罗马帝国的都城。因此,东罗马帝国又被称为“拜占庭帝国”。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528年,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他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529年,委员会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查士丁尼法典》。后来,委员会把历代罗马法学家有关法律问题的论文和著作汇编为《法学汇纂》,又编成指导学习法律文献的《法理概要》。查士丁尼还命人将自己执政时期的法令编辑为《新法典》。以上这4部法律文献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C项正确;ABD项都与《查士丁尼法典》不符,排除。故选:C。
10.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大约在公元前1776年颁布《汉谟拉比法典》,是最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也是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查士丁尼在位期间,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编成《查士丁尼法典》,促进罗马法的发展,因此材料所述两个人都推动了人类法制的进程,A项正确;古巴比伦文化没有传承古希腊、罗马文化,排除B项;汉谟拉比时期的古巴比伦属于奴隶制国家,排除C项;汉谟拉比是古巴比伦国王,古巴比伦没有地跨亚非欧,排除D项。故选A项。
11.答案:C
12.答案:C
解析:根据图示的关键文字“法兰克王国、西欧庄园、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可知,这些关键词都与封建时代的欧洲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兰克王国是西欧第一个封建国家,之后西欧洲出现了封建庄园、城市和大学兴起。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皇帝。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他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从529年起,委员会历时6年,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查士丁尼法典》,法典巩固了拜占庭帝国的统治,故C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古代亚非文明、古代欧洲文明,排除AB;走向近代与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掠夺有关相关,排除D项。故选:C。
13.答案:(1)A(没有涉及)B(错误)C(正确)
(2)影响: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特点:涉及面广,表现在实用科学方面;引用印度已有数字,对印度数字和零符号体系的改进与推广,使其数学在中世纪数学研究中处于世界前沿;医学是阿拉伯人高度重视的学科,总结了阿拉伯人从希腊、波斯与印度吸收来的医学知识,做出了医学分类。
(4)成就: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迈进;中国网民数量、网络零售交易额、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规模已居全球第一;建成全球最大规模光纤和移动通信网络。
外部条件:技术创新不断突破边界,市场需求持续提升,资本流动为企业提供了成长的土壤,而政策环境的优化则为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在环境。
解析:(1)判断:根据材料一“商周时期是使用青铜器的极盛时代,不仅有青铜农具等生产工具,还有祭祀用的礼器和大量的兵器”,可知商周青铜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这是材料一没有涉及的。因此A(没有涉及)。
判断:根据材料一“……我国的人工铸铁技术起步较晚,但由于先前已发展了极为先进的青铜冶铸技术,铸铁技术发展很快”,可知我国冶铁技术起步早,为商周的青铜冶铸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违背了材料一所表述的意思。因此B(错误)
判断:根据材料一“我国的人工铸铁技术起步较晚,但由于先前已发展了极为先进的青铜冶铸技术,铸铁技术发展很快。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生铁冶铸技术和铸铁柔化技术,这两项冶金史上的重大突破,远远领先了欧洲上千年。战国后期,冶铁业在全国各地广泛建立起来,使铁器的使用大为普及,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可知青铜冶铸技术和冶铁技术的进步都是社会生产力提高的表现。可知从材料一中得出的。因此C(正确)
(2)影响: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特点:根据材料二“阿拉伯帝国时期,科学得到大发展。其主要成就表现在数学、天文学、地理学、医学等实用科学方面”,可知涉及面广,表现在实用科学方面;由“在数学方面,最突出的贡献是引用印度已有数字。大约是阿拉伯人频繁的商业活动特别需要这种方便的印度数字,它很快就在阿拉伯世界得到普遍的使用,阿拉伯人广泛进行代数学、几何学、测量学的研究和运算,使其数学在中世纪数学研究中处于世界前沿”,可知引用印度已有数字,对印度数字和零符号体系的改进与推广,使其数学在中世纪数学研究中处于世界前沿;由“在医学方面,拉齐的《医学集成》总结了阿拉伯人从希腊、波斯与印度吸收来的医学知识,做出了医学分类,在妇科、产科、眼科和外科方面都有新的建树。伊本 西纳写的综合性医书,直到17世纪仍然是欧洲使用的教本”,可知医学是阿拉伯人高度重视的学科,总结了阿拉伯人从希腊、波斯与印度吸收来的医学知识,做出了医学分类。因此阿拉伯帝国时期科学成就的特点,涉及面广,表现在实用科学方面;引用印度已有数字,对印度数字和零符号体系的改进与推广,使其数学在中世纪数学研究中处于世界前沿;医学是阿拉伯人高度重视的学科,总结了阿拉伯人从希腊、波斯与印度吸收来的医学知识,做出了医学分类。
(4)成就:根据材料三“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正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迈进。中国网民数量、网络零售交易额、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规模已居全球第一,建成全球最大规模光纤和移动通信网络”,可知十八大以来我国建设网络强国取得的成就,是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迈进;中国网民数量、网络零售交易额、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规模已居全球第一;建成全球最大规模光纤和移动通信网络。
外部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技术的进步是推动网络信息技术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市场需求是推动网络信息技术行业发展的直接力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信息化需求的增长,网络信息技术逐渐从一个信息获取的渠道发展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策环境也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网络信息技术行业之所以发展迅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技术创新不断突破边界,市场需求持续提升,资本流动为企业提供了成长的土壤,而政策环境的优化则为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在环境。
14.答案:(1)例:《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
(2)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传到阿拉伯,并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阿拉伯数字在中国被广泛应用等。
(3)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中国汉代使者张骞自长安出发,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同中亚友好交往的大门。
(4)作用:都促进了中国同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
解析:(1)例:结合所学知识,古代阿拉伯文学成就是编著了《天方夜谭》等。
(2)结合所学知识,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常用的“阿拉伯数字”,在中国被广泛应用等。
(3)根据材料“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使者张骞自长安出发,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同中亚友好交往的大门”可得出,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中国汉代使者张骞自长安出发,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同中亚友好交往的大门。
(4)作用:综合材料信息可知,古今丝绸之路都促进了中国同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