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六校联合调研试题
高一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考试形式闭卷;
2.本试卷中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卡上规定的位置,否则不给分;
3.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近年来,影视作品与城市之间的联系越发紧密。2023年初,电视剧《狂飙》热播,江门作为拍摄地迅速“出圈”。电视剧《繁花》播出后,上海黄河路成为剧迷们追捧的热门景点。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又将新疆北部城市阿勒泰展现于公众视野。
“一部剧带火一座城”。越来越多的城市意识到影视作品对城市形象和文化推广的重要性,纷纷加大对影视创作的支持力度。这种“双向奔赴”的态势,对推动文化繁荣、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一座城成就一部剧,一部剧带火一座城》《光明日报》2024年6月19日)
材料二:
“古城,变没变?”面对笔者的问题,常年从事文保工作的方楚兰答得直接:“格局一直没变。”潮州是从历史中走来的古城。站在城墙上望去,韩江、韩山立于前,“850多岁”的广济桥横卧江面,老城内街巷纵横,一条牌坊街成为古城文旅特色区的“中轴线”……高处有城楼城墙,近处有江水古桥,内里有小巷老厝,从高到低、由远及近、自外而内,古城格局充满了“立体感”,尽显魅力。
漫步广济桥,上面的部分亭台楼阁被开辟为潮州非遗展室,非遗传承人在室外开展常态化演示,增强与市民游客的互动。
62岁的郭金耀生于斯长于斯,见证了古城的点滴变化。在他看来,牌坊街的每一个牌坊都有故事,讲好文化故事能让游客感受深厚底蕴。文化根脉的跳动是实现活化利用的驱动力。一座城、一条街,要促进文旅发展、商业繁荣,就必须做好文化这篇大文章,让更多人知道文化的根、感受文化的脉。
“晚上没事了,沿着古城走一走,真是有灵气!”茶入盖碗,沸水冲泡,郭金耀一边展示潮州工夫茶,一边笑谈日常生活。要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同时要合理利用,让传承千年的文化浸润在城市肌理中,如此,古城定会绽放新光彩,持续“潮”起来。
(摘编自李洪兴《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的“原汁原味”》《人民日报》2024年6月18日)
材料三:
灯光渐暗,音乐渐起,江西南昌方言传承基地——贵林社老茶馆里座无虚席。追光灯再度亮起,演出现场氛围升温。台上相声演员长褂一甩,抛出精心设计的“包袱”,远道而来的游客一边品茶、一边互动,品味用南昌方言讲述的历史和故事,体验感“拉满”。让旅途充满“文化味儿”,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旅行时的选择。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走进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寻找百年大党的“青春密码”;头戴簪花、身着马面裙在福建泉州古城找寻“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的踪迹;跟随电影《长安三万里》在陕西西安感受大唐盛世的万千气象……随着旅游消费升级,人们的旅游需求更加多样化、个性化,旅游不再只是“看山看水看风景”,而是日益向“观文品史、体验生活”转变。
特别是对于年轻人而言,文化体验越来越成为他们注重的旅游内容。一项面向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年发起的调查显示,选择旅行目的地时,超过七成的受访者看重旅游目的地的历史人文含量,如历史积淀、传统文化、风土人情等。“文旅”在“旅”也在“文”,如何更好推动文旅融合,提升旅游供给的“文化味儿”,是文旅发展的一道“必答题”。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风貌丰富多彩,地方文化各具特色,这也恰恰构成了各地吸引游客的独特文化魅力。因此,提升旅游供给的“文化味儿”,需要注重把握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一段时间以来,县域旅游走红,许多县城成为网红旅游目的地。这背后,既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县域旅游配套服务体系日渐成熟等共性因素,也在于不少县城不断推出富有特色的文化产品,吸引了游客目光、提升了旅游品质。在河北正定县,独具韵味的古城、古香古色的巡游表演,让“头回客”变成了“回头客”。在湖北竹溪县,立足非遗山二黄戏曲打造的武陵不夜城给游客带来充满国风和烟火气的独特体验。从实践来看,只有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不“复制粘贴”、避免同质化,才能以有活力、有特色的文化产品激发文旅新动能。
推动文旅融合,并非只是原封不动地对文化进行呈现,而是要在守住历史文脉、文化精粹之“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达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的目的。比如,参观博物馆渐成风尚,许多观众不再满足于拍照打卡,而是希望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与文化。这就要求博物馆在深入研究文物特点与价值的基础上合理布展,用好智慧导览、全息投影、增强现实等新技术新手段,以深入浅出、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文物故事。再比如,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借助新潮的玩法、丰富的民俗、个性的文创“出圈”,密码也正在于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守正创新,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让历史文化更加可感、可知、可参与,这同样是提升旅游供给的“文化味儿”的内在要求。
当前,旅游业已成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快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精心打造更多体现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的特色文化和旅游产品,让人们在旅游过程中更好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既符合广大游客期待,也将孕育巨大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摘编自邹翔《“文旅”在“旅”也在“文”》,《人民日报》2024年6月17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狂飙》《繁花》《我的阿勒泰》等电视剧的热播,使得拍摄地迅速“出圈”,直接或间接地带动了当地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B.作为土生土长的潮州人,郭金耀不仅热爱这座古城,更欣喜于它的点滴变化,认为讲好文化故事能让游客感受深厚底蕴。
C.作为方言传承基地,贵林社老茶馆吸引游客远道而来,茶馆里座无虚席,这与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让旅途充满“文化味儿”有关。
D.通过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推出富有特色的文化产品,河北正定县成功吸引了游客的目光,成为网红旅游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一座古城如果要持续“潮”起来,就必须保护好城市文化遗存,并对它活化利用,让更多人感受到文化根脉的跳动。
B.现在人们的旅游充满了“文化味儿”,旅游不再是“看山看水看风景”,而是看旅游目的地的历史积淀、传统文化、风土人情等。
C.如今旅游业已成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何更好地推动文旅的融合,是文旅发展的一道“必答题”。
D.近年来,影视助力文旅的跨界融合现象屡见不鲜,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到借助影视作品营销城市的队伍中。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三第五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浙江湖州利用先民们在沿海盐碱地上发明的筑墩栽培技术,结合现代智能化温度控制与雾喷节水灌溉技术,解决了柑橘种植难题,让小柑橘成为当地群众的“致富果”。
B.南京绒花非遗传承人将当下流行审美作为绒花配色基调,把水墨画表现方式和绒花制作手艺结合起来,设计出诸多新样式,博得广泛赞誉。
C.歙县将传统徽文化与现代戏剧演出巧妙结合,把千年徽州古城设置为演出剧场,推出“徽州府有囍”沉浸式戏剧演出,激发城市商业活力。
D.画家李方玉在临摹馆藏兰竹花鸟作品真迹的基础上,不断观察写生,感悟自然,反复实践、锤炼,画出有新面貌、新意境、新情趣的竹画作品。
4.如何“原汁原味”地对古城进行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4分)
5.小李的家乡作为一个旅游景点,在国庆假期客流量不足。请根据三则材料,对其旅游业的长足发展提出合理建议。(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初雪(节选)
路翎
司机刘强和他的助手王德贵所在的汽车连,奉命从前线附近的地区往后方运送一批朝鲜老百姓。这些朝鲜人在敌人的炮火射程内顽强地生活了好久了,他们是因为紧急的军事情况而疏散的。刘强和王德贵的车子排在最后一辆开出,因为他们这一车全是年老的和年轻的妇女,带着一群孩子和很多的零碎东西。在十一月末的严寒的黄昏里,天色很快地黑下来了,前沿的炮声激烈起来了,山谷里震荡着一阵阵巨大的、单调的回声。
几百公里的路程,而且夜里面天气要更冷的。于是刘强把孩子抱过来交给了驾驶室里十八岁的王德贵。
车上了大公路不久,敌机临空了,照明弹从前面一直挂过来了。这台车在照明弹的亮闪闪的照耀下箭一般地飞奔出去了。带着红色曳光弹的子弹不断落在他们周边,车下面的土地不时地在爆炸里震动着。刘强坚毅地瞧着前面,脸色略微有点灰白。他非常出色地驰过环山的公路,越过很多车辆。王德贵感动地看着他,注意到这个老司机的大衣脱落到后面去了,伸出手来替他拉上,于是发觉他的左肩的衣服已经叫鲜血浸湿了。
刘强坚韧地从一条险陡的小路绕过了公路上堵塞着的一群车辆,来到了拥挤的桥头。
敌机正在云层里盘旋,找寻着目标。江的两岸,保护桥梁的高射炮和高射机枪在射击着,传来急促的剧烈的声音,灰暗的云层下面布满了一阵阵的红色的火星。车子一辆接着一辆,慢慢地驶上了刚修好的桥。
但刘强的车被管理桥头的一位工兵连长拦住了。工兵连长说,必须排好队按次序前进,因此,刘强应该退到大公路上去排队,否则就要等待已经排成一队的车辆过完。
“我来交涉去!”王德贵理直气壮地叫着,打开车门抱着孩子出去了。
刘强疲困地坐在那里,他听见小王说:“同志,你想想吧,这并不是我们不遵守,……我们的司机负伤了,我们一台车并不妨碍大家呀!”
他又听见那工兵连长的非常疲劳的、冷淡的声音:“不遵守制度就妨碍大家,……”
“小王,回来!”刘强有点烦躁又严厉地说,“遵守制度吧!”
王德贵没有来得及回答,他的怀里的、被他包在羊皮大衣里的那个男孩哇的一声哭起来了。这哭声是这么意外,大家都朝这边看着。小王一瞬间也被这哭声闹慌了,他不好意思地、赶紧地拍着孩子说,“别哭了,哭什么呀!”但立刻他的声音就不觉地变得非常柔和,他拍着孩子的屁股说,“不哭,啊,宝宝,咱们马上就要过桥了。”这时候敌机又经过顶空,高射炮猛烈地射击着,可是小王没有注意到这个,人们也没有注意到这个。
那孩子继续地哭着。工兵连长奇怪地、沉闷地问:“这是怎么搞的?你哪里弄来的这个孩子呀!”
“我弄来的?”小王激动地嚷着,“你没看见吗,咱们车上全是前面下来的朝鲜妇女!”随即他又拍着孩子的屁股,“不哭啦,小宝宝,过不了桥就待着吧。”
听了一听敌机已经过去,工兵连长就打亮了手电,照见了那个在小王怀里动着四肢大哭着的、满脸眼泪的孩子,并且照见了小王那被孩子尿湿了一大片的羊皮大衣。在手电的反光里,刘强注意到工兵连长的疲乏的脸上有了一丝微笑,并且他那眼睛因讥诮和喜悦而发亮。
“这他妈的!”工兵连长讥讽地说,一下子变得生气勃勃了,“你看你这个样儿!‘不哭啦,小宝宝,过不了桥就待着吧。’你待着吧!”
“难道不是这样的?”小王叫着。
周围的人们都看着孩子。这些疲困、受冻、焦灼的战士们、司机们,大家的脸上都露出了笑容。当那孩子的小手在手电的亮光里一下子扑打到小王的脸上去的时候,那个工兵连长脸上的笑容更明显了。大家于是懂得,这毛手毛脚的年轻的司机助手,为什么要求得这么理直气壮了。
工兵连长就亮着手电向车子走去,对车子照着。那些妇女们默默地迎着手电的亮光——在紧急的情况和严寒中她们是绝对沉静的。小王抱着那啼哭的孩子跟着工兵连长跑着,一边跑一边拍着孩子:“好宝宝,不哭啦,咱们这就过桥啦!啊!啊!”
工兵连长和另外的几个司机都看见了——这些年老的和年轻的妇女都是穿得很单薄的。
“同志……这并不是我不遵守……”小王温柔地说。
“好啦,别唱了,过去吧。”工兵连长讥讽地说,忍不住地微笑着:“什么‘好宝宝,不哭啦,过桥啦!’——你这家伙滑头!”
小王快乐地叫了一声爬上了司机台。于是这台车插入了正在行驶着的车子的行列中间,上了桥头。工兵连长和其他的司机们不觉地跟着这台车走了几步,然后就站在冷风中,听着马达的吼声中传来的孩子的哭声和小王的快乐的抚爱声——大家的脸上都长久地含着安静的、满足的笑容。
过了桥以后,刘强就有些支持不住了,他咬着下嘴唇,一声不响地开着车。他的头脑里闪过了一些图景。在一间亮着灯光的房子里,他的孩子们正在甜蜜地睡眠,小小的头歪在枕头边上,旁边摆着红花布做的新棉袄——那是奶奶亲手缝的。长方形的房间里堆满东西,这都是老人家的东西,于是房间里就有着陈年古旧的生活气味。想到这个,他觉得很宽慰。接着他又看见他的女人站在织布机旁,一边工作一边在想着:“下雪了。他在前线怎么样呢?穿上棉衣没有呢?”
他大口地吸着气,他开足了大灯使它照向前面的山沟。这时,从黑暗的空中开始有灰白色的小点降落下来,在这条宽阔的光带里发着亮,柔和地、悄悄地飞舞着;渐渐地这些细小的、轻柔的、白色的东西稠密起来了,它们欢乐地无声地飞舞着,把整个的光带都布满了。
“下雪了,”王德贵快乐地说,“这是今年头一次下雪。”
“下雪了。”刘强心里愉快而安静。他的心仿佛在随着雪花飞舞着。雪花轻轻地贴在驾驶台的玻璃上就不再融化了;公路已经迅速地变成了白色。
“来吧,我来当会儿妈妈吧,这段路给你。将来你一定是个好司机!”他抱过了孩子。王德贵带着庄严的激动坐上了驾驶的位置。
公路上,雪已经积起了三四寸。这台车平稳地前进着。
一九五三年十月十六日,北京(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的“工兵连长”“朝鲜妇女”等词语,点明本文的创作背景,使小说更具现实性,而“带着红色曳光弹的子弹”“红色的火星”等描写则使小说具有浪漫主义的特点。
B.小说开头借助“严寒的黄昏”、“很快地黑下来了”的天色、“前沿的炮声”、山谷里的“回声”等环境描写,渲染出严酷的战时氛围。
C.过桥后刘强脑中闪过的图景充满温情,既表现出刘强柔情的一面,与前文其坚毅形成反差,丰富了人物形象,又为残酷的战争增添一抹暖意。
D.小说以雪景结尾,照应标题,“车平稳地前进着”则暗示了他们将顺利地到达目的地,战争的胜利也即将到来,平淡的语调中蕴藏着轻松喜悦之感。
7.关于文中王德贵和工兵连长交涉的情节内容,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小王抱哄孩子这一情节上着墨较多,其中的语言描写、细节描写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使小王这一形象跃然纸上。
B.善用对比塑造人物形象,如工兵连长的“讥讽”与“微笑”,在对比中呈现出工兵连长内心的变化,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真实。
C.小说中运送朝鲜妇孺的车辆过桥时受到阻拦,却在孩子哭声中得以顺利放行,情节的转折使故事富有戏剧性和趣味性。
D.将一场宏大战争置于一个微小的场景中来叙写,展现出的人性光辉淡化了战争的残酷,给人力量,这与《百合花》的写法相似。
8.文中多处写到哭泣的朝鲜婴儿,请简要分析其用意。(4分)
9.有评论家说《初雪》“兼顾历史真实与审美感受的最大化”。请结合小说,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大历、贞元之间,文字多尚古学,效杨雄、董仲舒之述作,而独孤及、梁肃最称渊奥,儒林推重。愈从其徒游,锐意钻仰,欲自振于一代。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凤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其书本传法,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泰。十四年正月,上令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人,持香花赴临皋驿迎佛骨。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愈素不喜佛,上疏谏。疏奏,宪宗怒甚。间一日,出疏以示宰臣,将加极法。裴度、崔群奏曰:“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上曰:“愈言我奉佛太过,我犹为容之。至谓东汉奉佛之后,帝王咸致夭促,何言之乖剌也?愈为人臣,敢尔狂妄,固不可赦!”于是人情惊惋,乃至国戚诸贵,亦以罪愈太重,因事言之,乃贬为潮州刺史。
初,愈至潮阳,既视事,询吏民疾苦,皆曰:“郡西湫水有鳄鱼,卵而化,长数丈,食民畜产将尽,以是民贫。”居数日,愈往视之,令判官秦济炮一豚一羊,投之湫水,祝之。祝之夕,有暴风雷起于湫中。数日,湫水尽涸,徙于旧湫西六十里。自是潮人无鳄患。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材料二: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节选自苏轼《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洎举A进士B投文于公卿C间D故相郑余庆E颇为之F延誉G由是H知名于时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加点字“于”与《师说》中“不拘于时”的“于”的用法相同。
B.材料一加点字“寻”与《桃花源记》中“未果,寻病终”中的“寻”意思相同。
C.材料一加点字“固”与《孟子三章》中“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中的“固”意思相同。
D.材料二加点字“麾”与“麾军南下”的“麾”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愈自幼为孤儿被堂兄养大,刻苦学习儒学,有很强的自驱力,后与独孤及、梁肃的门人交游,欲自振文风。
B.韩愈性格耿直,无所畏避,上疏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皇帝,被判极刑,后经裴度、崔群等群臣挽回被贬潮州。
C.韩愈体察民间疾苦,湫水鳄鱼伤民财产,韩愈令判官宰杀猪羊投之于水进行祷告,数日后湫水干涸,为民解除鳄患。
D.苏轼盛赞韩愈贡献,认为只有韩愈能让平民百姓和天下文人竞相学习,于谈笑间让整个文风回复到儒学的正统。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愈言我奉佛太过,我犹为容之。至谓东汉奉佛之后,帝王咸致夭促,何言之乖剌也?(5分)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分)
14.苏轼评价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根据材料一和《师说》概括韩愈提倡“道”的意义。(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对秋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联写诗人昔日流寓江汉与故人相逢的乐事,表达了相聚醉饮的喜悦之情。
B.颔联作者借景抒情,借眼前的浮云和流水表达短暂相聚后又将各奔东西的惜别之情。
C.尾联“何因不归去”是自问,“淮上对秋山”是自答,以景作结,含蓄蕴藉。
D.整首诗虚实相生,将往昔回忆与现实的场景交织,将复杂的情思极为细腻地表现出来。
16.题目为“淮上喜会梁川故人”,除了老友重逢的喜悦,还有哪些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园田居》中描写乡村常见的声音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3)《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人文学界对AI诗歌的讨论,往往围绕“AI能否写诗”展开。_____A_____,那么当前的AI确实无法写诗。因为真情实感意味着拥有心智,这样的“强人工智能”迄今尚未出现。
那么,AI能不能写诗?______B______。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其目的主要在于审美而非实用。它可以采用片断化、陌生化的笔法,像“翠萍湿空梁,夜深飞去。雁起青天,数行书似旧藏处”“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这样经典的诗句,我们就很难用日常的线性时间和因果逻辑去理解,而这样的创作特点恰恰消解了AI面临的障碍。
摆在我们面前的挑战是,_____C_____?2018年以来,预训练语言模型BERT和GPT基于Transformer算法取得重大突破。简单来说,①其原理是将自然语言转化为向量,根据词语之间发生关系的概率,模仿资料库中的文本。②但由于文本数量过于庞大,比如以全唐诗为资料库,其中包含了大量风格冲突甚至相异的作品,③在AI学习的过程中被不同方向的力拉扯,写出的诗歌就会平庸驳杂。——用文论术语来说就是“缺乏面目”。④而要克服这一点,需要对AI进行风格化训练。
材料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束束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束束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哪哪”地歌唱。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台儿沟呢?不知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她急着见到它,就像从来没见过它那样觉得新奇。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20.下列句子中的“谁”与文中加点的“谁”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倔强父女”在小区门口倔强对峙了俩小时,真是谁也不服谁。
B.“耳机一戴,谁也不爱”。大街上一眼望去,没有几个年轻人不戴耳机。
C.亨利上校——那个谁,你出去,我要和上校好好干一杯。
D.昨天你在动物园遇到了谁?他托人给你捎来了一束鲜花。
21.下列各项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句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B.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或是唱着:“月亮嬷嬷,照你照我……”
C.包扎所设在一个小学里,大小六个房子组成“品”字形,中间一块空地长了许多野草。
D.作为世界公认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客观地分析了现阶段培育的杂交水稻的缺点。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大山、月亮和核桃树都是这样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近年来,我国人才向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聚集的趋势发生了改变,人才逐渐向二三线城市扩散,这种“人才下沉”现象引发了许多青年的深思。
作为当代青年中的一员,你对“人才下沉”现象有什么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1.答案:A。
解析:A 项 “直接或间接地带动了当地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表述不准确,材料只是说这些电视剧使得拍摄地迅速 “出圈”,但未表明是直接还是间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该项说法错误;B 项根据材料二郭金耀的话语和行为可推出说法正确;C 项从材料三贵林社老茶馆的情况可看出与人们喜欢旅途有 “文化味儿” 有关,该项正确;D 项从材料三对河北正定县的描述可推出说法正确。
2.答案:B。
解析:B 项 “旅游不再是‘看山看水看风景’” 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是 “旅游不再只是‘看山看水看风景’”,该项错误;A 项根据材料二对古城活化利用的内容可推出说法正确;C 项从材料三对文旅发展的阐述可推出正确;D 项根据材料一内容可推出正确。
3.答案:C。
解析:材料三第五段观点是推动文旅融合要在守住历史文脉、文化精粹之 “正” 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C 项歙县将传统徽文化与现代戏剧演出巧妙结合,推出沉浸式戏剧演出,激发城市商业活力,符合这一观点;A 项是利用技术解决柑橘种植难题,与文旅融合无关;B 项只涉及南京绒花非遗的创新,没有体现文旅融合;D 项是画家创作新竹画作品,与文旅无关。
4.答案:
保护古城格局:保持古城从高到低、由远及近、自外而内的 “立体感” 格局,如保护城楼城墙、江水古桥、小巷老厝等。
传承文化根脉:讲好古城的文化故事,让游客感受其深厚底蕴,如牌坊街的牌坊故事。
合理利用文化资源:将非遗展示与市民游客互动相结合,如在广济桥上开展非遗演示;让文化浸润在城市肌理中,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合理利用相结合。
5.答案:
借助影视等文化作品宣传:可以尝试吸引影视剧组来取景拍摄,利用影视作品的影响力带火当地,或者创作一些与当地文化相关的文艺作品进行宣传。
挖掘文化内涵:深入挖掘家乡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特色,打造有文化底蕴的旅游产品和体验项目,如开发特色民俗活动、讲述当地历史故事等。
提升旅游体验的文化味:注重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在旅游过程中增加文化体验环节,如设置文化展览、表演等;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提升游客对文化的感知,如采用智慧导览等。
打造特色文化产品:避免同质化,推出富有本地特色的文化产品,如特色文创产品、独特的旅游路线等,激发文旅新动能。
(二)现代文阅读 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6.答案:A。
解析:A 项 “带有红色曳光弹的子弹”“红色的火星” 等描写主要是体现战争的残酷和紧张氛围,没有体现浪漫主义特点,该项错误;B 项对小说开头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正确;C 项对刘强脑中图景作用的分析正确;D 项对小说结尾含义和情感的分析正确。
7.答案:A。
解析:A 项 “语言描写、细节描写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 说法不准确,此处主要是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展现小王的形象,细节描写不突出,该项错误;B 项对工兵连长形象塑造方法的分析正确;C 项对情节特点的分析正确;D 项对小说写法和主题的理解正确。
8.答案:
推动情节发展:孩子的哭声引起了工兵连长和周围人的注意,成为车辆得以顺利过桥的关键因素,使情节产生转折。
展现人性光辉:通过小王对孩子的呵护以及大家对孩子的关注,体现出在战争环境下人们的善良、温情,淡化了战争的残酷。
丰富人物形象:从小王对孩子的照顾中,表现出他的善良、有爱心,使小王的形象更加丰满。
9.答案:
历史真实方面:
背景真实:文中提到汽车连奉命运送朝鲜老百姓、敌机空袭、高射炮射击等内容,体现了抗美援朝战争这一历史背景,具有历史真实感。
人物真实:对司机刘强、助手王德贵、工兵连长等人物在战时的行为、心理的描写符合战争时期军人的特点,展现了人性在战争中的真实表现。
审美感受最大化方面:
情感美:小说通过描写人物之间的温情,如小王对孩子的关爱、刘强对家人的思念等,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营造出温暖美好的情感氛围,给读者带来审美享受。
语言美:对环境、人物动作和心理等描写细腻生动,如 “雪花轻轻地贴在驾驶台的玻璃上就不再融化了”,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使读者获得审美愉悦。
意境美:结尾处的雪景描写营造出宁静祥和的意境,与前文紧张的战争氛围形成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提升了审美感受。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10.答案:B、D、G。
解析:这段话的意思是 “等到考进士的时候,把自己的文章在公卿之间投送,曾担任过宰相的郑余庆很欣赏他,积极地称赞他,因此在当时出名”,所以在 “进士” 后、“公卿间” 后、“延誉” 后断开。
11.答案:C。
解析:C 项 “固不可赦” 的 “固” 是 “本来” 的意思,“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的 “固” 是 “巩固” 的意思,二者不同;A 项 “投文于公卿间”“不拘于时” 的 “于” 都是 “在” 的意思;B 项 “寻登进士第”“寻病终” 的 “寻” 都是 “不久” 的意思;D 项 “谈笑而麾之”“麾军南下” 的 “麾” 都是 “指挥” 的意思。
12.答案:D。
解析:D 项 “让平民百姓和天下文人竞相学习” 说法错误,原文是 “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主要是指文风回复正统,没有提及平民百姓竞相学习,该项扩大范围;A、B、C 选项对原文内容的概述是正确的。
13.答案:
(1)韩愈说我信奉佛教太过分,我还可以宽容他。至于他说东汉信奉佛教以后,帝王都寿命短促,这话多么荒谬啊!(“奉佛太过”:信奉佛教太过分;“容”:宽容;“咸”:都;“乖剌”:违背常情、荒谬。)
(2)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师道”:学习道理;“庸”:哪里;“知”:了解、知道。)
14.答案:
重振文风:当时文字多尚古学,韩愈欲自振文风,提倡 “道” 可以改变文风,使文章回归正统。
培养人才:以 “道” 为教育内容,培养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改变社会对人才的评判标准,如《师说》中倡导从师学习道理。
匡正社会风气:针对社会上盲目信佛等不良现象,用 “道” 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韩愈谏迎佛骨,用儒家之道抵制佛教过度发展。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15.答案:B。
解析:B 项 “借景抒情” 错误,颔联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是用比喻的手法,将人生的漂泊比作浮云,把岁月的流逝比作流水,不是借景抒情;A 项对首联情感的理解正确;C 项对尾联的分析正确;D 项对整首诗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效果的分析正确。
16.答案:
岁月流逝、容颜老去的感慨:“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虽然重逢欢笑依旧,但两鬓斑白,体现出时光流逝、容颜变化的感慨。
羁旅漂泊的孤独:“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回忆昔日在江汉漂泊作客,暗示了多年羁旅生活的孤独。
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何因不归去?淮上对秋山”,通过自问自答,流露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答案:
(1)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2)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
(3)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2 小题,10 分)
18.答案:
①修改为:其原理是将自然语言转化为向量,根据词语之间的概率关系,模仿资料库中的文本。
③修改为:AI 在学习过程中会受到不同方向的力的拉扯。
19.答案:
A:如果把写诗定义为表达真情实感。
B:答案是肯定的。
C:如何让 AI 写出有风格的诗歌。
(二)语言文字运用 Ⅱ(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20.答案:A。
解析:文中 “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的 “谁” 是指任何人,A 项 “谁也不服谁” 的 “谁” 也是指任何人;B 项 “谁也不爱” 的 “谁” 指代不清楚;C 项 “那个谁” 是特定所指某个人;D 项 “遇到了谁” 的 “谁” 是指某一个人。
21.答案:D。
解析:文中 “这样的” 引号表示强调,D 项 “杂交水稻之父” 引号也是表示强调;A 项 “大师” 引号表示反讽;B 项引号表示引用;C 项 “品” 字形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22.答案:
原句表达效果更好:原句 “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 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重复 “原来是这样的”,语气更强烈,突出了香雪对大山、月亮、核桃树这些熟悉事物有了全新的认识,更能表现出她内心的惊喜和对家乡的热爱;而改写后的句子 “大山、月亮和核桃树都是这样的!” 只是简单陈述,没有原句的表现力强。
四、写作(60 分)
《人才下沉:时代机遇与青年担当》
近年来,我国人才分布出现了新的趋势,从向一线城市聚集逐渐转变为向二三线城市扩散,这种 “人才下沉” 现象值得我们深入思考。这不仅是人才自身发展的选择变化,更是时代发展的新机遇与新挑战下的必然结果,对于青年而言,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人才下沉” 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均衡发展,二三线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这些城市不再是曾经的 “配角”,它们拥有了自己的产业集群和发展优势。例如合肥近年来在科技创新领域崭露头角,吸引了大量相关产业的人才;武汉通过一系列政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产业,成为新的人才汇聚地。另一方面,一线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资源紧张、竞争激烈等问题,人才在这些地方的发展空间逐渐受限。而二三线城市则有着广阔的发展天地,能够为人才提供更多施展才华的机会。
对于青年来说,“人才下沉” 是机遇的召唤。在二三线城市,青年人才更容易获得脱颖而出的机会。与一线城市相比,这里的竞争压力相对较小,年轻人有更多机会参与到重要项目中,能够更快地积累经验和提升能力。而且,这些城市对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往往能够提供更具吸引力的政策支持,如住房补贴、创业扶持等。这为青年人才解决了生活和事业发展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更安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例如,一些有创业梦想的青年在二三线城市更容易获得启动资金和政府的帮扶,从而实现自己的创业理想。
同时,“人才下沉” 也是青年担当社会责任的体现。青年作为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有责任为国家和地方的发展贡献力量。二三线城市的发展对于我国整体发展战略至关重要,它们的崛起能够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差距。当青年人才投身到这些城市的建设中时,他们所带来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是新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理念。他们可以助力当地传统产业的升级转型,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这是青年以自身行动践行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担当,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然而,“人才下沉” 也需要青年做好充分准备。青年人才要深入了解目标城市的产业特点、发展规划和文化环境,以便更好地融入其中。同时,也要保持学习和创新的热情,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适应城市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的需求。
“人才下沉” 现象为青年开启了一扇通往广阔天地的大门。在这个新的时代机遇面前,青年应积极响应,怀揣梦想与担当,投身到二三线城市的建设中,在那里绽放青春之花,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