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古代诗歌阅读 2025年高考语文基础专项复习 课件(共11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三 古代诗歌阅读 2025年高考语文基础专项复习 课件(共11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04 10:46: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13张PPT)
专题三 古代诗歌阅读
2025年高考专题复习
清单1 古诗的基本知识
一、明确概念
1.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
文学体裁。
2.古诗:中国古代诗歌的泛称,指古代中国人创作的诗歌作品。广义的古诗包括诗、词、曲;狭义的古诗仅指
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
基础知识清单
二、诗歌的分类
1.按照体裁分类
体裁 含义 举例
古体诗 格律自由,不要求对仗、平仄,用韵较自由,篇幅长短 不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等形式,也称 古风、古诗。 如:《诗经》《离骚》《孔雀东南飞》《短
歌行》《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琵
琶行》。
近体诗 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 诗歌体裁,包括律诗和绝句。 #b# 律诗分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每首诗分为四联,分别 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b# 绝句分为五言绝句、六言绝句和七言绝句,绝句一般 二、四句押韵。 如:《蜀相》《登高》《锦瑟》《书愤》是
七言律诗;《登岳阳楼》《山居秋暝》是五
言律诗。
#b#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五言绝句,李
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七言绝句。
体裁 含义 举例
词 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 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
固亭怀古》。
曲 指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盛行于元代,散曲又称词 余、乐府。 如:《山坡羊·潼关怀古》。
续表
2.按照题材分类
三、诗歌的特点
1.句式整齐
除了词和曲,古诗多数句式整齐,如《诗经》基本上是四言,《楚辞》大体上是六言(“兮”字为语气词),
古体诗和近体诗多数是五言或七言。
2.平仄和对仗
平、仄是汉语声调的两大类。在近体诗和词、曲中,用字的平仄有严格的规定,在一些位置上,必须用平声
字,在另一些位置上,必须用仄声字。
对仗指的是一联诗中,在上下句相同位置上的字要属于同一类。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
里”和“百年”,“悲秋”和“多病”,“常”和“独”,“作客”和“登台”,各自相对。
3.节奏和韵律
从句式上看,古诗的节奏一般分三种:四字为二、二;五字为二、二、一;七字为二、二、二、一。从意义
上看,有时因表意需要也有特殊情况,如:万里/悲秋/常/作客,这样就成了二、二、一、二式。
古诗要求押韵,使音调和谐优美。押韵韵脚的位置一般在偶数句末。通常奇数句不押韵,首句入韵格式除外。
四、读懂诗歌的技巧
1.读标题
标题包含丰富的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类型、主题等。
明主题 《书愤》,从题目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的是愤恨之情。
#b#
《离骚》,“离骚”的意思是“遭遇忧愁”,这首诗抒发自己被贬的郁闷之情。
辨题材 《念奴娇·赤壁怀古》《桂枝香·金陵怀古》,可以看出是怀古诗,进而推测诗人的情感。
#b#
《别董大》《赠汪伦》,可以看出是送别诗,可以推测表达的是与朋友的深情厚谊。
看背景 《旅夜书怀》,可以看出作品写于旅途之中,必有羁旅之愁;《邯郸冬至夜思家》,可以看出时间、地
点和诗歌主题;《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交代了写作缘由、地点和特定读者。
2.读作者
(1)知人
知人就是了解诗人的性格、经历。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思想、经历及创作风格,这些往往会体现在自己的作
品中。
如李白的性格是豪放的,表现在他的诗歌中就是豪迈,多表达放荡不羁、蔑视权贵的主题,多采用夸张、比
喻、拟人、象征等手法,又借助幻想或神话传说构成浪漫主义雄奇的艺术境界。王维是山水田园诗人,他本性淡
泊,诗歌多表达对山水的喜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苏轼思想复杂,儒释道三种思想既矛盾又统一地渗透到他世
界观的各个方面,决定他多次被贬仍能表现出豁达、乐观的精神境界。
(2)论世
诗歌作为典型的文学样式,思想内容不可避免地打上时代的烙印。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诗歌主题和风格。
唐诗题材丰富多彩。有希望建立军功的、反映边塞生活的、描绘山水田园的,也有献诗(干谒诗)以求引荐
的、离别思乡的。唐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文人悯之,于是悯农诗又兴起。北宋诗重义
理,南宋诗重抒爱国情。南宋偏安江南,中原沦陷,这一时期的忧国爱国题材成为当时诗歌中的时代强音。南宋
末年以及明朝末年的爱国诗人面对外敌入侵,纷纷表现出宁死不屈的气势,因此诗歌之中多重忠义。
3.读注释
诗歌下面的注释作用很大,一般来说有以下作用。
(1)交代写作背景,注释往往与诗歌主题有关,如注释说作者被贬,心情一般是沉闷的,注释说写于安史之
乱时,作品很有可能表现了忧国忧民的主题。
(2)解释疑难词语,添加注释的词语通常在阅读时很难理解,而且关系到对诗歌主题的把握。
(3)解释典故,古人喜欢用典,如果不知道典故的意思,很可能错读诗意,要根据典故推测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4.读内容
读景 物 诗歌中的景物指的是意象,找出景物,分析景物的 特点,可推测出作者的情感。 《山居秋暝》中“新雨”“明月”“清泉”,可看出诗人对
自然山水的热爱。
读人 物 看诗歌中写了哪些人,作者的态度是什么,进而推 测情感。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了孙权、刘裕、刘义
隆、廉颇等人,作者通过这些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
仰慕、对北伐的担忧和不被重用的苦闷。
读情 感 抓住诗歌中直接或间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字眼, 进而推测作者的情感。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一个“孤”
字,写尽处境之孤苦,深入人心。
读诗 句 ①注意倒装,诗歌为了押韵等,往往会调整语句顺 序,读的时候要调整过来。 如“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正确语序应当是“无觅英
雄,孙仲谋处”。
②注意诗歌的跳跃性,诗句的主语或者陈述对象经 常换,这几年很多选择题都是故意混淆主语或者陈 述对象,要注意结合内容判断诗句的主语或者陈述 对象是谁。 《蜀相》第一、二联是从诗人的角度说的,第三、
四联则说的是诸葛亮。
③要反复读,一篇诗歌至少要读完三遍再去解读, 这样才能挖掘深层含意。
清单2 古诗的形象
古诗的形象指诗歌作品创作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情感的艺术形象。古诗的形象分
为人物形象和意象两种。
一、人物形象
1.鉴赏抒情主人公形象
抒情主人公形象实际上就是作者自己的形象。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是把阅读这首诗时所感悟和
想象的诗人形象用语言准确、形象地描述出来。这类形象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类型 示例
傲视权贵、傲岸 不羁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泊名利、
傲视当权者的思想,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的性格。
豪放洒脱、乐观 自信 杜甫《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他积极乐观、追求自由豪迈的生活态度。
心忧天下、忧国 忧民 此类形象多出现在国家动荡不安时创作的作品中,如杜甫《登岳阳楼》中的“戎马关山北”表达
了对时局的关心,对战乱中百姓的同情。
寄情山水、归隐 田园 这类形象一般出现在山水田园诗歌中,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孟浩然的《夜归鹿
门歌》等。一般表现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对官场或者世俗生活的厌恶。
怀才不遇、壮志 难酬 此类形象通常都是为了表现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壮志难酬的隐痛,作者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
不得施展。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友人送别、思念 故乡 此类形象一般出现在送别诗或者羁旅诗中,送别诗一般塑造的是依依惜别、情深意长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类型 示例
献身边塞、建功 立业 此类形象一般出现在边塞诗中,如果国家强大,一般抒发献身边塞、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如
盛唐时期高适的《燕歌行》。
百无聊赖、思远 怀人 此类形象一般出现在闺怨诗中,如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乐观豁达、随遇 而安 如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表现
出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续表
2.鉴赏诗歌塑造的人物形象
在偏重叙事或作者隐身的诗歌作品中,作者往往借助塑造的人物形象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
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
类型 示例
将士 如卢纶的《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箭术高超、英勇神武的将军形象。
少女 《诗经》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庄姜;《陌上桑》中的罗敷惊人的美丽千百年来一直吸引着读
者和观众;花木兰则是秀外慧中、智勇双全的爱国少女。
隐士 如《寻隐者不遇》塑造了一个品行高洁、以采药为生、济世救人的隐士形象。
游子 如《春江花月夜》中“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塑造了一个思念家乡的游子形象。
负心汉 《诗经》中的“氓”就是一个狡猾、残暴、始乱终弃的负心汉形象。
封建家长 《孔雀东南飞》中的焦母就是一个独断专行、蛮横无理的封建家长形象。
二、意象
诗歌的意象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诗歌中有单个意象,也有由多个意象组合成的意境。高考
对景物形象的考查分为两类:意象类和意境类。
1.意象类
意象 象征 示例
月亮 思乡念亲、团圆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鸿雁、鱼雁、 青鸟 书信、音讯、思念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冰雪 高尚、坚贞的品格 肝肺皆冰雪。(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杨柳 离别、思念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寒蝉凄
切)]
长亭 离别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菊花 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梅花 傲霜斗雪、不怕挫折、纯 净洁白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意象 象征 示例
梧桐 凄凉悲伤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
觅)]
杜鹃 凄凉哀伤 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鹧鸪 思乡、离愁别绪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冰心 心志忠贞、品格高尚、品 性高洁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水 离愁别恨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春花秋
月何时了)]
蝉 品行高洁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续表
2.意境类
意境 示例
雄伟壮丽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
苍凉悲壮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高适《燕歌行》)
淡泊静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
萧瑟凄凉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清新自然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幽美恬淡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雄浑壮阔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清单3 古诗的语言
古诗的语言具有形象美、含蓄美和音乐美的特点。下面从古诗的语言风格和炼字角度总结一下古诗的语言特点。
一、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是诗人的个人气质与诗歌的美学观念在
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
风格 特点及举例
平实质朴 通常使用白描等表现手法,朴素自然、平易近人。语言平淡,不追求华丽的辞藻,显现出质朴无
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如:“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
处。”(贾岛《寻隐者不遇》)
委婉含蓄 含有深意,藏而不露,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于形象之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
而得之。通常使用双关、象征等艺术手法。如:“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
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绝句(其一)》]
清新雅致 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怡然喜悦的情感。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
新美好的愉悦之感。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简洁明快 语言简练利落、浅显、明白如话、不加修饰。如:“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
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另外贾岛的诗、马致远的散曲,也多是这
种风格。
风格 特点及举例
雄浑 壮丽 骨力挺健、气壮山河,是盛唐诗歌的常见风格,通常反映盛唐欣欣向荣的景象与朝气蓬勃的活力,最具代 表性的是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豪迈 奔放 直率而有气势。情感激荡,气势浩荡,痛快淋漓,一泻千里。李白是唐诗豪放风格之集大成者,如:“君 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另外宋词中的豪放派,则以苏轼、辛弃疾 为杰出代表。 飘逸 绚丽 语言丰富而有文采。其特点是色彩缤纷、景象绮丽,有着变幻莫测的想象,多使用虚实相生的手法,语 言洒脱灵动。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 《望庐山瀑布》) 沉郁 顿挫 语言深沉,笔力遒劲,情感凝重、深沉。杜甫是这一风格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 论是写民生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的。杜甫的“三吏”“三别”及《兵车 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沉郁顿挫风格的力作。 悲壮 慷慨 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世、忧国忧民、心中郁结、 愤慨不平。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 歌》) 续表
二、诗歌炼字
炼字 说明及举例
动词 动词是表示对象的动作、存在、变化的词。动词的艺术效果:使意象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形象生动,
给予画面动态感,使意境特点更加鲜明。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卷起千堆雪”中“卷”字写出了波涛
的气势,展现了赤壁雄伟壮丽的景色。
数量词 数量词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如齐己《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中“一”字写出了春天之
早,照应题目。
形容词 形容词主要表现对象的性质或状态。形容词提炼得好,整首诗意境全出。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乱石穿空”中“乱”字写出赤壁石块之多。
虚词 虚词的艺术效果: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如杜甫《蜀相》“映阶
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虚词“自”和“空”写出了景色虽美却无心欣赏的心情,反衬出诗人对诸葛
亮的敬仰之情。
炼字 说明及举例
叠词、 拟声词 叠词的艺术效果:增强节奏感,突出特点。拟声词的艺术效果:模拟声音,生动形象,表情达意。如李
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写出词人孤独寂寞、无所适从的心
情。
颜色词 颜色词有时作谓语,有时作定语,有时作主语或宾语。作用: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
渲染气氛。如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绿”“红”等字表现了江南春天的
美丽景色。
续表
清单4 古诗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又称艺术手法,是作者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具体包含修辞手法、抒情手法、描
写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技巧。
一、修辞手法
修辞 手法 特点和作用 举例
比喻 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 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 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如:“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其
二)》]词句巧妙地以“月”作比,写尽了江南女子的美丽与温
柔。
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写(即拟人),或把人当作 物来写、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即拟 物)。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 人、物、事表现得更生动形象的作用。 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其一)》]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先偷眼”写禽鸟落在梅
枝上之前,都会先偷偷打量一番梅花。这把霜禽对梅的喜爱
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修辞 手法 特点和作用 举例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 大或缩小的描述。能够更突出、更鲜明地 表现事物,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如:“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岳飞《满江红》(怒
发冲冠)]以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词人忧愤国事、痛恨
敌人的心情。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可用部分代替整体,具体代替抽象等。 可使语言简练、含蓄。 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昨
夜雨疏风骤)]用“绿”和“红”分别代替“叶”与“花”,写出了叶
的茂盛和花的凋零,烘托出词人的感伤情怀。
对偶 (对 仗)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 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对偶的作 用从形式上看,是使语言简练、整齐对 称;从内容上看,是使表达的意思集中含 蓄。 如:“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杜甫《咏怀古迹
(其三)》]上句写昭君离开汉室,下句写葬于青冢不得归
故土,对仗工整,写出了昭君不幸的一生。
续表
修辞 手法 特点和作用 举例
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回答问题。开头设 问,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 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 味。 如:“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以设问作结,以实
写虚,一问一答,将一腔愁思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 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 如:“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
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使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词
人旷达的情怀。
反复 是指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 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可以增强语气或语 势,增强感染力和表达效果。 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
慢》(寻寻觅觅)]七个叠词为全词奠定了凄凉的感情基
调,使全词笼罩在凄清愁苦的氛围中。
续表
修辞 手法 特点和作用 举例
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 同时兼有两种意思,表面上说的是这个意 思,实际上说的是另外一个意思,委婉含 蓄地表达出情感。可以分为谐音双关和语 意双关两大类,在诗歌中常见的是谐音双 关。 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二首(其一)》]“晴”与“情”同音,以晴天、下雨暗示恋人貌
似无情实则有情。
续表
修辞 手法 特点和作用 举例 互文 指诗歌中相邻的句子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 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可以起到使诗歌言简意 赅,扩大诗歌容量,使句式整齐、对仗工整 的作用。 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中以“秦”“汉”二
字互文,统领“明月”和“关”,概括了千年以来边境不宁、战
乱不止、士卒代代戍边的历史事实。
用典 用典是借用历史故事、引用前人的作品等来 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 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情绪和愿望等, 属于借古抒怀。 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
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属于用典,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的英
雄气概。词人借赞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
耻行径,表现出词人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列锦 诗歌句子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构成生 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营造意境、 表达情感。运用列锦可达到凝练美、简约 美、含蓄美、空灵美和意境美的艺术效果。 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
致远《天净沙·秋思》)三句由九个名词排列为三组,每组都
是一个特写镜头,所述景物原是极平常的,但经过作者的艺
术组合,便形成一种凄凉萧瑟的意境,将读者带入荒僻冷寂
的艺术境界。
续表
二、抒情手法
抒情方式 特点及举例
直接抒情 又称直抒胸臆,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直抒豪情壮志、直抒
愤世嫉俗之情、直抒悲思愁绪、直抒欢快喜悦之情、直接表达对事理的见解和看法等。如:“安能摧
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作者一吐心中郁闷之气,流露出对
权贵的蔑视。
间 接 抒 情 借景 抒情 借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主观情感,它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使诗作意蕴悠远、深切动人。
情与景的关系主要有三类。以乐景写乐情,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
后》)以乐景写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以哀景写乐情,
如:“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采薇》)
用典 抒情 借用典故或引用(化用)前人的作品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如:“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
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用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之典,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
抒情方式 特点及举例
间 接 抒 情 托物 言志 作者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歌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如:“垂纟委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
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以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耐人寻味。
借古 讽今 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如:“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
后庭花。”(刘禹锡《台城》)诗歌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享乐
的荒淫生活,和如今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鲜明对比,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续表
三、描写手法
描写 方法 特点 举例
正面 描写 正面描写对象本身,如直接描绘人物的 相貌、心理、语言、行动(动作)等, 所以又叫直接描写。 如:“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李白《梦游天姥
吟留别》)这两句正面描写了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侧面 描写 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所 要描写的对象,或通过别人的评述来描 写人物,又称间接描写。 如:“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从军行
(其五)》]通过侧面描写凸显了战事的紧张。
白描 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 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 勾勒出人物的情态面貌。 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
远《天净沙·秋思》)作者连用九个名词,描绘了一幅苍凉寂寥
的秋景图。
细节 描写 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进 行生动细致地描绘。 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
池》)一个“才露”,一个“早有”,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
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细节,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描写 方法 特点 举例
虚实 结合 实通常是指眼前的现实之景,虚是联 想、想象之景或梦中之景。二者结合, 使表达的思想感情更有广度、更有深 度、更加丰富。 如:“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
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巴山夜雨”是实写,
“共剪西窗烛”是设想将来之景,现实与将来的对比更显今晚的
孤寂,突出对亲友的思念。
动静 结合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和静态的描写,两 者互相映衬。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 动,动静结合、相辅相成。 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第二句极写春山月夜之静,而“花落”“月
出”“时鸣”则是以动衬静,形象地描写了心境的闲适、夜晚的静
谧及春山的空寂。
续表
描写 方法 特点 举例
多种 观察 角度 结合 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远近、高低、上 下、内外等。面对同一事物,从不同的 角度去观察,可使描绘的画面井然有 序、层次分明、立体感强,可收到意想 不到的效果。 如:“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
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周德清《塞鸿秋·浔阳即景》)全篇七句,一句一景,其间远
近高低,动静明暗,声光色态,无不咸备,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一幅秋景图。
续表
四、表现手法
表现 手法 特点及举例
对比 把两个不同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能够起到揭
示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震撼人心的作用。如:“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
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的繁荣,最后一句描写今日的冷落凄
凉,今昔形成强烈对比,使读者感受深切,蕴含着诗人对历史的深沉的思考。
衬托 利用类似的事物或相反、相异的事物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使所描绘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
古》)诗人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然后才集中描写周瑜一人,突出了周
瑜在诗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表现 手法 特点及举例
渲 染、 烘托 渲染指从正面着意描写,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地进行描绘,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烘
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渲染和烘托能够起到营造气氛、突出形
象、加强艺术效果的作用。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写俯仰之间的
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定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人的反
应来烘托罗敷惊人的美貌。
象征 诗人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情感或心志的一种表现手法,其在整体构思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
关、借代等修辞手法。如:“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诗人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联想 由某人或某事物而关联性地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这里“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是客观存在的。如: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诗人由柳枝的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
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续表
表现 手法 特点及举例
想象 由某人或某事物而创造性地想出其他具体形象或情景。这里“其他具体形象或情景”是主观创造的。如: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人想象自己的兄弟在家乡登
高,在山顶遍插茱萸时却少了一个“我”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续表
表现 手法 特点及举例
抑扬 结合 把要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都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
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可以使诗歌内容错落有致、曲折波澜、主旨突出。如:“闺中少妇不知
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先扬后抑,先写少妇
“不知愁”,后写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
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以小 见大 以细小的内容和景物来表现重大的思想和寓意,含蓄深刻,内涵丰富。如:“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
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绝句(其一)》]诗歌围绕唐玄宗宠爱
杨贵妃,不惜千里送荔枝的寻常小事,讽刺了唐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
点面 结合 广镜头为面,特写镜头为点;粗线条勾勒多为面,细笔描绘多为点。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
更丰满,更有特色。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蓑笠翁”是诗的主体,“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二者结
合突出了人物的坚韧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
续表
辨别:烘托与衬托
烘托,又叫侧面描写,是用一个(或多个)事物暗示另一个事物,只写一个(或多个)事物,但目的是写另
一个事物。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听众的反应,写周围的景色,目的是
写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
衬托,是两种事物都要写,一个为主,一个为次,“次”对“主”起陪衬作用。
做题时可以用下面两种方法进行区别。
1.看是否出现:烘托是只写一个事物,另一个事物(要暗写的事物)不出现;衬托是两个事物都要写,“主”事
物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
2.看描写事物的数量:烘托可以是以“多”写“一”,俗称“众星捧月”;衬托是以“一”写“一”,且是连续写的,俗
称“烘云托月”。
五、结构技巧
篇章 结构 特点及举例
起承 转合 一般指对绝句的四句、律诗的四联在写作上的要求。“起”即开头,“承”在“起”后,承接上面内容展开。
“转”是在内容上推进一层,转出他意。“合”即收合结尾,对前面的描写起到收束的作用,一般在此传达情
感,点出诗意或主题。
以小 见大 以小景传递大景之神,以小事表现重大的主题。如:“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
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诗人以小事“二乔”的命运立意,反映了三国之争这一大事。
首尾 呼应 开头与结尾相呼应,使诗歌内容在结构上有浑然一体之感,更加突出主题,达到良好的表达效果。在一些
诗歌中,作者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照应的方式来抒发情感。
抑扬 结合 欲表达激昂慷慨之情感或欲赞美褒扬,先从低回悲伤或贬谪批评写起;欲表达低回悲伤之情感或欲贬谪批
评,则先从激昂慷慨或赞美褒扬写起。前者叫欲扬先抑,后者叫欲抑先扬。抑扬结合使诗歌跌宕有致,富
有曲折美。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
二使安西》)先从雨后美丽的春色写起,最后落到别离的悲伤上,先扬后抑。
篇章 结构 特点及举例
卒章 显志 诗人在结尾处点明主题,抒发感情。这可以增强诗歌的深刻性和感染力。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
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诗歌结尾表现了诗人坚信自己的理想抱负终会实现的豁达胸
怀。
续表
清单5 古诗的思想内容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就是要求理解诗歌所表现的内容,把握其思想感情,分析其社会意义及其深层内涵,并
对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元素加以评价。
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有以下几种:
思想感情 类型与例句
忧国伤时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
#b#
(2)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的《春望》。
#b#
(3)同情人民的疾苦,如白居易的《卖炭翁》。
#b#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的《岁暮》。
建功报国 (1)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的《龟虽寿》、陆游的《书愤》。
#b#
(2)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
#b#
(3)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b#
(4)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的《示儿》。
#b#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b#
(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的《兵车行》。
#b#
(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的《涉江》。
思想感情 类型与例句
思乡怀人 (1)羁旅愁思,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b#
(2)思亲念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b#
(3)闺中怀人,如王昌龄的《闺怨》。
生活杂感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b#
(2)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刘禹锡的《乌衣巷》。
#b#
(3)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b#
(4)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b#
(5)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的《琵琶行》。
#b#
(6)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离愁别绪 (1)依依不舍的离情,如柳永的《雨霖铃》。
#b#
(2)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b#
(3)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续表
任务1 鉴赏古诗的形象
知识萃取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主要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人物形象、物象。主要考查概括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抒情
主人公形象和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的特点、概括物象的特点、分析物象的作用、分析诗歌的意境等。
1.鉴赏古诗的人物形象
2.鉴赏古诗的物象
专题学习任务
实战演练
一、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杨柳枝词八首(其二)
白居易
陶令门前四五树①,亚夫②营里百千条。
何似东都正二月,黄金枝映洛阳桥③。
折杨柳十首(其一)
薛能
华清④高树出离宫,南陌柔条带暖风。
谁见轻阴是良夜,瀑泉声畔月明中。
【注】 ①四五树:指柳树,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有“宅边有五柳树”语。②亚夫:即周亚夫,西汉名将,曾驻守细柳营。③洛阳桥:专指洛阳皇城端门南之天津桥。④华清:即华清宫,唐代帝王游幸的别宫。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B
A.白诗用对比手法,写陶渊明宅边的柳树和周亚夫营里的柳枝与东都洛阳城中的杨柳相比都黯然失色。
B.薛诗通过合理想象,运用视听结合、动静结合、俯仰结合、象征等艺术手法多方面表现杨柳的柔美动人。
C.白诗先提及典故中的杨柳,然后写桥旁的杨柳;而薛诗先正面描绘杨柳的形象,后用环境进行烘托。
D.白诗中的“何似”与薛诗中的“谁见”都是反问语气,分别表达了对洛阳桥和华清宫两处杨柳的喜爱。
【解析】“象征”错,薛诗没有运用象征手法。
2.[鉴赏古诗的物象·迁移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4课“学习提示”]两首诗中杨柳这一物象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白诗中的杨柳富贵、娇嫩,生长在皇城的天津桥边,地位尊贵,具有富贵气息;初春时节,柳叶初绽,颜色金黄,显得十分娇嫩。②薛诗中的杨柳柔美、朦胧,生长在华清宫的道路旁,暖风轻拂,月色朦胧,伴随着瀑布与泉水声,柔嫩的枝条摇曳多姿,尽显柔美之态。(每点3分)
【解题思路】 白居易诗中的杨柳:由“东都”“二月”“黄金”“洛阳桥”可知,此杨柳与诗中名士名将的杨柳不同,它生长于都城繁华地段,富贵娇嫩,惹人喜爱。薛能诗中的杨柳:由“华清”“南陌”“柔条”“暖风”“轻阴”“良夜”“月明”可知,在朦胧的月光下,杨柳在轻柔的暖风中舞动着柔软的枝条,留下美丽的倩影,有朦胧之美。
【诗歌鉴赏】《杨柳枝词八首(其二)》 开头两句用典,“陶令门前四五树”借人写柳,陶令即陶渊明,因其曾做过彭泽县令,故称陶令;“亚夫营里百千条”借地名写柳,因为周亚夫曾驻守细柳营,诗人就借用“细柳”这个地名写柳。但不论是陶渊明宅边的柳树,还是周亚夫营里的细柳枝,若和东都洛阳城中的杨柳树相比,无不黯然失色,它们既没有初春时节洛阳城中杨柳的娇嫩,也没有洛阳城内天津桥边杨柳枝的富贵。此诗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初春东都洛阳杨柳的娇嫩与富贵。
《折杨柳十首(其一)》 “华清”“南陌”点明杨柳生长之地,“高”字写出杨柳的挺拔之姿,“柔”字表现杨柳枝条的柔美之态。“带”字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柳树以人的情态,柳枝条并不能带来暖风,而是在暖风的吹拂下绽出新芽,摇曳多姿。暖风中杨柳枝条轻盈摇曳已是美景了,诗人却更进一步,反问道“谁见轻阴是良夜”,以夜间月色朦胧伴着瀑布泉水声的环境来映衬杨柳的朦胧之美,一静一动,一视觉一听觉,营造出冷寂凄清的意境,不同于一般的咏柳之作。
白话诗歌
《杨柳枝词八首(其二)》 彭泽县令陶渊明门前曾种有五棵杨柳树,名将周亚夫驻守的细柳营里也飘着成百上千条杨柳枝。这些杨柳哪里比得上东都洛阳正二月的杨柳呢?(只见正二月期间)杨柳伸展出金黄色的嫩枝映衬着洛阳天津桥。
《折杨柳十首(其一)》 华清宫的柳树高高探出了宫殿外,南面的道路上柔嫩的柳条携带着温暖的春风。又有谁在这美好的夜晚欣赏月下轻淡的杨柳树影?只有飞瀑和清泉的流水在明月下流淌。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9分)
江神子·癸亥陈和叔会于赏心亭
张舜民①
七朝文物旧江山。水如天,莫凭栏。千古斜阳,无处问长安。更隔秦淮闻旧曲,秋已半,夜将阑。
争教潘鬓②不生斑?敛芳颜,抹幺弦。须记琵琶,子细说因缘。待得鸾胶③肠已断,重别日,是何年?
【注】 ①张舜民:北宋词人。此词为词人南贬途中与友人会于金陵赏心亭时所作。②潘鬓:晋人潘岳,才气不凡,三十二岁时两鬓已斑。③鸾胶:据记载,“西海献鸾胶,武帝弦断,以胶续之,弦两头遂相著,终日射,不断。帝大悦,名续弦胶”。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
A.特定地点,特别时期,词人与朋友登上金陵赏心亭,分别之际,百感交集。
B.词人以三十二岁即生白发的潘岳自比,抒写自己命运多舛、仕途坎坷的感慨。
C.词人与朋友相聚,回忆起当年同听琵琶乐曲的场景,娓娓诉说两人的缘分。
D.下阕中运用“鸾胶”这一典故,表达词人期待有朝一日重回京师,仕途如断弦重续。
【解析】“娓娓诉说两人的缘分”错误。“子细说因缘”一句中的“因缘”指因果缘由,表现人事的变化。
4.[鉴赏古诗的意境·迁移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单元导语”]本词上阕意境开阔,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七朝”“千古”,体现出时间的纵深感。②江山依旧,水天相接,登高凭栏,远眺斜阳,体现出空间的阔大感。③“问长安”“闻旧曲”,抒发身在江南却心系都城的兴亡之感、忧国之思,情感深远。(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题思路】第一步,把握题干要求。题干要求分析这首词上阕开阔的意境。
第二步,确定答题思路。分析意境要抓住本词上阕的意象来理解。
第三步,结合文本分析。首先,本词上阕中写“文物旧江山”和“斜阳”时,分别用到了“七朝”和“千古”,有一种沧桑之感,这样就有了时间上的纵深感。其次,前五句描写了一幅登高远眺之景,江山依旧,水天相接,夕阳斜照,此景便有了空间上的阔大感。另外,“更隔秦淮闻旧曲”一句说明词人身在江南,但依然想“问长安”,依然心系都城,表达了一种兴亡之感、忧国之思,情感显得更加深远。
【诗歌鉴赏】上阕起句“七朝文物旧江山”,写江山依旧、人事已非的兴亡感慨。“水如天,莫凭栏”,是说词人和友人在赏心亭上西望长江,水天一色,风景不殊,想到国事,则忧心忡忡,而不忍凭栏凝望了。“斜阳”加上“千古”,增添沧桑之感。“无处问长安”,长安为汉、唐故都,此处借指汴京。词人此时身在江南,而犹恋京城,足见对国事的殷切关怀。“更隔秦淮闻旧曲”,忽又转到即景怀古。“旧曲”,指的就是乐曲《玉树后庭花》,被视为亡国之音。“秋已半,夜将阑”,言两人在亭上聚会直到深夜。
下阕首句从自己落笔,想到国事和身世坎坷,抒发感慨。“敛芳颜,抹幺弦”两句是回忆往事,所以下面接着就说“须记琵琶,子细说因缘”。“子细说因缘”寓意过去政治生涯处于顺境,而眼下的现实却是处于南贬途中。“待
得鸾胶”暗喻期待有朝一日能得朝廷重用再回京师。结句六字是对同游者的告别之辞,不言再会,而说重别,意思更为深沉。
这首词上阕写登临怀古,忧心国事,以景结句。下阕回忆往事,嗟叹来日,以情结句。内容丰富,蕴藉深沉。
白话诗歌
赏心亭历经七朝,江山依旧,水天一色,不忍凭栏远眺。千年来斜阳悠悠,却无处过问国事。更何况隔着秦淮河听到旧时乐曲,秋天已过去一半,夜色将要更深了。
这怎能不让我像潘岳那样鬓发斑斑?脸上已失去笑颜,轻抹着琵琶的幺弦。回忆起当年琵琶弹奏的动听乐曲,似乎在娓娓诉说其中的因果缘由。期待自己的仕途如断弦重续,今日与友人再次分别后,何时又能重逢?
三、[与整本书阅读融合考查]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5—6题。(9分)
簪 菊
贾探春
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
长安公子①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
短鬓冷沾三径露②,葛巾香染九秋霜。
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
对 菊
史湘云
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
萧疏篱畔科头③坐,清冷香中抱膝吟。
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
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
【注】 ①长安公子: 指唐代诗人杜牧。他曾写“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②三径露:带露的菊花。③科头:不戴帽子,敞着头。
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
A.“簪菊”是头上插菊花之意,首联说自己头上插菊并非日常对镜的打扮,“镜中妆”指对镜的妆饰。
B.《簪菊》中间两联用典,紧扣“簪菊”,呼应诗题,情感上为最后一联直抒胸臆作铺垫。
C.《对菊》颈联中的“君”指代世人,表明世上没有人能清高孤傲,以此反衬菊花之高洁。
D.两首诗都写到了“秋”字,“九秋”指深秋,与“霜”相对应;“秋光”则指秋日时光。
【解析】“‘君’指代世人,表明……以此反衬菊花之高洁”错误。《对菊》颈联中的“君”指代菊花,“数去更无君傲世”的意思是算来算去再没人像你那样傲视世俗,此处将菊花拟人化。
6.[比较鉴赏人物形象·迁移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单元导语”]从以上两首诗中可以看出贾探春和史湘云两人的形象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同点:豪爽豁达、脱俗傲世。(2分)
不同点:贾探春突出了自己与众不同的品性与高远的追求(或英姿飒爽、具有男子气概等);(2分)史湘云知道知音难觅,追求珍惜知音。(2分,若答“天真烂漫”或“珍惜时光”也可得1分)
【解题思路】贾探春和史湘云都以“菊”为写作对象,以菊来写自己情操高尚,根据《簪菊》中的“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和《对菊》中的“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可知,贾探春认为时人不能理解自己高尚的情操,任凭他们在路旁拍手取笑,史湘云认为菊花傲视世俗,只有自己能做其知音,由此可以看出两人都豪爽豁达、脱俗傲世。
两人形象的不同之处在于,《簪菊》一诗中颔联用典,以杜牧、陶渊明超乎常情的行径不为世俗所理解的例子,表明贾探春品性与众不同、追求高远,又以“短鬓”“葛巾”点明贾探春男子气的装扮,写其英姿飒爽,具有男子气概;《对菊》一诗中“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两句还突出了史湘云知道知音难觅,追求珍惜知音的形象,“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与“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一写动作,一直抒胸臆,体现了史湘云天真烂漫、珍惜时光的形象。
【诗歌鉴赏】《簪菊》 首联说贾探春将菊花瓶供篱栽,对其钟爱有加,还要折一枝插在头上,并说不要把插花误认为是钗、簪一类饰品,突出了菊花的珍贵。颔联用了杜牧及陶渊明的典故,表明簪菊这一行为和古时高才隐士的癖好一样高雅脱俗。贾探春将他们引为同调,借以表达自己爱菊之情的真挚与浓烈。颈联描写簪戴菊花的情态。“冷沾三径露”把刚采摘的菊花之鲜活渲染出来,有浓郁的田野气息;下句暗暗照应陶渊明用葛巾漉酒的故事。尾联以“高情”自许,藐视世俗偏见,张扬个性。
《对菊》 首联表达了史湘云对菊花的珍重和迷恋,用“浅淡”和“深”传达出观菊时微妙的感觉。颔联从写菊转为写人,写赏菊者敞着头坐在萧疏篱畔赏花,还在菊花香中抱膝长吟,由静坐而观到对菊“长吟”,显出观菊者对菊的爱慕之深。颈联写赏菊者爱菊之由。菊花不在春暖时与百花争艳,而是不怕寒冷在秋天开放,像君子一样鄙视争名逐利的世俗,傲然独立,故尊称其为“君”,史湘云称只有自己能做菊花的知音,传达出脱俗傲世的态度。尾联用与好友交谈的语气,谆嘱对方要珍惜相对欣赏的时光,进一步表达自己的爱菊之情。
白话诗歌
簪菊
瓶中插菊,篱下栽菊,每天都在奔忙,折来为簪,别误认为是平时对镜的妆饰。长安公子杜牧因为爱菊而成癖,彭泽先生陶渊明则是嗜酒为狂。鬓旁的短发沾着菊花上的露水,葛布头巾也染上了菊花的清香。时人不能理解我高尚的情操,任凭他们在那路旁拍手取笑。
对菊
从远处花圃移来的菊花贵比黄金,一丛颜色浅淡,另一丛显得浓深。我敞着头在疏篱旁与其相对而坐,在沁人心脾的菊花香中抱膝长吟。算来算去再没人如你般傲视世俗,看来只有我才能算得上你的知音。请不要辜负了这稍纵即逝的秋光,要珍惜这相对欣赏的每一寸光阴。
任务2 鉴赏古诗的语言
知识萃取
鉴赏古诗的语言主要考查鉴赏古诗的用词特征、句式特征、修辞特征、表达方式特点以及语言风格等。
1.常见设问
(1)这首(句、联)诗在语言上有何具体特征?
(2)请简要赏析这首(句、联)诗的语言风格。
(3)这首(句、联)诗在词语使用、修辞手法、句式、语言风格方面有何具体特征?
2.解题方法
实战演练
一、[2021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
鹊桥仙·赠鹭鸶
辛弃疾
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
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D
A.上阕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B.因“溪里鱼儿堪数”,故作者建议鹭鸶去虾鳅较多的“远浦”“别渚”。
C.本词将鹭鸶作为题赠对象,以“汝”“君”相称,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
D.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
【解析】“听觉”错误。“听君飞去饱时来”中的“听”是听任、听凭的意思,作者并未从听觉上书写鹭鸶饱食后的状态。
2.[赏析诗歌语言特色·迁移教材必修上册第7课“学习提示”]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使用对话口吻,浅近直白,通俗易懂;②语言诙谐风趣,活泼生动。(每点3分)
【解题思路】词的上阕“溪边白鹭,来吾告汝”,使用对话口吻,表明作者把白鹭当成可以直接对话的朋友,呼来相告;接着写词人与白鹭对话的内容,即作者指出溪中的鱼儿很少,要白鹭怜惜鱼儿,懂得与外物和谐共处,描绘出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凸显出作者对鱼儿、对白鹭、对自然的热爱。词的下阕指出“远浦”“别渚”上有较多的虾鳅,“虾跳鳅舞”中“跳”“舞”两个动词形象传神,生动地表现出远处沙渚虾鳅之多,语言生动活泼。整个对话过程中,语言浅近直白,通俗易懂。同时给人一种诙谐风趣之感。
【诗歌鉴赏】 该词全篇运用拟人手法,通过与白鹭的对话,表现出作者爱憎分明的态度。起句直呼溪边食鱼儿的白鹭,要它前来听自己的劝告。以下作者的劝告说服,藏有数个曲折。他先动之以情,说溪中的鱼儿已经寥寥可数了;再晓之以理,要它推己及人,与溪中的鱼儿泯去物我,浑然相处。下阕他接着劝告白鹭,但在情意上有所转折:他由眼前溪边想到远浦别渚,由清美的鱼儿想到泥沙中无数舞动的虾鳅,诱导白鹭去那里饱食美餐。值得注意的是,他在想象饱食归来的白鹭形象时,简直把它设想成了一个头上白羽飘飘的斗士,这充分反映了他对虾鳅的厌恶。这样的表达方式,使词中的鱼儿和虾鳅成了善类和恶类的象征,体现出作者爱恨分明、疾恶如仇的态度。
白话诗歌
溪边的白鹭,到我这儿来,我告诉你:“溪里的鱼儿少得堪堪可数。主人怜爱你,你也应该怜爱鱼儿,要懂得外物和己身应该愉快地相处。
白沙堆满远处江浦,青泥淤积别处小洲,那里有很多虾鳅跳跃起舞。听凭你飞去吃饱了再回来,再来欣赏你头上被风吹起的羽毛一缕。”
二、[劳动教育]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3—4题。(9分)
〔双调〕水仙子·瓦匠
陈铎
东家壁土恰涂交①,西舍厅堂初&1& ②了,南邻屋宇重修造。弄泥浆直到老,数十年用尽勤劳。金张③第游麋鹿,王谢④宅长野蒿,都不如手镘⑤坚牢。
【注】 ①恰涂交:才涂好。②&2& :同“瓦”,盖瓦。③金张:汉时金日磾、张安世二人的并称。二氏子孙相继,七世荣显。后因用为显宦的代称。④王谢:六朝望族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的并称,后成为显赫世家大族的代名词。⑤镘:泥瓦匠抹墙涂泥的工具,俗称“抹子”。
3.[关联教材古诗]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
A.前三句为鼎足对,巧用“恰”“初”“重”三字,写出瓦匠繁忙的工作,表现他们的辛劳。
B.第四、五句紧承前三句,在意思上更进一层,“直到老”“数十年”强调了瓦匠勤劳的一生。
C.这首散曲同《插秧歌》《芣苢》一样,都肯定了劳动的价值,抒发作者的劳动自豪感。
D.这首散曲多用口语,语言明白如话,显得亲切自然,但又富有内蕴,经得起咀嚼品味。
【解析】“抒发作者的劳动自豪感”错误,“都不如手镘坚牢”是瓦匠发出的感慨,表现了瓦匠对自己劳动的自豪,而不是“抒发作者的劳动自豪感”。《芣苢》流露出劳动的喜悦,《插秧歌》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两者也都没有抒发作者的劳动自豪感。
4.[赏析句子·迁移教材必修上册第7课“学习提示”]请结合整首散曲赏析“金张第游麋鹿,王谢宅长野蒿”两句。(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用典,“金张第”“王谢宅”为用典,在句中代指高门望族、显贵之家;②对比,将“金张第”“王谢宅”昔日的繁盛与“游麋鹿”“长野蒿”的现实衰败之景进行对比,抒发兴衰无常、荣华不足为羡之意;③反衬,这两句与最后一句形成对比,反衬劳动者的勤劳,突出劳动的价值,表达作者对劳动美德的赞美。(每点2分)
【诗歌鉴赏】 这首元曲的前五句,通过瓦匠的自述直接描写他们的劳动生活。前三句以鼎足对的形式写瓦匠的忙碌奔波,通过“东家”“西舍”“南邻”的接二连三的工作,写出了他们的繁忙与辛劳。第四、五句写这样和浆弄泥的工作,瓦匠们辛辛苦苦地干了几十年,甚至一辈子。最后三句写瓦匠对享乐阶级的评述和对自己劳动的无比自豪。金张、王谢对举,泛指所有的富贵之家,瓦匠看到他们豪华的宅第都已倾塌,如今成为麋鹿游荡、野蒿滋生的地方,于是自豪地说“都不如手镘坚牢”。作者通过古今对比,抒发兴衰无常、荣华富贵不足羡之意。整首曲子揭示了富贵是过眼云烟而劳动精神永存的哲理,表达了对瓦匠辛劳一生的赞美与同情。
白话诗歌
东家的墙壁刚刚涂抹好,西舍的厅堂新盖上瓦了,再将南邻屋宇重新修造。摆弄泥浆一直到老,数十年来竭尽勤劳。汉朝金、张显宦的府第如今麋鹿游荡,六朝王、谢望族的豪宅已经长满野蒿,都不如以手持镘的劳动价值坚牢。
任务3 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
知识萃取
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两个角度:点明诗歌使用的表达技巧和赏析使用相关表达技巧的诗句
在表情达意上的艺术效果。
1.常见设问
(1)这首(句、联)诗是如何表情达意的?
(2)这首(句、联)诗使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3)请简要赏析这首(句、联)诗使用的表达技巧。
2.解题方法
实战演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苏大侍御访江浦赋八韵记异①
杜甫
庞公②不浪出,苏氏今有之。
再闻诵新作,突过黄初③诗。
乾坤几反覆,扬马④宜同时。
今晨清镜中,胜食斋房芝。
余发喜却变,白间生黑丝。
昨夜舟火灭,湘娥帘外悲。
百灵未敢散,风破寒江迟。
【注】 ①苏大侍御为苏涣,旅于江侧,不交州府之客,却忽然拜访杜甫,杜甫遂写诗记此事。②庞公:庞德公,东汉末年襄阳人,隐居岘山之南,后携妻、子登鹿门山采药不返。③黄初:三国时期曹魏的君主魏文帝曹丕的年号。④扬马:扬雄和司马相如。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D
A.诗歌题目交代了本诗的写作背景,苏大侍御突然来拜访诗人,于是诗人写诗记录。
B.诗歌以“庞公”起句,是为了说明苏大侍御是像庞公一样的隐者,也是在夸赞其品行高洁。
C.诗歌三、四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以魏文帝时期的诗歌来衬托苏涣新诗作的精妙绝伦。
D.诗歌五、六句写苏涣与诗人的相遇犹如司马相如遇到扬雄,尽显才气相投、知遇之情。
【解析】诗歌五、六句是说苏涣诗作绝妙,“扬马宜同时”是说苏涣应和扬雄、司马相如在同一时空相比。
2.[鉴赏古诗的表现手法·迁移教材必修上册第7课“学习提示”]此诗序言中说:“赋八韵记异,亦见老夫倾倒于苏至矣。”结合诗歌后八句内容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表现自己“倾倒于苏至矣”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运用夸张手法。“胜食斋房芝”“白间生黑丝”两句写自己听了苏涣的诗歌比吃了斋房中的灵芝还要好,竟还长出黑发,以自己身体的奇异变化突出了苏涣诗歌之妙。②运用侧面描写。结尾四句以“湘娥”悲、“百灵未敢散”、“风破”“江迟”说明了苏涣诗歌产生的动人心魄的震撼效果。(每点3分;手法1分、分析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诗歌鉴赏】 诗题中说“记异”,全诗围绕这个“异”字来写。此诗的序言中说苏涣本来是个“静者”,已经断绝人事很久,连州府的官员也不来往了,但是现在忽然访问杜甫这个四处飘荡、无家可归的人,这是第一“异”。苏涣吟诵最近的诗作,杜甫认为他才力素壮,词句动人,在诗中运用对比、夸张、用典、侧面烘托等手法来展现其诗作之妙,这是第二“异”。有感于此,杜甫才“赋八韵记异”赞美苏涣的才能及诗歌成就,并由衷地表达了对苏涣的仰慕之情。
白话诗歌
庞公不随意出仕,今日苏涣有庞公的遗风。再次听闻苏涣(吟诵)新作,深切感受到他的诗作胜过魏文帝时期的诗歌。世事几经变化,苏涣的作品应和扬雄、司马相如同处一个时空。(聆听苏涣吟诵后)今早我看镜中的自己,比吃了斋房里的灵芝还要好。我惊喜地发现我的头发变了,白发间生出一些黑发。苏涣吟诗后我吹灭舟中灯火,似乎听到湘娥在帘外悲泣。百灵鸟未敢散去,寒风(为之)停止、江波(为之)缓和。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9分)
金桥感事①
吴融
太行和雪叠晴空,二月郊原尚朔风。
饮马②早闻临渭北,射雕今欲过山东。
百年③徒有伊川叹,五利宁无魏绛功④?
日暮长亭正愁绝,哀笳一曲戍烟中。
【注】 ①金桥:地名。唐属潞州,在今山西长治市西南。事:唐昭宗大顺元年,沙陀藩镇李克用占据河北道南部的邢、洛、磁三州。朝中大臣们多数反对发兵讨李,而昭宗却采纳张浚的主张草率出兵,结果三战三败。②饮马:公元前579年,晋楚战争中,楚军骄横狂妄,扬言“饮马于河(黄河)而归”。这里比喻李克用饮马于河的野心。③百年:《左传·僖公二十年》载,周朝大夫辛有在伊水附近看见一个披发人(古代戎族有披发的习俗)在野外祭祀,便预言:“不及百年,此其戎乎!”辛有死后,不过百年,戎人果然迁居于伊水之滨。④“五利”句:魏绛是春秋时晋悼公的大夫。当时,晋国所在地山西,汉、戎杂居,矛盾尖锐,魏绛主张“和戎”,认为“和戎”有“五利”,被晋悼公采纳,收到了很好的政治效果。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
A.首联描写了雄伟壮美的太行山景色:皑皑白雪覆盖着巍巍太行,重峦叠嶂,高耸在晴朗的天空,色彩鲜明,宛若浮雕。
B.颔联、颈联,连续用了四个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政治形势的认识和感叹。
C.颈联笔锋一转,由抒感言怀转为述古喻今,借用典故,贴切地表达了难以直言之隐旨。
D.尾联用一“哀”字状胡笳声,不仅把客观世界的声音同诗人主观世界的感情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暗示着这次战争的失败。
【解析】“由抒感言怀转为述古喻今”错误。颔联是述古喻今,颈联是抒感言怀,故应是“由述古喻今转为抒感言怀”。故选C。
4.[鉴赏古诗的抒情技巧·迁移教材必修上册第9课“学习提示”]这首诗是如何抒发情感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首联以景衬情,用景色之美、气候之寒,衬托诗人心中的悲凉。(2分)②颔联、颈联借用典故,用“伊川之叹”来表达自己对唐朝国家命运的担忧,借对魏绛的“五利”之策的肯定,表达了自己寄希望于朝廷能采取“和戎”的方式解决民族矛盾,也婉转地批判了唐王朝这次对李克用的用兵行为。(2分)③尾联融情于景、以景结情。在充满凄凉的战乱之景中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发动讨伐李克用这场战争的忧愁:战争势必给百姓带来更大的灾难,给国家带来创伤。(2分)
【诗歌鉴赏】首联,描写太行山雄伟壮美的景色,为下面的“感事”,渲染了气氛。颔、颈两联,连用了四个历史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政治形势的认识和感叹。尾联,以情景交融之笔结束全诗。“哀”字状胡笳声,不仅把客观世界的声音同诗人主观世界的感情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暗示着这次战争的失败,必将给百姓带来更大的灾难。“戍烟”,戍楼的烽烟,与在太平时节的缭绕炊烟全然不同,给人一种动乱不安的感觉。尾联两句十四字,把情、景、事,声、色、形,熔铸于一炉。
白话诗歌
巍巍太行身披白雪高耸在万里晴空,早春二月的潞州郊原依然是北风狂舞,寒气滚动。李克用之前攻打帝都长安的时候就听说他早已有饮马黄河自立为王的野心,如今又想要越过太行东征。多少年过去了,伊川的长叹空自回响;晋国和戎的胜利,难道没有魏绛的奇功?夕阳西沉,长亭遥对,我正忧愁到了极点,忽然一曲哀伤的胡笳声从戍楼的烽烟里传入我的耳中。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9分)
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①
杜甫
斯人已云亡,草圣秘难得。
及兹烦见示,满目一凄恻。
悲风生微绡,万里起古色。
锵锵鸣玉动,落落群松直。
连山蟠其间,溟涨与笔力。
有练实先书,临池真尽墨②。
俊拔为之主,暮年思转极。
未知张王③后,谁并百代则?
呜呼东吴精,逸气感清识。
杨公拂箧笥,舒卷忘寝食。
念昔挥毫端,不独观酒德。
【注】 ①杜甫居留夔州时,看到了殿中监杨炎出示的张旭草书,有感而发,遂成此诗。张旭,唐代书法家,被誉为“草圣”,系杜甫旧友,因其为吴郡人,吴郡属东吴之地,故杜甫称之为“东吴精”。②据记载,东汉书法家张芝“善草书,精劲绝伦。家之衣帛,必先书而后练。临池学书,池水尽墨”。③张王:指东汉书法家张芝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B
A.诗歌开篇两句既有对张旭的怀念,又有对其书作难以得见的遗憾。
B.诗歌中有对张旭草书的形象再现,也有对“张王”成就无人可及的感慨。
C.结尾两句收束全诗,“不独”表达了对张旭艺术旨趣及境界的独到认识。
D.本诗乃“诗圣”写“草圣”的杰作,写出了知音之识,抒发了感佩之情。
【解析】“也有对‘张王’成就无人可及的感慨”错误。“未知张王后,谁并百代则”说的是不知道在大书法家张芝和王羲之之后,谁能与他们并驾齐驱继为后世典范,表面上是问句,其实诗人是在暗示张旭可与张芝、王羲之并驾齐驱。
6.[鉴赏古诗的描写技巧·迁移教材必修上册第8课“学习提示”]“悲风生微绡”至“溟涨与笔力”这六句,是如何生动地写出张旭草书的气象的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悲风”两句化静为动,写薄绢之上仿佛有悲风从万里吹起,古色盎然,写出了张旭草书苍劲宏大的气象。②“锵锵”两句运用通感,写观赏草书时仿佛听到美玉晃动撞击发出的清越和谐的声音,又仿佛看到群松挺立,表现出张旭草书清逸俊拔的气象。③“连山”两句运用联想,诗人由连绵的笔势联想到山峦的起伏,由刚劲的笔力、狂放的意态联想到浩浩汤汤、波澜壮阔的大海,写出了张旭草书俊拔狂放的气象。(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诗歌鉴赏】第一至四句是全诗的总提。诗人开篇落笔,情深意浓:张旭去世,他的书迹秘而不传,难以得见,如今有幸得见杨炎出示的张旭草书,不禁生出凄恻之情。第五至十句描述张旭草书之妙以及诗人的审美感受。面对张旭草书,诗人悄焉动容,感到绢绡之上,眉睫之前,悲风忽起,古色盎然。诗人借助通感移觉,把视觉和听觉沟通了起来,眼观张旭之草书,耳际如闻珠玉之声。诗人又通过联想描写出生动画面:张旭书法那俊拔的气势,如落落长松苍劲而挺拔;那线条的节奏起伏,如山冈连绵,盘曲多姿;那刚劲的笔力,如大海涨水,浩浩奔放……这段描写把书法之妙和诗人的主观感受结合起来,写得有声有色,有静有动,万象纷呈,境界阔大。第十一至十六句赞美张旭书学的精深。“有练”两句借“先书而后练”和“临池学书”的张芝比拟张旭,以突出张旭用功之勤。“俊拔”两句赞扬他不满足于已有的成就,不断探索创新。“未知”两句再以张芝和王羲之衬托张旭,对张旭精深的书学予以极高评价。第十七至二十句写张旭草书的逸气足以感动卓有清识的杨炎。正因为如此,杨炎才细心地拂拭箧笥,取出草书卷轴,经常舒卷把玩,乃至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最后两句用“不独”二字把诗意推进一层,使人想到张旭不但有畅怀豪饮的酒德,而且有可为百代范式的草书艺术,其味无穷。
白话诗歌
这位大书家已经离世,草圣的真迹隐秘难得。直到如今有烦您拿出给我赏鉴,映在双眼中顿时感到凄清哀恻。绢绡之上,悲风忽起,风吹万里,盎然古色。如闻美玉锵锵作响,如见群松落落直立。笔势如山冈连绵,盘曲多姿,笔力如大海涨水,浩浩奔放。把白绸写过字后再染色,临池而学书,池水尽黑。他把俊秀挺拔看作最重要的标准,到晚年时他的神思妙想达到极致。不知在大书家张芝和王羲之之后,谁能与之并驾齐驱继为后世典范 啊,张旭你这个东吴精,逸气感动卓有见识的杨公。他拂拭竹箱,取出草书卷轴,展开卷轴欣赏,废寝而忘食。忆起往昔张旭挥毫的情景,不只有那畅怀豪饮的酒德。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7—8题。(9分)
惜红衣①
姜夔
吴兴号水晶宫,荷花盛丽。陈简斋云:“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荷花相送到青墩。”亦可见矣。丁未之夏,予游千岩,数往来红香中,自度此曲,以无射宫歌之。
簟枕邀凉,琴书换日,睡余无力。细洒冰泉,并刀破甘碧②。墙头唤酒,谁问讯、城南诗客。岑寂。高柳晚蝉,说西风消息。
虹梁水陌③,鱼浪吹香,红衣半狼藉。维舟④试望故国。眇天北。可惜渚边沙外,不共美人游历。问甚时同赋⑤,三十六陂秋色。
【注】 ①惜红衣:词牌名,取惜荷花凋零之意。②并刀:指并州所产快剪刀。甘碧:香甜新鲜的水果。③虹梁水陌:拱桥和湖堤。④维舟:系船。⑤同赋:这里作“同赏”。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B
A.上片中的“岑寂”二字,意为冷清、寂寞,承接上文对生活细节的描写,表现词人孤寂无聊的心情。
B.上片最后两句写高树秋蝉诉说着时序将变、秋风将至的消息。词人借蝉表明自己高洁的志向。
C.结句“三十六陂秋色”即言水乡湖塘之多,符合荷花生长环境,暗点秋荷,则呼应并紧扣小序。
D.这首词风格清新空灵、刚劲峭拔,其中“邀凉”“换日”“吹香”“眇天北”等词,无不精健有力。
【解析】“词人借蝉表明自己高洁的志向”错误。词中“高柳晚蝉”这一意象具有高迈苍茫的特点,透露出词人凄然以悲的心事,为下文的怀人做准备,并非表明词人的高洁志向。
8.[鉴赏古诗的结构技巧·迁移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客至》赏析]这首词结构曲折精微,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层层铺垫,曲折精微。本词意在怀人,上片先描写种种生活细节,表现词人的孤寂,却是怀人之苦的铺垫与衬托;(2分)后通过描写时序变迁、荷花凋零,暗示离别已久;(2分)下片则主要表达怀人期盼之思。(2分)
【解题思路】第一步,把握题干要求。审题关键词“结构曲折精微”,主要指诗歌意思层层推进,并不是直来直去。
第二步,确定答题思路。分析结构需要划分层次,概括出诗歌层意,以显示层次上的曲折推进。
第三步,结合文本分析。上片前八句描写生活细节,表现词人的寂寞情怀,但没有说明为什么寂寞;上片最后两句与下片前三句描写秋天景色,荷花凋零,暗示词人的怀人心境;最后六句直接抒发怀人期盼之情。如此层层推进,可谓“结构曲折精微”。
【诗歌鉴赏】 上片起笔三句描写暑天生活。“邀”字传达出暑天取凉心切;“换”显出白昼难挨之意;“睡余无力”写夏日的疲惫无力,“无力”二字暗示主旨。四、五句宕开一笔,描写夏日水果解暑之趣,有聊遣寂寞的意味。“墙头唤酒”两句化用杜甫的诗句,直接写出自己客居的无聊寂寞。之后又用“岑寂”二字总结以上所写种种生活细节,同时引起以下所写层层哀愁:高柳晚蝉,声声诉说着时序将变、秋风将至的消息,其高迈苍茫的意象,透露着凄然以悲的心事。
下片前三句写景,前两句景象极其清美,第三句转写荷花凋零之凄凉景象,呼应上片最后两句,意脉相续。以上尽写寂寥之感,时序之悲,最后六句终于点出此词的本意——怀人。前二句是远望,中二句是感喟,末二句是期待,但冠以“问甚时”三字,便觉无期,流露出心头的沉沉失落感。
白话诗歌
我每日在枕席上乘凉,抚琴读书以打发时光,睡醒感觉疲惫无力。用清凉的泉水细细地清洗,用利刀将香甜的水果切开。我隔着墙头索酒,又有谁会来问我音讯,我不是那城南诗客。冷落孤寂。落叶的柳树,哀鸣的老蝉,都在告诉我秋天的消息。
眼前的拱桥和湖堤,鱼儿随波嬉游,湖面飘着清香,荷花已半数凋零枯黄。系船登岸遥望故乡。在那茫茫的北方。可惜在这水岸沙边,不能与旧时的美人一同游览。问什么时候才能同赏,眼前这水乡湖塘秋日的风光。
任务4 鉴赏古诗的思想内容
知识萃取
古诗的思想内容主要指诗人在诗歌中表现的思想、情感、心理、志向、志趣、哲理等。回答这类问题,要关
注诗歌的题材,描写的景色、人物、事物,诗人的经历,诗歌的创作背景等。
1.常见考点
(1)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
(2)分析诗句的含意、哲理、理趣、情趣。
(3)概括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心理、情绪。
(4)理解前人对诗歌某方面的评价。
2.解题方法
实战演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
青玉案
陈 瓘
碧空黯淡同云【注】绕。渐枕上、风声峭。明透纱窗天欲晓。珠帘才卷,美人惊报,一夜青山老。
使君留客金尊倒。正千里琼瑶未经扫。欺压梅花春信早。十分农事,满城和气,管取明年好。
【注】 同云:即“彤云”,雨雪前的密云。
1.[关联教材古诗]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A.“碧空黯淡同云绕”与“孤帆远影碧空尽”都用其他意象来衬托“碧空”的辽阔。
B.“美人惊报”与“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都通过旁人的视角写室外的景物。
C.“使君留客金尊倒”与“丰年留客足鸡豚”,以不同形式体现了主人待客的热情。
D.“欺压梅花春信早”与“春信未来梅已知”都以梅花的开放作为春天将至的信息。
【解析】“都用其他意象来衬托‘碧空’的辽阔”错误。“碧空黯淡同云绕”是说碧空被彤云环绕,写出了黄昏时天空压着一层低云的景象。“碧空”的特点是“黯淡”,即阴沉,所以此句中用其他意象“同云”,衬托的是“碧空”的阴沉。“孤帆远影碧空尽”中的“其他意象”是“孤帆”,衬托的是“碧空”的辽阔。
2.[鉴赏古诗的思想内容·迁移教材必修上册第7课“学习提示”]这首词不着一个“雪”字,却处处写“雪”,请选取三处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同云”“风声峭”,描写下雪之前阴云密布、寒风料峭的景象;②“明透纱窗天欲晓”,写的是遍地白雪在晨晖中反射出光亮;③“一夜青山老”,描写大雪覆盖山头的景象;④“使君留客”,明写主人留客,暗写大雪封路;⑤“千里琼瑶未经扫”,指大雪覆盖千里的景象;⑥“欺压梅花”,描写大雪覆压梅花的景象;⑦“十分农事”“管取明年好”,暗含“瑞雪兆丰年”之意。(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诗歌鉴赏】上片前两句描写下雪前的情景,写黄昏时分天空阴沉,阴云密布,夜色渐浓,风声渐紧,搅得人一夜难眠,为下文雪降落做铺垫。“明透”句写东方欲晓,明亮的雪光透过窗纱映照室内,恍若白昼。最后三句写早起的“美人”卷起珠帘后,看到一夜之间青山白了头,惊得目瞪口呆。词人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等,侧面映衬出雪之大。下片承接上片,写这场大雪所带来的影响及意义。先写交通阻塞,客人一时走不了,主人热情挽留,好生款待,主宾相得,其乐融融!接着写墙角凌寒绽放、报春的梅花被积雪压弯了枝条,“欺压”一词,富有拟人色彩,生动有趣。最后写“瑞雪兆丰年”,来年丰收有望,人人都因这场大雪而心生欢喜,满怀期待,引发无限遐想。
白话诗歌
天空阴沉,阴云密布,在上空环绕。仰卧枕上,听寒风渐厉,风声料峭。微明的光线透过窗纱,天欲拂晓。珠帘刚被卷起,就听得美人惊报,一夜之间,青山已变老!
使君殷勤留客,宾主尽欢,杯盘狼藉,金樽伏倒,大雪铺地,正如幅员千里的美玉琼瑶还没有经过打扫。被雪欺压的梅花早早报来春天的信号。此雪十分有利于农事,满城的百姓都欢快和气,保管明年风调雨顺收成一定好。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9分)
宿杜城亡友李羽处士故墅
温庭筠
柳不成丝草带烟,海槎①东去鹤归天。愁肠断处春何限,病眼开时月正圆。
花若有情还怅望,水应无事莫潺湲。终知此恨销难尽,辜负南华第二篇②。
【注】 ①海槎:神话传说中能往来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木筏。②南华第二篇:指庄子的《齐物论》,阐述了等生死夭寿、是非得失之理。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D
A.诗题交代了地点、事件及朋友的姓名、身份,“故墅”二字表明这是一首悼亡诗。
B.首联第二句“鹤归天”三字表明作者以所见白鹤直飞天空之景暗指朋友仙逝。
C.颈联以物写人,写花之有情怅惘伤感与水之无情潺湲流淌,一正一反对比鲜明。
D.作者虽然用庄子“齐死生”的观念劝慰自己,但终究难以消除内心的无限悲情。
【解析】A项,“‘故墅’二字表明这是一首悼亡诗”错误。表明这是一首悼亡诗的是诗题中的“亡友”二字,“故墅”指过去的居处,不能体现悼亡之意。B项,“所见白鹤直飞天空之景”错误。“鹤归天”不是作者眼前所见之景,而是借典想象之景。C项,“花之有情怅惘伤感与水之无情潺湲流淌”错误,颈联意为花如果含情,就应为主人的逝去而怅惘不已;水如果无情,就不会这样为主人的逝去而日夜呜咽。故选D。
4.[比较鉴赏古诗的思想感情·迁移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赏析]本诗“病眼开时月正圆”与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明月夜,短松冈”句在情感表达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同处:都借月抒情,表达悲伤之意。(2分)
不同处:①“月正圆”是乐景,属以乐景衬哀情;(2分)②“明月夜,短松冈”意境凄清,是以哀景衬哀情。(2分)
【解题思路】二者的相同之处是都使用了“月”这一典型意象,借月来抒情。本诗是为悼念亡友李羽处士而作,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为悼念亡妻而写,都借“月”表达悲伤之意。
不同之处是本诗描写的是“月正圆”。圆月常常有团圆之意,而此时此刻故友却已离世,如此圆月美景会更让人悲痛。因此,本诗“月正圆”是乐景,是以乐景衬哀情。而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明月夜,短松冈”句写的是作者从团聚的梦境中回到冰冷的现实,意境凄清,是以哀景衬哀情。
【诗歌鉴赏】根据诗歌标题可知,这是一首悼念亡友的诗。首联,上句以早春景物“柳”和“草”的特点,点明友人去世的时间;下句使用神话传说中东去的“海槎”、归天的“鹤”暗写友人仙逝。颔联以乐景衬哀情,以无限的春光和圆月反衬作者对友人的悼念之情。颈联以物写人,写花、水的有情无情,衬托作者的怅惘伤感。尾联用典抒情,写作者尽管用庄子“齐死生”的观念劝慰自己,但终究难以消除内心的无限悲情。
白话诗歌
在柳树还没长出细丝、草色如烟的季节,你乘着渡海的木筏向东而去,驾鹤升天。在这无边的春色里我愁肠寸断,睁开恍惚的双眼看到月亮正圆。花若有情,应为你的逝去而怅望,水若无事,决不会为你潺潺流淌。终究知道与你相聚的遗憾再难消除,辜负了庄子《齐物论》有关生死的那篇。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9分)
别韦少府
李 白
西出苍龙门,南登白鹿原。
欲寻商山皓【注】,犹恋汉皇恩。
水国远行迈,仙经深讨论。
洗心句溪月,清耳敬亭猿。
筑室在人境,闭关无世喧。
多君枉高驾,赠我以微言。
交乃意气合,道因风雅存。
别离有相思,瑶瑟与金樽。
【注】 商山皓:即商山四皓,指秦末四位隐居于商山的贤士。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B
A.“苍龙门”“白鹿原”实指两个地名,但其中也暗含了诗人辞别朝堂、寄身江湖之意。
B.“句溪月”勾起诗人的思念之情,“敬亭猿”则叫声凄婉,这些都让诗人止步难前。
C.“筑室在人境,闭关无世喧”,化自陶渊明的诗句,显示了诗人独立不群的人格。
D.“别离有相思,瑶瑟与金樽”,其中有别离时的不舍,也有别离后独自惆怅的忧伤。
【解析】“勾起诗人的思念之情”“叫声凄婉”“都让诗人止步难前”错误。“洗心句溪月,清耳敬亭猿”的意思是,洗尽心中尘念,欣赏句溪之月,静心倾听敬亭山的猿鸣。这两句表达的是诗人置身自然的恬静闲适之情。
6.[比较鉴赏古诗的思想内容·迁移教材必修上册第7课“学习提示”]“欲寻商山皓,犹恋汉皇恩”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在对待“仕”与“隐”的态度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欲”句表达了诗人既想像“商山皓”一样学道归隐,又眷恋“汉皇”垂顾来成就功业,体现的是诗人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②“安”句抒发了诗人官场受挫的怨愤,表达了不愿摧眉折腰侍奉权贵、坚决远离朝堂的激越愤慨之情。(每点3分)
【解题思路】“欲寻商山皓,犹恋汉皇恩”的意思是想要追寻商山四皓的足迹,心里依然眷恋皇上的恩泽,用直白的话说,就是诗人想像“商山皓”一样学道归隐,但又眷恋“汉皇”垂顾来成就功业。由此看来,诗人既想归隐又牵挂着世俗的功业,“仕”与“隐”,进退两难,这两句体现了诗人的矛盾心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意思是,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让自己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这两句诗写于诗人入仕的梦想破灭之后,“安能”以反问的语气表达了与“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仕宦生活决绝的态度,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怨愤,表达了决心远离朝堂的愤慨之情。
【诗歌鉴赏】 本诗通过描写诗人离开长安前往江南途中的所见所思,表达了对离朝去京的失意惆怅和对友人的依恋。前四句表达了诗人的矛盾心情:他想要像商山四皓一样归隐,却“犹恋汉皇恩”,言外之意,仍眷念着朝堂政事。第五至十句,诗人回顾了自己与友人交往的生活。最后六句回扣诗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恋之情和对人生的感悟。正因为诗人与朋友志趣相投,所以朋友多次前来谈文论道,临别时也就格外不舍,而别后的生活缺少了朋友的陪伴,也就只能在歌酒中解愁了。
白话诗歌
从长安西的苍龙门出来,登上长安东南的白鹿原。想要追寻商山四皓的足迹,心里依然眷恋皇上的德恩。远行迢迢至南方水乡泽国,佛理和道经值得深入讨论。洗尽心中尘念欣赏句溪之月,清心静耳倾听敬亭山的猿鸣。在人来人往的尘世筑室而居,关闭门窗就免却世间的杂喧。多次劳你屈尊来造访,以赠送给我精妙之言。重交情源于志趣相投,守道义因为风雅犹存。离别之后怀有相思之情,只有醉心歌酒以解愁闷。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8题。(9分)
喜雨呈吴按察二首(其二)①
刘 过
黄鹤山前雨乍过,城南草市乐如何?
千金估客倡楼醉,一笛牧童牛背歌。
江夏水生归未得,武昌鱼美价无多②。
棹船亦欲徜徉去,古井而今淡不波。
【注】 ①此诗为诗人被困于江夏郡(治所在今湖北武昌)时,为向吴按察再次表达求资助归之意而作。②三国吴主孙皓想将都城自建业(今江苏南京)迁往武昌(今湖北鄂城),有大臣借用童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加以劝说。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B
A.首联即呼应标题“喜雨”二字,笔势自此延展开来,先写黄鹤山前之雨过,再写城南之集市,由自然环境过渡至社会环境。
B.颔联从首联的草市之乐转写草市之人,既有“估客”千金买醉,又有“牧童”牛背上悠闲放歌,描绘出丰收的太平景象。
C.诗人并不留恋武昌鱼的味美价廉,本来正值江水上涨可乘船而归,可是却迟迟无法动身。颈联巧用典故,颇有弦外之音。
D.刘过本是喜纵谈之人,尾联却说自己内心是“古井不波”,或许是受之前求资助归未果的影响,此番再次作诗以陈心迹。
【解析】“描绘出丰收的太平景象”错误,诗中并未写丰收景象,估客千金买醉、牧童悠闲放歌并不能体现出“丰收”,而是写吴按察治下风调雨顺、政通人和。
8.[鉴赏古诗的思想内容·迁移教材必修上册第7课“学习提示”]本诗虽为求助之诗,但写得不亢不卑,既不失礼数,也不失身份。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不亢:前两联写江夏喜雨乍过,集市上的人们欢乐起来,商人们一掷千金,牧童吹奏出悠扬的笛声。意在歌颂吴按察治下风调雨顺,政通人和,治理有方。(3分)②不卑:“武昌鱼美价无多”一句借用典故,写尽管武昌鱼味美价廉,自己也不多留恋,委婉透露出归去之意;“古井而今淡不波”说自己内心如一口古井不能再泛起波澜,言外之意是没有得到吴按察的资助与关怀,含蓄地表达了失望之情。(内容2分,答案中含有“委婉”“含蓄”“曲折”之意1分)
【解题思路】第一步,把握题干要求。题干要求分析其“不亢不卑”,“不亢不卑”意为既不自卑,也不高傲,形容待人态度得体,分寸恰当。
第二步,确定答题思路。结合诗歌,分析“不亢”与“不卑”的具体体现。
第三步,结合文本分析。具体来看,前两联通过描写集市上热闹非凡,人们欢乐起来,商人们一掷千金,牧童悠闲放歌,侧面突出吴按察治下风调雨顺,政通人和,治理有方,这是对对方的“礼数”,即“不亢”的具体体现。后两联并未直说希望得到对方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