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 文学类阅读(散文) 2025年高考语文基础专项复习 课件(共5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七 文学类阅读(散文) 2025年高考语文基础专项复习 课件(共5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04 11:06: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3张PPT)
专题七 文学类阅读(散文)
2025年高考专题复习
任务1 分析散文的结构思路
知识萃取
分析散文的结构思路是整体把握散文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考重要的考查方向。本任务涉及散文的整体构思
(谋篇布局)、行文线索、段与篇的关系、段与段的关系以及段落安排的作用等考点。
1.散文的典型结构
专题学习任务
2.常见设问
(1)这篇文章是如何构思的?请简要分析。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谋篇布局的?
(3)梳理本文中某个人物的情感(心理)变化。
(4)文中画线句子(或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
3.解题方法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6分)
文本一:
古 柏
碧 野
①在江边的山头上,突立着一棵古柏。这棵古柏映照过江流无数次的涨落,印证过山区人民的重重灾难,经历过千百年时势的变迁。
②可是现在,这棵已经干枝秃梢的古柏,春来忽然暴发新枝,变得茂盛苍翠。
③这棵古柏盘根在石缝中,生长在临江的“跌跤岗”上,它饱经风霜。在以往漫长的岁月中,它用树荫遮盖过出山进山到此歇脚的山民,招来山风和江风,吹散他们浑身的疲劳。人们喜欢在它的荫凉下吃一点蒲包里的冷饭,喝几口山泉,然后枕着柏根,摊开四肢,舒展筋骨。
④但是从它遍体鳞伤的铁黑的树干上,可以看出它在以往漫长的岁月中,受过数不尽的摧残和折磨。那斑斑驳驳的是马龁印,那一道道裂纹是刀斧痕,反动军队进山“剿匪”,出山砍树,它和山区人民一同度过了苦难的岁月。
⑤这一天终于到来了,江面上出现了钻探船,沿岸出现了水文站,山上出现了测量队。白天,谁把红旗挂在它的身上,像给它披红似的,风吹红旗,闪啦啦飘;夜里,谁把明灯挂在它的身上,像给它结彩似的,明灯照亮半夜,迎接黎明。它第一次担当起山区水利建设的重任,它用红旗、用明灯给人们指示方向和位置。
⑥从这一天起,年轻的技术员喜欢围坐在它的下面,一边揩汗一边唱歌;老工程师绕着树身,用手指轻轻地敲着它,用手掌心亲爱地抚摸它;前来巡视的领导同志,放心地背靠着它,面对江流沉思。
⑦不久,上游、下游,深山、平原,从每一条崎岖的山径上,从每一条平坦的大路上,背锅、挑担、推车的一支支队伍,从四面八方闹闹嚷嚷地汇集到这古柏临江的一带山里来了;而且溯着干流、顺着支流,一队队闪光的帆船和一串串冒烟的轮船,运着建设器材,运着生活物资,浩浩荡荡地开到这古柏照影的江边来了。
⑧沸腾日子开始了。爆破顽石的炮声如雷,烟焰冲天,地震山摇,江水扬波。
⑨古柏屹立山头,成了水利工地突出的标志。初来的年轻民工有的掉了队,就会自自然然地走到古柏下来过夜。古柏展开枝叶,给他们避雨,给他们安身,给他们温暖。而带队的老队长,也会自自然然地跑到古柏下来找丢失的民工,欢欢喜喜地把他们领回去。
⑩通往古柏的山径,过去是晴天崎岖、雨天泥泞;可是现在已经被修成一条坦荡的大道,“跌跤岗”已经变成“登云路”。古柏下,挂起了电灯,设立了日夜茶水站,让路过的民工们在这里休息休息,解解渴,下盘棋,读读报刊,谈谈乡情。
现在,住在江这边山间的民工队伍,不论上班下班,都必须经过这棵屹立山头的古柏。清早、黄昏、黑夜,整齐的队伍举着红旗,敲着锣鼓,分批地来往于古柏下。古柏披满朝霞欢送他们,又缀着露珠迎接他们。日日夜夜,朝朝暮暮,一月又一月,一年复一年,古柏像慈祥的祖父,一直抖擞着精神迎送来往不绝的山区水利建设者。
不论白天和黑夜,不论清晨或黄昏,不论阴雨与天晴,只要站立在“登云路”的古柏下,从枝叶间,就可以望见拦江大坝凌霄的雄姿,就可以望见如龙的运石料的火车,就可以望见似舰艇横江的一艘艘采砂船,就可以望见横跨江上的铁索大桥,就可以望见一架架凌空擎臂的起重机,就可以望见像长虹高挂的一条条皮带机。而且每当入夜,灯山光海的圆辉,凝成丛山中巨大的夜明珠,江流像条闪光的银带,机械修配厂的熔炉化铁的红光像烧山的野火,电焊的蓝弧光像远天闪耀的星星。
只有古柏知道这昔日的野岭荒山、恶水险川,是怎样变成了今天的繁华世界!
当混凝土大坝建成以后,当水轮发电机组放射千里电流的时候,当巨型江轮遨游峡谷的时候,当水库蓄得万顷碧波的时候,这古柏将被用铸花铁栏栅围起来,保护起来,因为这一带将要成为祖国最美丽的大公园之一。千百年后,让这棵突立在鲜花覆盖山头的古老柏树,永远做一个见证人——我们这一辈是怎样给后代子孙创造绵绵不断的幸福生活的。
这个春天,古柏枝叶忽然变得茂盛起来。愿这棵临江古柏千秋繁茂,万古长青!
(摘编自碧野散文集《情满青山》)
文本二:
①不论是蜜蜂采花酿蜜也好,不论是积云成雨也好,更不论是滴水成河也好,文学作品总是生活的积累和结晶,散文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散文对生活反映快。短短数千字,触景生情,活泼多姿,色彩鲜明。当然,散文虽短,它也是要经过生活长期的积累、细致的构思的。
②长期积累起来的生活,有如矿山,需要引爆,才能取材。生活中的确有灵光一闪的东西,要善于捕捉。这正像火花,能爆破生活积累的矿藏,铁苗、水晶、金玉之材就出现其中。生活愈丰富,愈深厚,火花一触,燃烧愈旺。
③在我的散文中,力求写出:“江山如画,人物风流。”……尤其是独具一格的散文,它的主要任务是讴歌希望和光明。
(摘编自碧野《碧野散文选·序》)
选材特点
采用非连续性文本,可深入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古柏》一文体现了作者力求在散文中写出“江山如画,人物风流”的写作宗旨。文章托物抒情,借古柏讴歌山区水利建设者,展现一个改天换地、蒸蒸日上的新时代。
1.下列对文本一与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B
A.文本一第①段交代古柏生长的地理位置与生命阅历,突出其“古”,起到总领全文、设置悬念的作用。
B.文本一第③段先点明古柏生长环境的恶劣,接着写古柏对山民的呵护,再写人们对古柏荫凉的喜爱。
C.文本一中“遍体鳞伤”“铁黑”“马龁印”“刀斧痕”等词语刻画了古柏的外观,意在揭示山民往昔的苦难。
D.文本二第①②段用一组形象的比喻说明散文是生活长期积累的结晶,只要拥有深厚的生活积累,就能创作出佳作。
【解析】A项,“起到总领全文、设置悬念的作用”说法错误。文本一开头第①段交代古柏生长的地理位置与生命阅历,旨在突出其“古”,但下文并未围绕“古”字来写,全文是借古柏透视社会生活,展现人民积极创造、奋发向上的精神。此段内容也没有引起悬念的地方。C项,“意在揭示山民往昔的苦难”理解错误。文本一第④段中“遍体鳞伤”这些词语刻画了古柏的外观,强调其饱经风霜、阅历丰富,借此联想到生活在古柏所在的这片山区里的人民,意在强调古柏与人亲密的关系。D项,“只要拥有深厚的生活积累,就能创作出佳作”说法绝对。文本二第①段形象地说明散文是“生活的积累和结晶”这一文学创作原理,而第②段则强调,要想写出好的散文作品,除了拥有深厚的生活积累之外,还得敏锐捕捉灵感,引爆生活积累的矿藏。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
A.第 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用拟人等手法,凸显古柏与水利建设者的亲密关系,表达了对改变山区落后面貌的建设者的赞美。
B.第 段综合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描绘了大坝建设工地上热火朝天的施工建设场景,语句整饬而有气势。
C.第 段中“古柏枝叶忽然变得茂盛起来”这句呼应第②段,首尾圆合;再用祈使句表达祝愿,先抑后扬,意蕴悠远。
D.文中多用叠音词,诸如“斑斑驳驳”“闹闹嚷嚷”“自自然然”等,既使描写更加精细,也使语言呈现出和谐的音韵美。
【解析】C项,“先抑后扬”说法错误。“先抑后扬”指为肯定某人/物,先用曲解或嘲讽的态度去否定它。通观全文,作者写古柏,写山区水利建设者,写山区变化,其实就是讴歌一个改天换地、蒸蒸日上的新时代。末句表达美好祝愿,起到烘托主旨的作用,并没有使用“先抑后扬”的手法。
3.[分析散文的结构思路·迁移教材必修上册第15课“学习提示”]文本二中说,“散文虽短,它也是要经过生活长期的积累、细致的构思的”。请简要分析《古柏》一文的构思艺术。(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鉴赏散文的构思艺术。
第一步,调动知识积累。散文的构思艺术一般包括线索设置、形神关系、结构安排、抒情方式等方面。
第二步,确定答题角度。本文以“古柏”为题。以物象为题目的散文,物象往往是文章的线索,起到托物抒情的作用。而本题赋分4分,据此可从线索设置、抒情方式等角度分析阐述。
第三步,组织答案内容。概括文章大意,分别从线索设置、抒情方式角度分析。《古柏》第①段写了古柏的“古”,第②段写了古柏的“新”,第③—④段写了古柏的“苦难”,第⑤— 段写了古柏迎来了繁华世界,展现了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古柏》一文从古柏的角度,主要写人民为山区水利建设所做的各种努力,托物抒情,讴歌了劳动人民创造世界的精神。据此可组织答案。
①线索明晰,形散神聚。文章以“古柏”为线索,贯穿全篇,依次叙写了古柏的“古”、古柏的“新”、古柏的“苦难”、古柏迎来了繁华世界等多方面内容。本文借古柏透视社会生活,展现人民积极创造、奋发向上的精神。②立象达意,托物抒情。古柏是山区今昔巨变的见证人,是劳动人民改造大自然、创造新生活的奋斗精神(或革命信念)的化身,作者借古柏讴歌劳动人民创造繁华世界的革命精神。(每点2分)
4.碧野曾说:“在我的散文中,力求写出:‘江山如画,人物风流。’”试结合《古柏》一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鉴赏散文的文本特色。
第一步,把握题干要求。题干设问关联两个文本,以文本二中作者的创作心得为设问点,以文本一为典型个案,要求考生分析该文的思想内涵与作家的散文创作主张。
第二步,分析语句含意。结合文本二第③段的内容,分析“在我的散文中,力求写出:‘江山如画,人物风流。’”这句话的含意,点明作者创作宗旨的积极作用。
第三步,结合文本分析。结合文本一分析其创作宗旨的具体体现。依据文本一,可知古柏经历丰富,描绘了大坝建设工地上热火朝天的施工建设场景,积极改变山区落后面貌的建设者,展现了新时代的面貌,这都体现了作者对希望和光明的追求。
①力求在散文中写出“江山如画,人物风流”,这一散文创作宗旨体现了作家高度的社会和时代的责任感,写出江山如画、人物风流,才能充分激发人民的爱国热忱,激发人民的奋斗激情和创造力。②《古柏》一文描绘临江古柏的傲然风姿与丰富阅历,描绘大坝建设工地紧张繁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叙写建设者的蓬勃活力,展现山区日新月异的发展面貌,这些都凝聚着作家对希望和光明的自觉追求。(每点3分)
任务2 鉴赏散文的形象
知识萃取
散文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事物形象两种。高考对散文中形象的考查,一般有三个方面:①概括形象的特
点;②鉴赏刻画形象的手法;③评价形象塑造的意义。
1.人物形象
鉴赏人物形象,考生应该通过分析作品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了解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以及作者创造这一形
象的作用,进而理解人物形象对作品主旨的表达起到的作用。
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时,注意从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多个角度把握其精神风貌和性格特
征,从而去赏析人物的形象美和精神美。
解答题目时,要根据题目引导语的要求或暗示,到原文中去理清思路和作者的意图,体会散文的思想境界和
情感,再经过分析达到理性的判断。
2.事物形象
散文中的物象,往往表现了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主观思想感情,是客观物象和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主观思想
感情相融合所构成的新的形象。
鉴赏事物形象,主要有两个考点:①物象的特点及象征意义或物象包含的情感;②物象在文中尤其在艺术构
思中的作用。
解答题目时,关键是要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提炼出物象的内在品质,这是我们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8分)
扁担那头的父亲
卞毓方
人说“有其父,必有其子”,那么,父亲身高一米八,我该长到一米八五,甚至一米九,才对得起达尔文的进化论。遗憾啊遗憾,我最终只蹿到一米七三,其余二兄一弟,还不如我,两个姐姐,更甭提了。
我为什么不能青出于蓝?家人一致认为,首先是先天不足。母亲大人生得过于玲珑,也就一米五出头,正应了俗谚“爹矬矬一个,娘矬矬一窝”,我长到一米七三已属侥幸。其次是后天营养匮乏。正在高速成长的当口儿,碰上了三年困难时期,果腹都成了头等难题,还长什么长。
父亲有顶礼帽,深灰色,冠高而圆,顶部呈凹陷的三角形,底部系以黑色缎带,帽檐宽大而略微翘起。听母亲讲是早先闯荡上海时置办的,上海人讲究“行头”,出客必须穿戴入时。我懂事后,偶见父亲戴过一次,是去兴化出席二哥婚礼时。其余日子,礼帽一直放在纸盒里,搁在竹棚上。说不清从哪一天起,我萌生了一个大胆的宏愿:将来,这顶礼帽归我。
将来是什么时候?喏,就是等我长得和父亲一样高时。小学期间,我曾无数次偷着试戴,那礼帽拿在手里,温如玉,软如绒,阔绰而又帅气。唉唉,可惜帽冠太大,我的脑瓜又太小,往头上一套,帽檐一直滑溜到眼睛,禁不住想起成语“沐猴而冠”。没关系,我还小,有的是长高长壮的机会。
到了高三,悲哉,我的身高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定格,再次试戴,仍然嫌大,散场敲锣——没戏了。从此只能仰望父亲高大的背影兴叹,那顶礼帽或许在竹棚上窃笑,是的,它属于魁梧,属于伟岸。
小时候,没人说我长得像父亲。除了身高不及,脸型也不像,父亲的脸明显偏长,我的近似于圆;父亲五官的线条是儒家的,外柔而内刚,我的线条却是粗糙的;脾性也不像,父亲诙谐、幽默,我则木讷、无趣。
夏日晚间,一帮小孩捉迷藏,夜深了也不归家。这时,各家大人就会出来找。找着了,还赖着不肯回,大人出手就打:“让你疯!让你疯!”父亲也会出来找我,他号准我的脉,料定我会往哪儿躲,一下子就逮个正着。见了面,老远扬起右手,作狠抽狠揍状。我晓得,那是唱戏的胡子——假生气,父亲的巴掌不会落下,吓唬而已。
父亲在家里,从来不发脾气;对外人,更是笑颜相对。四弟元气足,疯劲大,拳头硬,诨名“四乱子”,与小朋友玩耍,常常话不投机就“看家伙”。有的家长就找上门来,向我父亲告状。父亲总是千赔礼,万道歉,答应等“四乱子”回来,好生收拾收拾。四弟察知有人告状,蹑手蹑脚踅回,躲在屋角,等着挨训。然而父亲故作视而不见状,仿佛啥事也没有发生。
是出尔反尔、自食其言吗?非也。“行要好伴,住要好邻”“恼个邻居瞎只眼”是他的口头禅。事后见了那曾被四弟欺负的小朋友,他总会好言抚慰。父亲对四弟的“劣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非放任自流,而是他晓得四弟只是顽童意气,骨子里还是个仁义的孩子。父亲有句挂在嘴边的话是“牛大自耕田”,因此,他认为一时过错无须责打,重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果然,四弟上学后,各方面表现皆优。
为人处世,父亲常讲,宰相肚里能撑船,小肚鸡肠成不了大事。他跟我讲过两个故事,特别强调,是祖上传下来的。
其一,“秦穆饮盗马”。秦穆公丢了几匹马,官员发现马被三百多个农夫杀了分吃后,欲抓农夫治罪。秦穆公不愿因几匹马而伤害百姓,且担心百姓食马肉伤身,让他们喝了酒,放他们回家。后来秦穆公在战场上因重伤被围,那三百多个农夫赶了来,舍命将秦穆公救出。
其二,“楚客报绝缨”。楚庄王大宴群臣时,有人趁乱酒后失礼,拽了楚庄王的爱妃许姬的衣袖。许姬扯断对方的帽缨,以此为证,请求楚庄王查处。楚庄王认为情有可原,下令在座者都把帽缨摘下来,尽情欢饮,失礼之人得以逃过一劫。七年后,楚庄王陷入绝境之时,当年那个非礼许姬的楚军副将冲入重围,救出了楚庄王。
这两个故事,令我想到祖父的待人接物,原来这是“家学”。
竹棚上,在礼帽盒的旁边,还搁着一根扁担。这也是文物级的古董,串联着父亲前半生的许多故事。这扁担是曾祖父留下的,祖父用过。父亲说,他去上海打工,在码头上装货卸货,用的也是它。船与码头之间,搭着一尺宽的跳板,挑着担子走在上面,没经验的,腿会发抖,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河。经验从哪里来?练呀。巷子里放几条长板凳,连在一起,权当跳板,徒手走,挑着担子走,闭了眼睛走,练腿劲,练胆量。
后来,我去北京念大学,上学时因直言贾祸,陷入困境。我惶惑,写信给父亲,说不想念书了,干脆回家种田。父亲回信:“人都有七灾八难,捆起来经住打,牙打碎了往肚子里咽,挺一挺就过去了。大丈夫要能伸能屈,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天无绝人之路。”
“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这句话给了我力量。我后来遇到过更大的苦境、逆境,也都是凭了这种信念,咬牙度过。
晚岁览镜,发现我和父亲竟然有几分相像,而且是愈老愈挂相。当初为什么觉得不像呢?这是因为,那时我面对的是父亲的不惑之年或天命之秋,以我之稚嫩,去比照岁月的沧桑,当然是合不上辙的。如今我已迈入耄耋,五官逐渐向父亲趋同,基因相承,血浓于水,繁华落尽,露了本色。
偶尔玄想,岁月是一根长长的扁担,父亲在那头,我在这头。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选材意义
本文内容主要是讲述有关父亲的故事,表现了良好家庭、家教、家风对后代的影响,也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思念、感恩与牵挂之情,充分落实了新课标的立德树人任务。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B
A.“如玉”“如绒”体现礼帽的昂贵精致,戴上它会显得阔绰帅气,因此“我”迫切想得到这顶礼帽。
B.父亲寻到晚归的“我”后只扬起手作吓唬状,对犯错的四弟故意视而不见,这些都能看出父亲的教育智慧。
C.“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是父亲年轻时艰辛生活的真实再现,也激励“我”在困难惶惑时咬牙支撑。
D.小时候“我”的外貌与父亲并不相像,晚年却越长越像,是因为“我”的性格浸润了父亲的脾性、思想。
【解析】A项,强加因果。根据原文第三段中的“我萌生了一个大胆的宏愿:将来,这顶礼帽归我”,第四段中的“我曾无数次偷着试戴,那礼帽拿在手里,温如玉,软如绒,阔绰而又帅气”可知,在“我”试戴之前就已经迫切想要得到这顶礼帽,因此前后句之间没有因果关系。C项,“是父亲年轻时艰辛生活的真实再现”错误。父亲回信说“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并非他自己的真实经历。D项,“是因为‘我’的性格浸润了父亲的脾性、思想”错误。原文倒数第二段中说的是“那时我面对的是……基因相承,血浓于水,繁华落尽,露了本色”。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D
A.开头部分使用了精确的数字描述自己和父母的身高,流露出“我”对自己不如父亲魁梧、伟岸的遗憾之情。
B.“蹑手蹑脚踅回,躲在屋角,等着挨训”,用一连串的动词,细致生动地写出四弟被小朋友家长告状后惶恐不安的心理。
C.文章语言既诙谐风趣又庄重典雅。回忆儿时往事时,多用富有生活情趣的口语;写成年后的经历,多用简洁凝练的书面语。
D.文章结尾化用余光中《乡愁》中的诗句,将情感寄寓在寻常事物中,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出与父亲阴阳相隔的痛苦之情。
【解析】D项,“表达出与父亲阴阳相隔的痛苦之情”错误,应是表现了对父亲的思念、感恩之情。
3.[分析散文的结构思路·迁移教材必修上册第15课“学习提示”]文章题目为“扁担那头的父亲”,却从父亲的“礼帽”写起,这样安排有何用意?(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礼帽代表了父亲的气派与风度,在儿时作者的心中意味着成年;礼帽吸引着“我”,包含着“我”对父亲的仰慕和对成长的向往。②扁担是父辈努力打拼的见证,是家风传承的象征;老一辈人用扁担挑起生活的重担,扁担也指引着“我”,助“我”渡过难关。③从礼帽写到扁担,层层深入,由外到内呈现父亲在儿子心中的形象,使父亲形象更加鲜明,同时展现“我”追随父亲不断成长的过程。(每点2分)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赏析文章的构思布局。
第一步,把握题干要求。根据题干,可知本题实际上考查分析文章安排的用意。
第二步,确定答题思路。要先明确礼帽和扁担分别出现在哪里,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作者的用意何在。
第三步,结合文本分析。原文第四段“我”曾无数次偷着试戴礼帽和第五段中说“从此只能仰望父亲高大的背影兴叹,那顶礼帽或许在竹棚上窃笑,是的,它属于魁梧,属于伟岸”,由此可知,礼帽一直吸引着“我”,它代表成年,代表了父亲的气派与风度,包含着“我”对父亲的仰慕和对成长的向往。由倒数第五段对扁担的叙述,结合原文“‘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这句话给了我力量”可知,扁担是父辈努力打拼的见证,是家风传承的象征,老一辈人用扁担挑起生活的重担,扁担也帮助“我”摆脱困境。再结合最后两段可知,从礼帽写到扁担是为表达文章主题服务的,文意层层深入,由外到内呈现父亲在儿子心中的形象,使父亲形象更加鲜明,同时展现了“我”追随父亲不断成长的过程。
4.[鉴赏散文的形象·迁移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6课“学习提示”]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文中父亲是如何做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父亲慈爱宽容,不发脾气,不打骂孩子,家庭气氛温馨和睦。②父亲以身作则,注意言传身教。他讲故事教导“我”要宽容;对人笑颜相对,对曾经与四弟发生矛盾的小朋友好言抚慰;当“我”遇到困难时,父亲写信鼓励“我”咬紧牙关,给“我”力量。③父亲重视家风传承。家中保留着曾祖父用过的扁担,它见证过父辈的成长与坚持,父亲又用“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鼓励“我”像父辈一样不怕困难。(每点2分)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分析人物的形象特征。
第一步,把握题干要求。题干要求分析父亲是如何注重“家庭”“家教”“家风”的,答题时需要从这三方面分别分析父亲的形象。
第二步,确定答题思路。解答本题,要先从原文中找到描写父亲言行的内容,然后对其进行归纳概括即可。
第三步,结合文本分析。根据原文中的“父亲在家里,从来不发脾气”“有的家长就找上门来,向我父亲告状……然而父亲故作视而不见状,仿佛啥事也没有发生”可知,父亲性格上慈爱宽容,不发脾气,不打骂孩子,家庭气氛温馨和睦。根据原文中的“对外人,更是笑颜相对”,以及父亲给“我”讲关于宽容的故事、“我”陷入困境时父亲写信给予鼓励可知,父亲在教育方面以身作则,注重言传身教。另外,根据父亲常讲为人处世的道理以及倒数第四段中父亲回信的内容“大丈夫要能伸能屈,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天无绝人之路”可知,父亲重视家风传承,在家中保留着曾祖父用过的扁担,又用“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鼓励“我”像父辈一样不怕困难。
任务3 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和丰富意蕴
知识萃取
(一)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
1.命题重点
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是高考的一个重要命题方向。散文的类型不同,鉴赏的对象也不同。可以是一、两个句
子或者一个语段,也可以是一组语段。这些句、段可以是描写性的,也可以是叙述性的,也可以是议论性的。
2.解题难点
解答本任务的题目,有两点常见问题:①没有明确的思考方向,答题随意;②赏析角度不全面,答题要点不全。
3.解题方法
(二)鉴赏散文的丰富意蕴
意蕴就是文学作品里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如作品中渗透的情感,表现出来的风骨、精神或取向等。作品的
主题思想是构成意蕴的主要方面。散文的丰富意蕴具体有句子意蕴、标题意蕴、主旨意蕴、意象意蕴、思想意蕴、
情感意蕴等。
1.意蕴探究
探究散文的丰富意蕴,有以下两种思考角度:
表层意 蕴 文中的人、事、物、景等所蕴含的不同意义以及所体现出的作者的情感倾向。 深层意 蕴 民族心理 ①精忠报国;②崇尚自然;③中庸,稳重;④追求大一统;⑤安土重迁,叶
落归根;⑥爱好和平,厌恶战争;等等。
人文精神 ①人的意义和价值、社会责任、个人尊严、人生理想等;②对人性、生命、
弱势群体等的关怀,对苦难的悲悯情怀等。
学科认知 哲学道理(哲理)、美学文学原理、文化历史规律等。
2.解题方法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6分)
战斗的心曲
曾 克
我永远有一个梦。这梦,交给我一个美丽的、高远的希望。追求着梦的希望,我这年轻的灵魂是永远的活泼,健进。太阳在看着我。那跳跃的金色光波给我以贪婪的、深切的、热望的欢笑。呵,我的燃烧着的心呀,它开始震跳了。它终于奏起那有力的、求生的、战斗的心曲了:
战斗呵,
向着自己的那美丽的梦,
向着祖国的那新生的明天!
两年前,在一个伟大的夏天,久久被压抑被迫害的祖国,它起始翻身了。它抖尽了耻辱,挣脱了镣铐,带着觉醒的愤怒,它暴跳起来了。从此,祖国千百万的大众是失去了温顺,大家在怒吼着,进取着,用行动结成一支巨大的铁流。流血,搏斗,大家在向侵略者去讨还那属于祖国的土地,祖国的自由……
一个新的战斗的生活属于我了,而我这年轻的生命也永远属于祖国了。在丰饶的平原上,我把自己交给千百万战士所集结的、广大的、新的友情。希望在流血的、战斗的日子里,能像钢铁一般坚实起来。睡在积雪的山谷里,嚼着数天也很难得到的、烤焦了的死骡马的肉,喝着黄河里混浊的泥水,我们背着破烂的风衣卷,一天一百多里地在攀登着泥滑的崎岖的山路。但没有一个人发出过怨言,反而,在受难中,友情更热挚起来。我们忍受着痛苦,我们在争取祖国的明天。
在垣曲,我们为突出敌火的包围,苦战了一天一夜,一匹战马救了我。我躲在它的肚子下避过了敌人的密集的枪弹。但是,同伴在那一次的奔走中,他的右腿上却受了一点轻伤。没有医药,撑着拐杖,他每天跟在大队的后面,固执地拒绝了同志的扶抬。谁想到他的伤是一天天地扩大了,发烂,流脓,不能再行走了,而且他的身子是在发着高热。
于是,在一个初春的落雪的早晨,我们怀着深痛的心,离开了队伍,离开了那友情的、战斗的行列。同伴病倒在小旅店里,患难中是更需要友情的。于是,我决定一个人到开封去弄点钱来替他诊治。
深夜,我大着胆子跳上特快车,担心着会遭受着查票员的侮辱。想想,在我身边,并没有预备着足够补票的钱,找到一个位置,我先坐下来,实在感觉疲倦了。
终于,一阵嘈杂的声音,从车厢的前端传来了,不一会工夫,在我面前闪着电光,严厉的声音向着我:
——票!
我颤抖了一下,马上镇静地说:
——对不起,我没有票。我是刚从前方回来的,这儿有一张护照。
——什么前方回来的,护照也不行,这是特别快车,要补票。钉子一样回答着我,好几只眼睛在看着我。
我没有再讲什么,把护照放到军服袋里,等待着他们对我的处置。这时,坐在我对面的,是一个四十多岁的矮胖的商人模样的人,他用着关怀的眼睛,从事情的开始就看着我,最后,他却向我怯怯地问:
——呵,姑娘,你是要到开封去的吗?
我点点头。于是,一张钞票从他的衣袋里掏出来。这样,我便得到一张车票。
——谢谢呵,先生!
——不要客气,我知道你们在前方的人很苦。
这陌生人温慰地笑着说。然后,他却向我不停地询问着前方的一切战斗情形。每当我讲述着一个流血、牺牲、艰苦、受难的故事,他是感动地听着。
这陌生人还是一个健谈的理论家。他就政治上和国际上的问题,对我发表了许多正确的见解。他确信抗战最后的胜利。他热望着新中国的诞生。他一晚上没有睡觉。有时疲倦地把眼睛闭了闭,但很快便睁开了。
当火车快要走进开封车站的时候,他却像被一件什么事情苦恼着的样子,有如一个长者对待自己的孩子似的,便用一种关怀的声调向我问:
——你到开封一定能够找到朋友吗?生活有没有办法?
这确实是一个纠缠的而使我感到茫然的问题呀!一年来隔绝了音信的亲友,又知道谁还停留在这古城中呢?但,对于这个陌生的朋友,我却不能不用爽然的话回答他:
——我想总会有办法的。
下车了。我们分了手。我踏出了月台向城里走。但,突然,这陌生人却悄声从我身后赶来了,他轻轻地在招呼我:
——姑娘,请你站一下,我有点事……
我停下了脚步,心中被一种突来的惊疑吓住了。
——这里有几块钱,请你带去用吧!只是太微薄了。
是带着胆怯的语声,没有等我回答,他又接着说:
——我知道你需要钱,不过,在车上,为免去别人误会,我不便给你,你带去吧。
说着,他将钱放在我的手里,就想走。我感激地说:
——先生,谢谢你。请你留个名字给我做纪念吧!真对不起,我连先生的姓名都忘记问了。
他微笑着说:
——用不着,用不着,我们是走一条路,做着同样的工作,这用不着感谢,这是我的责任。在抗战胜利的时候,我们会再见的。
他头也不回地走了,夜风吹起他的黑色的长袍,矮胖的身子是消失在夜色中了。
月台静寂着。古城沉睡着。但,这深挚的陌生人的友情呵,却在我的记忆里留下一个难以忘却的影子。
两个月以后,我们又重驾起希望的翼翅,奔向战斗的生命群了。
一九三九年八月
(有删改)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叙写“我”在抗战前方的浴血奋战,以及为诊治战友到后方寻钱的难忘经历,表现了当时的年轻人有着炽热的爱国热情和坚定的必胜信念,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勇于为国担当,敢于为国献身。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A.文章以“我这年轻的生命也永远属于祖国了”这样掷地有声的表述,将“我”的命运与祖国命运联系起来,体现当时年轻人的使命与担当。
B.文章描写战士们“睡在积雪的山谷里”“嚼着烤焦了的死骡马的肉”“喝着黄河里混浊的泥水”,集中展现了当时敌后抗战环境的艰难。
C.为了救治受伤生病的同伴,“我”只身前往开封,在火车上因为买不起车票而遭到了查票员严厉的训斥,心中顿时充满愤怒与羞辱之感。
D.身着黑色长袍的陌生人先是给“我”补了车票,后又在下车时悄声赶来送给“我”几块钱,可见他是一个善良但又有些胆怯和懦弱的人。
【解析】B项,“敌后抗战环境的艰难”错误,由“他却向我不停地询问着前方的一切战斗情形”可知,应该是“抗战前线环境的艰难”。C项,“心中顿时充满愤怒与羞辱之感”错误,由“我没有再讲什么,把护照放到军服袋里,等待着他们对我的处置”可知,选项表述与文意不符。D项,“胆怯和懦弱”错误,由原文“我知道你需要钱,不过,在车上,为免去别人误会,我不便给你,你带去吧”可知,他只是避免被“误会”,并非真的“胆怯和懦弱”。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D
A.祖国“抖尽了耻辱,挣脱了镣铐,带着觉醒的愤怒”等语句,运用比拟手法生动地写出中国觉醒后坚定的反抗意志,笔端饱含强烈的情感。
B.本文先写“我”在前方的浴血奋战,再写“我”在后方的难忘经历,前后不同境遇之间相互映照,表现了“我”的见闻认识与心绪波澜。
C.本文善于借助细节来塑造人物形象,如“关怀的眼睛”“温慰地笑”等神态将一位心地善良的陌生人刻画出来,给读者以朴实温暖的印象。
D.本文以时间为叙述线索,从“伟大的夏天”到“落雪的初春”,借助季节的变化,象征抗战向着有利的形势发展,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解析】D项,“象征抗战向着有利的形势发展”错误,过度解读。文章结尾“两个月以后,我们又重驾起希望的翼翅,奔向战斗的生命群了”,可见战斗远远没有结束的意思。
3.[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迁移教材必修下册第六单元“单元学习任务”《叙事要引人入胜》]作品后半部分是怎样叙述陌生人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让事件显得真实可信,富有现场感;②以“补票”为话题,引出商人模样的陌生人,巧妙自然,推动情节发展;③多用对话的形式,通过两人的对谈交流,使得叙事更加集中明晰。(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
第一步,把握题干要求。陌生人故事指陌生人给“我”补了车票,又向“我”询问前方的战斗情形等,最后在下车时悄声赶来送给“我”几块钱。
第二步,确定答题角度。可从叙述视角、叙事技巧等角度思考,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第三步,结合文本分析。从叙述视角看,给“我”补车票、送给“我”几块钱,都是从“我”的视角来叙述的,这样以第一人称叙事,能够写出“我”的心理感受,使故事显得更真实。从故事情节发展看,由原文“对不起,我没有票”“这时,坐在我对面的,是一个四十多岁的矮胖的商人模样的人……一张钞票从他的衣袋里掏出来。这样,我便得到一张车票”可知,作品以“补票”为话题引出故事,使得人物出现巧妙自然,也为下文他给“我”送钱做了铺垫。从叙述语言看,多采用对话形式,使得故事情节更加集中简练。
知识拓展
有关“叙述”的技巧
1.叙述方式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
2.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给人真实感,令人信服,便于直抒胸臆)
第二人称(便于交流感情,给人以亲切感,便于强烈呼告)
第三人称(视野开阔,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便于客观描述)
3.叙述视角
全知视角(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叙述自由,能洞察一切,即叙述者所知大于作品中人物所知)
有限视角(一般以第一人称为主。使叙述显得真实贴切,拉近与读者距离,便于抒情议论,受限制于所见、所闻、所感)
4.叙述安排上的技巧
人物对话、心理活动、回忆、回忆与现实交织、叙述与写景结合、时空集中
4.[鉴赏散文的丰富意蕴·迁移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单元导语”]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标题“战斗的心曲”内涵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年轻的“我”以活泼、奋进的精神,投入反抗侵略的战斗,对祖国浴血重生的未来充满希望。②与战友并肩作战、不畏艰难,在残酷战争中建立热挚友谊的欣喜。③对“走一条路,做着同样工作”的陌生人真诚帮助的感动,对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每点2分)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鉴赏散文的丰富意蕴。
第一步,把握题干要求。“战斗的心曲”指战斗的心绪情感。
第二步,确定答题思路。结合文中所写“我”之所感、所见、所做,分析“我”有哪些丰富的心绪情感。
第三步,结合文本分析。抓住体现情感的关键词句,分析标题的具体内涵。文章开头写“我永远有一个梦……战斗呵,向着自己的那美丽的梦,向着祖国的那新生的明天”,据此得到答案①。文章前半部分主要写“我”与战友并肩作战,“在丰饶的平原上,我把自己交给千百万战士所集结的、广大的、新的友情……在受难中,友情更热挚起来”“同伴病倒在小旅店里,患难中是更需要友情的。于是,我决定一个人到开封去弄点钱来替他诊治”,据此得到答案②。文章后半部分主要写“我”得到一个陌生人的帮助,他不仅帮“我”买票,还给“我”送钱,并且告诉“我”“我们是走一条路,做着同样的工作,这用不着感谢,这是我的责任。在抗战胜利的时候,我们会再见的”,据此可得到答案③。
任务4 探究散文中的其他问题
知识萃取
散文探究类题目考查较为广泛,相对于小说而言,具有更强的自主探究性。这些探究看似自由,实际上仍旧
受很多要素限制。
1.命题原则及特点
(1)设题有规律:一般在文章的重点、疑难等关键处设题。如文中的议论、抒情段。
(2)设题讲根据:一般依据文本探讨研究,而不是随心所欲,任意发挥。
(3)思考有层次: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或角度作思考,一般文本中少有直接答案。
(4)答案有限制:不会像读后感那样可以百花齐放,总会给出一个相对统一的参考答案。
2.常见命题角度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从思想内容与艺术表
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
(2)探究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角度进行分析。
(3)个性化解读。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
看法。亮观点(总)—扣文本(分)—联实际(分)—下结论(总)。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6分)
莫格德哇行记
阿 来
在黄河源盘桓了一周多时间。该离开了。送行的人强烈建议再花半天时间去看一个地方:莫格德哇。并叫陪同我的当地乡土志专家华尔丹继续当导游。华尔丹兴奋地说那地方确实值得一去。
一开始出发,汽车摇晃着碾过一个个雨后映着天光的明亮水洼。天在快速转晴,灰度不同的雨云在天际线上迅疾奔走,并被东升的太阳镶上耀眼的金边。鹰敛翅停在傍路的电线杆顶,在后视镜里越来越远,夏牧场稀疏的帐篷顶上飘着淡蓝的炊烟,牦牛抬头张望。
路蜿蜒向前,一边是浑圆的山丘,一边是低洼的沼泽。视野里山峦起伏,映着天光的溪流在宽谷中随意蜿蜒。远远看见了一片黄色花,亮丽照眼,在低处的沼泽中央。在松软多水的沼泽中行走一阵,想着就是这些水潴积汇流,最终形成从西向东奔腾着贯穿中国的大河,心中不禁生出些激荡的情绪。元朝皇帝曾派专人勘察河源,其报告称“水沮如散涣,方可七八十里”“且泥淖溺,不胜人迹”。现在的我们,手提相机行走在这河源区的沼泽之中,脚踩过这么柔软的草与泥与水,真的是地阔天低,思接万里。
太阳突破了云层的遮蔽,瞬息之间,所有水洼都在闪烁,映射耀眼的阳光。不只是水,所有的青草也都在闪闪发光。光吸引人去草原的更深处。抬起脚,刚踩倒的嵩草韧劲十足,迅速挺起了腰身。踏陷的地面也立即回弹,迅速抹平了我刚踩出的脚迹。云雀起起落落,对着闯入者聒噪不已。走出这片沼泽时,我回身向鸟微笑,向花微笑。
继续上路,山谷变深,山脉耸起,在高处裸露出赭红色的岩石,纹理或竖或斜,却层次分明。在一个山口停车瞭望时,我伸手触摸这些岩石。这些岩石是已经成为碎屑的岩石重新压实而成,曾经的岩层破碎,沉在多少千万年前的水底,重新凝结,所以里面有螺、蚌和其他水生物的化石。这些岩石来自远古的水底,伴随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渐渐隆起,在海拔四千到五千米的地方,裸露在了蓝色的天空下面。
车下到另一道宽谷中,华尔丹指着前方一座三角形的、高出谷地两百多米的孤山,对我说:莫格德哇。离开公路,在草滩上,摇摇晃晃的,车行到那座山前用了十多分钟。孤山背后,隔着河谷,错落着岩石裸露的赭红山脉。现在,一道蜿蜒的水流在我们的右边,左边是这一带最大片的平地。不像是自然形成,似乎是人工平整过的,足有几平方公里的地面。围绕着这块平地,有很长的残墙痕迹隐约凸起。这道长墙围出了什么 一座曾经的城池 长墙范围内却不见任何建筑的痕迹。里面什么都没有,只有比其他自然草滩上更茂盛、更碧绿的青草。有些残墙根上,一丛丛叶片巨大的大黄挺着一人高半人高的粗壮花茎,高擎着有数千朵蓼科植物特有的密集小花的塔状花序。此时已经是七月中旬了,被风摇动时,细小的籽实就密集地向着地面坠落。
走到孤山脚前,面前立着一块高大的碑。碑前的浅草地上,委陵菜开着五个花瓣的黄花,间或还有一两株有着头盔状花瓣的开蓝色花的露蕊乌头。碑上面用藏汉两种文字写着这地方的名字:莫格德哇。
至少在一千多年前,比唐代还早的以前,在这偏远荒寒之地,应该有过一座城,这座城是个中心,但是由哪个族群所建,史籍无载。那时,在当地,不同族群来来去去,兴起又湮灭,湮灭又兴起,因此,民间传说中也没有关于此地的遥远记忆。
乌云又迅疾地布满了天空,天阴欲雨。这是高原上最正常的气候现象。我不在意这倏忽而至的雨,我在意的是,莫格德哇,这个曾经的某个族群在一千多年前的中心,就留下这么片平地,和一道残墙。说是不止,还有墓葬群,就在面前这座孤山上。我当即就要上山。华尔丹说,不从这里上山,从后面。车又启行,摇摇晃晃在无路的草滩上绕行到山的背面。从山背后看上去,山形一变,不是正面看去的正三角的金字塔形了,而是一道分成若干台阶的斜升的山脊。两个大台阶,若干小台阶,一路升上山顶。
上到了第一个台阶。
没有看到古墓,只看到密集分布的一个又一个深坑,深坑里外,一块块红色砂岩石堆积裸露,坑壁坑底,也是累累乱石。这些深坑就是曾经的古墓,但早已被人盗掘一空了。山上,风很强劲,凌空有声。面前的墓葬却空空如也。一个深坑紧挨着一个深坑。除了偶尔见到一点破碎的陶片,连墓葬里曾经有过的木制棺椁的碎片都未留下一星半点。
在高海拔地带,不超过五千米高度,我向来不觉得呼吸困难,现在,海拔四千多米,我却感到喘不上气,有窒息之感。找一块平整点的岩石坐下,我伸手抚摸面前出自墓葬的石头。这些石头风化得很厉害,手指滑过时,能感觉到有棱角尖利的沙砾沾在了指尖。下意识用力,是想让尖利的沙砾扎破手指引起一点真切的痛感吗 但沙砾在我的指尖粉碎了。
世界无声,山峙水环。
(有删改)
文章主旨
本文写的是作者探访莫格德哇这个曾经的中心城市遗址的经历,并对探访的过程和遗址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叙述与描写,表达了对历史沧桑变化的喟叹和对历史文化遗迹不再的痛心。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
A.文章对刚出发探访莫格德哇时的夏牧场的景色进行了描绘,呈现出和谐静谧的氛围特点,富有清新自然的气息。
B.文章第三段描写了别样的河源区景色,作者行走在河源区的沼泽之中,产生了地阔天低、思接万里的激荡情绪。
C.作者触摸山上赭红色的岩石时产生了无限感慨,主要是因为这些岩石色彩鲜明、纹路多样而清晰,富有生命力。
D.作者根据似乎是人工平整过的平地及其周围的残墙痕迹、山上被盗空的墓葬群等,推测莫格德哇曾是某个族群中心。
【解析】C项,“主要是因为这些岩石色彩鲜明、纹路多样而清晰,富有生命力”错误,根据文中的“曾经的岩层破碎……裸露在了蓝色的天空下面”和“手指滑过时……但沙砾在我的指尖粉碎了”,可知作者触摸岩石时产生了无限感慨是因为他感受到了岩石所代表的自然与历史的深沉与沧桑。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A.文章以作者的心理变化为线索行文,叙述了探访莫格德哇的经过,描绘了一路上所看到的景色,并抒发了自己的感受。
B.文章引用“元朝皇帝曾派专人勘察河源”的史料,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历史厚重感,又彰显了作者的文化底蕴。
C.文章对莫格德哇碑周围的景物进行了描绘,盛开的花朵与莫格德哇遗址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尽显历史沧桑之感。
D.文章结尾的“世界无声,山峙水环”简洁凝练,又极有意蕴,既写出了当时的环境,又将作者的沉思状态融于其中。
【解析】A项,“文章以作者的心理变化为线索行文”错误,根据文章中的“一开始出发”“路蜿蜒向前”“继续上路”“车下到另一道宽谷中”“走到孤山脚前”等内容,可知文章是以时空变化为线索行文的,而不是以“作者的心理变化为线索”行文。
3.文中叙写了大量作者对莫格德哇相关历史的联想,请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分析作品重要内容的作用。
第一步,明确答题方向。解答此类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作用的试题,可从结构、内容、表达效果、主题等角度进行具体分析。
第二步,结合文本分析。首先,文中叙写大量作者对莫格德哇相关历史的联想的内容在文章后半部分。从结构上看,这样写与文章开头大家强烈建议去莫格德哇的内容相互照应;从内容和表达效果上看,文章关于莫格德哇历史的猜想使得文章内容更加丰富,作者的叙述穿越古今,使得文章产生波澜,表达也更为生动,这样写也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从主题上看,该部分内容增强了莫格德哇的神秘色彩,强化了其历史地位,同时也能引发读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第三步,组织语言作答。根据以上分析分点作答。
①与开头“送行的人强烈建议”和“华尔丹兴奋地说那地方确实值得一去”相互照应。②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既使文章的叙述产生波澜,表达更为生动,又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增强莫格德哇的神秘色彩,强化其历史地位,引发读者的历史思考,彰显了文章主旨。(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4.[探究散文中的其他问题·迁移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单元导语”]文中说“现在,海拔四千多米,我却感到喘不上气,有窒息之感”,请结合文本探究“我”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意蕴。
第一步,确定语句位置。题干已经点明要求探究“我”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而这句话位于文章结尾。
第二步,明确答题方向。解答本题,需要找到前文中“我”抒发情感的相关语句,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第三步,结合文本分析。根据文中的“至少在一千多年前,比唐代还早的以前……史籍无载……民间传说中也没有关于此地的遥远记忆”,可分析得出第①点;根据文中的“我在意的是,莫格德哇,这个曾经的某个族群在一千多年前的中心,就留下这么片平地,和一道残墙”,可分析得出第②点;根据文中的“这些深坑就是曾经的古墓,但早已被人盗掘一空了……面前的墓葬却空空如也……除了偶尔见到一点破碎的陶片”,可分析得出第③点。
①莫格德哇作为曾经某个族群的中心,既无史籍记载,也没有民间传说提到,这使“我”产生巨大的历史喟叹。②莫格德哇这个曾经某个族群的中心,只留下这么片平地和一道残墙,不由得令人感叹与惋惜。③莫格德哇曾经的古墓也早已被人盗掘一空,只能偶尔见到一点破碎的陶片,这令“我”感到无比痛心与遗憾。(每点2分)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