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专题九 整本书阅读
2025年高考专题复习
清单1 《乡土中国》
一、核心概念
1.熟人社会:因见证了每个人的生长过程从而使人和人、人和物形成了最为熟悉的社会关系的村落式社会形态。
2.面对面的社群:指天天见面、生活上互相合作的熟人社群。它是由于人们终日面对面相处而形成直接交流会
意、有时甚至不用语言这一媒介的社区形态。乡土社会就是一个面对面的社群。
3.地缘社会: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所结成的地方社群,成员之间的联系是纯粹的地缘联系。地缘属于可以“当场
清算”“不必讲人情”的关系,是契约社会的基础,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
4.差序格局:乡土社会里的人际关系是以个人为中心、依据私人关系向外不断延伸而形成的、可以自由伸缩变
化的、具有差等次序的关系圈,这种社会格局就是差序格局。
5.团体格局:团体由若干人组成,界限明确,层次清晰,内部成员地位平等,且相互独立,由若干此类团体构
成的现代社会格局,即为团体格局。
基础知识清单
6.无讼:乡土社会不主张通过诉讼来解决纠纷,而是依循传统的礼治秩序进行调解,是一种教育过程,维持礼
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非折狱。在无讼社会中,村民们认为打官司意味着外在的教化不够,内在的修身克
己没有做好,是可羞之事。
7.横暴权力:发生在阶级斗争里的以自己的意志驱使被支配者而带有压迫性质的权力。
8.同意权力:社会分工使每个人都需遵守大家同意分配的工作,且各人都有维持各人工作的义务,并赋有相互
监督的权力。故而在社会契约的基础上共同授权产生了同意权力。
9.无为政治:乡土社会因不具备横暴权力所追求的经济效益、也不具有同意权力所要求的分工体系而形成的微
弱和松弛的“统治”形态。
二、整体框架
三、章节提要
1.《乡土本色》:本篇是全书的总论,开篇即提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一论断。这“乡土
性”带有三方面的特点:其一,“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其二,不流动性;其三,熟人社会。
2.《文字下乡》:本篇与下一篇分析“熟人社会”的基本内涵。本篇阐述了传情达意的空间之隔,指出在熟人社
会中表情、动作和声音等都能很好地起到传情达意的作用,文字就未免有些多余。
3.《再论文字下乡》:本篇着眼于时间上的阻隔:一是个人的今昔之隔,二是社会的世代之隔。乡土社会的特
点是“不流动”,因此从时间格局来看,乡土社会也没有文字的需求。
4.《差序格局》:本篇讨论社会结构的格局。西洋社会是团体格局,乡土社会是差序格局。
5.《系维着私人的道德》:本篇完善了“差序格局”的含义:“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差序格局与团体
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团体格局中的道德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差序格局中的道德观念
的出发点是自己。乡土社会中的道德是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6.《家族》:本篇从结构上说明中西方“家”的区别。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社群是“小家族”,而西方是“家庭”。
前者的结构是单系的、纵向的(以父子传承为主轴)、长期的(生育任务完成后,还有其他任务)而又复杂的。
后者是横向的(以夫妇为主轴)、临时的(孩子成年后,生育的任务就已经完成,不具有其他的功能)和简单的。
7.《男女有别》: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看,感情的激动引起破坏和创造,感情的淡漠带来稳定。因此在追求稳
定的乡土社会中,两性关系这一可能造成破坏性的因素必须被遏制,因此有了“男女有别”——认定男女间不必求
同,不必了解彼此或寻求心理上的契洽。
8.《礼治秩序》:乡土社会没有“法”,却有“礼治”。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它正是与乡土社会的“差序格
局”相互配合适应的。现代社会变化过于迅速,“传统”不会代代适用,因此很快会被摒弃。
9.《无讼》:本篇论述乡土社会为什么追求“无讼”。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是对规矩的服膺,理想状态是
每个人自觉地认同和遵守规矩,内化为良心和习惯,不必有外在监督。在乡土社会中,最理想的维持秩序的手段
也是教化而非打官司。
10.《无为政治》:对权力的传统看法有两种:一种是建立在社会冲突之上的“横暴权力”,一种是建立在社会
合作之上的“同意权力”。由于乡土社会自身农业社会的社会性质和小农经济的经济特点,在历史的选择中形成了
“无为政治”的模式。
11.《长老统治》: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并不能完全解释中国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于是作者提出了第三种权
力——发生于社会继替的过程中的教化性的权力——长老权力。这种权力在人与人之间的体现就是注重长幼秩序。
在政治中,我们可以从儒家的政治思想中看到这种权力的痕迹。
12.《血缘和地缘》:本篇主要讲述乡土社会的关系特性。缺乏变动的社会会用生育产生的社会关系来规定个
人的社会地位,这样的社会就是血缘社会。地缘是“血缘的空间投影”。如果说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那么地缘
就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契约社会也就带来了权利与义务的意识,以及法律。因此,从血缘社会到地缘社会也是从
乡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社会性质的转变。
13.《名实的分离》:乡土社会被认为是不流动的社会,但是事实上不存在完全没有变化的社会。这一篇主要
讨论乡土社会在速率很慢的变动中所形成的变动方式,那就是名实的分离——表面上绝对承认长老统治下沿袭下
来的传统,实质上由社会变迁的需要改变其内容,用巧妙的注释适当地“歪曲”原意,这就造成了乡土社会中名与
实的分离。
14.《从欲望到需要》:在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化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变化,那就是“从欲望到需要”,
实际上也是从自由到计划、从感性到理性、从经验到科学的变化。
四、本书带来的思考
1.乡土社会是中华文明几千年历史的深厚根基,乡土本色是理解中国社会、变革当今社会不容忽视的前提。
2.对于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发挥了几千年效力之久的礼治秩序,如果不先对乡土社会的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进行
变革,单把法律和法庭推下乡,不但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法治秩序,还会对原有的礼治秩序造成破坏。
3.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农村的年轻人不断地进入城市务工,网络的发展让各种信息进入乡村,让乡土本
色不断弱化。但是中国几千年形成的乡村文化仍然留在乡村人的骨子里,并一代代传承。了解和尊重乡村民俗仍
是我们乡村治理中不可逾越的基本原则。
清单2 《红楼梦》
一、人物关系
二、情节主线
《红楼梦》设计了由两条主线贯串的网状结构:一条是以贾府为中心,叙述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败的过程;
一条是以贾宝玉、林黛玉与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为中心,叙述大观园中人物的命运。可从“家门败落”和“人物聚散”两
方面体会小说纵横交错的结构特点。
三、主要人物
1.贾宝玉
人物形象 结局
①出身于声势显赫的封建大家族,却是个封建阶级的叛逆者。表现为不爱 读书,不愿走科举考试的道路,反对“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等等。 #b# ②叛逆中有妥协倾向。对于父辈和贾母等人十分顺从,对于忠君和孝亲十 分重视,与年轻女子的交往讲究平等,同情、尊重女性,但有时还是会摆 出少爷姿态对待她们,其叛逆精神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他和林黛玉真心相爱,互为知己,但
在长辈的安排下,他被迫娶薛宝钗为
妻。终因无法忘怀精神上的伴侣林黛
玉,婚后不久,宝玉就出家当和尚去
了。
2.林黛玉
人物形象 结局
①林如海与贾敏的独女。因父母先后去世,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 府抚养。 #b# ②她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和宝玉同为世俗的叛逆者,从不劝宝玉走仕 宦道路,蔑视功名权贵。 #b# ③才华横溢,多愁善感,清高自尊。 林黛玉和宝玉有共同理想和志趣,真
心相爱,但这一爱情被现实残忍地扼
杀了,她泪尽而逝。
3.薛宝钗
人物形象 结局
①薛姨妈的女儿,家中世代为皇商。她容貌美丽,举止娴雅,是 正统淑女的典范;恪守妇道,是封建道德礼法的自觉恪守者。 #b# ②她沉静淡泊,温柔平和,宽厚随和,豁达大度,稳重大方,八 面玲珑,世事洞明,人情练达。 在贾母、王夫人等人的一手操办下,贾宝玉
被迫娶薛宝钗为妻。婚后不久宝玉即出家当
和尚去了。薛宝钗只好独守空闺,抱恨终
身。
4.王熙凤
人物形象 结局
①贾琏之妻,王夫人的内侄女。容貌俊美,性格泼辣;机智幽默,善于奉承;她精 明强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成为贾府的实际大管家。 #b# ②权诈机变,心狠手辣;贪财好利,嫉妒成性;弄权作势,两面三刀。 最后落得个“机关算尽太聪
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下
场。
人物形象 结局
①贾代善之妻,出嫁前为金陵世家史侯的小姐。她喜欢众孙女,溺爱孙子宝玉。 #b# ②一方面慈祥敦厚、诙谐风趣、胸怀豁达、老成持重;一方面精通人情世故,于世道人心深有体 悟。她以智慧与胆识在背后默默支撑着岌岌可危的贾府。 后以八十三
岁高龄去
世。
5.贾母
6.袭人
人物形象 结局
①宝玉的大丫鬟。她一开始服侍贾母,后服侍史湘云。因贾母恐宝玉之婢不中使,又把她给 了宝玉。她不时规劝宝玉要读书博取功名,王夫人把她升为“准姨娘”。 #b# ②对人和气,处事稳重,恪尽职守,是出了名的“贤人”。 宝玉出家后,她
嫁给戏子蒋玉
菡。
7.晴雯
人物形象 结局
①宝玉的丫鬟。她长得风流灵巧,口齿伶俐,针线 活尤好。 #b# ②以“勇”著称,曾为宝玉带病补雀金裘,为后面的 病死埋下伏笔。 王夫人在她病得“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的情况下,硬给撵
了出去。当天宝玉偷偷前去探望,晴雯深为感动,当夜,
悲惨地死去。
8.史湘云
人物形象 结局
①贾母的侄孙女。她从小父母双亡,由叔父史鼎抚养,而婶婶对她并不好,且不时 要做针线活至三更。她的身世与林黛玉有些相似,但她没有林黛玉的叛逆精神,且 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薛宝钗的影响。 #b# ②她心直口快,开朗豪爽,和宝玉是好朋友。 嫁于卫若兰,婚后不久,
丈夫得痨症而亡,史湘云
立志终身守寡。
9.贾探春
人物形象 结局
①贾政与赵姨娘所生,排行为贾府三小姐。她精明能干,有心机,能决断,连王夫人与凤姐都让她几 分,对处于婢妾地位的生母赵姨娘轻蔑厌恶。 #b# ②探春对贾府面临的大厦将倾的危局颇有感触,她想用“兴利除弊”的微小改革来挽救,但无济于 事。 远嫁他
乡。
四、人物判词欣赏
1.薛宝钗和林黛玉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赏析】 东汉乐羊子出门求学,中道而归,其妻以停下织机割断线为喻,劝其不要中断学业,以期求取功名。
“可叹停机德”指薛宝钗虽具有符合封建道德规范要求的妇德,但可惜徒劳无功。晋人谢道韫,聪明有才。某天大
雪,叔叔谢安问家里的孩子们:“白雪纷纷何所似 ”谢安哥哥的儿子谢朗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答:“未若
柳絮因风起。”谢安赞赏不已。“堪怜咏絮才”说林黛玉聪明有才华,但命运不好,值得同情。“玉带林中挂”,前三
字倒读谐“林黛玉”三字,暗示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牵挂。“金簪”寓“宝钗”,“雪”谐音“薛”,暗喻其结局冷落与凄苦。
2.王熙凤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赏析】 “凡”和繁体的“鸟”字合起来是繁体字里的“鳯(凤)”字,暗指王熙凤。“凡鸟偏从末世来”指凤姐是
一个能干的女强人,却生于末世。“一从二令三人木”可理解为丈夫贾琏对凤姐的态度变化。新婚后先“从”,对她百
依百顺;“二令”解为“冷”,指对她渐渐冷淡并开始对她发号施令;“三人木”以“拆字法”是指她最后被休弃的命运。
“哭向金陵事更哀”可理解为她被休后哭着回娘家的悲惨结局。
3.贾元春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赏析】 判词的意思是,元春在宫中生活了二十多年,对人世间的荣辱甘苦有了认识。从女史到凤藻宫尚书,
直至贤德妃,荣耀一时。三个妹妹迎春、探春、惜春都比不上元春的荣华富贵,在虎年和兔年相交之时,就要离
开这一切回到应去的地方了。这暗示了元春的死期。
4.贾迎春判词: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赏析】 贾迎春所嫁非人,被父亲许嫁孙绍祖,而孙绍祖是个纨绔子弟,对迎春百般羞辱和折磨。可怜这样
一位千金大小姐,在嫁过去一年后便被丈夫虐待致死。
5.贾探春判词: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赏析】 诗歌赞扬探春才智高超,对家族有着极大的责任感,对于日益衰败的贾府,想办法挽救,但她毕竟
是一个女子,对于家庭的衰落,无能为力。最后远嫁边疆,远离家人。
6.贾惜春判词: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赏析】 “三春景不长”是双关语,字面上指暮春好景不长,实指惜春的三个姐姐好景不长(两个早死,一个
远嫁)。第二句说惜春遁入空门。第三、四句是指惜春出家为尼,生活孤独。
7.史湘云判词:富贵又何为 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赏析】 一、二句说史湘云虽然生于富贵之家,但自幼父母双亡,没有享受到家庭的温暖;三、四句以写景
暗示史湘云婚后好景不长,转眼间夫妻离散。
8.妙玉判词: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赏析】 前两句说妙玉皈依佛门,想要保持洁净,结果事与愿违。后两句指妙玉被贼人掳走,如同一块精美
的玉,陷落在污浊的泥垢之中。
五、《红楼梦》的主题
1.爱情主题说:《红楼梦》的主题是爱情悲剧,或宝黛爱情悲剧。
2.叛逆者与卫道者斗争说:描写封建阶级的叛逆者与封建卫道者的斗争。
3.封建家族衰亡史说: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衰亡史。
4.批判封建社会说:这是当今接受最为广泛的一种说法。《红楼梦》以贾府的盛衰演变为主线,以爱情为核心,
联系广阔的社会背景,广泛描写了封建末世的社会生活。通过对封建统治阶级腐朽、糜烂的生活的揭露,通过对
封建社会种种黑暗现实的批判,通过对贵族青年男女的悲剧爱情的描写,对中国末期封建社会进行了总体解剖,
揭示出其必然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