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第2课《一寸山河一寸血--正面战场的抗战》【教学设计】-【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第2课《一寸山河一寸血--正面战场的抗战》【教学设计】-【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5.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04 14:12: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8—22课)
1.2022年课标要求
〖导论〗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从此开始。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战场也是世界 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终于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完全胜利。
〖内容要求〗“1.5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通过了解九一八事变、东北抗联、一二 九运动、西安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等史事,认识日本侵华的罪行,认识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战的艰苦历程,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知道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孕育的抗战精神,认识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历史意义;通过了解中共七大,认识确立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重大意义。
2.2022年课标解读
⑴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知道重大史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⑵知道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了解西安事变重要历史意义。知道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及南京大屠杀史实及历史意义,树立牢记历史、勿忘国耻的民族观念。知道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等基本史实,体会抗日将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抗日精神。知道平型关大捷和百团大战的基本情况,了解抗日民族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情况,知道正面战场和敌后战争的配合对抗战的重要意义,认识中国军民抵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的优良传统。
①准确识记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时空观念)
②通过史料分析,归纳国共合作、井冈山道路的创建、遵义会议及长征在中国革命的重要地位,说明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革命探索中逐渐走向成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③通过共产党革命方针政策的转变,理解共产党始终立足国情,坚持实事求是。(唯物史观)
④通过感悟仁人志士英勇斗争的精神,坚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家国情怀)
本单元教材共五课。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的教学:本课为抗日战争的开篇之课,它对于促进民族觉醒、推动民族团结、激发民族抗争都有着重要作用。九一八事变,日本在东北的暴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抗争,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中国开始了十四年抗日;华北危急,一二·九学生运动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高潮促进了民族觉醒,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在社会各界爱国人士的共同努力下,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助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的教学:本课分为四个子目: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七七事变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起点,也进一步影响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而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南京大屠杀则是中华民族永远无法痊愈的民族伤痛。因此,本课在本单元乃至整本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的教学:本课主要内容有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和第三次长沙会战等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日史实。抗日战争中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重要会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对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都有着重大意义。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的教学:本课主要包含了平型关大捷、毛泽东《论持久战》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百团大战。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在中华大地上肆意践踏,祖国山川为之变色。在这场血与火交融的战争中,敌后战场的中国军民为保家卫国而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抗击日本侵略者。
《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的教学:本课《抗日战争的胜利》在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具有重要的教材地位,本课承接了本单元中前四课的内容,全民族坚持抗战是前面四课中国人民奋起反抗的一个总结,中国七大则是在胜利前夜为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作的准备,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则是整个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结果。同时,本课还是下一个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开端,抗战胜利后,针对出现的两种不同的建国方针,又开启了人民解放战争的新阶段。
⑶能结合语文、地理、音乐等课程的学习,通过阅读近代的文献材料、图像材料,观察实物材料,查阅地图,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通过探究与讨论,强化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1、本单元教材主要内容:
本单元由五节正课组成。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挑起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在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危急时刻,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救亡的旗帜,担当起反对民族敌人的历史重任,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同各方面一起努力,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全民族抗战由此开始。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在正面战场,中国军队组织多次战役,抵抗日军侵略。在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展开人民游击战争。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协同作战,都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在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下,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经过14年抗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2、单元大概念架构
1).政治:日本侵略加剧,国共两党合作领导全民族抗战,最终取得了近代以来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
2).经济:长期的战乱和日本侵略,使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3).思想:毛泽东思想逐步走向成熟,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4).中外联系:经济大危机波及日本,日本为转嫁危机,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组成部分。
5)、专题线索:
一条主线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次会议 中共七大。
两大战场 国民党正面战场、共产党敌后战场。
两个阶段 局部抗战和全面抗战。
三次胜利 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五次事变 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皖南事变。
3、整体教学流程透视
(1)课堂导入环节以科学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启发性原则,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采用设疑、悬念导入法、直观导入法、开门见山法、直接破题法、温故知新等方法导学激趣。
(2)导入新课后,出示学习目标,学科核心素养,明确学习的重难点和要求,明晰地让学生知道通过本节学习应该掌握哪些知识点,形成何种能力,从而进入自主学习环节。
(3)自主学习,让学生整体感知教材,对基本史实有一定了解,再对重难点进行精细预习,标画重点内容。
(4)小组合作,问题探究要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展开,教师要把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去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可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5)当堂检测,着重在于以各种形式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通过口答、自背、做题等方式完成。根据课堂情况,灵活掌控教学环节,每节课至少留出3至5分钟进行测验训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做到堂堂清,不欠账。
4、本单元教材体例
(1)设计导语激发兴趣,引出重点;
(2)设计插图增强感染力;
(3)设计正文宋体内容明确基本知识;
(4)设计正文楷体内容补充说明;
(5)设计相关史事教会学生提炼有效信息;
(6)设计“问题思考”栏目,引起探究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7)设计“材料研读”培养学生研读材料的能力,活学活用;
(8)设计“课后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9)设计“知识拓展”,扩大学生知识面。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知道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发生的基本概况及重要历史意义。
2.通过阅读教材,知道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及南京大屠杀重要史实及历史意义。
3.通过阅读教材,知道正面战争的抗日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不怕牺牲的精神。
4.通过阅读教材,知道平型关大捷和百团大战基本情况,了解抗日根据地建立和发展情况,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配合对抗战的重要历史意义。
5.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日本对华政策调整和汪精卫叛变及皖南事变的基本史实,掌握中共七大召开的时间、内容和意义,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6.尝试阅读古代的文献材料、图像材料,观察实物材料,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尝试运用可靠的、典型的史料对历史问题进行论证,有根据地说明自己对历史问题的看法。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七七事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中共七大和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及当前日本政府极力掩盖南京大屠杀的事实;正确评价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争的抗战;对敌后战场抗战的评价;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第2课时)第六单元第2课《一寸河山一寸血--正面战场的抗战》
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南京大屠杀,认识日本的侵华的罪行;通过正面战场的抗战等史事,认识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战的艰苦历程,知道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孕育的抗战精神。
素养目标 1.了解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等基本史实,指导学生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培养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重点)2.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到日本的对华战争是一场残酷的侵略战争,激发学生“谴责战争,呼唤和平”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历史解释、家国情怀)(难点)3.通过学习正面战场抗战的史实,体会抗日将士在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国家、民族利益高于党派、阶级利益的爱国主义教育。(史料实证、家国情怀)(难点)
教材分析 本课整合教材第19课部分内容和第20课全部内容,主要有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豫桂湘战役等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日史实。抗日战争中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重要会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对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都有着重大意义。总体来说,中国军队正面战场的表现体现出来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本课关键词: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台儿庄大捷、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豫湘桂战役为了便于教学,依据大单元教学理念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将19、20课整合为五部分:1、淞沪会战--坚守危地示决心2、南京大屠杀--喋血国都永铭记3、台儿庄战役--甘用血肉守寸土4、武汉会战--速亡迷梦遭破灭5、第三次长沙会战——天炉战法显奇效
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初中学生历史基础知识薄弱,中国近代史无论是在地理位置还是时间上,对学生来说都比较陌生,因此更需重视基础知识的讲授。认知能力: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且对中国正面战场的抗战的相关内容并不了解,在涉及较为抽象的内容时,应将其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最好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表述。学科素养:部分初中生对历史学科并不重视,历史素养也有待提升,在这种学情之下,历史教学应以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基础知识为目标之一,尤其应重视基本史实的学习,在这个基础上兼顾能力培养与方法指导。
教学方法 1、针对学生的情况及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法,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影片资料的展示,从视觉与听觉上带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利用讲解、设疑、激趣的手段,真正发挥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2、学法采用分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充分利用阅读、探究、合作、动手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等,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单元整合】正面战场:是指日军入侵,我方与之正面交锋的战场;在这个战场上作战的中国军队主要是国民党军队。【导入新课】PPT展示:依据日本的大陆政策,请你预测日本的下一个目标是哪儿?欲置中国于死地,以控制上海和南京最为重要!—日本第三舰队司令教师:平津失陷后,日本宣称要三个月内灭亡中国。为迫使国民政府投降,日军大举进攻中国经济和金融中心——上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六单元第2课《一寸河山一寸血--正面战场的抗战》 读图,思考问题。 单元整合,整体感知抗日战争的史实。 设置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自然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一) 任务一、淞沪会战--坚守危地示决心1.爆发展示材料:1937年8月13日日军借口一名军官在上海被中国守军击毙,大举进攻上海,中国军队奋起抵抗,淞沪会战爆发。淞沪会战历时三个月,是全国抗战开始以来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战略性战役。师:1937年8月13日,日军在上海挑起事端。中国军队奋起反击,淞沪会战爆发。2.概况[多媒体展示“上海守军奋起抗击日军”的图片]师:阅读教材,梳理淞沪会战的相关史实。淞沪会战时间主要战役结果意义学生回答后PPT展示:【课堂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出淞沪会战中的英雄事迹有哪些?材料:晋元决心殉国,誓不轻易撤退,亦决不作片刻偷生之计。在晋元未死之前……必向倭寇索取相当代价,余一枪一弹,亦必与敌周旋到底!——谢晋元遗书宝山保卫战:宝山保卫战历时7天,日军动用陆海空力量,付出惨重的代价方才占领。姚子青和第3营官兵血战宝山、与城偕亡。 连凶暴的日本人也被中国勇士的精神折服,日军进城后将死者尸体收殓掩埋,并列队鸣枪致敬。四行仓库保卫战:谢晋元率“八百壮士”孤军坚守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阵地,以弹丸之地,抗击日军数万人,激战四昼夜,消灭日军200多人,消灭日军200多人,后奉命撤出。【播放视频】四行仓库保卫战日军轰炸下的上海孤儿材料:上海的炮声应当是一个信号。这一次中国人民真正团结成一个整体了。……我们为着我们民族的生存虽然奋斗到粉身碎骨,我们也决不会死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面。 ——巴金《一点感想》师:淞沪会战在民众中产生怎样影响?生: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学生填写表格,掌握淞沪会战的相关史实。学生根据自学和材料列举在此次会战中的抗战事迹、意义。 学生根据材料讨论回答(战况激烈;战斗力强;持续时间之久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通过分析材料和历史史实,掌握“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形成历史认知,提高解析历史问题能力。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深刻理解淞沪会战的伟大战略意义。
讲授新课(二) 任务二、南京大屠杀--喋血国都永铭记1、南京陷落材料:上海沦陷后,国民政府组织南京保卫战。最终,12月13日,日本进陷南京。师:上海沦陷后,日军向南京进犯。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的陪都。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日军占领南京后,对南京人民进行了血腥大屠杀,犯下了滔天罪行。2.南京大屠杀Q1.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的目的是什么?他们达到目的了吗?为什么?[多媒体展示“日军活埋南京和平居民”“日军‘杀人比赛’的新闻报道”的图片]材料:日军认为“皇军在外国首都入城乃有史以来盛事”。为了“使中国军民敬仰皇军之威武而归服之”,日军 组织盛大的入城仪式,并以屠城的方式来震慑中国军民。于是,南京大屠杀开始了!杀死百人比赛的日军第十六师团九联队野田毅少尉(右)和向井敏明少尉(左)师补充:据战后中国南京审判日本战犯军事法庭查证,日军占领南京后,六周时间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这充分暴露了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的残酷性和野蛮性。在南京大屠杀中屈死的30多万无辜的生命向我们昭示的是人类用鲜血写就的祈愿:反对战争,珍爱和平。[多媒体补充史料,国家公祭日的设置及意义]材料: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Q2.拓展探究:你认为我们中国人应该如何对待南京大屠杀事件? 提示:目的:震慑中国军民,报复淞沪会战中的中国的抵抗;没有达到目的;因为南京大屠杀充分暴露了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的残酷性和野蛮性,更加激起中国人民强烈的反抗。提示:首先,清醒地认识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的灾难,一定要反对战争,热爱和平。其次,我们不能忘记日本帝国主义暴行,要高度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和法西斯势力死灰复燃。最后,我们要发奋读书,让历史悲剧不再重演。 引导学生观看图片和阅读材料,回顾过去, 审视当下,思考未来。从而使主题升华自然且深刻,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讲授新课(三) 任务三、台儿庄战役--甘洒热血守寸土1.背景:Q1.日本进攻台儿庄的意图是什么?[多媒体展示“台儿庄战役形势图”]概况【播放视频】阅读教材,梳理台儿庄战役的相关史实。台儿庄战役时间地点指挥歼敌影响学生回答后归纳: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简要复述台儿庄战役的经过。材料1:前后历时近1个月,中国军队在武器装备远远劣于日军的情况下,击溃日军精锐第5、10师团对台儿庄的进攻,歼敌1万余人,击毁坦克战车数十辆。材料2:“台儿庄捷报传出后,举国若狂。京沪沦陷后,笼罩全国的悲观空气至此一扫而空,抗战前途露出一线曙光。……区区台儿庄地区经此一战,几成民族复兴的象征。我军得此鼓励,无不精神百倍,都出现一片欢乐之情,为抗战发动以来的第一快事。” ----李宗仁胜利的原因Q2.台儿庄战役中国为什么能够取胜?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台儿庄战役取得胜利的原因材料1:我军人数虽少,装备虽差,但是我们是保国为民与侵略者作殊死战的哀兵……加以我们在指挥上对军事量力而用,上下一心,对敌情判断正确……故有台儿庄的辉煌战果。——唐德刚《李宗仁回忆录》材料2:李宗仁命令集团军司令孙连仲,必须坚持到次日拂晓,如违抗军令,军法自治。孙连仲回答:”绝对服从命令,整个集团军打完为止!”孙连仲对死守台儿庄最后阵地的池峰城师长命令道: “士兵打完了你就自己上前填进去。你填过了,我就来填进去。有谁敢退过运河者,杀无赦! ”材料3 :不识他人,徒自安于自我陶醉,为国军计,更应以此为慎戒。——日军《步兵第10联队战斗详报》师补充: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提示:日军企图将在山东半岛登陆的一部分日军,与顺津浦铁路南下的日军会师台儿庄,合攻军事要地徐州,从而打通南北战场。提示:1938年3月,北路日军孤军南下,向台儿庄发起攻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同日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与此同时,中国军队主力完成了对日军的包围,发起全面反攻,日军被迫撤退,中国军队乘胜追击,歼敌1万余人,取得了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最大的一场胜仗。学生讨论回答:①中国军队的英勇作战;②第五战区司令官李宗仁指挥得当;③参战的中国军队的有力配合;④正确地把握了战机。 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能力结合地图与文字史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加强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素养的培养。通过梳理台儿庄战役的相关史实,培养概况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讲授新课(四) 任务四、武汉会战--速亡迷梦遭破灭1.背景Q1.阅读地图,分析日军进攻武汉、中国保卫大武汉的各自意图?材料:武汉位于长江中游,是当时中国第二大城市,中国内陆的重要交通中心,同时也是将南方港口运来的对外援助运往内陆的枢纽。日军侵占南京后,国民政府虽西迁重庆,但政府机关大部和军事统帅部却在武汉,包括自苏联所得到的军事及技术援助(苏联航空志愿队)。武汉实际上成为当时全国军事、政治、经济中心。师:武汉地处江汉平原,是平汉、粤汉铁路的交会点。1937年11月国民政府部分机构由南京迁至武汉后,该地实际成为中国军事、政治、经济的中心,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日本认为只要拿下武汉就能迫使国民政府投降,从而迅速灭亡中国。1938年6月,日军大举进攻武汉,中国军队共部署约100万人参战,开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武汉会战。阅读教材,结合视频,梳理武汉会战的相关史实。【播放视频】①目的:②时间:③重要战役:④战术:⑤特点:⑥结果:学生回答后PPT展示:【相关史事】花园口决堤--迫使日军放弃沿平汉铁路进攻武汉的计划1938年6月9日,为阻止日军西进,蒋介石政府采取"以水代兵"的办法,下令扒开位于郑州市区北郊17公里处的黄河南岸的渡口--花园口,造成人为的黄河决堤改道,形成大片的黄泛区,间接导致惨绝人寰的1942河南大饥荒, 史称花园口决堤。花园口决堤迫使日军放弃了沿平汉铁路进攻武汉的计划,显示了国民政府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相关史事】万家岭大捷--中国战场唯一一次全歼整个日军师团的战役(与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齐名)11938年9月28日至10月10日,历时12天,中国军队在抗日名将薛岳指挥下,巧设"口袋阵",在万家岭打死打伤侵华日军106师团大部,日军被歼3000余人,被俘百余人,满山遍野皆为敌尸、弃械。这次战役是赣北战场上的空前恶战,也是空前的胜利。在江西万家岭,中国军队集中优势兵力,给以重创。日军死伤惨重,基层军官损失殆尽,无法组织有效抵抗,被迫空投两百多名军官加强力量。3、影响师:武汉会战有何影响?师总结:武汉会战后期,日军占领广州。在优势日军的疯狂进攻下,日军占领了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广州、武汉失陷后,日军的兵力已严重不足,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提示:【日本大本营】认为“只要攻占汉口、广州,就能支配中国”,于是日本御前会议决定发动武汉会战,迅速攻占武汉,迫使中国政府屈服。【中国政府】为保卫大武汉,中国军队部署100多万人参战。利用大别山、鄱阳湖和长江两岸有利地形,构筑工事,逐次抵抗,消耗敌人。提示:万家岭大捷。在江西万家岭,中国军队利用有利地形,将日军一个师团分割包围,取得了歼灭日军3 000余人的万家岭大捷。 引导学生学会在时空观念的特定情境下,以唯物史观为方法,根据搜集整理的史料形成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达成历史解释的素养目标。掌握武汉会战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家国情怀价值观,理解抗战精神通过对比日军与中国军队战争的不同结果,看出中国军队和中国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有利于提升中国国际地位。落实学生家国情怀。
讲授新课(五) 任务五、第三次长沙会战——天炉战法显奇效一、第三次长沙会战1.背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先后发动两次长沙会战,企图占领长沙,均为得逞。材料:1938年10月底,日军攻占武汉后,中国军队在武汉外围仍保持不少兵力,长沙、南昌、宜昌等地的中国军队对日军控制武汉构成威胁。长沙是湖南省省会,位于湘江下游洞庭湖南侧,是粤汉、浙赣、湘桂铁路的要冲。南京、武汉失守后,长沙乃至整个湖南成为西南大后方的军事屏障。为此,日本接连三次发动了对长沙的攻势。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列表归纳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基本情况。【播放视频】时间、地点经过影响学生回答后PPT展示:时间、地点1941年12月;长沙经过日军调集10余万兵力,以空军为掩护,发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与日军在长沙城下鏖战,打退增援长沙的三路日军和长沙外围的日军。中国军队发起全线反击,获得会战胜利影响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振奋了人心,坚定了打败日本法西斯的决心,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知识拓展】天炉战法,是一种"后退决战"的战术。"天炉“是将兵力在作战带,布成网状的据点,以伏击、诱击、侧击、尾击等方式,分段消耗敌军的兵力与士气,最后,把敌军"拖"到决战地区,再狠狠的围歼之。它因薛岳保长沙,败日军而成名。师:分组讨论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的原因。生:中国军队指挥官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中国军人的顽强奋战,不怕牺牲;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日军人力物力和财力十分困难。二、豫桂湘战役师:豫湘桂战役:1944年4月至12月期间,日军发动贯穿中国河南、湖南和广西三地进行的大规模进攻战役。由于国民党政府在抗战后期,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导致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丢失了豫、湘、桂等省的大部分和贵州省的一部分。问题:豫桂湘战役为什么会惨败?提示:国民党政治腐败、威信降低、丧失民心【知识拓展】缅甸战役阅读知识拓展,梳理滇缅会战的相关史实。背景:人物:时间:军队:意义:学生回答后师总结:三、评价正面战场的抗战师: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组织了哪些主要的会战?有何意义?提示:①正面战场的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②正面战场的抗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消耗了日本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作用。③正面战场的抗战,有力地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④正面战场的抗战,振奋了民族精神,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提高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⑤正面战场后期由于国民政府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方针,致使豫湘桂战役大溃败,中国丧失了大片国土。【知识整合】正面战场的抗战 结合教材,明确第三次长沙会战的概况。结合材料,分析第三次长沙会战的经过和历史意义。结合材料与教师讲解,明确国民党在抗日战争后期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做法。根据教师小结内容。形成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客观评价。 通过阅读史料和完成表格引起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提取关键历史信息的能力得到训练和加强。结合文字史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结合与文字史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加强对唯物史观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观点使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课堂小结 抗日战争中,我国失去了东北、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部分领土,在抗战过程中,我们应该对正面战场作以客观的评价:抗日战争初期,正面战场是抗击日军的主要战场。国民政府积极抗日,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正面战场的作战,牵制了大批日军主力,为敌后战场的开辟创造了有利条件。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抗日开始变得消极,国民党统治集团不肯放弃反共政策,导致大片国土沦丧。总体来说,正面战场的抗战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巨大作用。日本对在侵华战争中所犯的滔天罪行必须予以承认,其侵略行为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而南京大屠杀仅仅是这无穷灾难中的一个典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必须时刻警惕法西斯幽灵的复活,揭露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掩盖历史真相、抹杀侵略事实的险恶用心。 根据教师小结内容。形成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客观评价。 加强对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
课堂练习 1.1937年11月28日伦敦《泰晤士报》报道:“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此报道所描述战役的意义在于( )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B.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C.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D.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答案】D2.一位英国的记者在《泰晤士报》中写道:“这是1941年12月份以来同盟军唯一的决定性胜利”,还有人评价“这场战争的意义丝毫不逊色于台儿庄战争的意义,其指挥官薛岳将军更是因为这场战争得到了日本人的尊重,也得到了国民党派人士的尊重”。材料中的“战争”是指( )A.淞沪会战B.徐州会战C.武汉会战D.第三次长沙会战【答案】D3.(2024·山东枣庄)在音乐社团为抗日歌词配曲活动中,老师呈现了词作家田汉1938年写的一首歌词:将士的喊声,震动了南部山东,榴弹掷处血光红,敌人如鼠我如龙。保卫华中,中华民族不愿做奴隶,要做主人翁,歌词描写的是(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大战 D.百团大战【答案】C4.(2023·四川乐山)战争期间,四川出兵超过300万人,每15个人中就有1个参军,川军参加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南昌会战、滇缅会战等大小会战28次,伤亡人数达60余万,为战争胜利立下了卓越功勋。这场“战争”是( )A.北伐战争 B.抗日战争 C.解放战争D.抗美援朝【答案】B 课堂随练,检查了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又对本课知识进行小结和梳理,强化了本课重点,很好地落实本课课标要求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课后反思 1.课程资源丰富多样,利用史料、图片、视频等多种课程资源,帮助学生深入历史,理解历史,探究历史。2.结合学情,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3.注重学生家国情怀培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4.但内容较多,注意时间的分配,内容详略得当。 反思得失,不断前进。
附1:板书设计
附2:【学史崇德】
走进英雄,感悟抗战精神
今日天如人愿,让我们这一辈子有一个抗日报国的机会,今后如能为国家民族而战死
沙场,才真正死得其所。
——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写:《李宗仁回忆录》
我们身为军人,牺牲原为天职,现在只有牺牲一切来完成任务。虽不剩一兵一卒,亦无怨尤。不如此无以对国家,更不足以赎川军二十年内战以罪愆(qiān)。
——王铭章
薛岳(1896年12月27日-1998年5月3日),广东韶关乐昌客家人。薛岳是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国民革命军著名将领,军事家,抗日名将 ,曾获得美国总统杜鲁门颁授的总统自由勋章和国民政府授予的青天白日勋章。在长沙会战中自创天炉战法,该战法歼灭日军十万之众,有效阻止了日军的战略目的,此战役是中国抗日战场一次十分重大的胜利。
在长沙南门外的修械所高地,负责守卫的中国军队第二十八团与日军展开激烈争夺。一日之内,双方进行了11次拉锯战,阵地多次易手,尸横遍野,战况惨烈。全团将士在团长葛先才的率领下,誓与长沙共存亡,奋勇迎敌,与日军展开肉搏。炊事兵、马夫都加入了战斗。经过殊死拼杀,全团仅剩58人,最终守住了阵地。
——《长沙东南郊战场巡礼》
阅读材料,你能感受到中国军民的抗战中体现了哪些精神?
提示:体现了不畏强暴、不甘被凌辱的自强团结精神,为民族利益献身的自我牺牲精神,以及不屈不挠、英勇抗争、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附3:【作业布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为了保卫大武汉,中国军队共部署约100万人参战,利用大别山、鄱阳湖和长江两岸有利地形,构筑工事,逐次抵抗,消耗敌人。在江西万家岭,中国军队击毙日军3000余人。但是,整个战场形势对中国不利,为避免损失,中国军队在与日军主力部队相持近四个月后有序撤出武汉。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此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根据材料指出武汉会战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地位。
【答案】武汉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战线最长、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会战;武汉会战使抗日战争从战略防御阶段开始转向战略相持阶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