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冲刺】吉林省中考语文模拟测试卷(五) 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中考冲刺】吉林省中考语文模拟测试卷(五) 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1.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04 21:02: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年中考语文总复习(吉林专版)
目录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
专题一 字音·字形·书写
考点一 字音·字形
考点二 汉字书写
专题二 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专题三 病句辨析与修改
专题四 标点符号的使用与书写
专题五 常用的修辞手法
专题六 语法知识(词的分类、短语的结构、单句的成分、复句的类型)
专题七 排序与衔接
专题八 拟写 仿写 对联
专题九 语段基础综合
专题十 古诗文默写(62篇段)
第二部分 阅读
专题十一 古诗文阅读
考点一 课标古诗词曲鉴赏(40首)
考点二 课标文言文阅读(22篇)
考点三 古诗文比较阅读(课标22篇段)
考点四 课外文言文阅读
专题十二 现代文阅读
考点一 小说阅读
考点二 散文阅读
考点三 说明文阅读
考点四 议论文阅读
考点五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专题十三 名著阅读
第三部分 综合性学习与写作
专题十四 综合性学习
专题十五 作文
考点一 全命题作文
考点二 材料作文
第四部分 仿真模拟卷
吉林省中考语文模拟测试卷(一)
吉林省中考语文模拟测试卷(二)
吉林省中考语文模拟测试卷(三)
吉林省中考语文模拟测试卷(四)
吉林省中考语文模拟测试卷(五)
吉林省中考语文仿真模拟测试卷(五)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1-4题。(8分)
一辈又一辈的言传身教,一家又一家的立德立言,汇聚成家族历史,雕___(琢 啄)出家族的风骨和神貌。“家风”一词,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和情感。它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既影响了一个人的境界格局,也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命运。中华民族自古有“家国天下”的文化自觉,家是中国人的人生起点,是信心的源泉和精神的依托。家谱,家训,家书,家规,各种物质的、非物质的家的产物,都承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而随着社会形态、价值体系、科学技术的演进,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在不断进行着时代性的变化,_____(焕 涣)发出新的魅力。从菜种意义上来说,家风是中国人的精神信仰。
1.参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如下图),为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请从括号中选择正确的汉字写在横线上。
(1)雕______(琢 啄) (2)______(焕 涣)发
3.解释成语“举足轻重”在文中的意思。
4.可以替换画横线句中关联词语而不改变原句语义的一项是( )
A.如果……就…… B.既……又……
C.要么……要么…… D.只有……才……
5.在下面田字格中填写古诗文名句。(7分)
主题 古诗文名句 出处
亲近自然 诗人借群鸟欢跃表明春天已至,以此传达喜悦之情的诗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①________________。 《钱塘湖春行》
蕴含哲思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激励我们要坚定信心,乐观面对人生中的困境与迷茫。 《游山西村》
羁旅思乡 人们常用“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人在异乡、远离亲人的孤独与忧伤之情。 《天净沙·秋思》
志趣意愿 诸葛亮通过“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表明自己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人生志向。 《出师表》
二、阅读(45分)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6-11题。(15分)
【甲】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范仲淹《江上渔者》
【乙】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③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丙】
景公①之时,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陛②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令所睹于途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晏子春秋》
【注释】①景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②陛:殿堂的台阶。③涂:通“途”,路上。④里:小于乡的行政单位,周代以二十五家为里。⑤兼月:两个月。兼,两倍的。
6.选文【乙】出自《战国策》,相传为西汉 (人名)所编。(1分)
7.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闻寡人之耳者 孔子闻之曰
B.时时而间进 立有间
C.但爱鲈鱼美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王之蔽甚矣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9.【甲】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乙】【丙】两选文中邹忌和晏子劝谏的目的是什么?(3分)
10.简要比较邹忌和晏子两人的谈话技巧有什么不同。(3分)
11.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4分)
(1)齐威王与景公性格上有什么共同点?
(2)晏子劝谏君王的方式与邹忌有何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5题。(16分)
芦苇的记忆
马素钦
①我家珍藏着一张很大的芦革席,苇篾微微发黄、大小均匀。席花紧密、排列有序。每每夏天,我就拿它铺在床上。燥热的夏夜,躺在上面,浑身清爽。这席是我父亲编织的,我们姊妹八个,一人一张。这张苇席,融入了我许多关于芦苇的记忆。
②儿时的故乡有绵延两千多亩的芦苇荡,这里是孩子们的乐园。春天在芦苇荡里采摘野菜;夏天在芦苇荡里捡“水牛”,敲“气肚蛤蟆”,捉“苇喳喳”;秋天剪芦花;冬天吃苇芽。
③那个年月,芦苇是一个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它带给孩子们无尽快乐的同时,带给大人的却是无穷无尽的辛劳。
④春夏“薅苇子”。暮春,芦苇已经长到两米多高。芦苇地里有很多纹股蓝、狗儿弯藤……这些藤蔓植物,顺着苇秆往上爬,把附近的芦苇紧紧缠绕在一起。如果不提前拔掉,它们会把芦苇缠折,所以隔三岔五要去苇地里拔草,我们这里称之为“薅苇子”。
⑤秋天砍芦苇。秋天里的第一次霜降,预示着该砍芦苇了。四里八乡砍芦苇的时间是统一的,提前一天各大队部会下发通知。第二天,起五更,摸黑下苇地,热闹极了!路上大车小车, 男男女女,老老小小,一家子都去,有的还提前通知了亲戚。砍苇的好手速度快,割的苇茬低,捆的芦苇把子不容易散。成捆的芦苇被运回家,然后靠到房檐下自然风干。人多力量大啊!两千多亩的产苇荡,一上午便荡然无存。
⑥冬天刨苇茬。刨的时候要躲开藏在泥土里的芦芽。每一个苇芽,都是一个希望。苇茬上有时也会有苇芽,这种苇芽长大了也不成材,还影响其他芦苇的生长,就成下我们口中的美味。
⑦故乡的大人没有空闲的时候,地里没有了农活,就开始在家里剥苇子、编苇席。我常常惊叹于父亲剥芦苇的速度。芦苇在父来的手里翻转。苇叶“唰唰”落地。不论是拧还是揭,经他剥的芦苇总是干干净净的。每次我剥苇子,总是很费力地把紧贴在苇子上的苇叶揭起、拽下,手指都被刺破了,苇节部分还会留下一部分叶子。我以为父亲的手里有神器,曾数次翻开他的手掌,每次只能看到那厚厚的茧子。
⑧父亲的手很巧,他能用红色高粱秆和金黄色的芦苇秆编织咸花色的席,席上四角编出大红的喜字。农村的孩子结婚,喜床上,或旧或新,或买或借都要铺上一张这样的席。有钱的,会在喜床靠墙位置再钉一张大花席。我家老屋卧室里,有一张老式大床,靠床的墙上,钉着一张红白相间的圈床席,席上“天下太平”四个字清晰依旧。这张席是父亲亲手编织的,是他和母亲结婚时最奢侈的婚房装饰。
⑨因为父亲手巧,左邻右舍常常拿着苇篾到我家来编席,一是热闹,二是可以学些手艺。编席的人先是蹲着,脚麻了就跪着,膝盖疼了就坐在脚脖子上,实在太累了,就躺在自己尚未编好的席上伸伸腿。每次母亲做好了饭,总是喊了又喊,父亲的手指仍在苇篾间穿梭。我们常拿了馍坐在父亲身旁,父亲编几下,再抬头咬一口我们手里的馍。
⑩编好的席子要带出去卖。父亲年轻时跟着爷爷挑着席去卖,为了在天明之前赶到卖席的地方,他们凌晨三四点就从家里出发了。细长的扁担,一头一捆席,扁担压弯了爷爷的腰。拄着拐杖的爷爷挑不动了,父亲就跟着乡亲,挑着家里的希望出门。
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高档凉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用苇席的越来越少,砍下来的芦苇开始当柴烧。后来,芦苇荡被拖拉机统一耕掉,种上了庄稼。浩渺的芦苇荡,机器的轰鸣声是它唯一的葬乐。
芦苇荡消失的那一年,父亲为我们每人编了一张苇席,连同芦苇的记忆一并送给了他的孩子们。
12.阅读全文,在下面方框处补全内容。(4分)
13.请从人物描写角度分析划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编席的人先是蹲着,脚麻了就跪着,膝盖疼了就坐在脚脖子上,实在太累了,就躺在自己尚未编好的席上伸伸腿。
14.请结合原文写出父亲给你留下了怎样印象。(4分)
15.请分析结尾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19题。(9分)
文以拙进,道以拙成
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尚拙是一大特点。“文以拙进,道以拙成”“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讲的都是对守拙的推崇。做人守拙,以拙求进,往往是有所成就的基础。
②守拙,是安静地扎根。哲人有言,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地底。非洲草原上有一种尖毛草,在最初的半年里,它几乎是草原上最矮的草,只有一寸多高,但半年后雨季到来时,就像施了魔法一样,三五天后,便长到近两米的高度。原来,在前6个月里,尖毛草不是不长,而是一直在长根部。它虽然露头一寸,却扎根地下超过数十米。“大木百寻,根积深也;沧海万仞,众流成也;渊智达洞,累学之功也。”同理,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也要学会安静地扎根,像尖毛草那样,根扎得深,就能吸取更多的水和养分,为日后成长成才打下扎实基础。
③守拙,是专一的坚守。“责守明则谋政专,勤于正事必疏于邪门。”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家麟这样评价自己:只顾埋头拉车,拙于人事交往。事实证明,凡是勤于正事者大都一心扑在工作上,没把精力用在拉关系上。“能守正道,而不自乱则吉。”这样的拙,不仅使他们专心致志做事,不断攀登事业的高峰,也使他们远离诱惑,超凡脱俗,站在了人生的高峰。
④守拙,是苦干的别称。人间万事出艰辛。当年兰考风沙最大的时候,焦裕禄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用心血浇灌出绿叶成片的焦桐;为了找到“天眼”最适合的建造地点,南仁东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对1000多个洼地进行比较,走遍西南山区上百个窝凼……没有一点吃苦的精神,不下一番守拙的功夫,就不会有事业的卓越。干工作做事情,既需要“巧劲”,也需要“拙劲”。正如华罗庚一首诗中所云:“妙算还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分开。积久方显愚公智,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是第一,熟练生出百巧来。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⑤守拙,是本色的凸显。“宁为世人笑其拙,勿为君子病其巧。”现实生活中,质朴拙诚的人,因待人接物老实可靠,往往容易获取信任;经常自作聪明的人,机关算尽处处讨巧,却令人感觉俗气奸猾,处处防备。《郁离子》中记载,越国商人虞孚在吴国卖漆,本来可以稳获厚利,他却偷偷掺假导致漆料变质,结果信誉扫地,最终沦为乞丐。对于每个人来说,守拙,就是守本分、守安分。以拙诚待人处世,即使暂时吃点亏或不被人理解,也不改变本色、不移其志。这样不仅能感动人、打动人,更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⑥文以拙进,道以拙成。守拙,归根结底,是要当老实人、做老实事、遵循客观规律,以拙立身、以拙创业、以拙求进。如是,就能使人生之路越走越宽,收获更多的精彩与自信。
16.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7.选文第②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8.请分析选文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首先,①______;接着,②______;最后,③______,再次强调干工作做事情需要“拙劲”的观点。
19.下列材料应该放入哪一段?并说明理由。
屠呦呦数十年里,几乎无长时间离开过东直门附近的那座小楼;为了不影响研究,她把孩子交给母亲抚养,即便得了中毒性肝炎也还在充满乙醚气味的环境下工作;从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中提取得到380多种提取物,经历了190次失败,最终提取了关乎上百万生命的青蒿素。
(四)名著阅读(5分)
20.学校图书馆筹备“这些年,我们读过的名著”展览活动,请你参与。
(1)展厅的电子书架中录入了各种类别的名著。请你将下面六本图书归入电子书架的相应类别中(每个类别填一个序号)。
①《儒林外史》②《经典常谈》③《简爱》④《海底两万里》⑤《红星照耀中国》⑥《艾青诗选》
讽刺作品 科幻作品④ 纪实作品
(2)下面是展厅电子屏幕展示的以“生命中那些重要的引路人”为主题的名著“阅读感言”和“相关名著”。请你从中任选一句感言,联系相关名著,结合具体情节,参考示例,对所选感言进行阐释。
[阅读感言] [相关名著]
A.因为他,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止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
B.因为他,黑暗的世界亦有微光显现 《骆驼祥子》曹先生
示例:因为他,一段与原来截然不同的人生从此开启
这句感言让我联想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在发电厂工作后结识了朱赫来。他教会了保尔打枪,还时常给保尔讲解革命道理,培养了保尔的革命热情,帮助他树立了人生的目标。朱赫来为保尔开启了一段截然不同的人生,引导保尔成为了一名钢铁般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三、综合性学习与写作。(60分)
(一)综合性学习(10分)
毕业在即,九(1)班拟开展“我的初中生活”主题活动,准备将初中生活照片制作成电子相册,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为电子相册拟一个标题。(2分)
(2)为了让电子相册方便查看,请你参照事例再补写两个分类名称。(2分)
类别一:校园之美
类别二:师生之情
类别三:
(3)下面两幅图画,你认为其中哪一个更适合做电子相册的封面 并说明理由。(3分)
(4)电子相册做好后,晓峰代表班级将相册作为毕业礼物,发送到王老师邮箱,同时发送了一段邮件留言。下列是留言的拟写,你认为最得体的一项是( )(3分)
A.我代表九(1)班把我们班级的毕业留念电子相册惠赠给您,请您查收。
B.您将非常荣幸地收到我们九(1)班的毕业留念电子相册,请您好好惠存。
C.我代表九(1)班给您发送了我们班级的毕业留念电子相册,请您务必查收。
D.我代表九(1)班给您发送了我们班级的毕业留念电子相册,请您查收、惠存。
(二)写作(50分)
22.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作文(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材料一:20年来,从给月球拍照片,到首次在月球背面登陆,再到成功带回月壤,中国已顺利完成“绕、落、回”三步走战略目标,为人类月球探索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刘峣《中国探月工程走过20年九天揽月探索不止》)
材料二:月亮一直是我们遥看的对象,寄托着我们无尽的情思;月亮也是我们探索的对象,承载着我们无限的梦想。
请以《看月与探月》为题,写一篇文章。
作文(2)阅读下面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一件事无论太早或太晚,都不会阻挡你成为你想成为的那个人。这件事没有时间的期限,只要你想,随时都可以开始。
——《本杰明·巴顿奇事》
作文要求;(1)有创意地表达真情实感。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3)不少于500字。
(4)文字和标点书写规范、整洁。
(5)文中不得出现考生姓名以及毕业学校名。
吉林省中考语文仿真模拟测试卷(五)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1-4题。(8分)
一辈又一辈的言传身教,一家又一家的立德立言,汇聚成家族历史,雕___(琢 啄)出家族的风骨和神貌。“家风”一词,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和情感。它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既影响了一个人的境界格局,也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命运。中华民族自古有“家国天下”的文化自觉,家是中国人的人生起点,是信心的源泉和精神的依托。家谱,家训,家书,家规,各种物质的、非物质的家的产物,都承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而随着社会形态、价值体系、科学技术的演进,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在不断进行着时代性的变化,_____(焕 涣)发出新的魅力。从菜种意义上来说,家风是中国人的精神信仰。
1.参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如下图),为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请从括号中选择正确的汉字写在横线上。
(1)雕______(琢 啄) (2)______(焕 涣)发
3.解释成语“举足轻重”在文中的意思。
4.可以替换画横线句中关联词语而不改变原句语义的一项是( )
A.如果……就…… B.既……又……
C.要么……要么…… D.只有……才……
1. zài 2. 琢 焕3.比喻所处地位重要,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全局。4.B
5.在下面田字格中填写古诗文名句。(7分)
主题 古诗文名句 出处
亲近自然 诗人借群鸟欢跃表明春天已至,以此传达喜悦之情的诗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①________________。 《钱塘湖春行》
蕴含哲思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激励我们要坚定信心,乐观面对人生中的困境与迷茫。 《游山西村》
羁旅思乡 人们常用“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人在异乡、远离亲人的孤独与忧伤之情。 《天净沙·秋思》
志趣意愿 诸葛亮通过“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表明自己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人生志向。 《出师表》
5.①谁家新燕啄春泥 ②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③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④苟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
二、阅读(45分)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6-11题。(15分)
【甲】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范仲淹《江上渔者》
【乙】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③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丙】
景公①之时,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陛②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令所睹于途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晏子春秋》
【注释】①景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②陛:殿堂的台阶。③涂:通“途”,路上。④里:小于乡的行政单位,周代以二十五家为里。⑤兼月:两个月。兼,两倍的。
6.选文【乙】出自《战国策》,相传为西汉 (人名)所编。(1分)
7.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闻寡人之耳者 孔子闻之曰
B.时时而间进 立有间
C.但爱鲈鱼美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王之蔽甚矣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9.【甲】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乙】【丙】两选文中邹忌和晏子劝谏的目的是什么?(3分)
10.简要比较邹忌和晏子两人的谈话技巧有什么不同。(3分)
11.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4分)
(1)齐威王与景公性格上有什么共同点?
(2)晏子劝谏君王的方式与邹忌有何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6.刘向
7.C【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A.闻:使动用法,使…..听到/动词,听说;B.间:间或,偶尔/一会儿;C.但:都是“只,只是”的意思;D.蔽:受蒙蔽/遮蔽;故选C。
8.自己吃饱且知道百姓的饥饿,自己穿暖且知道百姓的寒冷,自己安逸且知道百姓的劳苦。
9.(1)表达了诗人对渔民疾苦的同情与关心,也含有对江上人的规劝之意。(2)邹忌劝谏齐王广开言路,虚心听取建议,去除蒙蔽。晏子希望景公关心天下百姓疾苦。
10.①邹忌采取“迂回战术”,从家庭小事推入国家大事,让对方自然接受。②晏子巧妙运用古代贤君的做法进行侧面暗示,让君王顿悟。
11.(1)他们都能接受谋臣的正确建议(或他们都善于纳谏,能理解大臣的良苦用心)。(2)邹忌通过类比,婉言进谏,从而使齐威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晏子直言进谏,以古代贤君的做法为标准,直接指出景公的不当之处。
参考译文:【丙】景公在位时,雪下了好几天却不转晴。景公穿着用狐狸腋下白毛做的皮衣,坐在正堂前的台阶上。晏子进宫谒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了!雨雪下了好几天,可天气却不寒冷。“晏子回答说:“天气不冷吗 ”景公笑了。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吃饱且知道百姓的饥饿,自己穿暖且知道百姓的寒冷,自己安 逸且知道百姓的劳苦。现在你不知道。”景公说:“说得好!我听从您的教诲了。”(他)于是发令拿出大衣和粮食给饥寒交加的人。命令在路上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乡的;在里巷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家的;巡视全国统计数字,不必记他们的姓名。已有职业的人发给两个月的粮食,病困的人发给两年的粮食。孔子听到后说:“晏子能阐明他的愿望,景公能实行他认识到的德政。”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5题。(16分)
芦苇的记忆
马素钦
①我家珍藏着一张很大的芦革席,苇篾微微发黄、大小均匀。席花紧密、排列有序。每每夏天,我就拿它铺在床上。燥热的夏夜,躺在上面,浑身清爽。这席是我父亲编织的,我们姊妹八个,一人一张。这张苇席,融入了我许多关于芦苇的记忆。
②儿时的故乡有绵延两千多亩的芦苇荡,这里是孩子们的乐园。春天在芦苇荡里采摘野菜;夏天在芦苇荡里捡“水牛”,敲“气肚蛤蟆”,捉“苇喳喳”;秋天剪芦花;冬天吃苇芽。
③那个年月,芦苇是一个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它带给孩子们无尽快乐的同时,带给大人的却是无穷无尽的辛劳。
④春夏“薅苇子”。暮春,芦苇已经长到两米多高。芦苇地里有很多纹股蓝、狗儿弯藤……这些藤蔓植物,顺着苇秆往上爬,把附近的芦苇紧紧缠绕在一起。如果不提前拔掉,它们会把芦苇缠折,所以隔三岔五要去苇地里拔草,我们这里称之为“薅苇子”。
⑤秋天砍芦苇。秋天里的第一次霜降,预示着该砍芦苇了。四里八乡砍芦苇的时间是统一的,提前一天各大队部会下发通知。第二天,起五更,摸黑下苇地,热闹极了!路上大车小车, 男男女女,老老小小,一家子都去,有的还提前通知了亲戚。砍苇的好手速度快,割的苇茬低,捆的芦苇把子不容易散。成捆的芦苇被运回家,然后靠到房檐下自然风干。人多力量大啊!两千多亩的产苇荡,一上午便荡然无存。
⑥冬天刨苇茬。刨的时候要躲开藏在泥土里的芦芽。每一个苇芽,都是一个希望。苇茬上有时也会有苇芽,这种苇芽长大了也不成材,还影响其他芦苇的生长,就成下我们口中的美味。
⑦故乡的大人没有空闲的时候,地里没有了农活,就开始在家里剥苇子、编苇席。我常常惊叹于父亲剥芦苇的速度。芦苇在父来的手里翻转。苇叶“唰唰”落地。不论是拧还是揭,经他剥的芦苇总是干干净净的。每次我剥苇子,总是很费力地把紧贴在苇子上的苇叶揭起、拽下,手指都被刺破了,苇节部分还会留下一部分叶子。我以为父亲的手里有神器,曾数次翻开他的手掌,每次只能看到那厚厚的茧子。
⑧父亲的手很巧,他能用红色高粱秆和金黄色的芦苇秆编织咸花色的席,席上四角编出大红的喜字。农村的孩子结婚,喜床上,或旧或新,或买或借都要铺上一张这样的席。有钱的,会在喜床靠墙位置再钉一张大花席。我家老屋卧室里,有一张老式大床,靠床的墙上,钉着一张红白相间的圈床席,席上“天下太平”四个字清晰依旧。这张席是父亲亲手编织的,是他和母亲结婚时最奢侈的婚房装饰。
⑨因为父亲手巧,左邻右舍常常拿着苇篾到我家来编席,一是热闹,二是可以学些手艺。编席的人先是蹲着,脚麻了就跪着,膝盖疼了就坐在脚脖子上,实在太累了,就躺在自己尚未编好的席上伸伸腿。每次母亲做好了饭,总是喊了又喊,父亲的手指仍在苇篾间穿梭。我们常拿了馍坐在父亲身旁,父亲编几下,再抬头咬一口我们手里的馍。
⑩编好的席子要带出去卖。父亲年轻时跟着爷爷挑着席去卖,为了在天明之前赶到卖席的地方,他们凌晨三四点就从家里出发了。细长的扁担,一头一捆席,扁担压弯了爷爷的腰。拄着拐杖的爷爷挑不动了,父亲就跟着乡亲,挑着家里的希望出门。
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高档凉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用苇席的越来越少,砍下来的芦苇开始当柴烧。后来,芦苇荡被拖拉机统一耕掉,种上了庄稼。浩渺的芦苇荡,机器的轰鸣声是它唯一的葬乐。
芦苇荡消失的那一年,父亲为我们每人编了一张苇席,连同芦苇的记忆一并送给了他的孩子们。
12.阅读全文,在下面方框处补全内容。(4分)
13.请从人物描写角度分析划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编席的人先是蹲着,脚麻了就跪着,膝盖疼了就坐在脚脖子上,实在太累了,就躺在自己尚未编好的席上伸伸腿。
14.请结合原文写出父亲给你留下了怎样印象。(4分)
15.请分析结尾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12.①摘野菜②吃苇芽③菇苇子④卖席子
13.运用动作描写,蹲、跪、坐、躺等一系列动词,准确地写出了编席人劳作的过程,体现了他们劳动的辛 苦及勤劳朴实的特点,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赞美。
14.(1)心灵手巧,左邻右舍常常拿着苇篾到我家来编席,学些手艺。(2)勤劳肯干,父亲因为编席总是顾不上吃饭等。(3)有家庭责任感,如爷爷年老,父亲挑起卖席的重担。(4)热情淳朴。父亲愿意教左邻右舍编席手艺。
15.呼应文题,前后照应,收束全文。表达作者对父亲的感激、赞美之情;对儿时生活的怀念之情: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与留恋。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19题。(9分)
文以拙进,道以拙成
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尚拙是一大特点。“文以拙进,道以拙成”“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讲的都是对守拙的推崇。做人守拙,以拙求进,往往是有所成就的基础。
②守拙,是安静地扎根。哲人有言,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地底。非洲草原上有一种尖毛草,在最初的半年里,它几乎是草原上最矮的草,只有一寸多高,但半年后雨季到来时,就像施了魔法一样,三五天后,便长到近两米的高度。原来,在前6个月里,尖毛草不是不长,而是一直在长根部。它虽然露头一寸,却扎根地下超过数十米。“大木百寻,根积深也;沧海万仞,众流成也;渊智达洞,累学之功也。”同理,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也要学会安静地扎根,像尖毛草那样,根扎得深,就能吸取更多的水和养分,为日后成长成才打下扎实基础。
③守拙,是专一的坚守。“责守明则谋政专,勤于正事必疏于邪门。”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家麟这样评价自己:只顾埋头拉车,拙于人事交往。事实证明,凡是勤于正事者大都一心扑在工作上,没把精力用在拉关系上。“能守正道,而不自乱则吉。”这样的拙,不仅使他们专心致志做事,不断攀登事业的高峰,也使他们远离诱惑,超凡脱俗,站在了人生的高峰。
④守拙,是苦干的别称。人间万事出艰辛。当年兰考风沙最大的时候,焦裕禄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用心血浇灌出绿叶成片的焦桐;为了找到“天眼”最适合的建造地点,南仁东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对1000多个洼地进行比较,走遍西南山区上百个窝凼……没有一点吃苦的精神,不下一番守拙的功夫,就不会有事业的卓越。干工作做事情,既需要“巧劲”,也需要“拙劲”。正如华罗庚一首诗中所云:“妙算还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分开。积久方显愚公智,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是第一,熟练生出百巧来。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⑤守拙,是本色的凸显。“宁为世人笑其拙,勿为君子病其巧。”现实生活中,质朴拙诚的人,因待人接物老实可靠,往往容易获取信任;经常自作聪明的人,机关算尽处处讨巧,却令人感觉俗气奸猾,处处防备。《郁离子》中记载,越国商人虞孚在吴国卖漆,本来可以稳获厚利,他却偷偷掺假导致漆料变质,结果信誉扫地,最终沦为乞丐。对于每个人来说,守拙,就是守本分、守安分。以拙诚待人处世,即使暂时吃点亏或不被人理解,也不改变本色、不移其志。这样不仅能感动人、打动人,更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⑥文以拙进,道以拙成。守拙,归根结底,是要当老实人、做老实事、遵循客观规律,以拙立身、以拙创业、以拙求进。如是,就能使人生之路越走越宽,收获更多的精彩与自信。
16.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7.选文第②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8.请分析选文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首先,①______;接着,②______;最后,③______,再次强调干工作做事情需要“拙劲”的观点。
19.下列材料应该放入哪一段?并说明理由。
屠呦呦数十年里,几乎无长时间离开过东直门附近的那座小楼;为了不影响研究,她把孩子交给母亲抚养,即便得了中毒性肝炎也还在充满乙醚气味的环境下工作;从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中提取得到380多种提取物,经历了190次失败,最终提取了关乎上百万生命的青蒿素。
16.做人守拙,以拙求进,往往是有所成就的基础。
17.道理论证。引用名人名言,有力地论证了“守拙,是安静地扎根”的分论点,进而论证了中心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18. 提出分论点“守拙,是苦干的别称”列举焦裕禄和南仁东吃苦守拙的例子证明分论点;引用华罗庚的诗。
19.第③段。屠呦呦为了自己的研究,专一的坚守,专心致志做事,不断攀登事业的高峰,最后站在了人生的高峰。所以可以证明第③段“守拙,是专一的坚守”的观点。
(四)名著阅读(5分)
20.学校图书馆筹备“这些年,我们读过的名著”展览活动,请你参与。
(1)展厅的电子书架中录入了各种类别的名著。请你将下面六本图书归入电子书架的相应类别中(每个类别填一个序号)。
①《儒林外史》②《经典常谈》③《简爱》④《海底两万里》⑤《红星照耀中国》⑥《艾青诗选》
讽刺作品 科幻作品④ 纪实作品
(2)下面是展厅电子屏幕展示的以“生命中那些重要的引路人”为主题的名著“阅读感言”和“相关名著”。请你从中任选一句感言,联系相关名著,结合具体情节,参考示例,对所选感言进行阐释。
[阅读感言] [相关名著]
A.因为他,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止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
B.因为他,黑暗的世界亦有微光显现 《骆驼祥子》曹先生
示例:因为他,一段与原来截然不同的人生从此开启
这句感言让我联想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在发电厂工作后结识了朱赫来。他教会了保尔打枪,还时常给保尔讲解革命道理,培养了保尔的革命热情,帮助他树立了人生的目标。朱赫来为保尔开启了一段截然不同的人生,引导保尔成为了一名钢铁般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20.(1)① ⑤
(2) 示例一:因为他,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止
这句感言让我联想到,鲁迅在日本求学期间,他的老师藤野先生对鲁迅关心有加,要求严格:帮助他添改讲义,纠正血管图,督促鲁迅不断进步。鲁迅回国后,每当想要偷懒时,看到藤野先生的相片,便会警醒并继续工作。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勉励与教诲,成为鲁迅前行道路上不竭的动力。
示例二:因为他,黑暗的世界亦有微光显现
这句感言让我联想到了《骆驼祥子》。祥子的第一辆车被官兵抢走后,感觉世界一片黑暗。后来,曹先生出现了,他给憨厚老实的祥子很多帮助,对待祥子慷慨大方,友好和善。如让祥子拉包月,即使祥子拉车时不小心让他受伤,也不责怪。曹先生使祥子的苦难生活出现了微光。
三、综合性学习与写作。(60分)
(一)综合性学习(10分)
毕业在即,九(1)班拟开展“我的初中生活”主题活动,准备将初中生活照片制作成电子相册,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为电子相册拟一个标题。(2分)
(2)为了让电子相册方便查看,请你参照事例再补写两个分类名称。(2分)
类别一:校园之美
类别二:师生之情
类别三:
(3)下面两幅图画,你认为其中哪一个更适合做电子相册的封面 并说明理由。(3分)
(4)电子相册做好后,晓峰代表班级将相册作为毕业礼物,发送到王老师邮箱,同时发送了一段邮件留言。下列是留言的拟写,你认为最得体的一项是( )(3分)
A.我代表九(1)班把我们班级的毕业留念电子相册惠赠给您,请您查收。
B.您将非常荣幸地收到我们九(1)班的毕业留念电子相册,请您好好惠存。
C.我代表九(1)班给您发送了我们班级的毕业留念电子相册,请您务必查收。
D.我代表九(1)班给您发送了我们班级的毕业留念电子相册,请您查收、惠存。
21(1)青春纪念册、匆匆那年(合理即可)
(2)示例:同学之谊
(3)示例:A.学生穿着学士服手持毕业证书,微笑着望向远方,封面上方有树叶和纸飞机作为装饰,寓意着毕业的 快乐及对未来的期许。
B.封面上有蓝天、绿树、操场、跑道等为大家所熟悉的校园事物,借此表达对学校生活的留恋。
(4)D【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
A.惠赠: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不可用于学生给老师;
B.荣幸:谦辞,光荣而幸运。不可用于对方;
C.务必:必须;一定要。有命令语气,不得体;
D.惠存:意思是请保存。多用于赠人照片、书籍等时所题的上款。表达得体;
故选D。
(二)写作(50分)
22.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作文(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材料一:20年来,从给月球拍照片,到首次在月球背面登陆,再到成功带回月壤,中国已顺利完成“绕、落、回”三步走战略目标,为人类月球探索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刘峣《中国探月工程走过20年九天揽月探索不止》)
材料二:月亮一直是我们遥看的对象,寄托着我们无尽的情思;月亮也是我们探索的对象,承载着我们无限的梦想。
请以《看月与探月》为题,写一篇文章。
作文(2)阅读下面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一件事无论太早或太晚,都不会阻挡你成为你想成为的那个人。这件事没有时间的期限,只要你想,随时都可以开始。
——《本杰明·巴顿奇事》
作文要求;(1)有创意地表达真情实感。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3)不少于500字。
(4)文字和标点书写规范、整洁。
(5)文中不得出现考生姓名以及毕业学校名。
22.作文(1)【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第一,审题立意。根据题意“月亮一直是我们遥看的对象,寄托着我们无尽的情思;月亮也是我们探索的对象,承载着 我们无限的梦想”,可知,“月”是自然之月、生活之月,也是心中之月、理想之月。“看月与探月”代表两种行为,包含 两个层面的意思。“月“意象丰富:圆月代表思乡、团圆、美好、纯洁;残月暗含悲伤、寂寞、缺失、残破。月亮象征 着宁静与美好、团圆与永恒、爱情与浪漫,以及对遥远故乡的思念和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慨叹。这些意象使月亮 成为一个富有哲学意义和文化内涵的象征物。“看”,是观察审视,“看月”是观察月亮的阴晴圆缺,了解其外型特点, 从而引发内心感受。无论是圆月如镜,皎洁如月,还是残月如钩,缺月疏桐,都是人们内心情感的寄托和表达。“看 月”还承载着人们对宇宙的好奇与向往。“探”是探寻、探求、探索,“探月”偏重对月内在品质的了解与探求,以求得更 新、更深的突破。“探月”,更是人们对未知世界的追求与探索,是航天人科学家追逐梦想的实践行动。总之,青春奋斗,追逐梦想,责任担当,家国情怀,凡人微光,成长历练等都可入题。第二,选材构思。根据题意,可以写成记叙文,可以采用虚实结合、双线并行的写法。描写你我他看月探月的故事, 叙述你我他看月探月的经历,想象你我他看月探月的情境,以及由此所得到的收获与启迪。也可以写成议论文,分析 论证看月与探月两种行为,两个层面之间的辩证关系,勾连剖析看月与探月之间的逻辑;还可以写成抒情散文,赞美人类社会从看月到探月的进步与发展,更进一步联想到文学与科学之间的碰撞、传承、联系与发展等等。写好这个文 题的难点在于要明了“看月”与“探月”之间的关系,厘清“看月”与“探月”之间的逻辑。偏重一方而忽视另一方,都不能很 好地诠释题意。
作文(2)【思路点拨】本题考查材料作文。一、审题立意。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提取关键词。材料引用了《本杰明·巴顿奇事》 中的一句话,“都不会阻挡你成为你想成为的那个人”“只要你想,随时都可以开始”强调了个人成长和追求梦想不受时间限制的观点。因此,作文的核心议题应为“追梦无时限”、“梦在前方,路在脚 下”、“从现在做起”等等,探讨个人追求梦想与时间的关系。“随时都可以开始”告诉我们只要肯拼搏,什么时候都不晚。确定好立意后自拟标题进行写作即可。二、选材构思。如果是记叙文,在选材上,可以以选择自身或他人的经历作为例证,描述在不同时间节点开始追求梦想的故事,以及这些经历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如果是议论文,也可以引用名人名言或 历史事件,来丰富论证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写法上,可以采用叙议结合的方式,通过讲述故事 来引出观点,再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论证。在表达上,注意使用生动具体的语言,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同时,也要保持逻辑清晰,条理分明,使文章更具可读性。综上,本次作文可以围绕“追梦无时限”的主题展开,通过选择合适的素材和采用恰当的写法,来展现个人对时间和梦想关系的理解和思
考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