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刷题】中考物理 专题04 温度与物态变化(原卷版+解析版)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必刷题】中考物理 专题04 温度与物态变化(原卷版+解析版)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11-05 13:01:2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好题汇编】5年(2020-2024)中考2年模拟物理真题分类汇编(四川版)
专题04 温度与物态变化
1. (2024四川南充)用飞机向云层撒干冰进行人工降雨,出现下列物态变化,其中放热是( )
A. 干冰迅速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 B. 小冰晶在下落过程中熔化为小水珠
C. 小雨滴在下落过程中部分汽化为水蒸气 D. 云层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
2. (2024四川达州)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在各种物态变化中不停地循环,让四季多姿多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温暖的春天,万物复苏、冰雪消融,这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
B. 炎热的夏天,莲花湖的水在阳光下变成水蒸气,这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C. 凉爽的秋天,路边的草或树叶上结有晶莹的露珠,这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
D. 寒冷的冬天,水蒸气在高空急剧降温变成雪花,这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3. (2024四川广安)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悟生活之理。对下列诗句所蕴含的热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水凝固成冰的过程会放热,温度降低
B.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雪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C.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的形成需要吸热
4. (2024四川泸州)蒸馏法在酿酒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如图所示为蒸馏过程中的原理图,烧瓶内装有含酒精和水的酒糟,在蒸馏的过程中,涉及到的物理知识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烧瓶内,酒精沸腾,瓶中的酒精升华需要吸热
B. 在烧瓶内,仅酒精沸腾,瓶中的水不会发生汽化
C. 在冷凝器处,管内酒精蒸汽遇冷液化,需要放热
D. 在冷凝器处,管外的冷却水吸收热量,内能不变
5.(2024四川眉山) 水的物态变化使自然界有了雨、露、雾、霜和雪等千姿百态的奇观。下列关于水的物态变化解释正确的是( )
A. 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B. 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 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D. 冰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6. (2024四川成都)图是某小组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实验中还需要的测量仪器是秒表
B. 该实验操作简单,不需要注意安全
C. 有“白气”冒出,说明水已经沸腾
D. 水沸腾后即可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7. (2024四川广元)夏天的早晨,青草尖端露水珠晶莹透明,太阳出来后,露水珠慢慢消失。青草尖端露水珠的形成属于________过程(填物态变化名称),露水珠慢慢消失的过程需要__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
8. (2023四川眉山)由于工具使用不正确,导致测量结果比真实值偏小的是(  )
A. 在中考体育“立定跳远”测试中,工作人员未将皮尺拉直
B. 在测量温度的实验中,小明将温度计放入待测热水中立即读数
C. 在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实验中,小华调节天平平衡时,游码未归零
D. 在使用电压表测电压时,小红误将接入小量程的电压表按照大量程读数
9. (2023四川宜宾)中华古诗词博大精深,“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其中的“汤沸”过程是属于(  )
A. 汽化现象 B. 液化现象 C. 升华现象 D. 凝华现象
10. (2023四川眉山)下列生活中的现象与物态变化名称对应正确的是(  )
A. 春天冰雪消融——熔化 B. 夏天洒水降温——液化
C. 秋天细雨绵绵——升华 D. 冬天大雪纷飞——汽化
11. (2023四川成都)水的物态变化使自然界有了雨、露、雾、霜、雪等千姿百态的奇观。关于图中水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小草上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B. 图乙中,树叶上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 图丙中,河面上冰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 图丁中,群山间雾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12. (2023四川成都)学校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项目丰富,体验感强,深受同学们喜爱。下列实践活动中,主要是为了加快水分蒸发的是( )
A. 给果树剪掉多余的枝叶
B. 为移栽的瓜苗盖上地膜
C. 给山坡上的小树苗浇水
D. 将潮湿的稻谷摊开晾晒
13. (2023四川内江) 人类对物态变化的认识是从水开始的,下列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
A. 水蒸气在松枝上形成冰晶
B. 温暖的阳光里,冰化成潺潺的流水
C. 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饮料瓶表面出现小水珠
D. 冬天,晾在室外冰冻的表服也会干
14. (2023四川南充)诗词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对下列诗句中所包含的物理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B.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
C. “白日黄流涨渭城,三更风紫尽成冰。”——“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D.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泪”的形成是熔化现象,需要放热
15. (2023四川凉山州)下列的俗语、诗词等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的一定认识,其中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说法正确的是(  )
A. “月落乌啼霜满天”: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B. “缸穿裙,大雨淋”:是空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水缸表面形成的
C. “人面桃花相映红”中桃花看起来是红色的原因是吸收了红光
D. “春江水暖鸭先知”是由于水温升高,鸭子在水中由热传递的方式先感觉到
16. (2023四川凉山州)如图所示,烧杯里装着水,试管中装着酒精,标准大气压下酒精的沸点为78℃,给烧杯加热使水沸腾,继续加热,则试管中的酒精(  )
A. 能沸腾 B. 温度达不到沸点,不能沸腾
C. 温度能达到沸点,但不能沸腾 D. 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发生
17. (2023四川宜宾)高海拔地区的大气压________(选填“高”或“低”)于1标准大气压,水的沸点________(选填“高”或“低”)于100℃。
18. (2023四川广元)“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的优美词句。词句中的冰的形成过程需要_____热,雪是水蒸气______形成的(填写物态变化名称)。
19. (2023四川自贡)夏天,小明到小丽家去玩,小丽从冰箱里拿出饮料倒入纸杯里请小明喝。不一会,小明发现纸杯壁上有一些小水珠。纸杯壁上出现小水珠的现象是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请简单解释这个现象形成的原因:_____。
20. (2023四川遂宁)在青藏铁路的建设中,我国科技工作者将“热棒”插入冻土,成功解决了“冻土工程”这一世界性难题。如图所示,热棒是碗口粗细的铁棒,高出地面约2m,在路基下还埋有5m,整个棒体是中空的,里面封装有适量液氨。热棒的工作原理是:当路基温度上升时,液氨 _______热量变成气态氨上升到热棒的上端;通过散热片散热,气态氨发生 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又沉入了棒底。这样不断循环,避免冻土融化造成路基崩塌。
21. (2022四川成都)清晨,站在青城山山顶放眼望去,薄雾从山间升腾而起,随风飘散,宛如仙境(如图)。雾的形成属于(  )
A. 汽化现象 B. 液化现象 C. 升华现象 D. 凝华现象
22. (2023四川自贡)下列现象属于熔化是(  )
A. 初春,冰雪消融汇流成溪
B. 盛夏,冰棒周围出现“白气”
C. 金秋,阳光照射迷雾散去
D. 寒冬,双溪水库水面结冰
23. (2022四川广元)唐诗宋词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对下列诗句中所指的自然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需要放热
B.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C.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泪”的形成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
D.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24.(2022四川德阳)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有的优美词句还与我们物理知识有着联系。下列词句与对应的物理知识叙述正确的是(  )
A.“清寒小雪前”,雪的温度很低,它的内能为零
B.“沙暖睡鸳鸯”,同水相比沙的比热容大些
C.“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实际是固态,由水蒸气凝华形成
D.“大地阳和暖气生”,大地内能的增加是太阳通过做功方式实现的
25. (2022四川成都)小天同学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的规律”,图乙是他绘制的温度和时间关系图像。他观察发现,水沸腾后,气泡的体积在上升过程中变___________;分析图像可知,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___________。
26. (2022自贡)把正在熔化的冰拿到温度为0℃的房间里,冰能不能继续熔化,为什么?
27. (2021四川眉山)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熔化现象的是(  )
A. 冬天,人嘴里呼出“白气”
B. 夏天,人吃冰棒感觉凉爽
C. 用纸锅烧水,水沸腾但锅不会燃烧
D. 游泳的人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
28.(2021四川成都)用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热水的温度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计的感温泡可以碰到容器壁
B.将感温泡浸入热水马上读出温度
C.读数时温度计可以离开被测热水
D.读数时如图所示,测量数据偏大
29. (2021四川达州)习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彰显出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水是生命之源,节约用水是我们每个达州人应尽的义务。关于水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初春,万物复苏、冰雪消融,这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
B. 夏天,小明将糖水放入冰箱制成了冰棍,这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C. 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晶莹的露珠,这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
D. 冬天,房屋上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30.(2021四川攀枝花)下列现象中,物态变化相同的一组是(  )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31.(2021·遂宁)“新冠肺炎”可防可治,下列对疫情防控中涉及到的物理知识解释符合科学原理的是( )
A.戴口罩是为了防止由于分子运动形成飞沫传染
B.医护人员所带护目镜的镜片上出现水雾,这是汽化现象
C.打疫苗擦酒精时,皮肤感到更凉,主要是因为酒精蒸发有致冷作用
D.将药液注入肌肉利用了大气压的作用
32. (2021四川成都)小刚同学用如图甲的装置探究“冰熔化过程的规律”,他每隔30s记录一次温度,绘制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图乙)。由实验可知,冰熔化过程要   热量,温度   。
33. (2021四川泸州)某兴趣小组在实验室探究水的沸腾特点的实验时,采用完全相同的装置加热质量不同的水。如图甲乙所示。通过实验,该小组绘制了水温随加热时间变化的A、B图线如图丙所示。
(1)由实验可知,该实验室所在地点的大气压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2)由实验可知,水沸腾时要持续吸热,但温度_______。
(3)分析甲乙两个装置烧杯中水的多少可知,图丙中_______(选填“A”或“B”)图线反映的是甲实验装置的实验结果。
34. (2021四川眉山)在探究冰熔化的实验过程中,假设试管内的物体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相同的热量。
(1)要对试管中的冰均匀加热,应采用甲、乙两图所示装置中的______图所示装置。
(2)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丙所示,此时冰的温度是______。
(3)实验中同学们根据实验数据,绘出了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丁所示,分析图像可知:
①冰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其内能_______,温度_______;
②图丁中线段和线段倾斜程度不同,原因是该物质在两种物态下______不同。
(4)试管内所有冰熔化完后,继续实验,当烧杯内的水沸腾时试管内的水______沸腾(选填“会”或“不会”)。
35.(2020四川成都)在“新冠”疫情期间,口罩成为防疫“神器”,戴眼镜的人常因口罩佩戴不严实,出现眼镜“起雾”的情况。“起雾”是因为发生了(  )
A. 液化现象 B. 汽化现象 C. 熔化现象 D. 升华现象
36.(2020四川广安)下列有关热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烧开水时冒出的“白气”是汽化现象
B. 用久了的白炽灯内壁变黑是因为白炽灯钨丝在发光时先熔化后凝固依附在灯泡内壁
C. 夏天电风扇吹出的风使我们感觉凉爽,是因为风加快了皮肤表面汗液的蒸发,蒸发要吸热
D. 冬天,摩擦双手使手发热,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手的内能
37.(2020四川甘孜州)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早春河中的冰逐渐消融,是升华现象
B. 夏天会看到冰棒周围冒“白气”,是汽化现象
C. 深秋早晨花草上出现小露珠,是液化现象
D. 寒冷的冬天室外飘起了雪花,是凝固现象
38. (2020四川自贡市)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
A. 雾的形成 B. 霜的形成 C. 水结成冰 D. 露的形成
39.(2020四川南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水蒸气引起烫伤往往比开水烫伤更严重,是因为水蒸气液化时还要放出大量的热
B. 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C. 夏天,汽车内开冷空调,被冷气对吹的车玻璃上有小水珠,小水珠主要集中在玻璃内侧
D. 水沸腾时,在水中有大量气泡不断上升、变大
40.(2020四川成都)做“纸杯烧水”实验时,小科用蜡烛火焰加热盛有适量冷水的纸杯,一段时间后水沸腾了。沸腾过程中,他多次测得水温为97.5°C,这说明当地水的沸点为___________;他把蜡烛移开,水停止沸腾,这说明水沸腾需要___________热量。
41.(2023四川攀枝花一模)物理研学小组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的特点”实验,当水温超过8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如表所示:
时间t/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水的温度T/℃ 82 84 86 88 90 92 94 96 98 98 98
(1)请指出图甲中的错误:   (写出一条即可)。
(2)根据把表格中的数据,在图乙的方格纸上画出的温度T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
(3)实验计时的第9min,烧杯里水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的情景应为图   所示。
42.(2024四川成都一模)小叶同学用酒精灯对冰块加热,研究冰的熔化现象。图中,甲乙两条图线中的一条,是他依据实验数据绘制而成。已知m冰=0.1kg,c水=4.2×103J/(kgoC),c冰=2.1×103J/(kgoC)。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小叶绘制的是乙图线
B. 0——1min内冰块吸收的热量为2.1×103J
C. 1——3min内温度不变,说明冰块没有吸收热量
D. 如果酒精完全燃烧,酒精灯的加热效率可以达到100%
43. (2023绵阳四诊)在研究水的沸腾实验中,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加盖子是为了减慢水的沸腾,开小孔是为了防止沸点变大
B. 图乙中读数方法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小
C. 图丙中A是沸腾时气泡的变化情况,B中沸腾前气泡上升时变小是因为空气遇冷液化
D. 图丁中,若a、b是同种物质,则图像不同的原因有初温不同和质量不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好题汇编】5年(2020-2024)中考2年模拟物理真题分类汇编(四川版)
专题04 温度与物态变化
1. (2024四川南充)用飞机向云层撒干冰进行人工降雨,出现下列物态变化,其中放热是( )
A. 干冰迅速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 B. 小冰晶在下落过程中熔化为小水珠
C. 小雨滴在下落过程中部分汽化为水蒸气 D. 云层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
【答案】D
【解析】A.干冰迅速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是升华现象,升华吸热,故A不符合题意;
B.小冰晶在下落过程中熔化为小水珠,是熔化现象,熔化吸热,故B不符合题意;
C.小雨滴在下落过程中部分汽化为水蒸气,是汽化现象,汽化吸热,故C不符合题意;
D.云层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是凝华现象,凝华放热,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 (2024四川达州)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在各种物态变化中不停地循环,让四季多姿多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温暖的春天,万物复苏、冰雪消融,这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
B. 炎热的夏天,莲花湖的水在阳光下变成水蒸气,这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C. 凉爽的秋天,路边的草或树叶上结有晶莹的露珠,这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
D. 寒冷的冬天,水蒸气在高空急剧降温变成雪花,这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答案】C
【解析】A.冰雪消融是固态冰变为液态水的过程,属于熔化现象,熔化吸热,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水在阳光下变成水蒸气,是液态水变为气态水蒸气的过程,属于汽化现象,汽化吸热,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液化放热,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水蒸气在高空急剧降温变成雪花,是气态水蒸气直接变为固态冰晶的过程,属于凝华现象,凝华放热,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 (2024四川广安)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悟生活之理。对下列诗句所蕴含的热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水凝固成冰的过程会放热,温度降低
B.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雪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C.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的形成需要吸热
【答案】C
【解析】A.水凝固成冰的过程会放热,但温度不变,故A错误;
B.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故B错误;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故C正确;
D.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此过程放热,故D错误。
故选C。
4. (2024四川泸州)蒸馏法在酿酒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如图所示为蒸馏过程中的原理图,烧瓶内装有含酒精和水的酒糟,在蒸馏的过程中,涉及到的物理知识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烧瓶内,酒精沸腾,瓶中的酒精升华需要吸热
B. 在烧瓶内,仅酒精沸腾,瓶中的水不会发生汽化
C. 在冷凝器处,管内酒精蒸汽遇冷液化,需要放热
D. 在冷凝器处,管外的冷却水吸收热量,内能不变
【答案】C
【解析】A.在烧瓶内,酒精沸腾,瓶中的酒精汽化吸热,故A错误;
B.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吸收,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故B错误;
C.在冷凝器处,管内酒精蒸汽遇冷液化放热,故C正确;
D.在冷凝器处,管外的冷却水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故D错误。
故选C。
5.(2024四川眉山) 水的物态变化使自然界有了雨、露、雾、霜和雪等千姿百态的奇观。下列关于水的物态变化解释正确的是( )
A. 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B. 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 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D. 冰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答案】C
【解析】AC.雾和露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A错误,C正确;
B.霜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B错误;
D.冰的形成是由液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固现象,故D错误。
故选C。
6. (2024四川成都)图是某小组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实验中还需要的测量仪器是秒表
B. 该实验操作简单,不需要注意安全
C. 有“白气”冒出,说明水已经沸腾
D. 水沸腾后即可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答案】A
【解析】A.因为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需要记录不同时刻的温度,所以需要用到秒表来记录时间。故A正确;
B.在加热过程中,水可能会因为沸腾而溅出,造成烫伤;因此需要注意安全,故B错误;
C.白气是小水滴,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水沸腾前后都可以观察到白气冒出,故C错误;
D.水沸腾后,由于水沸腾需要不断吸收热量,为了继续探究水沸腾时的特点,不能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故D错误。
故选A。
7. (2024四川广元)夏天的早晨,青草尖端露水珠晶莹透明,太阳出来后,露水珠慢慢消失。青草尖端露水珠的形成属于________过程(填物态变化名称),露水珠慢慢消失的过程需要__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
【答案】 液化 吸热
【解析】夏天的早晨,由于青草等物体表面的温度较低,而空气中的水蒸气温度相对较高,当这些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青草表面时,会放出热量并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青草尖端,形成我们看到的露水珠。因此,露水珠的形成属于液化过程。
露水珠慢慢消失的过程露水珠汽化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汽化是一个吸热过程。
8. (2023四川眉山)由于工具使用不正确,导致测量结果比真实值偏小的是(  )
A. 在中考体育“立定跳远”测试中,工作人员未将皮尺拉直
B. 在测量温度的实验中,小明将温度计放入待测热水中立即读数
C. 在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实验中,小华调节天平平衡时,游码未归零
D. 在使用电压表测电压时,小红误将接入小量程的电压表按照大量程读数
【答案】B
【解析】A.在中考体育“立定跳远”测试中,工作人员未将皮尺拉直,会使结果偏大,故A不符合题意;
B.在测量温度的实验中,小明将温度计放入待测热水中,示数还未上升稳定就立即读数,会使测量结果偏小,故B符合题意;
C.在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实验中,小华调节天平平衡时,游码未归零,相当于未放物体就有示数,使测量值偏大,故C不符合题意;
D.在使用电压表测电压时,小红误将接入小量程的电压表按照大量程读数,读数是真实值的5倍,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9. (2023四川宜宾)中华古诗词博大精深,“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其中的“汤沸”过程是属于(  )
A. 汽化现象 B. 液化现象 C. 升华现象 D. 凝华现象
【答案】A
【解析】“汤沸”是沸腾的现象,沸腾属于剧烈的汽化现象。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 (2023四川眉山)下列生活中的现象与物态变化名称对应正确的是(  )
A. 春天冰雪消融——熔化 B. 夏天洒水降温——液化
C. 秋天细雨绵绵——升华 D. 冬天大雪纷飞——汽化
【答案】A
【解析】A.春天,冰雪融化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故A正确;
B.夏天洒水降温,主要是利用水蒸发时吸热的原理,故B错误;
C.雨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是液化现象,故C错误;
D.冬天的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D错误。故选A。
11. (2023四川成都)水的物态变化使自然界有了雨、露、雾、霜、雪等千姿百态的奇观。关于图中水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小草上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B. 图乙中,树叶上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 图丙中,河面上冰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 图丁中,群山间雾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答案】A
【解析】A.小草上露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A正确;
B.树叶上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的,故B错误;
C.河面上冰是水由液态变成固态,属于凝固现象,故C错误;
D.群山间雾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A。
12. (2023四川成都)学校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项目丰富,体验感强,深受同学们喜爱。下列实践活动中,主要是为了加快水分蒸发的是( )
A. 给果树剪掉多余的枝叶
B. 为移栽的瓜苗盖上地膜
C. 给山坡上的小树苗浇水
D. 将潮湿的稻谷摊开晾晒
【答案】D
【解析】A.给果树剪掉多余的枝叶,减小了蒸发的面积,可减慢蒸发,故A不符合题意;
B.为移栽的瓜苗盖上地膜,是减小了表面积、减慢了液面上方的空气流动,可减慢蒸发,故B不符合题意;
C.给山坡上的小树苗浇水,不断补充水,不会加快水分蒸发,故C不符合题意;
D.将潮湿的稻谷摊开晾晒,加大了液体的表面积、提高了液体的温度,可加快蒸发,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3. (2023四川内江) 人类对物态变化的认识是从水开始的,下列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
A. 水蒸气在松枝上形成冰晶
B. 温暖的阳光里,冰化成潺潺的流水
C. 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饮料瓶表面出现小水珠
D. 冬天,晾在室外冰冻的表服也会干
【答案】C
【解析】A.水蒸气在松枝上形成冰晶,是由气态变成固态,属于凝华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冰化成潺潺的流水,是由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刚从冰箱中拿出的饮料瓶外壁出现水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属于液化现象,故C符合题意;
D.晾在室外冰冻的衣服也会干,是冰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属于升华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4. (2023四川南充)诗词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对下列诗句中所包含的物理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B.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
C. “白日黄流涨渭城,三更风紫尽成冰。”——“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D.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泪”的形成是熔化现象,需要放热
【答案】C
【解析】A.“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此过程中放热,故A错误;
B.“露”都是由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故B错误;
C.这里的“冰”是水凝固形成的,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故C正确;
D.“泪”的形成是属于蜡烛的熔化现象,需要吸热,故D错误。
故C正确。
15. (2023四川凉山州)下列的俗语、诗词等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的一定认识,其中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说法正确的是(  )
A. “月落乌啼霜满天”: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B. “缸穿裙,大雨淋”:是空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水缸表面形成的
C. “人面桃花相映红”中桃花看起来是红色的原因是吸收了红光
D. “春江水暖鸭先知”是由于水温升高,鸭子在水中由热传递的方式先感觉到
【答案】D
【解析】A.霜是固态的小冰晶,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故A错误;
B.“缸穿裙,大雨淋”:是由于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故B错误;
C.光照射不透明物体时,物体会吸收与自身颜色不同的光,反射与自身颜色相同的光,则桃花看起来是红色的原因是反射了红光,故C错误;
D.春天温度升高,水温也会随之升高,热量会从高温物体传递给低温的物体,所以“春江水暖鸭先知”是由于水温升高,鸭子在水中由热传递的方式先感觉到,故D正确。故选D。
16. (2023四川凉山州)如图所示,烧杯里装着水,试管中装着酒精,标准大气压下酒精的沸点为78℃,给烧杯加热使水沸腾,继续加热,则试管中的酒精(  )
A. 能沸腾 B. 温度达不到沸点,不能沸腾
C. 温度能达到沸点,但不能沸腾 D. 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发生
【答案】A
【解析】当烧杯中的水沸腾后,温度达到沸点,继续加热,试管中的酒精吸热,温度上升,且酒精的沸点低于水的沸点,故试管中的酒精温度能达到沸点,且能持续从水中吸热,故试管中的酒精能沸腾,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7. (2023四川宜宾)高海拔地区的大气压________(选填“高”或“低”)于1标准大气压,水的沸点________(选填“高”或“低”)于100℃。
【答案】 低 低
【解析】大气压随海拔高度增大而减小,水的沸点随大气压增大而升高,所以高海拔地区的大气压低于于1标准大气压,水的沸点低于100℃。
18. (2023四川广元)“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的优美词句。词句中的冰的形成过程需要_____热,雪是水蒸气______形成的(填写物态变化名称)。
【答案】 放 凝华
【解析】在《沁园春 雪》中的优美词句中的冰是由水放热凝固形成的;雪是由水蒸气放热凝华形成的。
19. (2023四川自贡)夏天,小明到小丽家去玩,小丽从冰箱里拿出饮料倒入纸杯里请小明喝。不一会,小明发现纸杯壁上有一些小水珠。纸杯壁上出现小水珠的现象是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请简单解释这个现象形成的原因:_____。
【答案】 液化 见解析
【解析】从冰箱里拿出的饮料温度较低,倒入纸杯后,纸杯的温度也较低,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纸杯液化成小水滴附在纸杯上,使纸杯壁上出现小水珠。
20. (2023四川遂宁)在青藏铁路的建设中,我国科技工作者将“热棒”插入冻土,成功解决了“冻土工程”这一世界性难题。如图所示,热棒是碗口粗细的铁棒,高出地面约2m,在路基下还埋有5m,整个棒体是中空的,里面封装有适量液氨。热棒的工作原理是:当路基温度上升时,液氨 _______热量变成气态氨上升到热棒的上端;通过散热片散热,气态氨发生 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又沉入了棒底。这样不断循环,避免冻土融化造成路基崩塌。
【答案】 吸收 液化
【解析】路基温度上升,液氨吸收热量,由液态变气态,发生汽化现象。
通过散热片散热,气态氨放热液化成液氨沉入棒底。
21. (2022四川成都)清晨,站在青城山山顶放眼望去,薄雾从山间升腾而起,随风飘散,宛如仙境(如图)。雾的形成属于(  )
A. 汽化现象 B. 液化现象 C. 升华现象 D. 凝华现象
【答案】B
【解析】雾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2. (2023四川自贡)下列现象属于熔化是(  )
A. 初春,冰雪消融汇流成溪
B. 盛夏,冰棒周围出现“白气”
C. 金秋,阳光照射迷雾散去
D. 寒冬,双溪水库水面结冰
【答案】A
【解析】A.冰雪消融汇流成溪,冰从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故A符合题意;
B.冰棒周围出现“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故B不符合题意;
C.雾是悬浮在空中的小水珠,太阳出来,小水珠吸收热量汽化而散去,故C不符合题意;
D.水面结冰,水从液体变为固态,属于凝固,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3. (2022四川广元)唐诗宋词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对下列诗句中所指的自然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需要放热
B.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C.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泪”的形成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
D.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答案】B
【解析】A.“露”是小水珠,故露珠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A错误;
B.“冰”的形成是水变为了固态的冰,故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故B正确;
C.“泪”的形成是固态石蜡变为了液体石蜡,故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C错误;
D.“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故D错误。
故选B。
24.(2022四川德阳)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有的优美词句还与我们物理知识有着联系。下列词句与对应的物理知识叙述正确的是(  )
A.“清寒小雪前”,雪的温度很低,它的内能为零
B.“沙暖睡鸳鸯”,同水相比沙的比热容大些
C.“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实际是固态,由水蒸气凝华形成
D.“大地阳和暖气生”,大地内能的增加是太阳通过做功方式实现的
【答案】C
【解析】A、一切物体在任何温度下都有内能,冰山的温度虽然很低,但是仍然具有内能,故A错误;
B、在同一时间,河水和沙滩吸收太阳的热量相同,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所以水温升高幅度较小,因此水温较低;而沙石比热容小于水,所以沙滩升温幅度较大,因此沙滩温度较高,导致“沙暖睡鸳鸯”,故B错误;
C、霜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故C正确;
D、大地吸收热量,大地内能增加,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实现的,故D错误。
故选:C。
25. (2022四川成都)小天同学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的规律”,图乙是他绘制的温度和时间关系图像。他观察发现,水沸腾后,气泡的体积在上升过程中变___________;分析图像可知,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___________。
【答案】 大 保持不变
【解析】水沸腾时,整个容器内水温相同,气泡上升过程中,不断有水变为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越来越大。
由图乙中图像可知,第180s到360s,水的温度保持100℃不变,此时水已经沸腾,水沸腾后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26. (2022自贡)把正在熔化的冰拿到温度为0℃的房间里,冰能不能继续熔化,为什么?
【答案】见解析
【解析】冰不能熔化;因为冰熔化要吸收热量,而0℃的房间与正在熔化的冰的温度相同,不能发生热传递,冰无法吸热也就不会熔化。
27. (2021四川眉山)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熔化现象的是(  )
A. 冬天,人嘴里呼出“白气”
B. 夏天,人吃冰棒感觉凉爽
C. 用纸锅烧水,水沸腾但锅不会燃烧
D. 游泳的人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
【答案】B
【解析】A.冬天,人嘴里呼出“白气”,白气是小水珠,是气体的水变为了液态的水,故是液化,故A不符合题意;
B.夏天,人吃冰棒感觉凉爽,是利用冰熔化吸热,故B符合题意;
C.用纸锅烧水,水沸腾但锅不会燃烧,利用水的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到达了不了水的沸点,故C不符合题意;
D.游泳的人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利用蒸发吸热,即汽化,故D不符合题意。
28.(2021四川成都)用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热水的温度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计的感温泡可以碰到容器壁
B.将感温泡浸入热水马上读出温度
C.读数时温度计可以离开被测热水
D.读数时如图所示,测量数据偏大
【答案】D
【解析】使用温度计时,感温泡应该与待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接触容器底和容器壁;待示数稳定后开始读数,读数时,温度计要留在待测液体中,视线要与刻度平行。
A.使用温度计时,感温泡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故选项A错误;
B.使用温度计时,将感温泡浸入热水中,等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否则,测量结果可能偏小,故选项B错误;
C.读数时,温度计继续留在被测热水中,避免因温度计离开热水导致温度下降,故选项C错误;
D.读数时,视线应该与刻度值保持水平,图中俯视读数或导致测量结果偏大,故选项D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温度计的使用及读数,属于基础知识的应用。
29. (2021四川达州)习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彰显出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水是生命之源,节约用水是我们每个达州人应尽的义务。关于水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初春,万物复苏、冰雪消融,这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
B. 夏天,小明将糖水放入冰箱制成了冰棍,这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C. 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晶莹的露珠,这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
D. 冬天,房屋上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答案】A
【解析】A、冰雪消融是固态冰变为液态水的过程,属于熔化现象,熔化吸热,故A正确;
B、糖水放入冰箱由液态的水制成了固态的冰棍,这是凝固现象,凝固放热,故B错误;
C、小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C错误;
D、房屋上出现白色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凝华放热,故D错误。
30.(2021四川攀枝花)下列现象中,物态变化相同的一组是(  )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D
【解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①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
②蜡烛滴“泪”是固态的石蜡熔化为液态。
③冻衣服晾干,是衣服上的冰直接升华为水蒸气。
④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
故ABC错误,D正确。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31.(2021·遂宁)“新冠肺炎”可防可治,下列对疫情防控中涉及到的物理知识解释符合科学原理的是( )
A.戴口罩是为了防止由于分子运动形成飞沫传染
B.医护人员所带护目镜的镜片上出现水雾,这是汽化现象
C.打疫苗擦酒精时,皮肤感到更凉,主要是因为酒精蒸发有致冷作用
D.将药液注入肌肉利用了大气压的作用
【答案】C
【解析】戴口罩是为了阻止由于分子运动形成飞沫传染,不能阻止分子的运动,A项错误;护目镜的镜片上出现水雾,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这是液化现象,B项错误;皮肤擦酒精时感到更凉,主要是因为酒精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C项正确; 将药液注入肌肉利用了手的推力,不是大气压的作用,D项错误。
32. (2021四川成都)小刚同学用如图甲的装置探究“冰熔化过程的规律”,他每隔30s记录一次温度,绘制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图乙)。由实验可知,冰熔化过程要   热量,温度   。
【答案】吸收;保持不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在物理实验中读懂图像的能力。图像横轴是时间轴,纵轴是温度轴。随着时间轴往右,可观察到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当随着时间增加冰的温度不变时,则说明冰到达了熔点,在图像时表现为出现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线段。因为酒精灯一直在燃烧,所以实验过程中冰一直在吸热。
解:实验开始时冰的温度在﹣6℃,随着时间增加冰的温度升高。当加热到4分钟后,酒精灯仍然在燃烧,说明冰还在吸收热量。观察4到8分钟间的图像可以发现冰的温度没有随时间增加而增加变化,说明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点评】本体考察冰熔化的图像特点与冰熔化的特点。冰属于晶体,所有晶体在熔化过程中都要吸收热量,且温度不变。
33. (2021四川泸州)某兴趣小组在实验室探究水的沸腾特点的实验时,采用完全相同的装置加热质量不同的水。如图甲乙所示。通过实验,该小组绘制了水温随加热时间变化的A、B图线如图丙所示。
(1)由实验可知,该实验室所在地点的大气压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2)由实验可知,水沸腾时要持续吸热,但温度_______。
(3)分析甲乙两个装置烧杯中水的多少可知,图丙中_______(选填“A”或“B”)图线反映的是甲实验装置的实验结果。
【答案】 (1) 小于 (2)保持不变 (3) B
【解析】(1)水的沸点为96℃,低于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100℃,故此时的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
(2)水沸腾时要持续吸热,但是温度一直保持在96℃不变,故温度保持不变。
(3)A曲线加热至沸腾的时间短,故水的质量比较少,故为乙装置,那么甲装置就是B曲线。
34. (2021四川眉山)在探究冰熔化的实验过程中,假设试管内的物体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相同的热量。
(1)要对试管中的冰均匀加热,应采用甲、乙两图所示装置中的______图所示装置。
(2)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丙所示,此时冰的温度是______。
(3)实验中同学们根据实验数据,绘出了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丁所示,分析图像可知:
①冰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其内能_______,温度_______;
②图丁中线段和线段倾斜程度不同,原因是该物质在两种物态下______不同。
(4)试管内所有冰熔化完后,继续实验,当烧杯内的水沸腾时试管内的水______沸腾(选填“会”或“不会”)。
【答案】 乙 增大 不变 比热容 不会
【解析】(1)甲图中对试管底部直接加热,会造成受热不均,应该采取乙图中的方式,先对烧杯中的水加热,这样试管才受热均匀。
(2)由图可知,温度计的液面在0℃以下,每小格代表2℃,因此读数为。
(3)冰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因此内能要增加,但是因为冰是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图丁中线段和线段倾斜程度不同,代表经过相同的时间,吸收了相同的热量后,AB段温度上升的更多,原因是因为水的比热容比冰大,因此温度变化小。
(4)水沸腾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达到沸点,另一个是还能持续吸热。当烧杯内的水沸腾时,代表温度达到沸点且保持不变,这个时候,试管内的水的温度虽然也会达到沸点,但是因为无法继续从外界吸热,所以无法沸腾。
35.(2020四川成都)在“新冠”疫情期间,口罩成为防疫“神器”,戴眼镜的人常因口罩佩戴不严实,出现眼镜“起雾”的情况。“起雾”是因为发生了(  )
A. 液化现象 B. 汽化现象 C. 熔化现象 D. 升华现象
【答案】A
【解析】“雾”是人呼出的水蒸气温度较暖,遇到冷的眼镜会液化放热。
36.(2020四川广安)下列有关热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烧开水时冒出的“白气”是汽化现象
B. 用久了的白炽灯内壁变黑是因为白炽灯钨丝在发光时先熔化后凝固依附在灯泡内壁
C. 夏天电风扇吹出的风使我们感觉凉爽,是因为风加快了皮肤表面汗液的蒸发,蒸发要吸热
D. 冬天,摩擦双手使手发热,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手的内能
【答案】C
【解析】A.烧开水时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A错误;
B.白炽灯内壁变黑是因为钨丝先升华然后凝华形成的,故B错误;
C.电风扇吹出的风加快了汗液蒸发,蒸发吸收热量,故C正确;
D.摩擦双手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手的内能,故D错误。
37.(2020四川甘孜州)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早春河中的冰逐渐消融,是升华现象
B. 夏天会看到冰棒周围冒“白气”,是汽化现象
C. 深秋早晨花草上出现小露珠,是液化现象
D. 寒冷的冬天室外飘起了雪花,是凝固现象
【答案】C
【解析】A.早春河中的冰逐渐消融,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现象,故A错误;
B.夏天会看到冰棒周围冒“白气”,是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白气”是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故B错误;
C.深秋早晨花草上出现小露珠,是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是液化现象,故C正确;
D.寒冷的冬天室外飘起了雪花,是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是凝华现象,故D错误。
38. (2020四川自贡市)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
A. 雾的形成 B. 霜的形成 C. 水结成冰 D. 露的形成
【答案】B
【解析】A.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故A错误;
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故B正确;
C.水结成冰,是凝固现象;故C错误;
D.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故D错误。
39.(2020四川南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水蒸气引起烫伤往往比开水烫伤更严重,是因为水蒸气液化时还要放出大量的热
B. 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C. 夏天,汽车内开冷空调,被冷气对吹的车玻璃上有小水珠,小水珠主要集中在玻璃内侧
D. 水沸腾时,在水中有大量气泡不断上升、变大
【答案】C
【解析】A.水蒸气引起的烫伤比开水烫伤更严重,因为水蒸气液化时还要放出大量的热量,使皮肤再次受到伤害,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冰是晶体,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夏天,汽车内开冷空调,冷气对吹的车玻璃上的小水珠是气体液化形成,液化过程中,温度高的气体放出热量,外侧气体温度高,因此小水珠主要集中在玻璃外侧,C错误,但符合题意;
D.沸腾时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汽化现象,水沸腾时,在水中有大量气泡不断上升、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大,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40.(2020四川成都)做“纸杯烧水”实验时,小科用蜡烛火焰加热盛有适量冷水的纸杯,一段时间后水沸腾了。沸腾过程中,他多次测得水温为97.5°C,这说明当地水的沸点为___________;他把蜡烛移开,水停止沸腾,这说明水沸腾需要___________热量。
【答案】 (1)97.5°C (2) 吸收
【解析】(1)液体沸腾过程中持续吸热,温度不变,此时的温度为液体的沸点;沸腾过程中,他多次测得水温为97.5°C,这说明当地水的沸点为97.5°C。
(2)液体沸腾过程中持续吸热,温度不变,把蜡烛移开,水没有热量可以吸收,停止沸腾,这说明水沸腾需要吸收热量。
41.(2023四川攀枝花一模)物理研学小组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的特点”实验,当水温超过8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如表所示:
时间t/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水的温度T/℃ 82 84 86 88 90 92 94 96 98 98 98
(1)请指出图甲中的错误:   (写出一条即可)。
(2)根据把表格中的数据,在图乙的方格纸上画出的温度T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
(3)实验计时的第9min,烧杯里水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的情景应为图   所示。
【答案】(1)在读数时,俯视了,这样读数会偏大; (2)如解析图;(3)丁。
【解析】(1)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各个器材的使用规则,在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描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3)分析表格,实验从8min开始沸腾,然后根据沸腾是气泡的特点解答。
解:(1)由图甲知,在读数时,视线应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而图中俯视了,这样会使读数偏大。
(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描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如图所示:

(3)沸腾前和沸腾时的现象:沸腾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大;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因此丙图是沸腾前的现象,由表格,实验从8min开始沸腾,实验计时的第9min,烧杯里水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的情景应为图丁。
42.(2024四川成都一模)小叶同学用酒精灯对冰块加热,研究冰的熔化现象。图中,甲乙两条图线中的一条,是他依据实验数据绘制而成。已知m冰=0.1kg,c水=4.2×103J/(kgoC),c冰=2.1×103J/(kgoC)。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小叶绘制的是乙图线
B. 0——1min内冰块吸收的热量为2.1×103J
C. 1——3min内温度不变,说明冰块没有吸收热量
D. 如果酒精完全燃烧,酒精灯的加热效率可以达到100%
【答案】A
【解析】AB.0——1min内冰块温度由0oC升高至5oC时,吸收的热量为
3min后冰全部变成水,当温度由0oC升高至5oC时,根据
由于,

即加热时间应为2min,小叶绘制的是乙图线;故A正确、B错误;
C.冰属于晶体,1~3min处于熔化阶段,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故C错误;
D.即使酒精完全燃烧,酒精燃烧产生的热量必然有一部分消耗在空气中,加热效率不可能达到100%,故D错误。
43. (2023绵阳四诊)在研究水的沸腾实验中,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加盖子是为了减慢水的沸腾,开小孔是为了防止沸点变大
B. 图乙中读数方法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小
C. 图丙中A是沸腾时气泡的变化情况,B中沸腾前气泡上升时变小是因为空气遇冷液化
D. 图丁中,若a、b是同种物质,则图像不同的原因有初温不同和质量不同
【答案】D
【解析】A.加盖是为了缩短加热时间,加快沸腾,故A错误;
B.温度计的0刻度在下,俯视读数使读数偏大,故B错误;
C.沸腾前,烧杯中水的温度下层高,上层低,气泡上升时水蒸气遇冷液化,使气泡变小;沸腾时,烧杯中上层水的温度和下层水的温度相同,气泡上升逐渐变大,直至液面破裂,故C错误;
D.若a、b是同种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温差越小的质量越大,故D正确。
故选D。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