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1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05 22:17: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新课导入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3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学习目标】
1、了解近代以来共和制取代君主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
2、理解中国政治发展的艰巨性、独特性。
时空坐标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北洋政府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第 部分

1912年1月1日
晚清政府
南京临时政府
北洋军阀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
1912年3月
1927年
1928年
1949年
黄龙旗
五色旗
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民国经历了三个政府的统治,可分为三个阶段:
中华民国:1912——1949年: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1月——4月;
北洋军阀时期:1912——1928年;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年(军政时期:1912—1927—1928年;训政时期:1928年——1948年;宪政时期:1948——1949年)
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1月—3月)——民主共和制度
1.建立:
时间:
国旗:
纪年:
意义:
1912年1月1日
五色旗
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民国元年。
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在中国诞生!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目的:
内容:
性质:
原则:
防止袁世凯专权(直接),维护共和制度(根本)。
①以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为原则,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②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主权在民、平等自由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下列各项之自由权……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二十九条 临时大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总揽行政事务。
第四十八条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任命之法官组织之,行使司法权。
第十九条 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辅佐临时大总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以上皆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 在总统之外复设总理,是为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的标志。但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并不完备,其要害在于改制之后,未能确定总统府与国务院孰为最高行政中枢。由于总统府和国务院都被赋予了相当的行政权,而《临时约法》又“并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于是导致了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二元化政体格局。
——杨天宏《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
问题思考:依据材料,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有什么作用和局限?
积极作用: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②从法律上宣告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局限性:
(1)存在“因人设法”的局限;
(2)职权不明,未能真正限制袁世凯权力;
(3)导致政治纷争不断、政局动荡。
二·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年)
(1)政党政治:
北洋政府:是指中华民国前期以袁世凯为首的晚清北洋军阀在政治格局中占主导地位的中央政府(1912年-1928年)。
政党政治:通常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
开始:
发展:
转折:
失败:
辛亥革命后,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
1912年8月国民党成立,宋教仁等想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将组织责任内阁,1913年,宋教仁被刺杀。“宋案”后,国民党发动了“二次革命”,但很快失败。
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先后下令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2)袁世凯复辟帝制
形成:
结果:
影响:
1915年,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
1916年3月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政治格局混乱不堪。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中再也找不出一个能统御整个北洋派的人。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军阀混战、军阀割据的局面,政治格局混乱不堪。
问题思考: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
材料 照搬西方政党政治模式,脱离了中国基本国情。西方政党政治的兴起与其制度的确立,是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整个国家严重资本主义化之后。辛亥革命后,政权虽然易手,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天下而非政党的天下。所谓自由结社、合法反对、公平竞争、轮流执政等政党政治的原则,在当时的中国并不具备,虽然在形式上,民初各政党获得了较多的政治权利,但在关键的政权问题上,手执枪杆子的袁世凯是不会让步的。……因此,在当时中国国情下,如果政党要去搞所谓政党政治,要么成为独裁者欺骗民众的工具,要么成为独裁者刀俎下的鱼肉。
——章开沅《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
①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盲目学习照搬英美模式。 ②受传统政治文化影响较深。③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④政党仓促成立,党争不休。⑤封建势力强大,军阀操控政权。
【思考点】民国初期的政党政治有什么特点?
材料一:政党社团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仅1912年间,大小各种政党团体就曾出现300多个。……各个政党纷纷采取公开发表演说的方式开展竞选活动,使得政治性的演讲、报告会一时蔚然成风。
——郑炳凯《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参与变化的实证研究》
材料二:民国初年,这些政党进行着无穷无尽的党争,不会受到制度上的有效监督。每当召开国会期间,那些议员们前呼后拥地先住到甲党招待所,得到各种好处与红包,承诺投该党的票,然后再到乙党招待所住下,同样再得到好处费,并答应投该党的票。
——萧功秦《第二次选择:辛亥革命后的多党议会民主》
①政党数量多;②参政意识强
③党争激烈,不受监督;④腐化严重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我中国人民久处于专制之下,奴性已深,牢不可破,不有一度之训政时期以洗除其旧染之污,奚能享民国主人之权利?”
——孙中山
“军政”时期:(1924年国民党一大-1928年东北易帜)早期是指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后来指通过武装革命彻底打倒军阀,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独立。
“训政”时期:(1928年—1948年)以“军政”统一全国后,需要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以“训政”来开启民智,培养民众的民主意识,并对人民进行使用民权和承担义务的训练。
“宪政”时期:(1948年以后)待“地方自治完备之后”创制和颁布宪法,“宪政”是“还政于民”的民主时期。
(1)“军政”时期:
1924年国民党一大到1928年北伐成功
(2)“训政”时期(1928—1948)
背景:
内容:
实质:
1928年,中国国民党成为中国新的统治者,颁布《训政纲领》
(1)在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2)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执行。
(3)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
鲜明特色:以党治国+军权统治
一党专政,违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
(3)“宪政”时期(1948—1949)
概况:
实质:
1948年,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1948年3月,“行宪国大”在南京召开,通过《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规定在“戡乱时期”,总统“得经行政院会议之决定,为紧急处分”,而“动员戡乱时期之终止,由总统宣告”。……“临时条款”的通过,满足了蒋介石继续独揽大权、个人独裁的愿望。
◎正副总统就职典礼
国民党独裁统治。国民党政权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企图以此为其独裁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但最终逃脱不了崩溃的命运。
问题探究:中国宪政为何如此艰难?
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决定;②列强侵略,民族危机深重;③军阀混战,政局动荡;④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⑤传统守旧思想根深蒂固。
时期 政治统治 政治特点 法律
南京临时政府 ①1912年元旦,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这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②1912年3月,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民主共和制 (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制)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北洋 政府 ①1912年8月国民党成立 ②1913年,国民党在国会选举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多数党领袖; ③1913年春,袁世凯制造“宋案”,并镇压二次革命;④1914年,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5月,公布《中华民国约法》,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 政党政治; 袁世凯实行总统制、君主立宪制,实质是独裁统治 《中华民国约法》
南京国民政府 ①1928年,国民党通过《训政纲领》,宣告训政开始; ②1948年,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为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披着“宪政”外衣的独裁统治 《训政纲领》
归纳总结:
思考:分析民国时期政治制度有哪些显著特点
缔造共和
破坏共和
特点:①政权更迭频繁,具有不稳定性;②政治体制复杂多变,实行过总统制、责任内阁制,君主制等;③形式上采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但实际上长期实行专制独裁。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土地革命时期
全面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新中国成立前夕
第 部分

一·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建立各级苏维埃政权
背景:
内容:
意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权陆续建立。
①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
②大会制定了宪法大纲,通过了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
③大会推选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①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
②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
③大会推选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宪法大纲规定:
性质:工农民主政权
①指导根据地建设和革命;②创建人民政权的尝试
二·抗日战争时期(1931-1945):抗日民主政权
背景:
目的:
代表:
内容: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扩大。
为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
①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
②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
③为巩固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
陕甘宁、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等边区抗战胜利时发展为19个根据地
材料一: 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
材料二:共产党在政权中的领导作用,是要靠党员的质量来保证的,而不必有更多的人数,不是要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而是要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使别人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
各阶层联合
中国共产党领导
民主协商
问题思考:阅读材料,谈谈你对“三三制”原则的认识。
①这一原则突出体现了边区政权的统一战线性质和中国共产党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精神。
②“三三制”原则对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扩大了参政议政的群众基础,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③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此后政协制度的形成积累了丰富经验
三·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设置行政区
背景:
目的:
措施:
意义:
战局的变化和解放区的日益扩大
巩固新兴人民政权
①设置六大行政区(详见右边地图)
②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作为最高一级的地方政府机关,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
①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②巩固了人民政权
③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三·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6)——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
内容:
意义:
①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已经破产,资产阶级共和国应让位给人民共和国;
②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①是对马克思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②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思考点:
根据材料和所学,分析为什么抗日根据地与革命根据地采用了不同的政权模式?
革命根据地 抗日根据地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边区政府(民国地方政府)
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 根据三三制原则,团结党外人士,组成各级参议会,边区政府委员由参议会选举产生
(1)革命形势(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不同:
①土地革命时期主要是阶级矛盾:
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革命和国民党独裁统治作斗争。
②抗战时期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为了团结最广大的抗日力量,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做出了调整。
(2)指导思想不同:
①前者政权建设受苏俄革命和政权建设影响较大;
②后者反映党独立自主地探索政权建设模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第 部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根本政治
制度
基本
制度
学习聚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有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初步形成
正式建立
1949年
1954年
1957年至文革期间
1982年
受挫削弱
进入新阶段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发展历程:
《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五四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起来。
由于受反右斗争扩大化和“左”倾指导思想的影响,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
“八二宪法”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史料阅读
第一章 总纲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问题思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何地位及特点?
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
特点:①具有广泛的民主性,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最好组织形式;②民主集中制原则;③实行一院制;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历程:
①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②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
③中共十二大,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
④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被写入宪法。使得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走上了制度化轨道。
内容:
意义:
①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
②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③人民政协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土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其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
②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是指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意义:推进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激发了广大农民的参政热情,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1)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2)2019年10月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初建民主共和制度
南京国民民政府:一党专制
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
抗日根据地:边区政府、参议会、三三制
解放区:建立人民民主政权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北洋政府:政党政治尝试与失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缔造
共和
破坏共和
探索
共和
确立
完善
共和
认识:①政治体制总的发展趋势是由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②民族独立是实行民主政治的前提条件③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符合国情,不能照搬西方模式
课堂小结
课堂训练
1.中华民国成立以来,梁启超一直支持袁世凯,反对革命党人的主张,还曾先后担任新内阁的司法总长和币制局总裁。当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风声传出后,梁启超于1915年8月20日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公开表示与袁世凯决裂。梁启超态度的转变说明(  )
A.责任内阁制进一步巩固
B.共和观念的影响力增强
C.美日在华争夺渐趋激烈
D.立宪转向革命符合潮流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