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上第三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八上第三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75.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11-05 09:0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浙教版八上第三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单元测试卷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评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对植物激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它在植物体内含量极少
B.它对植物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C.它是植物体一定部位产生的
D.它就是指生长素
2.在农业上可以利用生长素去除杂草,原因是(  )
A.生长素能分泌杀死杂草的毒素
B.高浓度的生长素可以导致杂草的死亡
C.低浓度的生长素可以抑制杂草的生长
D.任何浓度下的生长素都会导致杂草的死亡
3.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生长素能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B.生长素浓度越高,植物生长越快
C.一般来说,去掉顶芽可以促进侧芽生长
D.植物向光性运动与生长素分布不均有关
4.内分泌紊乱会引起一些疾病,下列疾病与激素分泌无关的是(  )
A.心脏病 B.肢端肥大症 C.侏儒症 D.糖尿病
5.科学家为了证明某一观点,先后做了如下两个实验:①破坏蝌蚪的甲状腺,发现蝌蚪发育停止,不能发育成成蛙;②在饲养缸的水中放入甲状腺激素,破坏甲状腺的蝌蚪又发育为成蛙。这两个实验可证明 (  )【来源:21cnj*y.co*m】
A.甲状腺能分泌生长激素
B.甲状腺激素能促进幼小动物的发育
C.生长激素能促进蝌蚪的生长
D.甲状腺激素能促进幼小动物的生长
6.如图所示为人体局部器官的示意图,能分泌胰岛素调节血糖含量平衡的器官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7.下列属于人类特有的反射是(  )
A.吃到梅子,分泌唾液 B.看到梅子,分泌唾液
C.谈到梅子,分泌唾液 D.闻到梅子,分泌唾液
8.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与神经元相比,神经元细胞特有的结构是(  )
A.细胞膜 B.细胞体 C.突起 D.细胞核
9.此刻,你正在凝心思考,直接参与这一活动的最小结构层次是(  )
A.大脑 B.神经元 C.神经组织 D.神经系统
10.下列不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
A.鸟类育雏 B.飞鸽传书 C.蜘蛛结网 D.蜜蜂采蜜
11.小德养了一只小猫,想取名“好麦麦”,小德为了让小猫能“听懂”自己的名字,对它进行了训练,每次给小猫喂食前都先叫几声“好麦麦”,经过反复的训练,在没有喂食的情况下,只要叫声“好麦麦”,小猫就会跑过来。下列对这种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21教育网
A.小猫完成这个反射的神经结构是反射弧
B.小猫完成这个反射活动需要通过大脑皮层
C.小猫听到“好麦麦”跑过来是一种后天学习行为
D.小猫听到“好麦麦”跑过来是因为小猫大脑皮层有语言中枢
12.下列关于动物行为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先天性行为是动物体内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
B.动物越高等,大脑皮层越发达,学习能力越强
C.学习行为是动物后天学习所得,与遗传因素无关
D.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对动物的生存都有重要意义
13.冬泳运动被誉为“勇敢者的运动”。冬泳时运动员生理上可能会出现的变化是 (  )
A.肌肉收缩,产热增加
B.机体产热下降,以减少热量散失
C.皮肤血管舒张,以增加热量散失
D.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降低新陈代谢
14.直接散热的多少取决于(  )
A.人体内与皮肤表面的温度差 B.人体内与外界环境的温度差
C.人体皮肤表面与环境的温度差 D.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程度
15.如图所示为“人体运动时各器官产热量”的柱状图,则图中的c表示(  )
A.脑 B.骨骼肌 C.内脏 D.皮肤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21分)
16.植物的下列行为是对环境中什么刺激作出的反应?
(1)植物的茎向上生长,而根向下生长,这是植物对   刺激作出的反应。
(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植物对   刺激作出的反应。
17.小明同学将生长状态相似的A、B两盆蚕豆幼苗分别置于两个暗箱中,在B盆蚕豆幼苗的暗箱右侧开一小窗口,并在窗口外侧装一个固定光源,保持其他环境条件适宜并相同。一周后,A、B两盆蚕豆幼苗的生长状况如图所示。21cnjy.com
(1)该同学设计这一实验的目的是探究   对蚕豆幼苗生长的影响。
(2)根据学过的知识可知,图乙中a侧生长素浓度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b侧。21教育名
18.当年轻人以“喝最贵的奶茶,熬最长的夜”自我调侃时,年轻的糖尿病患者也越来越多。25岁的小陈便是典型代表。21·世纪*教育网
(1)如图甲、乙两条曲线代表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进食一小时后血糖变化情况。小陈的血糖变化与曲线   相似,被医生诊断为糖尿病。小陈因为   分泌不足,导致血糖含量较高。与正常人不同,小陈体内的葡萄糖可以随   排出体外。
(2)小陈可通过   (选填“注射”或“口服”)胰岛素进行治疗。
19.新交规中的“酒驾禁令”已让人们的一些生活方式逐渐改变。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已经从宣传警示语变成了绝大多数人自发遵守的内心约束。但仍有少数人对此置若罔闻,因酒驾或醉驾造成很严重的人生悲剧。如图甲是人眼的结构示意图,乙是人脑的组成示意图,丙是反射弧的模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司机对信号灯的关注是行车安全的重要环节,其中形成视觉的部位是在图乙中的   (填图中序号)。
(2)司机看到红灯亮时会踩刹车,这属于   反射,是通过图丙中的部分结构完成的,能把神经中枢产生的刺激传给效应器的是   (填图中序号)
(3)某人因酒驾造成腰椎受伤,致使下肢瘫痪,肢体不能运动,大小便失禁,这是因为脊髓的   功能丧失。
(4)酒驾的司机在遇到警察时会出现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的反应,这是因为体内   分泌量明显增加的缘故。
20.脑是调控机体各种功能的中枢,如图是科学家为研究脑的功能用三只狗所做的实验。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法律已禁止“酒驾”,是因为人在醉酒以后不但反应速度减慢,而且酒精会麻醉人的   导致驾驶动作不协调,极易引发交通事故;
(2)某人因车祸变成了“植物人”,没有意识和感觉,更不能运动,由此可判定其脑结构中的   部分受到了严重损伤。
21.温州人历来有着冬日晒鱼鲞的习惯,传统晒鲞十分依赖天气,要求低温晴燥。
干球温度 干球温度计和湿球温度计的温差
  1℃ 2℃ 3℃ 4℃ 5℃
0℃ 82% 65% 47% 31% 15%
5℃ 86% 71% 58% 45% 32%
10℃ 88% 76% 65% 54% 44%
(1)鰻鱼是晒鱼鲞的鱼种之一,其一生要经历淡水与海水的周期性洄游,鳗鱼的这种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请再举一例相同类别的动物行为。   
(2)图甲A、B两个天气系统中,适合晒鱼卷的是   。
(3)如图乙为干湿球湿度计,部分空气相对湿度如上表。则当干球温度计和湿球温度计的读数分别为5℃和0℃时,此时的环境湿度为   。 2·1·c·n·j·y
22.下图为人体内体温平衡与血糖平衡的部分调节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寒冷条件下,内分泌腺会分泌一种激素使血管   使散热减少从而利于体温恒定。
(2)饥饿或空腹时,人体通过激素D的调节使血糖达到平衡。则激素D为   
(3)分析图中信息可知:人体的体温调节和血糖调节的神经中枢位于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22分)
23.某科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究植物根的向地性,做了如下实验:
①将一株绿豆幼苗的幼根,从根尖的尖端开始每隔2毫米做一个记号,分成10个区域;
②在一个广口玻璃瓶里放一些湿棉花,将这株绿豆幼苗水平摆放在瓶壁和湿棉花之间,如图甲,整个装置放置在23℃左右的黑暗房间里;【来源:21·世纪·教育·网】
③3小时内,每隔20分钟,拍摄一张幼根的照片,将照片处理汇总如图乙;
④根据观察到的现象,绘制一幅幼苗根尖细节的模型图,如图丙。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②中要将整个装置放置在黑暗环境中的原因是   。
(2)根据图丙可知,该幼根远地一侧的生长速度   近地侧的生长速度,于是根就表现出向地弯曲生长。21*cnjy*com
(3)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生长素的分布由于受重力影响,所以水平放置的幼根近地部位生长素的浓度高于远地部位”,请你结合观察到的现象,解释本实验中生长素对根向地生长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
   。
(4)这个实验在设计上还存在的问题是   (写一点)。
24.科学兴趣小组为了研究生长激素的功能,提出以下实验思路:
①选取若干只同品种、同性别和同日龄的健康未成年小鼠实施垂体切除手术,一段时间后,随机均分为甲、乙两组。
②然后对甲、乙两组小鼠分别注射等量的____。
③实验开始时和实验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分别测定每只小鼠的体重,并记录。
④对所得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   。
(2)兴趣小组同学对垂体进行切除手术是为了   。
(3)预测实验结果(在如图所示的坐标中,用示意曲线表示注射后的体重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并在曲线旁注明所注射物质的名称。21*cnjy*com
25.如图为反应快慢的测试实验。两个同学做好准备(直尺的0刻度端朝下,起始位置为0刻度),测试者突然松开直尺,要求被测试者仅用拇指和食指将尺捏住。
(1)记录被测试者捏住尺时的刻度,这个刻度越小,说明   
(2)在相同的条件下,用这种测试方法可以比较不同人对于这一刺激的反应快慢。由此请你思考和回答问题:
①“测定反应速度”的反射弧为:视网膜→视神经→   中枢→躯体运动中枢→脊髓→脊神经→手指肌肉收缩,抓住尺子,这是一个    (选填“简单”或“复杂”)反射。
②该实验设计思想中最可取的地方是将一个难以测量的科学问题,即人的神经系统对某一刺激所作出反应的快慢,通过设计转化为一个可测量的易操作的问题,即转化为   。
四、解答题(共27分)
26.(7分)在实验条件受限制的情况下,创造性地设计实验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一株幼苗上下倒置,它的根会重新定向而向下生长,茎会弯曲向上生长。根、茎的重新定向可能与重力有关。如何找到证据来支持这一假说呢?19世纪的科学家难以找到无重力的实验环境。英国植物学家奈特把几株蚕豆幼苗沿不同方向绑在木板上,木板以每分钟150转的速度旋转,制造了一个方向由中心向外的“人造重力”,抵消地球重力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创造性的实验设计为后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证据。奈特实验从开始到结束,旋转木板上的幼苗状况变化如图所示。请你描述奈特实验的现象,并根据所学的科学知识作出合理解释。
27.(8分)人体在进食后会产生“饱腹感”,在血糖浓度升高后会消除“饥饿感”,有科学家认为此调节过程如下所示:
胃部张力感受器(接受食物压力刺激)→神经中枢A产生“饱腹感”→减少食物摄取
血糖浓度感受器(接受血糖浓度刺激)→神经中枢 B消除“饥饿感”→减少营养物质吸收
进食引起人体产生“饱腹感”和消除“饥饿感”的过程中,参与的人体系统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 (例举2个)
(2)根据上述材料解释喝水能在短时间内产生“饱腹感”但无法消除“饥饿感”的原因。
28.(12分)科学家为了研究爬行动物蜥蜴的体温与环境温度及行为,测试一天 16个小时内蜥蜴的体温与环境温度,根据数据绘成图7-16。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在上午7时至9时,蜥蜴在做什么?   解释你的推断  。
蜥蜴正常活动所需的体温是   .理由是  。
(3)蜥蜴是如何保持正常活动所需的体温的?
(4)假设将蜥蜴放入一个通风的足够大的透明玻璃笼子里,并将该笼子放在阳光下照射,蜥蜴的体温变化情况会是怎样的? 为什么?21·cn·jy·com
答案解析部分
1.D
【解析】生长素能促进果实的发育,利用此原理能培育无籽果实,但生长素作用后不会改变植物的遗传物质,因此该变异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单侧光能改变生长素的分布,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从而引起胚芽鞘向光生长。植物激素的调节作用往往具有两重性,而动物激素不具有这种作用。
A、植物激素是由植物自身代谢产生的一类有机物质,并从产生部位移动到作用部位,在极低浓度下就有明显生理效应的微量物质,也被称为植物天然激素或植物内源激素;A正确。
B、植物激素在细胞分裂与伸长、组织与器官分化、开花与结实、成熟与衰老、休眠与萌发以及离体组织培养等方面,分别或相互协调地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与分化;B正确。
C、它是植物体一定部位产生的;C正确。
D、植物激素有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和乙烯五类;D错误
故答案为:D。2-1-c-n-j-y
2.B
【解析】生长素具有抑制和促进生长双重作用,而杂草更容易死亡。
生长素具有抑制和促进生长双重作用,而杂草和农作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相同,杂草更敏感一些。所以高浓度的生长素对农作物来说有促进作用或是无作用至少抑制的作用比较轻,而对杂草来说浓度过高就会有较大的抑制的作用,所以高浓度的生长素会导致杂草死亡,进而达到除去杂草的作用。
故答案为:B。
3.B
【解析】生长素可刺激形成层细胞分裂;刺激枝的细胞伸长、抑制根细胞生长;促进木质部、韧皮部细胞分化,促进插条发根、调节愈伤组织的形态建成。据此分析解答。
A、低浓度生长素能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植物扦插时要保留芽,去掉大部分的叶,因为芽能产生生长素,促进枝条生根,A正确。
B、低浓度生长素能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农业生产的除草剂就是用这一原理制成的生长素的类似物,B错误。
C、当顶芽生长旺盛时,侧芽的生长就会受到抑制,这种现象叫做顶端优势。如果摘除顶芽,侧芽会很快就发育成枝条,因此去掉顶芽可以促进侧芽生长,C正确。
D、植物的向光性反应是由于生长素浓度的差异分布而引起的,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使背侧生长较快而导致茎叶向光弯曲的缘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4.A
【解析】(1)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人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它在血液中含量极少,但是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激素分泌异常会引起人体患病.
(2)垂体、甲状腺、胰岛的功能及激素分泌异常的症状如下表:
A、心脏病不是由激素分泌紊乱引起的,A符合题意;
B、肢端肥大症是由于成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导致的,因此肢端肥大症是由激素分泌紊乱引起的,B不符合题意;
C、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会患侏儒症,C不符合题意;
D、胰岛素分泌不足会导致糖尿病,因此糖尿病是由激素分泌紊乱引起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5.B
【解析】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它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破坏蝌蚪的甲状腺,发现蝌蚪发育停止,不能发育成成蛙,说明蝌蚪发育成成蛙与甲状腺有关;在饲养缸的水中放入甲状腺激素,破坏甲状腺的蝌蚪又发育为成蛙,说明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蝌蚪发育成成蛙,综合分析以上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蝌蚪的发育。
故答案为:B。
6.D
【解析】胰岛素是由胰岛分泌的。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糖的代谢,具体说,它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据图可知:甲是肝脏,乙是十二指肠,丙是胃,丁是胰腺。
胰腺在腹腔上部、胃的后下方,胰腺既是内分泌腺又是外分泌腺体。胰腺的外分泌部分泌胰液;胰腺的内分泌部分泌胰岛素。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糖的代谢,具体说,它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故答案为:D。
7.C
【解析】1.简单反射是指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它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脊髓、脑干)参与即可完成。
2.复杂反射(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
条件反射是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刺激作出的有规律的反应。如常打针的小孩看到穿白衣服的护士就会哭,狗看见拿木棍的人会逃跑,表明人和动物都能对具体条件引起的刺激建立条件反射,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类有特有的语言中枢,那么人类通过语言中枢建立条件反射,动物是不可能建立的如对牛弹琴。人类的条件反射,是通过大脑皮层的人类特有的语言中枢对抽象的文字、符号、特征建立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如谈论梅子时分泌唾液,听故事感到的流泪等。吃梅子分泌唾液、看到梅子分泌唾液、闻到梅子的气味分泌唾液,都是有具体刺激引起的条件反射(人和动物共有)。
故答案为:C。
8.C
【解析】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神经元细胞属于动物细胞,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所以人口腔上皮细胞与神经元相比,神经元细胞特有的结构是突起。
故答案为:C。
9.B
【解析】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
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因此思考问题的过程中,直接参与这一活动的最小结构是神经细胞(神经元)。
故答案为:B。
10.B
【解析】(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不会丧失。
(2)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ACD、鸟类育雏、蜘蛛结网、蜜蜂采蜜,都是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先天性行为;ACD不符合题意
B、飞鸽传书,是出生后,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后天学习行为;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1.D
12.C
【解析】动物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而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也称为后天性行为。
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形成的,因此学习行为虽然是动物后天学习所得,而遗传因素是学习行为建立的基础,不是无关,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3.A
【解析】在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作用下,人体会对环境的刺激做出一系列的适应性反应。
A、在寒冷的环境中,人的骨骼肌会不由自主的战栗,即骨骼肌在自主的收缩和舒张,目的是增加热量的产生,维持体温的恒定。故符合题意。
B、机体产热上升,维持体温的恒定;故不符合题意。
C、人在寒冷环境中,皮肤血管收缩,以减少血流量,降低皮肤的温度,这样通过皮肤散发的热量减少,有利于维持体温的恒定;故不符合题意。
D、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它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人在寒冷的环境中,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要增加,以提高人体的新陈代谢,维持体温的恒定和运动的需要。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4.C
【解析】环境温度低于皮肤温时,可借辐射、传导、对流和不显性蒸发散热,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可借蒸发散热。
当外界气温低于人体表层温度时,人体主要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方式散热,其散热量约占总量70%。
当外界温度接近或高于皮肤温度时,机体的散热是依靠蒸发方式散热。故直接散热的多少取决于人体皮肤表面与环境的温度差。
故答案为:C。
15.B
【解析】人体在安静下,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在剧烈运动时主要的产热器官则会发生变化,据图解答。
人体在安静下,产热量最多的是内脏,因为安静状态下,人体的内脏器官也是时刻在工作的;人的运动需要能量,能量来自于体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人体在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同时会有一部分能量转化为热能;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要剧烈的收缩和舒张,牵引骨骼做运动,需要的能量多,因此产热将明显增加。
故答案为: B。
16.(1)地球引力
(2)阳光
【解析】植物对环境中不同因素的刺激做出的反应,叫植物的感应性,植物的感应性主要有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化性、向热性等。
(1)植物的茎向上生长,而根向下生长是根和茎对于地心引力的单向作用,发生向地或背地的生长,叫做向性运动,这是植物对地心引力刺激的反应。
(2)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红杏出墙”是杏树受墙外阳光照射的刺激引起的,表现了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故答案为:(1)地球引力 (2)阳光
17.(1)单侧光
(2)大于
【解析】1、感应性是指生物以自己的活动或状态的变化对外界的影响作出反应,以维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能力。
2、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3、图甲中A和B形成以单侧光照为变量的对照实验,图乙a是背光一侧,b是向光一侧。
(1)根据题干可知,A和B除单侧光照条件外,其他其他环境条件适宜并相同,故这一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单侧光对蚕豆幼苗生长的影响。
(2)由乙图可知,蚕豆幼茎向光源弯曲生长,原因是单侧光使蚕豆幼苗产生的生长素在体内分布不均匀.生长素在背光侧含量升高,细胞生长快;向光一侧生长激素含量减少,细胞生长较慢。故图乙中a侧生长素浓度大于b侧。【出处:21教育名师】
18.(1)甲;胰岛素;尿液
(2)注射
【解析】(1)人体内血糖含量的正常值为100毫克/100毫升,从图示中可以看出,乙的血糖能维持在正常水平,甲的血糖高于正常值。如果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高时,就会有一部分从尿液中排出,形成糖尿病。糖尿病的原因一般是胰岛分泌的胰岛素不足造成的,另外肾小管出现病变,使原尿中的葡萄糖不能全部吸收,也会出现糖尿病。
(2)口服胰岛素会被消化成氨基酸而失去作用。
(1)如图甲、乙两条曲线代表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进食一小时后血糖变化情况。小陈的血糖变化与曲线甲相似,被医生诊断为糖尿病。小陈因为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血糖含量较高。与正常人不同,小陈体内的葡萄糖可以随尿液排出体外。
(2)由于胰岛素是蛋白质,口服胰岛素会被消化成氨基酸而失去作用,可通过注射胰岛素来进行治疗。
19.(1)I
(2)条件;③
(3)传导
(4)肾上腺素
【解析】(1)视觉的形成过程: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形成一个倒置的物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物像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然后通过视神经传到I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2)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3)根据脊髓的作用解答;
(4)根据激素的作用解答。
(1) 司机对信号灯的关注是行车安全的重要环节,其中形成视觉的部位是视觉中枢,在图乙中的I。
(2)司机看到红灯亮时会踩利车,这属于条件反射。是通过丙图中的部分结构完成的,能把神经中枢产生的刺激传给效应器的是③传出神经。
(3)某人因酒驾造成腰椎部受伤,致使下肢瘫痪,肢体不能运动,大小便失禁,则是因为脊髓的传导功能丧失,排便排尿反射失去了大脑皮层的控制。
(4)喝酒的司机在开车时遇到警察时会出现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这是由于大脑促进了肾上腺素的分泌。
20.(1)小脑
(2)大脑
【解析】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灰质,叫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小脑位于脑干背侧,大脑的后下方,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
(1)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我国法律已禁止“酒驾”,是因为人在醉酒以后不但反应速度减慢,而且酒精会麻醉人的小脑导致驾驶动作不协调,极易引发交通事故。
(2)意识和感觉、运动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因此某人因车祸变成了“植物人”,没有意识和感觉,更不能运动,由此可判定其脑结构中的大脑部分受到了严重损伤。
21.(1)婴儿吮奶、 繁殖行为等(答出一个即可)
(2)B
(3)32%
【解析】与生育来的行为,不需要后天的学习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高压控制晴朗天,低压控制阴雨天;
(1)鳗鱼的周期性洄游,属于先天性行为,先天性行为是与生俱来的,属于人的本能;如婴儿吮奶、 繁殖行为等 ;答案不唯一
(2)高压控制晴朗天,低压控制阴雨天, 所以适合晒鱼的是B高压;
(3)干球温度计为5℃,干湿差是5℃,所以查表的相对湿度为32%。
故答案为:(1) 婴儿吮奶、 繁殖行为等 (2)B(3)32%
22.(1)收缩
(2)胰岛素
(3)下丘脑
【解析】恒温动物不论外界温度怎么变,体温不变,外界温度低,为维持体温代谢增强,外界温度高,维持体温的能量减少,代谢速率减慢。
(1)寒冷条件下,内分泌腺会分泌一种激素使血管收缩使散热减少从而利于体温恒定。
(2)饥饿或空腹时,人体通过激素D的调节使血糖达到平衡。则激素D为胰岛素。
(3)分析图中信息可知:人体的体温调节和血糖调节的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
23.(1)防止光照对实验的影响
(2)大于
(3)幼根近地部位生长素浓度高生长慢,远地部位浓度低生长快
(4)缺少对照实验,具有偶然性
【解析】根在土壤中的分布具有向地性、向水性、向肥性,解答即可。
(1)因为阳光对生长素的分布有影响,为了防止光照对实验的影响,故步骤②中要将整个装置放置在黑暗环境中的。
(2)根据图丙可知,该幼根远地--侧的生长速度大于近地--侧的生长速度,于是根就表现出向地弯曲生长。
(3)在重力的作用下,生长素出现了纵向运输,即由背地一侧向近地一侧运输,出现了近地一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背地一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表现为根的向地性生长。
(4)本实验中,只用了一种植物的幼根,且实验次数太少,容易出现偶然性。
24.(1)生长激素对小鼠生长的影响
(2)避免垂体分泌生长激素干扰实验
(3)
【解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1)该实验是科学兴趣小组为了研究生长激素的功能而设计的。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生长激素对小鼠生长的影响。
(2)实验中切除垂体的目的是避免垂体分泌生长激素干扰实验。
(3)预测实验结果如图:
25.(1)被测试者的反应越快
(2)视觉;复杂;抓住尺子的长度
【解析】对刺激的反应过程是个接受信息→传导信息→处理信息→传导信息→作出反应的连续过程。不同的人对刺激反应的快慢不一样。
(1)该实验的目的是测定反应速度。记录被测试者捏住尺时的刻度,这个刻度越小,说明被测试者的反应越快。
(2)①测试反应速度的反射弧为:视网膜→视神经→视觉中枢→躯体运动中枢→脊髓→脊神经→手指肌肉收缩,抓住尺子,这是一个复杂的反射,是经过长期的说经验积累形成的。
②该实验设计思想中最可取的地方是将一个难以测量的科学问题,即人的神经系统对某一刺激所作出反应的快慢,通过设计转化为一个比较浅显的可测量的易操作的问题,即转化为抓住尺子的长度。
故答案为:(1)被测试者的反应越快(2)视觉;复杂;抓住尺子的长度
26.现象:蚕豆幼苗的根向着旋转木板由于转动产生的“人造重力”方向生长,蚕豆幼苗的茎背着旋转木板由于转动产生的“人造重力”方向生长。解释:由于木板旋转产生的“人造重力”,蚕豆幼苗的根和茎上的生长素分布不均,导致根与茎弯曲生长。【版权所有:21教育】
【解析】植物的根在重力的影响下,会顺着重力方向生长,这种现象称为植物的向地性。茎和根的向地性不同,茎会背着重力方向向上生长,这种现象称为背地性或负向地性。植物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都与植物体内生长素分布不均有关。
旋转木板由于转动产生的“人造重力”,抵消了地球重力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而使得蚕豆幼苗的根向着“人造重力”方向生长,茎背着“人造重力”方向生长。这都是因为“人造重力”使蚕豆幼苗根和茎上的生长素分布不均。
故答案为:蚕豆幼苗的根向着旋转木板由于转动产生的“人造重力”方向生长,蚕豆幼苗的茎背着旋转木板由于转动产生的“人造重力”方向生长。解释:由于木板旋转产生的“人造重力”,蚕豆幼苗根和茎上的生长素分布不均,导致根与茎弯曲生长。
27.(1)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
(2)水进入胃部,使其受到的压力增大,张力感受器接受刺激,将产生的信息传导至神经中枢A,产生饱腹感。但人体吸收水分后,无法使血糖浓度增加,血糖浓度感受器没有接受刺激,神经中枢B无法消除饥饿感。
【解析】(1)人的饥饿感和饱腹感是由人脑调节控制的。在人的下丘脑中,有控制食欲的神经中枢。
(2)胃部将产生的信息传导至神经中枢A,产生饱腹感。血糖浓度感受器没有接受刺激,神经中枢B无法消除饥饿感。
(1)人体共有八大系统: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这些系统协调配合,使人体内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能够正常进行。进食引起人体产生“饱腹感”消除“饥饿感”的过程中,故参与的人体系统有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
(2)喝水能在短时间内产生“饱腹感”但无法消除“饥饿感”的原因:水进入胃部,使其受到的压力增大,张力感受器接受刺激,将产生的信息传导至神经中枢A,产生饱腹感。但人体吸收水分后,无法使血糖浓度增加,血糖浓度感受器没有接受刺激,神经中枢B无法消除饥饿感。
28.(1)蜥蜴正在使自己的身体暖和起来,可能在晒太阳。;因为这段时间蜥蜴的体温是与环境温度同步上升的,变温动物需要通过行为来调节自己的体温
(2)35℃;蜥蜴在这天白天的大部分时间内基本保持着这个体温
(3)这段时间,蜥蜴的体温只是在很小的范围内上下波动,而环境温度则变化较大,显然它是通过交替停留于阳光下和阴凉处来保持正常活动所需的体温
(4)蜥蜴的体温将与环境温度的变化一致, 因为变温动物自身结构上不具有调节体温的能力,没有遮阴,蜥蜴不能使体温低于环境温度
【解析】变温动物:体温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如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恒温动物:体温不会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如鸟类和哺乳类。
(1)在上午7时至9时,蜥蜴可能在晒太阳.因为这段时间蜥蜴的体温是与环境温度同步上升的,变温动物需要通过行为来调节自己的体温。
(2)从图中可以看出:蜥蜴在白天的体温是 35℃,因为蜥蜴在这天白天的大部分时间内基本保持着这个体温。
(3)蜥蜴是变温动物体温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蜥蜴依靠环境温度(如晒太阳)来保持正常活动所需体温的。
(4)蜥蜴的体温将与环境温度的变化一致.因为变温动物自身结构上不具有调节体温的能力,没有遮阴,蜥蜴不能使体温低于环境温度。www.21-cn-jy.com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