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变的天气 教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事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联系实际区别天气与气候。
2.通过对天气与气候的特点分析使学生学会分析对比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解答地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对大气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教学难点】
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
■教学方法
【教法】 问题导向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观察法、对比法、综合分析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有个机会让你免费去海南旅游,你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呢?你的父母最关心什么问题呢?学生回答问题。
师:相信天气与安全问题,是每个人首先要考虑的事情。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谈谈天气的有关知识。出示题目──多变的天气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一、天气及其影响──谈天论气话天气
问题1:哪位同学能描述一下我们这里昨天和今天的天气呢?(从身边的事情谈起,让学生感受地理就在身边。)学生交流发言。
(一)天气与气候
先出示一组不同天气的图片,请学生用语言描述一下自己所看到的内容。
师:刚才同学们都描述了图片中的天气情况,你能总结一下他们都用到了哪些词语吗?天气有什么特点呢?学生交流发言。
师总结:天气就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的大气状况,它是经常变化的。通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词语描述,此外还有冰雹、沙尘暴、台风等。(图片展示)
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时间短,变化快。(即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差别很大,同一地点不同时刻天气不同。)
承接:天气是短时间内的,会经常变化的,那么气候该怎么说呢?
学生描述我们当地的气候特点。
师总结:气候与天气恰恰是相反的,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特点:具有相对稳定性。例如:我国的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多年都是这样。
问题2:你能总结一下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吗?
生:小组讨论后交流发言。
师总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活动一:出示天气和气候的一些描述,让学生辨认。
承接:刚才提到我们最关心的就是天气的变化,因为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师:你能举例说明天气对我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吗?学生交流发言。
(二)天气及其影响
(课件播放各种天气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图片,了解天气对我们的影响,给学生直观的印象。)
活动二:阅读下列图文资料,说说天气的影响。学生交流发言。
承接:如果我们能预知明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会有很大帮助的。那么我们从哪里会预知明天的天气呢?学生回答天气预报,引出话题二。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谈天论气话预报
师:是的,我们要想预知明天的天气,可以从报纸、互联网、电视等的天气预报来了解。
出示幻灯片。
承接:通常天气预报要说明一天或几天中的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等的情况,我们先来看看风的符号吧。出示幻灯片。
在天气预报中常常还可以看到卫星云图,卫星云图可以分析哪些地方是晴天、有雨或者阴天。
师:带领学生认识卫星云图。
承接:为了读懂天气预报,通常用专用的符号表示天气状况,天气符号一般与城市名称一起出现,我们一起来认识常见的天气符号。
师:带领学生认识天气符号。
如果一个城市出现两个天气符号会表示什么意思呢?
活动三:人人争做优秀节目主持人
活动四:慧眼识图
承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仅注意每天的天气变化,而且越来越关注每日的空气质量。你喜欢什么样的空气呢?
师:出示两幅不同地方空气质量的图片,你喜欢什么样的空气?
三、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谈天论气忧空气
师:空气质量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学生看课本自学完成。
师: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污染空气的现象? 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从身边发现问题)
师:展示一些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图片,让学生感受人类不合理的做法导致的空气质量问题。
师:出示一些城市中常见的让人担忧的沙尘暴、雾霾等污染的天气状况。
活动五:各抒己见献良策:面对这样的大气环境,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讨论后交流自己的看法。
最后进行本节课的课堂小结。
师:出示课外延伸作业
课后反思: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实践性强的特点,设计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手段优化了教学过程。整节课以问题式导课,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循序渐进引导学生理解了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以及天气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模仿节目主持人进行天气预报,把整堂课推向高潮,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空气质量的认识中,主要是通过图片展示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让学生感受人类不合理的做法导致的空气质量问题,并出示一些城市中常见的让人担忧的沙尘暴、雾霾等污染的天气状况,让学生各抒己见献良策,既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又突破了教学难点。整堂课教学设计严谨,环环相扣。老师的启发提问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地理就在身边。鉴于本节课内容较为浅显并贴近生活,所以能达到教学目标。
1.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请用语言描述一下自己所看到的内容。(抢答)
2.你能描述一下今天的天气吗?
在刚才那段话中我不仅询问涿州今天的天气,我还仔细询问涿州明天、后天的天气,为什么?
(引导)我为什么每一天的天气都要问?知道今天的天气是不是代表我也知道了明天、后天甚至一个星期、一个月以后的天气呢?我们就来探讨这节课的第二个问题:天气有什么样的特点?
(1)有人说“天气就像宝宝的脸,说变就娈”请大家说说天气怎么样?
(2)同学们都看天气预报了,那同一天拉萨、北京、台北、哈尔滨的天气一样吗?请大家想想这是说明天气有什么特点?
揭示出天气的特点,并板书。
(3)想一想,下面哪些是讲天气的。
昆明四季如春 极地地区全年严寒
明天大风降温 东边日出西边雨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撒哈拉沙漠终年干燥少雨
(4)比一比,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关于农业、工业中关于天气的小谚语。
3.材料。中央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节目是《天气预报》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天气呢?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有怎样的关系呢?
分组计论:分为8组分别讨论:天气与交通;天气与农业;天气与生活;天气与军事;天气与旅游;天气与商业活动;天气与休闲娱乐。
教师总结: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交流,我们知道了天气情况与我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天气预报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4.在刚才我与高源同学的对话中,当他不知道明天天气,后天天气情况时,他叫我去看天气预报,这就是我们探讨的第三个问题──天气预报
(1)大家都看过天气预报你最佩服谁?(天气预报员)
你觉得天气预报员应具备哪些知识和素质?
那主持人在预报天气时,背后有哪些故事呢?
首先让我们去了解一下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自学后学生自述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2)争当天气预报员,准备10分钟,同桌之间互为小组进行学习天气预报符号。
(3)教师做一套天气符号卡片让每人抽出一张卡片并迅速说出符号所代表的意思。
(4)教师出示一幅城市天气预报图,比一比看谁说得最好。
通过抢答的形式,让学生能在游戏的竞争环境下进行学习,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
由感性向理性的认识过程,由生活中常见的天气情况的图片,引导学生正确描述天气。
运用谚语以及生活中的天气预报入手,给学生直观认识,减少思考的重叠性,便于学生找到问题关键。
与生活中的地理相结合,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给出学生一个探究的方向,引导学生从原有认知地图中寻找出相关知识,使学生把原有的知识构建成新体系
带着问题去学习,学生会有兴趣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总结
回顾本节内容,学生谈自已的收获。
教后反思:这种探究模式非常好,以一段话引入探究问题,学生容易接受。
在新课改当中,多让学生活动,多思考,多联系生活当中的实际,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对于学生的回答要多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地理学科产生兴趣。
问题:探究的问题,学生发言多了以后就不好控制课堂进程,预期的教学任务可能完不成,所以教师在探究环节一定要调控时间,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