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复习题
一、单选题
1.在如图所示的生活现象中,关于物态变化及吸放热的分析都正确的是( )
A.甲图:壶嘴冒白汽--液化放热
B.乙图:湿衣服晒干--汽化放热
C.丙图:樟脑丸消失--汽化吸热
D.丁图:冰雪消融--熔化放热
2.中国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物理内涵,下列诗词中涉及的物态变化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雪是凝固形成的,形成过程中需要放出热量
B.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霜是凝华形成的,形成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
C.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是汽化形成的,形成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
D.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雾是液化形成的,形成过程中需要放出热量
3.温度计下面包着一团沾有酒精的棉花,它的示数与当地气温相比( )
A.偏高 B.相同 C.偏低 D.无法确定
4.近年来,建筑垃圾再循环利用成为新尝试,如废钢筋、废铁丝等经过分拣、回炉热加工可制成钢材等金属制品。对于废钢筋、废铁丝再循环利用涉及的物态变化以及对应的吸、放热情况( )
A.先熔化吸热,后凝固放热 B.先汽化吸热,后液化放热
C.先熔化吸热,后汽化吸热 D.先熔化放热,后汽化放热
5.下列古诗句中都对应着一种自然现象,这种现象的形成属于液化的是( )
A.胡天八月即飞雪 B.天接云涛连晓雾
C.羌管悠悠霜满地 D.欲渡黄河冰塞川
6.将不同金属在同一容器中加热,让它们熔化并混合,冷凝后可以得到合金,则下列合金中,不能用该方法制取的是( )
金属 铁 铜 铝 镁
熔点/℃ 1535 1083 660 649
沸点/℃ 2750 2567 2467 1090
A.铝镁合金 B.镁铁合金
C.铁铜合金 D.铜铝合金
7.下列场景与所蕴含的物理知识对应完全正确的是( )
A.体育训练后满头大汗,回到教室不停扇风——提高液体温度加快蒸发
B.清晨操场边的双杠上铺满了一层霜——霜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C.手拿着一瓶冰冻矿泉水,一端时间后冰减少,手感到凉——熔化吸热
D.戴眼镜的小卉从寒冷教室外走到温暖的教室内,眼镜镜片模糊不清——汽化放热
8.架设两套完全相同的(如图甲所示)加热装置,两套装置的试管中分别装有少量的相等体积的M固体和N固体。它们的加热时间﹣温度曲线如图乙所示(M为实线,N为虚线),在35min内M物质从固体熔化成了液体,N物质始终是固体。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图乙可知M、N肯定都是晶体
B.N固体的熔点是80℃
C.第12min时M物质是固态
D.“水浴法”缺点是加热温度一般不会超过100℃
9.自然界中的水通过吸热、放热在固态、液态、气态之间转化,形成了雾、雨、雪、露、霜、雾凇等自然现象,如图所示是水的三态变化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冰雪消融是丙到乙的过程 B.露珠消失是丙到甲的过程
C.雾的形成是丙到甲的过程 D.霜的形成是乙到丙的过程
10.在炎热的夏天可以吃上远方的新鲜食品,主要是利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给食品降温,防止食品在长时间运输中腐烂变质,这主要是因为( )
A.干冰熔化放热 B.干冰汽化吸热
C.干冰升华吸热 D.干冰凝华放热
11.以下节气中蕴含的物态变化知识正确的是( )
A.“雨水”——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要放出热量
B.“寒露”——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要放出热量
C.“霜降”——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要吸收热量
D.“大雪”——雪的形成是升华现象,要吸收热量
12.小明在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要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的关系,应选择( )
A.甲和乙 B.甲和丙 C.甲和丁 D.乙和丙
13.《淮南子·俶真训》记载:“今夫冶工之铸器,金踊跃于炉中”。金属在炉中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 )
A.汽化 B.液化 C.熔化 D.凝固
14.荷兰人华伦海特引入了华氏温度。规定水凝固时的温度为32华氏度,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的温度为212华氏度,中间分为180等份,每等份代表1华氏度。今年1月份上海出现了近几年罕见的低温,最低温度接近-10摄氏度,换算成华氏温度为( )
A.14度 B.16度 C.18度 D.20度
二、填空题
15.今年暑假,巴南区出现了连续高温,在气候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马上进行了人工降雨作业。干冰进入云层,就会迅速升华,使空气温度 (选填“升高”或“降低”),于是空中的水蒸气便液化成小雨滴或 (填物态变化)成小冰晶,最终下落变成雨滴落到地面上。
16.体温计是根据液体 的规律制成的。体温计离开人体后,直管内的水银不能不能自动退回玻璃泡,所以体温计能离开人体读数,如图中的体温计示数是 。
17.今年夏天特别炎热,市政部门安排喷雾车(如图所示),喷雾车将水以雾状形式喷洒出去,由于雾状的水 (选填“增大”或“减小”)了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 (选填“加快”或“减慢”)水的蒸发,蒸发 (选填“吸”或“放”)热。
18.如图所示,是小天探究某固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可知该固体是 (“晶体”或“非晶体”),熔化时的温度是 ℃,它在熔化过程中处于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
19.如图所示,甲、乙是两支相同的温度计,其中甲的玻璃泡上包着湿布,乙的玻璃泡是干燥的,发现 (选填“甲”或“乙”)温度计的示数要低一些,这是因为湿布中的水蒸发时要 ;如果用它们制成一个干湿温度计,用来显示空气的湿度,则两支温度计示数差越大,说明空气越 (选填“干燥”或“潮湿”)。
20.医学上针对外伤的疼痛常用“冷疗法"治疗,其原理是使气态氯乙烷在加压下 后封入小瓶中;使用时,医生按下按钮,瓶内喷出的液态氯乙烷接触到受伤处迅速 并吸收大量的热,使受伤处骤冷,起到镇痛作用。(两空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三、实验题
21.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实验前,向烧杯中倒入热水而不是冷水,这样做是为了 ;
(2)当水温升高到90℃时,小红每1min记录一次温度在下列表格中,第3分钟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其示数是 ℃;此时水中气泡的变化情况是图乙中的 (填”A“或“B”);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温度/℃ 90 92 94 98 98 98 98
(3)从实验中可以看到,水沸腾时,形成的大量气泡不断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
散发到空气中;根据实验数据可知,水在沸腾的过程中,要不断吸热,温度 ;
(4)其他三位同学分别采用图丙所示的三幅实验装置进行了实验,根据各自记录的数据,分别画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丁所示;用图①装置进行实验得到的是图象a,则用图③装置进行实验得到的是图象 (填“a”“b”“c”或“d”)。
22.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
(1)按规范组装器材,在安装温度计时,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此时应适当将 (选填“A处向上”或“B处向下”)调整;
(2)实验前,向烧杯中倒入热水而不是冷水,这样做是为了 ;
(3)由实验数据绘制出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分析图像可知:水的沸点是 ;
(4)观察到气泡上升,露出水面后破裂,散发出“热气”,“热气”的形成是 现象;水沸腾的过程中,温度 ;
(5)实验结束后,撤去酒精灯,发现烧杯中的水并没有立即停止沸腾,主要的原因是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A.壶嘴冒“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故A正确;
B.湿衣服晒干是水变为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汽化吸热,故B错误;
C.樟脑丸消失是由固态变为气态,属于升华现象,升华吸热,故C错误;
D.冰雪消融,冰雪由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熔化吸热,故D错误;
故选A。
2.D
【详解】A.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态的冰晶,此过程中放热,故A错误。
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此过程中放热,故B错误。
C.露是地面附近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附着在植被表面,此过程放热,故C错误。
D.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此过程放热,故D正确。
故选D。
3.C
【详解】温度计下面包着一团沾有酒精的棉花,酒精蒸发时,吸收热量,导致温度计的示数降低,所以温度计的示数比当地气温偏低。
故选C。
4.A
【详解】废钢筋、废铁丝先从固态加热到液态的铁,这个过程叫做熔化, 熔化吸热;后从液态变为固态制成钢材等金属制品,这个过程叫做凝固,凝固放热。
故选A。
5.B
【详解】A.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故B符合题意;
C.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B
【详解】A.镁的熔点649℃,铝的熔点为660℃,则温度高于660℃而低于1090℃时,可利用此法制取铝镁合金,故A不符合题意;
B.铁的熔点为1535℃,高于镁的沸点1090℃,所以不可采用此法制取镁铁合金,故B符合题意;
C.铁的熔点为1535℃,铜的熔点为1083℃,则温度高于1535℃而低于2567℃时,可制取铜铁合金,故C不符合题意;
D.铜的熔点为1083℃,铝的熔点为660℃,则温度高于1083℃而低于2467℃时,所以可利用此法制取铝铜合金,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C
【详解】A.体育训练后满头大汗,回到教室不停扇风,这是通过提高液体上方空气流动速度来加快汗液的蒸发,故A错误;
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故B错误;
C.矿泉水瓶中的冰块熔化需要吸收热量,所以手感到凉,故C正确;
D.冬季,戴眼镜的小卉从教室外走进教室内,镜片模糊不清,这是室内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液化成小水珠,液化放热,故D错误。
故选C。
8.D
【详解】A.由图乙知道,M有一段这种物质吸热,但温度不再升高,说明此时物质达到了熔点,正在熔化,因此这种物质属于晶体,但在35min内N物质始终是固体,不能由此确定N是晶体还是非晶体,故A错误;
B.由图知道,N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保持100℃不变,则该物质为晶体,并且熔点为100℃,故B错误;
C.由图乙知道,12min时M在熔化过程中,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固液共存,故C错误;
D.将装有固体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这是水浴法,采用水浴法,温度变化比较均匀,并且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缺点是加热温度一般不会超过100℃,故D正确。
故选D。
9.A
【详解】放热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物态变化有熔化、汽化、升华。由图得,甲为气态、乙为液态、丙为固态。
A.冰雪消融是固态的冰变为液态的水的过程,为丙到乙的过程,故A正确;
B.露珠消失是液态的水变为气态的水蒸气的过程,为甲到乙的过程,故B错误;
C.雾的形成是气态的水蒸气变为液态的水的过程,为甲到乙的过程,故C错误;
D.霜的形成是气态的水蒸气变为固态的冰的过程,为甲到丙的过程,故D错误。
故选A。
10.C
【详解】干冰是极易升华的物质,在干冰升华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从而使周围的温度降低,以获得低温,从而防止食品腐烂变质。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11.B
【详解】A.雨是云层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需放出热量,故A错误;
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水滴,需放出热量,故B正确;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需放出热量,故C错误;
D.雪是云层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需放出热量,故D错误。
故选B。
12.B
【详解】由题意可知,要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的关系,应控制水的表面积和表面空气流动速度相同,只改变水的温度,则图中甲、丙符合要求。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13.C
【详解】我们要明确题目中描述的物理现象:“金属在炉中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属于熔化”。
A.汽化:这是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故A不符合题意。
B.液化:这是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故B不符合题意。
C.熔化:这是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故C符合题意。
D.凝固:这是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4.A
【详解】因为华氏温标规定:水凝固时的温度为32华氏度,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212华氏度,中间分为180等分,每一等分代表1华氏度,所以摄氏温差100度等同华氏温差180度,即
因为华氏温度起点为32华氏度,等于摄氏温度的0度,所以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之间的关系为
最低温度接近-10摄氏度,换算成华氏温度为
故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15. 降低 凝华
【详解】[1][2]干冰进入云层,就会迅速升华,由于升华吸热,使周围空气温度降低。此时空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当气温骤降时,空气中的水蒸气会直接变为凝固态的小冰晶,即发生凝华现象,小冰晶逐渐变大而下落,遇到暖气流就熔化为雨滴落到地面上。
16. 热胀冷缩 36.5℃
【详解】[1]体温计的玻璃泡内装有水银,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规律来工作的。
[2]如图所示,体温计的分度值是0.1℃,液柱在36后面第5个刻度处,示数为36.5℃。
17. 增大 加快 吸
【详解】[1][2][3]将水以雾状形式喷到空中,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大了。在其他情况相同时,液体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越大,蒸发越大。蒸发是汽化现象,要吸收热量。
18. 晶体 60 固液共存态
【详解】[1][2][3]根据该熔化图像具有一段平行横轴的线段可知该固体属于晶体;晶体温度升高,达到沸点,开始熔化,熔化是持续吸热且温度保持不变,由图像可知,温度保持不变时温度为60℃,故该晶体熔化时的温度是60℃,晶体在熔化过程处于固液共存态。
19. 甲 吸热 干燥
【详解】[1][2]甲温度计的玻璃泡上包着湿布,乙的玻璃泡是干燥的,因为湿布上的水蒸发吸热,故甲温度计的温度会低一些。
[3]一定温度下,空气湿度越大,液体蒸发越慢;空气越干燥,液体蒸发越快。两支温度计示数差越大,说明甲温度计上的水蒸发越快,空气越干燥。
20. 液化 汽化
【详解】[1][2]我们可采取加压的方法使气态氯乙烷在常温下液化,这一过程要放出热量;当液态的氯乙烷喷出遇到温度较高的皮肤时,会迅速汽化为气态;液态的氯乙烷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量,所以能使人体受伤部位的温度降低。
21. 缩短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 96 B 水蒸气 不变 d
【详解】(1)[1]向烧杯中倒入热水而不是冷水,这样水的初温高,水沸腾的快,可以缩短加热时间。
(2)[2]图乙中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则第3min时温度计的示数为96℃。
[3]由表格数据可知,此时的水温低于水沸腾时的温度,水还没有沸腾;水沸腾之前,上层的水温度较低,上升的气泡遇冷液化,气泡逐渐减小,所以此时水中气泡的变化情况如图B所示。
(3)[4][5]实验中观察到图丙所示的水沸腾时形成大量的气泡不断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水在沸腾的过程中,要不断吸热,温度不变。
(4)[6]由图丙可知,因为图③装置中水量最多升温应最慢,所以图线应是d。
22. A处向上 缩短加热时间 98 液化 保持不变 石棉网的温度仍高于水的沸点,水能继续吸热
【详解】(1)[1]实验过程中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需要从下往上安装实验器材,先确定好B的位置,再根据温度计调节A的位置,由此可知由于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需要将温度计向上调整,即将A处向上调整。
(2)[2]为了缩短加热至沸腾所用的时间,实验前应向烧杯中加入热水而不是冷水。
(3)[3]由图乙可知,水沸腾过程中,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水的沸点为98℃。
(3)[4]杯口不断地冒出大量“热气”这是由水蒸气遇冷后液化成的小水滴。
[5]由图可知:水沸腾过程中,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4)[6]实验结束后,撤去酒精灯,由于水能从铁圈和石棉网上继续吸热,所以烧杯里的水并没有立即停止沸腾。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