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课后练习A
一、单选题
1.小明将装水的密闭小瓶放在大烧杯里的木块上方,如图所示,把烧杯放在电冰箱的冷冻室内,过一段时间取出烧杯,发现烧杯中有一大半的水结成了冰,此时小瓶中的水( )
A.都已结成了冰 B.都没结冰 C.只有底面的水结冰 D.有一大半的水结成冰
2.有关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图中,坎儿井主要是利用地下水的温度低、空气流通慢从而减慢水的蒸发
B.乙图中,简易冰箱利用纱布上的水蒸发吸热保证饭菜不容易变馊
C.丙图中,液化石油气主要采用降低温度的方法使气体液化储存在钢瓶内
D.丁图中,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是利用水结冰放热来保存蔬菜
3.下列对生活现象的解释或做法正确的是( )
A.衣柜中的樟脑丸时间长了会变小甚至消失,是一种汽化现象
B.冰冻的衣服变干时要放热
C.冬天东北室外“泼水成冰”会伴随着放热
D.寒冬的玻璃窗户上常常会有一层“水汽”,应当从室外擦才能擦干
4.水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关于水循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阳光晒暖了海洋,海水吸热蒸发成为水蒸气
B.水蒸气在高空与冷空气接触汽化成为小水滴形成云
C.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从而凝固成微小的冰晶形成雪
D.随着气候变暖,冰雪液化,海平面上升
5.“奋斗者”号潜水器载人舱球壳使用了我国自主研发的钛合金材料制成。金属钛是一种晶体,能正确表示其凝固时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图象是( )
A. B.
C. D.
6.下列物态变化属于汽化的是( )
A.初秋的清晨,树叶上的露珠
B.北方的冬天,水蒸气在树上形成了雾凇
C.春天到来,江河中的冰化成水
D.夏天,挂在衣架上的湿衣服晾干了
7.题中描述的“云雾缭绕”中的“云雾”形成原理是( )
A.凝固 B.凝华 C.液化 D.汽化
8.如图所示是某种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图象,根据图象可知,该物质( )
A.是晶体,熔点是0℃ B.熔化过程经历了6min
C.在4min时,没有出现液态 D.在2min至6min过程中是没有吸热
9.有一支无刻度的温度计插入冰水混合物中时,水银柱长20cm,把它插入1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水银柱长40cm,现将它插入某液体中,水银柱长25cm,则此液体的温度是( )
A. B. C. D.
10.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樟脑丸放一段时间后变小是升华现象
B.美丽的“雾凇”是凝固现象
C.湿衣服在太阳下被晒干是液化现象
D.杯中热水冒出的“白气”是汽化现象
11.关于“温度”、“温度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B.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时,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C.的冰和的水冷热程度是相同的
D.常用温度计和体温计使用前都要用力甩一下,把水银甩下去
12.冬天的早晨,小明到了教室后,发现窗户的玻璃上出现了图案漂亮的冰花,如图所示。关于冰花的形成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属于凝华现象,会放出热量
B.属于熔化现象,会放出热量
C.属于凝固现象,会吸收热量
D.属于升华现象,会吸收热量
13.2020年11月,在我旗天气还不很冷的情况下,下了一场大雪,早晨起来一看,20多厘米深的雪,第二天早晨,发现路上结了一层冰,从雪到冰这个变化过程,经历的主要物态变化是( )
A.凝固 B.凝华 C.液化 凝华 D.熔化 凝固
二、填空题
14.“糖画”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制作过程为:加热白糖,白糖受热 (选填物态变化名称)成糖汁,用勺子盛起糖汁,在大理石上作画,等糖汁全部 (选填物态变化名称)后,用铲子铲下来即可。
15.如图所示,烧瓶中的水刚停止沸腾,现将注射器的活塞向外拉,观察到的现象是 ,这个现象说明 ;若倒置,应在瓶底浇 水(选填“冷”或“热”),才能使烧瓶中的水重新沸腾。
16.清晨荷叶上常挂有晶莹的露珠,这是由于夜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形成的;北极和南极是冰雪的世界,虽然降水量很小,但那里的空气比北京的空气还要湿润,因为冰雪可以 成水蒸气以增加空气的湿度(填物态变化名称)。
17.我国古代科技著作《天工开物》中,对釜的铸造有“铁化如水,以泥固钝铁柄勺从嘴受注”,“铁化如水”是一种 现象;如图乙所示,清晨的露珠的形成过程属于 现象(前两空均填物态变化名称),此过程会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18.炎热的夏天,车内开着空调,从清凉的长隧道中驶出,瞬间前挡风玻璃模糊不清,本质是水蒸气的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出现在挡风玻璃的 (选填“外侧”或“内侧”)。寒冷的冬天,北方经常看到玻璃窗上有美丽的“冰花”,这是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19.如图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 ℃。体温计的示数为 ℃。
三、实验题
20.小东通过实验“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过程如下:
(1)如图1所示是他最初组装好的实验器材,请你指出图中的一个错误是: ;
(2)改正错误后,给水加热至90℃时开始计时,读取温度计示数,由图像可知,水从t= min时开始沸腾;水的沸点T= ℃;
(3)根据图像可以推断,在其它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在t=8min后继续加热,温度 (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4)小东观察并分别描绘了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的两种图景,如图3所示为水沸腾 (选填“前”或“时”)的图景。
21.某同学在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实验器材有: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烧杯、停表、火柴、温度计、水适量。
(1)若某次测量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烧杯底部,此时温度计中液面位置如图所示,则温度计的示数是 ℃,该测量值比此时水的温度 (选填“高”或“低”);
(2)改正问题后该同学实验观察到第2min水开始沸腾,他判断出水开始沸腾的依据是: ;
(3)该同学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加热时间t/min 0 0.5 1.0 1.5 2.0 2.5 3.0 3.5
温度t/℃ 90 94 97 98 99 99 99 99
请在方格纸上画出水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象 ;
(4)分析图象,可以得出的探究结论是: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烧杯里是冰水混合物,温度为0摄氏度,要让小瓶里的水结冰,小瓶里的水在达到0摄氏度后还必须被吸收凝固所需放出的热量,既然小瓶外面的水也是0摄氏度,小瓶中水不能放热,所以,不结冰,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C
【详解】A.坎儿井利用地下水渠引水,可以降低液体的温度、减小水暴露在空气中的面积、减慢水面空气的流速,从而减少水在输送过程中的蒸发,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自制简易冰箱是通过水的蒸发吸热来保持食物处于低温环境,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液化的方法有降温和压缩体积,石油气采用的是压缩体积的方式使其液化储存,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北方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是利用水凝固放热来保存蔬菜,防止蔬菜冻坏,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C
【详解】A.衣柜中的樟脑丸时间长了会变小甚至消失,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一种升华现象,故A错误;
B.冰冻的衣服变干,是由固态的冰直接变为气态的水蒸气,是一种升华现象,故B错误;
C.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气温下洒出一杯热水就能出现“泼水成冰”的景观,这是因为热水汽化成的水蒸气遇到温差较大的环境,迅速凝华为小冰晶,伴随着放热,故C正确;
D.寒冬的玻璃窗户上常常会有一层“水汽”,是由室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应当从室内擦才能擦干,故D错误。
故选C。
4.A
【详解】A.阳光晒暖了海洋,海水吸热蒸发从液态成为气态的水蒸气上升到空中,故A正确;
B.水蒸气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接触,液化形成小水滴悬浮在高空,从而形成云,故B错误;
C.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凝华成小冰晶,从而形成雪,故C错误;
D.随着气候变暖,冰雪熔化,海平面上升,故D错误。
故选A。
5.A
【详解】钛是晶体,它的液体在温度下降的过程中凝固,但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待全部凝固成固体后,温度才继续下降。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D
【详解】A.初秋的清晨,树叶上的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故A不符合题意;
B.北方的冬天,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在树上形成了雾凇,是凝华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江河中的冰化成水,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湿衣服变干是水变成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7.C
【详解】“云雾缭绕”中的“云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ABD选项不符合题意,C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C。
8.A
【详解】ABD.由图可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0℃不变,所以该物质为晶体,并且熔点为0℃,从第2min到第6min是晶体的熔化过程,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熔化的时间为
t=6min-2min=4min
故A符合题意,BD不符合题意;
C.从第2min到第6min是晶体的熔化过程,在4min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有液体出现,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C
【详解】温度计放入冰水混合物中,此时温度为,水银柱的基准长度为20cm,把它插入1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此时温度为,水银柱长40cm,温度计每1cm长水银柱对应的温度为
现将它插入某液体中,水银柱长25cm,故此液体的温度为
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10.A
【详解】A.樟脑丸放一段时间后变小是从固态直接变为了气态,是升华现象,故A正确;
B.“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B错误;
C.湿衣服在太阳下被晒干是水汽化成为了水蒸气,是汽化现象,故C错误;
D.“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是液化现象,故D错误。
故选A。
11.D
【详解】A.常用的液体温度计下端玻璃泡中装有液体,液体吸收或放出热量,液体体积膨胀或收缩,所以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时,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避免容器底或容器壁的温度过低或过高,影响测量结果,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的冰和的水温度相同,所以冷热程度是相同的,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体温计使用前都要用力甩一下,把水银甩下去,而常用温度计则不需要,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2.A
【详解】玻璃上的冰花是室内空气中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凝华形成的小冰晶,凝华时要向外放热,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3.D
【详解】下雪之后,雪是固态,天气不冷,雪先熔化成液态的水,然后水凝固结成冰,从雪到冰这个变化过程,经历了熔化和凝固两个过程,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14. 熔化 凝固
【详解】[1][2]艺人先将砂糖放在热锅里,熬成糖汁,糖从固态变为了液态,故熬糖属于熔化过程;将糖汁变成糖画,糖由液态变成固态,属于凝固过程。
15. 烧瓶中的水重新沸腾 水的沸点随着气压的减小而降低 冷
【详解】[1]在注射器的活塞向外拉的过程中,瓶内空气减少,气压降低,从而沸点就会降低,水又重新沸腾起来;这个现象说明水的沸点随着气压的减小而降低。
[2][3]将烧瓶倒置,在瓶底浇冷水,瓶内气体温度突然降低,气压减小,瓶内液面上方气压减小,导致沸点降低,所以水重新沸腾起来的。
16. 液化 升华
【详解】[1]晶莹的露珠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2]北极和南极是冰雪的世界,虽然降水量很小,但冰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升华成水蒸气,所以那里的空气比北京的空气还要湿润。
17. 熔化 液化 放出
【详解】[1]铁由固态变为液态,发生了熔化现象。
[2][3]露珠是液态的小水滴,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液化过程向外放热。
18. 液化 外侧 凝华
【详解】[1][2]夏天,车内开着空调,汽车内部包括玻璃温度较低,车外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在挡风玻璃外侧发生的液化。
[3]北方冬天的清晨,玻璃窗上有的“冰花”,是固体的小冰晶,是由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发生了凝华现象,凝结在玻璃的内表面。
19. 64 37.2
【详解】[1]温度计分度值1℃,示数为64℃。
[2]体温计的分度值0.1℃,示数为37.2℃。
20. 未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5 99 不变 时
【详解】(1)[1]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实验时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图中的错误是未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2)[2][3]水沸腾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由图2可知在第5min后继续加热,温度保持在99℃不变,故水从t=5min时开始沸腾,沸点即为99℃。
(3)[4]由图2可知在t=8min时水已经沸腾,继续加热,温度不变。
(4)[5]沸腾前,上方水温低,气泡上升时,内部的气体和少量水蒸气遇冷液化,因而体积变小,气泡变小;沸腾时,水大量汽化,水蒸气不断进入气泡,且上升过程中水压变小,所以气泡变大。图3所示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大,是水沸腾时的现象。
21. 99 高 出现大量气泡,且气泡由小变大,温度计数值不再变化 见解析
【详解】(1)[1]由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示数为99℃。
[2]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烧杯底部,因烧杯底部温度较高,大于水的温度,因此该测量值比此时水的温度高。
(2)[3]水沸腾时,整个容器中水温相同,水内部不停的汽化,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变大。且水开始沸腾温度计示数保持不变,因此他判断出水开始沸腾的依据是:气泡从下往上逐渐变大,温度计示数不变。
(3)[4]根据表格数据描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各点,如图所示:
(4)[5]由图像可知:沸腾前,水持续吸热,温度升高;沸腾时,水持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