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六大模块】
中国古代史(约170万年前~前2070~1840)★★★
中国近代史(1840~1949)★★
中国现代史(1949~至今)
世界古代史(约三四百万年前~前3500~15世纪)
世界近代史(15世纪~20世纪初)★
世界现代史(20世纪初~至今)
重理解分析: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理解和分析历史事件为什么发生?(原因)为什么有这样的结果?(影响)
重历史发展线索和特征: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从而初步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学习历史是为了关注现实;
1.会预习——寻找和提出问题;
2.会听讲——掌握史实、概念、联系。
上课一要“耳到”;
三要“手到”,历史课主要是记笔记;记提纲、要点、问题、提示。
二要“眼到” ;
四要“口到”;
五要“心到”;
How to study history
3.会复习——温故知新;把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写一份思维导图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新石器时代
商朝:汤建立、内外服制、甲骨文
特征:学会用火,渔猎和采集
文化遗存:元谋人、北京人
分封制:
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诸侯权力:建立武装,征收赋税,设置官员,再分封。
特点: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结构。
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西周后期,随着诸侯势力壮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破坏。
宗法制:嫡长子继承王位,家国同构。
井田制:奴隶主土地国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使用木石工具,青铜农具极少。集体劳动。
旧石器时代
部落时期: 三皇、五帝:禅让制
西周
夏朝:禹建立、二里头遗址、王位世袭制,家天下
特征: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使用陶器。
遗址: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等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分布广泛
多元一体
特点
1840
1949
古代社会
近代社会
现代社会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原始社会:旧石器、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的起源
奴隶社会:夏商周(早期国家)——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奴隶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春秋战国——华夏认同逐渐形成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秦汉——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
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第1课
第2课
第3、4课
一、概念:
1.文明
(1)概念:社会发展过程中处于高级阶段的社会状态;
具有自身特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文化形态;
拥有特定人口、地域,掌握特定文化,拥有特定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整合力、动员力的文化实体—文明体。(部落—国家;城邦等)
(2)文明的要素或标志:国家、城市、金属工具的使用、文字、礼仪等
(3)文明分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科学文化;思想道德)
01
02
03
人的起源
国家的起源
制度的起源
文字的起源
04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本课时间轴
约170万年
约1万年
约5000年
约前2070年
约前1600年
前1046年
前771年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早中期 新石器时代晚期 木石为主,少量青铜时代
元谋人、北京人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三皇五帝时代: 炎黄部落 尧舜时期 夏 商 西周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公社 父系氏族公社 夏商西周早期国家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中华文明的产生 中华文明的发展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概念:旧石器时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代表:元谋人(170万年)、北京人(70—20万年)
生活方式:渔猎、采集;群居生活;已学会用火。
一、人的起源——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旧
石器
半坡遗址碳化谷物
彩陶鱼纹盆
磨制方法制作石器;
出现陶器;
从事原始农业;
饲养家畜;
开始定居生活。
石镰
一、人的起源——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新
探究:分布有何特点呢?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答案:分布广泛,多元一体。
中期代表遗址(距今约7000-5000年前)
黄河中游地区:仰韶文化
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
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
手工业:彩绘陶器
农业:粟
手工业:养蚕缫丝
农业:水稻
姜寨遗址
尚未产生贫富分化,母系氏族社会,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一、人的起源——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新石器晚期代表遗址(距今约5000年)
黄河下游地区:龙山文化——黑陶(蛋壳陶)
辽河:红山文化
长江下游:良渚文化
精美玉器、祭坛、神庙
一、人的起源——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中华文明起源 早期国家
一、人的起源——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元谋人
约170万年前
约70--20万年前
北京人
(生产、生活?)
约1万
年前
(山顶洞人)
约7000-5000年前
仰韶文化
大汶口
河姆渡
(生产、生活?)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约5000
年前
公元前2070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早)
新石器时代(晚)
时空观念
唯物史观
①用时间轴形式梳理演进历程及特点(结合地图)
②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角度勾勒出中国原始社会演进的基本结构(线索),
并分析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原因。(唯物史观)
生产力(生产工具)
生产关系(社会组织)
原因?
原始人群(群居)
母系氏族
(旧石器时代晚期)
父系氏族(阶级分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
学习任务:请结合教材,梳理中国原始社会人类生产生活的演进历程及特点。
打制石器,狩猎、采集,群居,学会用火
磨制石器,社会分工、私有制、阶级分化
良渚古城遗址
古城宫殿区鸟瞰图
象征神权的礼器玉琮
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圣地
出现都邑、公共设施、公共权力
象征军权的玉钺
玉器在当时的良渚社会是高等级身份的体现物
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
阶段特征
1. 中国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至约公元前2070年):中华文明多元起源,奠定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政治上 原始社会经历了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新石器时代晚期阶级分化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开始向早期国家过渡。原始社会晚期盛行禅让制
经济上 经历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出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力十分低下,以刀耕火种为耕作方式,共同劳动,成果共享。新石器时代晚期,贫富分化出现,私有制产生
文化上 原始宗教和图腾崇拜出现,原始艺术产生。新石器时代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1.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籽等。以上材料可以说明北京人能够( )
A.制造和使用工具 B.饲养家畜
C.从事农业耕作 D.人工钻木取火
2.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
A.人工取火的发明 B.建筑技术的进步
C.生产工具的改进 D.种植和饲养水平的提高
A
C
炎帝
尊为华夏始祖
①三皇五帝
②炎黄部落联盟
禅让制
禹
大约相当于龙山文化时代
邦国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1)概念:是文明发展的一定阶段的产物;按地区划分国民以及出现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2)标志:阶级或阶层的存在;强制性权力系统的设立(国家机构、法律、军队、礼仪)。
?
特征
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也比较明显(陶寺遗址)
1.部落联盟
传说
③禅让制
④“万邦”时代
二.从部落到国家---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期
这反映了公天下的禅让制到家天下的世袭制的转变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说法
文献
p5【学思之窗】
2.夏朝
③文化遗存: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①世袭制
②国家管理:中央 地方
夏朝国家的特征尚不明显。大体已经具备了国家的框架。
二.从部落到国家---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期
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
考古
二、国家的起源——夏、商、西周
朝代 建立者 建立时间 都城 灭亡时间 备注
夏
商
西周
二、国家的起源——夏、商、西周
朝代 建立者 建立时间 都城 灭亡时间 备注
夏 禹 前2070年 / 前1600年 聚族而居《夏小正》
商 汤 前1600年 (多次迁移)殷 前1046年 炮烙之刑
牧野之战
西周 周武王 前1046年 镐京 前771年 国人暴动
共和行政
二里头遗址从第二期开始发现有宫殿建筑群和宫城。宫城方正规矩,有中轴线规划。其中一号宫殿有面积近达一万平方米的夯土底座。中心大殿前有广庭,四周有回廊。整个宫殿建筑群壮观、庄严,具备了后世宫廷的规模特征,是权力、地位的象征。……墓葬等级分化严重,高等级墓葬随葬品丰富,有铜器、玉器、象牙器、骨器、漆器、陶器等……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框架,如国君、官吏、部门、赋税、刑法、军队的一套国家机器。夏朝时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转变为“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教学用书》
探究:为什么说夏朝形成了我国最早的国家?
国家形成的标志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二、国家的起源——夏、商、西周
二里头遗址从第二期开始发现有宫殿建筑群和宫城。宫城方正规矩,有中轴线规划。其中一号宫殿有面积近达一万平方米的夯土底座。中心大殿前有广庭,四周有回廊。整个宫殿建筑群壮观、庄严,具备了后世宫廷的规模特征,是权力、地位的象征。……墓葬等级分化严重,高等级墓葬随葬品丰富,有铜器、玉器、象牙器、骨器、漆器、陶器等……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框架,如国君、官吏、部门、赋税、刑法、军队的一套国家机器。夏朝时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转变为“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教学用书》
探究:为什么说夏朝形成了我国最早的国家?
国家形成的标志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二、国家的起源——夏、商、西周
三、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1.禅让制——世袭制
国家性质:天下为公——家天下
权力传承:传贤——传子
社会转型:原始社会——奴隶社会
2.部落与部落联盟——内外服制——分封制、宗法制
3.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商朝:内外服制,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甲骨文的发现使商朝历史成为信史。
顺德一中
长福工作室
紧扣课标、问题教学、注重基础、发展能力
内外服制
材料5: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使《史记·殷本纪》成为信史,而《史记·殷本纪》在帝王、世次、称号上的一些错误,也因此而得到纠正。——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中国史·夏商周时代》
材料4: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礼记·表记》
西周—1分封制----- 天下归周
商:表面臣服,实质独立。
周:(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
——《荀子·儒效》
含义:周天子分封子弟、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于各地,使其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
目的:“以藩屏周”
影响:起到拱卫王室、巩固统治的作用;扩大统治区域;诸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三、制度的起源
基本内容
分封制 1.一个目的:巩固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两点内容:土地和人民
3.三个对象:王族、功臣、前代帝王后代
4.四大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5.五大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
明确周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含义: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
原则:嫡长子继承制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内容:规定相对的大小宗关系。
西周—2宗法制-----天下归宗
……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三、制度的起源
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团结
在当时的影响:
形成了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浓厚亲情观,有益于社会的安定和民族凝聚力的加强;
宗法制的作用
对后世的影响:
导致等级制度森严,崇尚权威,家长制盛行,缺乏反抗精神,特权思想严重;是非观念淡薄;任人唯亲,裙带作风盛行;缺乏理性,宗族势力较强;重男轻女现象严重等 。
3.礼乐制度:权力的认同——天下归心
礼乐制度是西周的文化制度,包括典章制度、礼仪规定等,本质上就是等级制度。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
——《礼记》
“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
“乐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
“乐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
乐:
君臣和合,万民附亲
“乐者天下之和也,
百物皆化”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尚书.酒诰》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尚书.梓材》
统治思想
敬天保民的思想,是商周之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对待天命的态度上,虽主张要敬从天命,但又不盲目地依赖天命,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人文主义的发展路向。另外,周公强调从民情知天命的观点,也表明他对于民众的力量以及民众在社会政治生活上的作用予以高度的重视,这一思想实际上开启了后代重民思想的先河。
三、制度的起源
《孟子·滕文公上》 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商周井田制
性质: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周天子名义上占有全国的土地和臣民,土地不能随意买卖。奴隶集体劳作。
四、文字的起源——甲骨文
用卜询问天地意志是殷王的特权,它意味着殷王就是天帝在地上的代理者。
——贝冢茂树
青铜铭文
3.在商代早期的甲骨卜辞中,“帝”的卜辞较多,其含义往往指“天神”。到商朝末期,“宗”类卜辞增加,“帝”逐渐消失,“帝”成为先王的祭称。这反映了( )
A.宗教祭祀仪式简化 B.宗法嫡庶关系确立
C.人的主体意识增强 D.天人合一理论成型
C
4.(2020·天津高考·1)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
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 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
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 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D
四、文字的起源——甲骨文
用卜询问天地意志是殷王的特权,它意味着殷王就是天帝在地上的代理者。
——贝冢茂树
青铜铭文
小结:中国早期国家的基本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神秘色彩浓厚(甲骨文、祭祀)
②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家国同构(分封制、宗法制)
③最高权力尚未实现集权(从内外服到分封)
政治
①使用石、木、骨器等;土地国有,集体劳作(井田制)
②青铜铸造发达(大量青铜器)
经济
①成熟文字(甲骨文,金文)
②礼乐文化(礼乐制)
③开始形成多元一体的心理认同(华夏子孙)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