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复习题(含解析)2024-2025学年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章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复习题(含解析)2024-2025学年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沪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11-05 04:41: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章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复习题
一、单选题
1.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了加强防护需要戴口罩,气温较低时,戴眼镜的同学戴上口罩后,有时会因为口罩夹鼻不好而使得呼出的气体在镜片表面蒙上一层小水珠,使视线变得模糊,这种现象的形成属于(  )
A.汽化 B.液化 C.熔化 D.凝华
2.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种固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在第6min时是固态 B.甲在ab段不需要吸热
C.甲的熔点是48℃ D.甲和乙熔化过程所用的时间相同
3.如图是某物质的“熔化和凝固”图象,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
A.该物质的熔点是而凝固点低于
B.在BC段,该物质的温度不变没有吸热
C.在时,该物质处于固态
D.EF段物质吸收了热量
4.以下是小明估计的常见温度值,其中合理的是( )
A.健康成年人的体温约为36.5℃ B.冰箱保鲜室中矿泉水的温度约为
C.洗澡时淋浴水温约为70℃ D.中考考场的室温约为50℃
5.将某物质加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关于该物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50℃时该物质可能处于液态
B.该物质是晶体,熔点为80℃
C.bc段为该物质的熔化过程
D.用该物质制成的液体温度计能测量沸水的温度
6.下列做法中,为了使蒸发变慢的(  )
A.在场院上晾晒刚收获的玉米 B.在通风的地方晾晒湿衣服
C.把蔬菜装在塑料带内放入冰箱 D.用热风干手器吹干洗过的手
7.一位护士正确使用体温计测量甲体温后,再分别测乙、丙二人体温,每次测温,都忘记将水银甩回玻璃泡内,结果记录三人的体温都是38.5℃,有关三个人体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三个人体温都是38.5℃ B.乙、丙两人的体温都高于38.5℃
C.甲的体温一定是38.5℃ D.三个人中至少两人体温是38.5℃
8.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关节气的谚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霜降有霜,米谷满仓,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B.小寒冻土,大寒冻河,河水结冰是熔化现象
C.惊蛰云不停,寒到五月中,云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D.伏天三场雨,薄地长好麻,雨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9.二十四节气“春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其中“霜降”节气,霜的形成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熔化 B.凝固 C.汽化 D.凝华
10.如图所示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信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这种物质是一种非晶体
B.熔化时间大约是12min
C.物质熔化时的温度不变
D.熔化过程中不需要吸热
11.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是同学们应该具备的学科素养。下面对物态变化现象的阐述错误的是(  )
A.蜡烛点燃后先变软后变成液体,说明蜡烛是非晶体
B.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是升华现象
C.夏天吃冰棒时偶尔会有冰棒粘嘴唇的现象,“粘”是因为发生了凝固现象
D.舞台上喷撒干冰后雾气缥缈,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雾气”属于升华现象
12.关于下列四幅图中解释错误的是(  )
A.深秋,我县下了一场大雾,雾气缭绕是水蒸气降温液化形成的
B.火箭升空时,发射架下出现大量“白雾”是水先汽化后液化的结果
C.301国道旁的雾凇景观到中午就消失了,这是雾凇熔化的结果
D.房檐下的“冰溜子”是水降温凝固形成的
13.水是生命之源,节约用水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如图,关于水的物态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
A.初春,万物复苏、冰雪消融,此过程需要放热
B.夏天,将水放入冰箱制成冰棍,这是凝华过程
C.秋天,花草上出现晶莹的露珠,这是液化现象
D.冬天,房屋上出现白色的霜,此过程需要吸热
二、填空题
14.如图所示是摄影者用手机拍摄的瀑布下美丽的彩虹,彩虹是光的 现象;走在瀑布旁感到凉爽的原因之一是瀑布溅起的水花在空气中 (填物态变化名称),吸收大量的热。

15.在“探究海波的熔化规律”实验中,根据记录的数据得到了如图所示的海波熔化时的温度变化曲线图像。由图可知、在 点海波开始熔化,从图像中可以看出,在BC段其温度保持不变,由此可以确定海波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根据图像可知,第10min时,试管内的海波处于 (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

16.为了探究酒精的物态变化,小明按下列步骤进行了实验。请对他的实验进行评价和总结:
①向一个透明塑料袋中吹气,塑料袋鼓起;
②将塑料袋挤瘪,排出空气后把口扎紧,放入85℃的热水中,发现料袋仅鼓起一点点;
③将袋从水中取出,并向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再次排出袋中空气后把袋口扎紧,仍放入85℃的热水中,发现塑料袋明显鼓起;
④从热水中拿出鼓起的塑料袋,放入冷水中,发现塑料袋又瘪了。
请对他的实验进行评价和总结:
(1)步骤②中袋子鼓起是因为袋中未排尽的空气发生了 ;
(2)步骤③和④的现象说明酒精分别发生了 、 现象;
(3)对比步骤②和③,说明小明做步骤②的目的是 。
17.如图所示,是用于探究“碘的升华与凝华”的装置,方案一是将碘锤放在热水中,方案二是用酒精灯加热,由于碘的熔点是112℃,所以选择 (方案一/方案二)方案较好,另一种方案容易出现 现象。在碘锤的上方放少许冷水,其目的是利于碘发生 (填物态变化名称) 热。
18.通过观察如图所示的三幅晒衣服的示意图,结合日常生活的经验,由第一幅图可以看出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 有关;由第二幅图可以看出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 有关;由第三幅图可以看出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表面的 快慢有关。
19.我国无锡某企业生产一种3D打印钛合金零件,在该零件的生产过程中,钛合金粉末会在高能激光的作用下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液态,然后自然冷却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型。
20.体温计和实验室用温度计都是利用液体 的性质制成的,在测量物体温度的活动中,三位同学的测量情况如图甲、乙、丙所示。则乙测量的温度是 ℃,丙测量的温度是 ℃。
三、实验题
21.如图乙所示,是某物质的熔化和凝固的图像,根据图像回答:
(1)该物质的熔点是 ,熔化过程用时 ;
(2)根据甲图小资料和乙图图像可知,该物质是 ;
(3)在段,该物质处于 态;在段该物质处于 态;
(4)该物质在凝固过程中要放热,温度 ;
(5)该物质在固态时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2.小杨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所用的器材有铁架台、酒精灯、烧杯、温度计、秒表、石棉网等。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水的温度/℃ 90 91 93 96 98 98
(1)组装器材时,要保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故应先调整 (选填“烧杯”或“温度计”)的位置;
(2)实验时,小杨从水温90℃开始,每隔1min读一次数据并记入表格中,其中第4min的数据如图乙所示,读数为 ℃;
(3)通过实验数据记录表格可以得出水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
(4)隔壁组的同学看了小杨的实验装置后,对于烧杯上盖子的作用不理解,请你替小杨解释一下: 。
23.雪灾给人民的生活、生产带来很多困难。小睿看到抢险队员在冰雪覆盖的道路上洒大量的盐,他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含盐的冰熔化时跟纯净的冰熔化时特点有何不同?为此,他进行了下列探究过程:
(1)他用同样多的纯水、淡盐水、浓盐水制得纯冰、淡盐冰、浓盐冰,然后将这些冰弄碎放入试管中,之后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同时观察试管中冰块状态的变化。在选择冰块的加热方式时,你认为最佳的选择方法是 (填“A”或“B”)。这种方法的优点是 ;在相同条件下测量三者的温度变化,得到如图乙所示的三条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纯冰对应曲线①、淡盐冰对应曲线②、浓盐冰对应曲线③);
【分析】根据曲线图可知:
(2)利用盐水制成的冰 (填“是”或“不是”)晶体;浓盐水的凝固点是 ℃;
【归纳】根据分析可以得到:
(3)含盐浓度越大,熔点 (填“越高”、“越低”或“不变”);
(4)小明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和图象,发现:含盐浓度越高的冰,熔化前升温越 (填“快”或“慢”)。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气温较低时,眼镜片温度很低,口中呼出气流中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在镜片上发生液化形成小水珠,使镜片变得模糊,出现了一层白雾。
故选B。
2.C
【详解】A.甲是晶体有固定的熔点,且熔点是48℃,从第4min开始熔化,到8min熔化完成,在第6min时处于熔化过程,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A错误;
B.甲在ab段处于熔化过程,此时继续吸热,温度不变,但内能增加,故B错误;
C.由图可知,甲的熔点是48℃,故C正确;
D.甲是晶体,乙是非晶体,无法比较熔化的时间,故D错误。
故选C。
3.C
【详解】A.该物质在E点达到凝固点,因此凝固点等于,熔点和凝固点对应的温度相同,故A错误;
B.由图像可知,该物质是晶体,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不变,在BC段该物质正在熔化,温度不变,但要持续吸热,故B错误;
C.时,该物质还没有达到熔点,因此处于固态,故C正确;
D.EF段是该物质的凝固过程,晶体凝固时,放热温度不变,故D错误。
故选C。
4.A
【详解】A.正常情况下,健康成年人的体温在36.5℃到37℃之间,故A符合题意;
B.水的凝固点在0℃左右,冰箱内保鲜室中矿泉水的温度应该高于0℃,在4℃左右,故B不符合题意;
C.人的体温在36.5℃到37℃之间,洗澡水的温度应该略高于体温,不可能达到70℃,故C不符合题意;
D.人体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3℃左右,考场内的气温感觉舒适,在23℃左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A
【详解】AB.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有一定的熔点,图中所示ab段该物质的温度不变,所以熔点是50℃,属于晶体。晶体在其熔点温度时,有可能处于固态、也有可能处于液体、还有可能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A正确,B错误;
C.bc段是该物质熔化完以后,液态的该物质吸热温度上升阶段, cd段吸热温度不变,是该物质的沸腾阶段,故C错误;
D.温度计里面的液体的沸点需要超过水的沸点才可以用来测水的沸点。由C知该物质的沸点是80℃,低于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所以不能用该物质制成的液体温度计能测量沸水的温度,故D错误。
故选A。
6.C
【详解】A.在场院上晾晒刚收获的玉米可以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同时提高液体的温度,从而加快玉米内水分的蒸发,故A不符合题意;
B.在通风的地方晾晒湿衣服可以加快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从而加快蒸发,故 B不符合题意;
C.把蔬菜装在塑料袋内放入冰箱减慢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同时降低液体的温度,因此此做法可以减慢蒸发,故C符合题意;
D.用热风干手器吹洗过的手可以加快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同时提高液体的温度,从而加快蒸发,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C
【详解】体温计有个缩口,缩口的作用是让玻璃泡内的水银在温度升高时能自动进入刻度直管内,但在温度降低时却不能自动回到玻璃泡内。在不甩体温计时,体温计只能上升,不能下降,一位护士正确使用体温计测量甲体温后,再分别测乙、丙二人体温,每次测温,都忘记将水银甩回玻璃泡内,结果记录三人的体温都是38.5℃,说明甲的体温一定是38.5℃,乙和丙的体温等于38.5℃或低于38.5℃。
故选C。
8.A
【详解】A.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固态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A正确;
B.河水结冰是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现象,故B错误;
C.云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的小水珠,由气态变为液态,属于液化现象,故C错误;
D.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D错误。
故选A。
9.D
【详解】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的固体小冰晶,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因此是凝华。
故选D。
10.C
【详解】A.分析图象可知,物质的温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且有一段时间物质吸热但温度不变,说明这是晶体熔化的图象,故A错误;
B.熔化的过程从第6min开始,大约到第12min结束,约进行了6min,故B错误;
CD.图象中呈水平的一段所对应的温度50℃就是物质的熔点,在整个熔化过程中,物质是吸热的,温度不变,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11.D
【详解】A.蜡烛点燃后先变软后变成液体,说明蜡烛没有固定的熔点,是非晶体,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是从固态的冰直接变成了气态的水蒸气,是升华现象,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夏天吃冰棒时偶尔会有冰棒粘嘴唇的现象,“粘”是因为发生了凝固现象,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雾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2.C
【详解】A.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火箭发射时,高温的火焰向下喷射,火箭发射架下方建有较大的水池,就是为了吸收这些热量,水吸热后迅速汽化,水池上方出现大量的白色气团,这些“白气”产生的原因是:水池内的水汽化形成高温的水蒸气,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雾凇是固态的小冰晶,受热后,会由固态直接变成水蒸气,是升华现象,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冰溜子”是水结冰形成的,是凝固现象,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C
【详解】A .初春,万物复苏、冰雪消融,雪熔化需要吸热,故A错误;
B.夏天,将水放入冰箱制成冰棍,水变成冰,是凝固过程,故B错误;
C.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珠,故C正确;
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凝华放热,故D错误。
故选C。
14. 色散 汽化
【详解】[1]瀑布下美丽的彩虹是光经过空中小水滴的折射而发生色散形成的。
[2]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吸热。瀑布溅起的水花在空气中汽化,汽化吸收大量的热。
15. B 晶体 固液共存
【详解】[1][2][3]由图知,海波熔化时,在BC段温度保持不变,熔点为48℃,所以海波属于晶体;海波在B点开始熔化,C点熔化结束;第10min时,海波处于熔化过程中,因此海波处于固液共存态。
16. 受热膨胀 汽化 液化 见详解
【详解】(1)[1]步骤②中,将袋挤瘪,并不能排净空气,仍会有少量的空气残留,放入85℃的热水中后,袋中未排尽的空气受热膨胀,使塑料袋鼓起。
(2)[2]步骤③中,液态的酒精由于受热会发生汽化现象,形成蒸气,体积变大,故塑料袋会膨胀。
[3]步骤④中,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放入冷水,温度降低,袋内的酒精蒸汽遇冷会发生液化现象,形成液态酒精,此过程放热,体积减小,故塑料袋会变瘪。
(3)[4]对比步骤②和③,③步中袋子明显鼓起的主要原因是酒精汽化,而不是剩余空气受热膨胀导致。
17. 方案一 熔化 凝华 放
【详解】[1][2]酒精灯火焰的温度高于碘的熔点,如果用酒精灯加热,碘会发生熔化现象,热水的温度低于碘的熔点,用热水加热是为了防止碘发生熔化,能够更好的使碘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
[3][4]在碘锤的上方放少许冷水,便于碘受冷放热凝华成碘颗粒。
18. 表面积 温度 空气流速
【详解】[1][2][3]由题干中的图和结合生活经验可知,甲图改变的是液体的表面积的大小;乙图改变的是液体的温度;丙图改变的是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速度,改变的这三个因素都影响到液体蒸发的快慢。
19. 吸收 熔化 凝固
【详解】[1][2]钛合金粉末在激光的作用下由固态熔化成液态,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
[3]在自然冷却中,又由液态凝固成固态。
20. 热胀冷缩 1.6 ﹣0.6
【详解】[1]体温计和实验室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体温计有一个细小的缩口,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2]乙温度计的分度值为0.2℃,温度计的液面在0刻度的上方,所以为零上,是1.6℃。
[3]丙温度计的分度值为0.2℃,温度计的液面在0刻度的下方,所以为零下,是﹣0.6℃。
21. 232 4 锡 固液共存 固 不变 晶体
【详解】(1)(5)[1][2][7]由图乙可知,该物质在232℃时开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其熔点为232℃,则该物质是晶体;该物质从第3min开始熔化,到第7min熔化结束,该物质熔化过程持续了4min;
(2)[3]根据如表小资料和图象可知,锡在232℃时开始熔化,即该物质是锡。
(3)[4][5]在BC段,该物质处于熔化过程,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态;在FG段该物质凝固过程结束,处于固态。
(4)[6]晶体凝固过程中要放热,温度保持凝固点不变。
22. 烧杯 98 温度不变 可减少热量损失,缩短加热时间
【详解】(1)[1]组装图甲实验装置时,为保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应先根据酒精灯火焰高度调整烧杯的位置,再根据烧杯内液面的高度调整温度计的位置。
(2)[2]由图乙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示数为98℃,则此时水的温度为98℃。
(3)[3]分析实验数据可知,水在沸腾时,不断吸热,温度一直保持98℃不变。
(4)[4]加热时给烧杯盖上盖子可减少热量损失,缩短加热时间。
23. A 见解析 是 -7 越低 快
【详解】(1)[1][2]由于冰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吸热,A图将试管放入温水,B图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由于火焰温度较高,会使冰熔化时间短,受热不均匀,因此最佳方案是A;这种方案的优点是:物质受热均匀,温度变化慢,容易记录实验数据。
(2)[3][4]根据曲线图可知:温度随时间变化时,有一段时间吸热但是温度不变,所以盐水制成的冰是晶体,不变的温度就是其熔点,实验中浓盐冰的熔点是-7℃,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实验中浓盐冰的凝固点是-7℃。
(3)[5]盐水冰是晶体,盐水冰在熔化过程中要吸热,温度不变,根据曲线图可知含盐浓度越大,熔点越低。
(4)[6]根据图象分析,含盐浓度越高的冰,熔化前升温越快;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