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学情评估(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学情评估(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05 15:49: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学情评估
又结束了一个单元的学习,来看看你进步了多少吧!
一、积累与运用(17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诘难(jié)   狡黠(xiá)   渲染(xuàn)  味同嚼蜡(là)
B.寂寥(liáo) 拘泥(ní) 劝戒(jiè) 吹毛求疵(cī)
C.迥然(jiǒng) 要决(jué) 海啸(xiào) 铢两悉称(chēng)
D.稠怅(chóu) 狂妄(wàng) 契合(qiè) 心旷神怡(kuàng)
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读书要识其字、断其义、知其人、通其典、解其事,而不是________、走马观花;更不是囫囵吞枣、________。书读得越多,越感觉自己知之甚少;书读得越多,越感觉到自己的浅薄。书读得多了,那些书中的知识,________会变成自己不必亲身经历就能拥有的阅历;书读得多了,每一本书都会变成铺路的砖石,脚下的道路便会无限________。
A.一丝不苟 望文生义 才 延伸   
B.浮光掠影 不求甚解 就 延伸
C.浮光掠影 望文生义 就 蔓延
D.一丝不苟 不求甚解 才 蔓延
3.下列各项中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岁寒三友”之一的竹,其叶四季常青,清丽俊逸;其秆虚中有节,挺拔凌云;其形千姿百态,情趣盎然。②漫步于青青翠竹之下,便觉神清气爽,心旷神怡。③竹既美化了人的生活,又陶冶了人的情操,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④隐逸之士携它唱和清风明月,淡泊功名利禄;谦谦君子学它不向权贵折腰,不为世俗所曲。
A.“美化”“影响”是动词,“为”是介词,“清丽俊逸”是并列短语,“漫步于青青翠竹之下”是动宾短语。
B.“谦谦君子学它不向权贵折腰,不为世俗所曲。”这个句子的主语是“它”。
C.“竹既美化了人的生活,又陶冶了人的情操”是并列关系复句。
D.句④是病句,修改方法是把“隐逸之士”和“谦谦君子”调换位置。
4.文学、文化常识与名著阅读。(5分)
班级开展以“阅读经典·润泽心灵”为主题的阅读活动。快来参与吧!
(1)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马南邨以《不求甚解》为题目写了一篇文章谈论读书的态度问题。
B.古人讲究敬辞与谦辞,“足下”是下称上的敬辞,不能用于同辈之间,“寡人”是君王自称的谦辞。
C.《红岩》中,许云峰与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在茶园碰头,叛徒甫志高带领特务突然袭击,许云峰不顾个人安危,沉着掩护革命同志,自己被捕入狱。
D.《水浒传》通过描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是一部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传奇小说。
(2)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3分)
歌曲《希望你被这个世界爱着》中有这样一句歌词:“希望你遇见过山的混浊,眼里依然有海的清澈。”“山的混浊”是指遇到的逆境和困难,“海的清澈”是指自尊自爱、坚持向前的精神。“混浊”与“清澈”在简·爱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请你结合具体情节谈谈简·爱遇到的“混浊”与她的“清澈”。(3分)
5.古诗文默写。(6分)
(1)十五从军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五从军征)》)
(2)山河千古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天祥《南安军》)
(3)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4)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5)《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赞扬孙权年少有为,不畏强敌并战而胜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文阅读(17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6题。(3分)
【甲】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 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乙】
塞下曲(其六)
[唐]戎 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释】①骎(qīn)骎:马疾行的样子。②卢龙塞:古地名,三国魏称卢龙郡,在今河北迁安县西。
6.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了边塞特有的奇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以及自己壮志难酬的惆怅。
B.《塞下曲(其六)》通过描写边关将士日常的戍防工作和心理活动,渲染了边塞的紧张气氛,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C.两首诗都注重炼字。前者中的“卷”“折”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后者首句中的“凋”强调了北风对白草的摧折。
D.两首诗都描绘了边塞艰苦的环境,为诗中的人物活动做了充足的铺垫,塑造了守边将士们不惧苦寒、顽强不屈的形象。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7-10题。(14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①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②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以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③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
【注释】①遂邑:地名。②柯:地名。③图:考虑,计议。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齐师伐我        伐竹取道(《小石潭记》)
B.民弗从也 一狼仍从(《狼》)
C.以勇力事鲁庄公 醒能述以文者(《醉翁亭记》)
D.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8.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
9.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鲁 庄 公 惧 乃 献 遂 邑 之 地 以 和 犹 复 以 为 将
10.曹刿与曹沫两人在性格上有什么异同点?请结合【甲】【乙】两文简析。(4分)
三、现代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1-13题。(8分)
材料一 
INCLUDEPICTURE"图18.TIF" INCLUDEPICTURE "D:\\课件\\九语辽宁\\图18.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庞建宇\\Desktop\\九语辽宁\\图18.TIF" \* MERGEFORMATINET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由于历史上中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二十四节气就是以这一带为依据建立起来的,成为中国古代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由于二十四节气反映的是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在公历中它们的日期是相对固定的,上半年的节气在6日,中气在21日,下半年的节气在8日,中气在23日,前后不差1—2日。当太阳垂直照射赤道时定为“黄经零度”即春分点。从这里出发,每前进15度就为一个节气,从春分往下依次顺延,清明、谷雨、立夏等。待运行一周后就又回到春分点,此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如图所示)
材料二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第5个节气,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大约始于周朝,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也是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还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唯有清明。
每年的4月5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的位置为清明,《岁时百问》对清明有着生动的解释:“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清明在冬至后第108天,在古人的观念里,108是代表完满、吉祥、久远、高深的大数。清明的得名,不仅缘于万物此时的生长清洁明净,还缘于这一时期的太阳也是清新的太阳,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之间的阳气,也是清新的阳气。
材料三 清明时节,北方旱作和江南早、中稻进入大批播种的适宜季节,人们纷纷挽起袖子,卷起裤管,下田抢晴播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是一片春耕大忙的景象。但在清明前后,仍然时有冷空气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以上低于12℃,造成中稻烂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种、栽插要避开冷尾暖头。在西北高原,牲畜经严冬和草料不足的影响,抵抗力弱,此时需要严防开春后的强降温天气对老弱幼畜的危害。(选自“百度百科”)
材料四 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原本为我国古代农业气象用词。在古代,清明节前一天的寒食节的习俗有禁火、扫墓与踏青等,随着时间流逝,清明与寒食节合为一天,才有了清明时节踏青、扫墓并纪念先祖的习俗。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踏青,还有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清明也是成都都江堰的放水节祭祀大典的时间,以祭拜李冰父子。因此,这个节日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清明节扫墓,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按照习俗,祭扫的顺序是首先要将墓园打扫干净。其次是祭祀,一是寄托哀思,二是与先人相感,与先人相感可以更好地得到山川的灵气。
此外,中国南北各地在清明佳节时还有吃鸡蛋、蛋糕、夹心饼、清明粽、清明粿、馍糍、清明粑、干粥等多种多样富有营养食品的习俗。
11.对以上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因为二十四节气是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所以是以全国作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B.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第5个节气,也是中国传统节日,同时具备两者的还有端午。
C.清明虽已进入春耕阶段,但由于时有冷空气侵袭,也要预防降温可能造成的危害。
D.清明是礼敬祖先的日子,所以清明之际扫墓的习俗从秦以前就有,到唐朝开始盛行。
12.阅读材料四,根据材料填写表格。(3分)
诗句 如今清明我独来,却将小儿拜先冢。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民俗活动 (1)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
13.如果给选文材料加上一个结尾,要求:既能总结全文,同时又能与材料的语言基调保持一致,请仿照示例,围绕清明,至少写出三组句子。(3分)
示例: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独有的浪漫,也是古人智慧的传承;……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4-18题。(17分)
雪山灵马
阿 来
①三十多年前,看了一个画家写生的油画:冰和雪,洁白晶莹,闪耀在四姑娘山金字塔状铁青色的岩石尖峰上。十月的一天,我们骑马从镇上出发,往四姑娘雪山进发。
②一天行程结束,在蓊郁的冷杉林旁扎营,钻进睡袋时故意把帐篷门敞开,为的是能看见满天星斗和崖顶上冰川的幽冽冷光。起风了,林涛澎湃,幽深的峡谷如大洋鼓荡。半夜被冻醒,原来是一场大雪不期而至,雪飘进帐篷,一些雪花落在了我的脸上。起身关帐篷门时,忽见面前立着一个黑影。不是林妖,不是山神,是一匹马。它伸长颈项用鼻子来碰我。不晓得它是不是故意站在敞开的帐篷门前,替我挡风遮雪。它在这大雪飘飞的深夜,用湿乎乎的鼻子碰我冰凉的手,呼出粗重温热的鼻息。
③刚过去的那个白天,我在早晨才与它相会。作为初次相见的礼节,我抚摸了它的额头。它就用鼻子嗅我,熟悉我的气息。如此这般以后,我才跨上它的背,穿过大片收割后的青稞地,进入长坪沟峡口,进入沙棘、红桦和方枝柏构成的密林,听着忽远忽近的溪声,向四姑娘山深处进发。
④路上休息时,我在手心里摊上一点盐,任它用舌头轻轻舔舐。路上好多扁刺蔷薇结了红果,我摘来,去籽,去刺毛,把果肉给它品尝。我还找到了一个硕大的红色浆果,皮厚肉多,里面包裹着浓稠的汁液,味道和颜色都如番茄汁一般。我把柔软的浆果塞进了马嘴里,它错动牙槽咀嚼,浆果的汁液在齿间溢出,触动味蕾时,这匹马就摇晃着脑袋,同时掀动厚厚的嘴唇,露出了粉红的牙床。我明白,这是它对果子奇异的味道表示惊诧。马把这只浆果全部咽了下去,眼睛里闪出欣喜的神情,惹得半躺在草地上的一行人放声大笑。
⑤再上路时,这匹马就更知道我的心意了。每当穿过被秋天的风与霜染成一片艳红的槭树与花楸树丛时,它都会放慢脚步,也许是为了选择更加平整的道路,也许是为了给我多一点观赏的时间。
⑥马的主人对我说:“这牲口灵性得很。”我说:“它不是牲口,是马。”
⑦夕阳西下的时候,我们抵达了目的地。风在树冠层上拂过,林下却很安静,我们靠着森林扎营。晚餐时,马从溪边饮水回来,我又分了半张饼给它。人和马,就这样迅速建立起友谊。
⑧我拉上帐篷门重新钻进睡袋,感觉到它还站在帐篷前,没有离开。雪花降落,落在树上和地上时簌簌有声,其间还听到马粗重的鼻息,都是令人心安的声音,催人入眠。
⑨早上,雪停了,空气清新冷冽,让人瞬间清醒。
⑩我的马不在了。其他的马也不在了。只有几行被雪掩去大半的足迹显示它们往峡谷更深处去了。同伴们扫雪生火,我去寻马。半个小时后,我看见几匹马立在湖边,一动不动。鬃毛上披着雪,睫毛上凝结着雪。它们每呼吸一次,鼻孔中就喷出一团白色的雾气。虽然常在山中行走,但我还是被眼前这美景震住了,我不由得停下脚步,和那几匹马一样,变成了一尊只用口鼻呼出团团白雾的雕塑。我们站在峡谷的底部,积雪连绵不尽,山势就从脚下升起。依次是谷底的乔木林带,高山草甸带,然后才是晴朗蓝空下峭拔的悬崖,起伏的山脊线和错落耸峙的雄伟山峰。瀑布也冻住了,在崖上悬垂着,轰然的声音变成了晶莹剔透的光芒。
这一切,同时倒映在那面凝玉一般的清冷小湖中。长空,雪峰,冰瀑,连绵群山,还有湖边的几匹马和我,都倒映在湖中。湖如一面镜子,把雄浑宽广的世界重构成一个缩微的镜像。湖中倒映的那个世界如水晶般纯净,湖泊四周的山野阒(qù,形容没有声音)寂无声。我的生命中有过不少这样的时刻,任自然大美把内心充满。我的内心,也像那面湖一样,无声无息,正把荒野之美全数摄入。
这个世界动了。一只鸟飞起,从野樱桃树上摇落了一枝积雪。
我的那匹马动了,它晃动脑袋,摇落了鬃毛上的积雪,缓步向我走来。依然是用温热的鼻子碰我,我用手拂去它额头上凝结成冰的雪。
太阳升起来了,四野银光闪烁,晃得人睁不开眼睛。气温升高,不时听见哗然一声,那是高树上的积雪受热坠落。积雪坠地有声,抖落重负的树枝回弹有声。满山的高树都在抖落枝上的积雪,满耳都是积雪坠落的声音。
雪在阳光下迅速融化,我就一直站在那里,直到融化的雪水在四周流动,打湿了我的鞋子,才和几匹马一起离开了那个小湖……(有删改)
14.梳理文中人和马“建立起友谊”的过程,补全下图。(3分)
INCLUDEPICTURE"5.tif" INCLUDEPICTURE "D:\\课件\\九语辽宁\\5.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庞建宇\\Desktop\\九语辽宁\\5.tif" \* MERGEFORMATINET
15.请从描写角度赏析第④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4分)
16.赏析第⑩段中加点的词语。(3分)
17.结合上下文,揣摩第 段的精妙之处。(3分)
18.根据第⑥段中对马的不同称谓,简析作者的情感与态度。(4分)
(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9-22题。(11分)
能耐烦者终不凡
王李彬
①宋人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讲:“大凡事,只得耐烦做将去。才起厌心,便不得。”他告诫弟子,凡事须得耐烦去做,如果害怕麻烦、逃避麻烦,就注定做不成。古人的告诫,今日依然给人以启示:人生处处需耐烦,能耐烦者终不凡。
②耐烦,顾名思义,就是耐心耐劳、不厌其烦。表现在外,是务实肯干、勤勉不惰;蕴藏于心,是沉潜努力、百折不挠。一位古人曾在日记和家训中,对“耐烦”反复申说,“为人第一贵忍辱耐烦。”“若遇棘手之事,需从‘耐烦’二字痛下功夫。”“一‘耐’字极有意味。倾险之人情,坎坷之世道,全靠一‘耐’字撑过去。”“读书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这些话语,既是勉励自己,也是劝诫他人。
③耐烦,实乃人生的必修课。如果遇事不耐烦,一味火急火燎,只会越来越乱、越来越烦,于事无补、于己无益。所谓,凡人多烦事,急是乱之源。古时两军对垒,有时一方会先派人到对方阵前叫骂,若是那些沉不住气、不胜其烦的将领,往往一激便怒,仓促出战,结果一离营垒,便被擒毙命,甚至导致满盘皆输。
④反过来看,若是耐得住烦和辱、稳得住心和神,就能不被其扰、不受其乱。清初文学批评家毛宗岗评价:从来没有不忍辱而能负重者,又未有不能负重而能忍辱者,古今大有为之人,一生力奋,只在负重二字;一生学问,只在忍辱二字。无论是负重还是忍辱,皆可谓耐烦。
⑤千头万绪中的冷静是耐烦,重重困难中的坚韧是耐烦,单调枯燥中的坚守也是耐烦。“耐烦”二字,看似貌不惊人,平凡无奇,实则重如山岳,气象万千。作家沈从文就特别中意“耐烦”二字,他在谈创作体会的文章中说:“我不希望自己比谁聪明,只希望自己比别人勤快一点,耐烦一点。”他一再拒绝别人对他的天才评价,说自己没什么才智,无非是能耐烦罢了。沈从文写文章耐烦,他的每部手稿都有反复修改的痕迹,多的甚至改过十几遍。他当老师耐烦,批改学生文章时认真细致,写的建议和修改意见比原作正文还要多。
⑥古人讲,“决定成败的,不在高处,在洼处,不在隆处,在平处。全看人能不能在棘手之处,耐得住烦”。古往今来,不耐贫寒者,多嗟贫叹老,志馁气短;而不耐富贵者,则一朝显达,晕头晕脑。不耐失败者,多精神颓废,意志消沉;而不耐成功者,则小有所成,沾沾自喜,停滞不前。唯有不断在耐烦中打磨自己,摆正心态、祛除浮躁,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吃得了苦、耐得住烦,积极进取、扎实做事,方能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至千里。
(选自《中国纪检监察报》,有删改)
19.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0.选文第①段引用朱熹的话有什么作用?(3分)
21.请将第③④段的论证思路补充完整。(4分)
INCLUDEPICTURE"6.tif" INCLUDEPICTURE "D:\\课件\\九语辽宁\\6.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C:\\Users\\庞建宇\\Desktop\\九语辽宁\\6.tif" \* MERGEFORMATINET
22.结合第⑤段,说说你对下面的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2分)
“耐烦”二字,看似貌不惊人,平凡无奇,实则重如山岳,气象万千。
四、写作(50分)
23.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言有尽,意无穷。生活中的无穷之意往往潜藏于一个微笑里、一张照片内、一处风景中……
请以《无声之处,亦有深味》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2)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常常在名的基础上,取一个“字”,“字”包含着生活态度、文化内涵。从中国人的“字”里,我们常常得到人生志趣、生命价值等方面的启示。
白居易,字“乐天”——乐观通达
文天祥,字“履善”——践行善念
梁启超,字“卓如”——追求卓越
舒庆春,字“舍予”——舍弃小我
上述名人的“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从中任选两个,合理组合,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②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套作、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答案
一、1. A 点拨:B项,拘泥(ní)—nì,劝戒—劝诫;C项,要决—要诀,铢两悉称(chēng)—chèn;D项,稠怅—惆怅,契合(qiè)—qì。
2. B 点拨:一丝不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形容办事认真。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望文生义:不懂某一词句的正确意义,只从字面上去附会,做出错误的解释。不求甚解: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蔓延: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延伸:延长;伸展。根据词义和段意可知,应选B。
3. C
4. (1)B 点拨:“足下”是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
(2)示例:简·爱在得知罗切斯特疯了的妻子还活着后,拒绝了罗切斯特要她一同到巴黎生活的建议,放弃一切,离开了桑菲尔德庄园,这是简·爱遇到的“混浊”。简·爱要的是一份有尊严的爱,她敢于追求自由、平等和独立的人格,这是简·爱的“清澈”。
5. (1)八十始得归 (2)城郭一时非 (3)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4)陟罚臧否 (5)年少万兜鍪 坐断东南战未休
二、(一)6. A 点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没有表达诗人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惆怅。
(二)7. D 点拨:A.进攻/砍伐;B.顺从/跟从;C.凭借/用;D.答应/答应。
8. (1)祭祀用的祭品,我不敢虚夸,一定以实情相报。
(2)曹沫担任鲁国将军,和齐国交战,多次失败。
9. 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10. 同:他们都具有爱国精神。曹刿在国家危难的时刻,决意请见;曹沫在失去国土的时刻,挺身而出。
异:曹刿深谋远虑,他认为“取信于民”才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曹沫勇敢无畏,他对大国之君毫不胆怯,手持匕首胁迫齐桓公。
【乙参考译文】曹沫是鲁国人,凭勇力侍奉鲁庄公。鲁庄公喜好武力。曹沫担任鲁国将军,和齐国交战,多次失败。鲁庄公害怕了,就进献遂邑的土地来求和。仍然还让曹沫做将军。
齐桓公答应和鲁国在柯邑会盟。齐桓公和鲁庄公在坛上会盟后,曹沫拿着匕首劫持了齐桓公,齐桓公的左右没人敢动,问道:“您想要什么?”曹沫说:“齐强鲁弱,凭大国来侵占鲁国,也太过分了。现在假如鲁国城池毁坏了就会压在齐国边境上,您应该考虑一下此事。”齐桓公便答应全都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齐桓公说完后,曹沫扔下匕首,下了坛,面向北进入群臣的阶位,脸色不变,谈吐如故。
三、(一)11. C
12. (1)扫墓 (2)踏青 (3)蹴鞠、荡秋千(每空1分)
13. 示例:清明是完满吉祥的开始,也是春耕大忙的喜悦。
清明是万物生长的清洁明净,也是流转于天地之间阳气的清新。
清明是寄托哀思的日子,也是感悟山川灵气的时节。
清明是品尝时令美味的节日,也是感受饮食风俗的契机。(3分,写出3组句子即可)
(二)14. (1)马用鼻子嗅“我”,熟悉“我”的气息 (2)“我”说它(马)不是牲口,是马 (3)更知道“我”的心意了,穿过树丛会放慢脚步(每空1分)
15. 第④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通过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马吃东西时的神态和作者对马的关心。(1分)句子中的“错动牙槽咀嚼”“浆果的汁液在齿间溢出”和“露出了粉红的牙床”等语句,(1分)不仅写出了马吃果子的动作,还表现了马对果子味道的惊诧和作者对马饮食习惯的观察,(1分)增添了文章的生活气息和温暖情感。(1分)
16. “雕塑”一词在这里用来形容作者和马在雪地中的静态。(1分)这个词的使用,既表现了作者和马在自然中的和谐共存,也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宁静和对自然美景的敬畏。(1分)同时,“雕塑”这个词也带有艺术性的意味,使得整个场景仿佛成为一幅画,增加了作品的意境和审美价值。(1分)
17. 第 段的精妙之处在于它通过一只鸟的起飞和积雪落下的动态,衬托出作者和马的静态。(1分)这种动静结合的手法,不仅增强了场景的层次感,也使得作者和马在雪地中的形象更加鲜明和生动。(1分)同时,这段文字还表现出雪地的美丽和宁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1分)
18. 从第⑥段中对马的不同称谓,可以看出作者对马的深厚情感。(1分)称马为“牲口”,这是一种较为中性的称呼,是对马的一种客观认识。(1分)然而,作者否定了这个称呼,并称马为“马”,这是对马的一种明确的身份认同,显示了作者对马的尊重和亲近。(1分)对马的不同称呼,揭示了作者在与马的互动中,对马的深入理解和情感上的贴近。(1分)
(三)19. 人生处处需耐烦,能耐烦者终不凡。(2分,意对即可)
20. 引用朱熹的话强调了遇事耐烦的重要性,(1分)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1分)并作为道理论据论证观点,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21. (1)耐烦,实乃人生的必修课 (2)反面 (3)举例论证(4)论述遇事耐烦就能不被其扰、不受其乱(每空1分)
22. “重如山岳”写出了“耐烦”的重要性;(1分)“气象万千”写出了“耐烦”在不同情境中的表现各不相同。(1分)
四、23. 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