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学业水平训练
一、选择题
1.“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材料中的“这里”是指( )
A.小岗村农民实行“大包干”
B.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C.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
D.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
2.图是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生产队严宏昌等18户农民按有红手印的包干合同书。这份文书已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你认为它被收藏的历史原因可能有( )
①它标志着我国政府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②体现了农民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精神
③确立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④它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早期的可贵尝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1983年12月1日,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从此,自1954年开始使用的布票成了历史文物。这说明( )
①我国已经全面迈向小康社会
②政府开始改变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的做法
③我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④我国的棉布生产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4.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相比,中共十四大的重大突破是( )
A.明确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提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C.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D.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5.2015年1?7月份,我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93832亿元,其中民间投资额比重占73.9%。这体现了私营经济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私营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地位被明确肯定是在( )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邓小平“南方谈话”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6.目前我国的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已由市场决定……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和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中,市场调节价所占比重已分别达到95.6%和92.4%……这段材料表明( )
A.我国的计划经济成就突出
B.我国的生产资料比较紧缺
C.我国日常生活必需品丰富
D.我国市场经济的特点更为突出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关键在于读取信息,“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社会主义……重新焕发生机”,综合这些信息,可以判断出符合题意的是C。
2.D解析:题干中18位农民的行为在当时属于自发行为,不是政府行为,故①错;确立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因此③错。这份合同书体现的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早期农民敢于尝试的精神,②④正确。
3.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布票的取消,意味着我国开始改变计划经济的做法,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①④明显错误,选C。
4.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识记能力。A、C都是在十一届5中全会上提出的,C是在十二大上提出的,D是在十四大上确立的。故选D。
5.D解析:中共十五大明确提出各种非公有制经济成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国要组成,从政策层面明确了私营经济的地位,故答案为D。
6.D解析:商品和服务价格已由市场决定和市场调节价所占比重很大,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起来且市场调节作用明显,故D为正确答案。A、B、C与题干材料不符。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优教教案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本课主要阐释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领域内取得的巨大成就。本课内容共分为三目。第一目“伟大的历史转折”重点介绍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及其历史地位;第二目“经济体制改革”介绍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以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为主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第三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阐述了20世纪90年代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提出到建立和逐步完善的过程。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和伟大历史意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教学难点
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内容有着极强的时代感和理论性,教学难度大。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点:一、加强政治经济学理论和日常生活对本课教学内容的渗透,突出运用历史思维来分析当今社会的重大变化;二、突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性,采取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活动方式,自己分析、归纳知识,使学生经历一次实事求是、“论从史出”的认识过程,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在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点方面,以讲授为主。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认识这次全会作出的有关改革开放的决策,认识这次全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意义。
(2)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的措施和改革国有企业的主要措施。
(3)理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以及经济体制改革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4)识记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提出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会议,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历史资料、实物图片,再现当时的历史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2)通过历史比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阅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内容,从历史的角度,讨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利弊;探究市场经济与现代化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感受改革开放初期十年间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和成就,加深学生对党的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性认识,强化对党的领导的信念和社会主义的信心。
(2)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文明,使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导入设计
图片导入
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
他们在讨论什么呢?这次会议对中国社会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我们将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找出历史的答案。
推进新课
(板书)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开场白:“文革”期间,我国国民经济损失惨重。“文革”结束后,全国人民都希望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但事实却是国民经济在两年时间里仍处于停滞状态。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四人帮”加在人们身上的精神枷锁还远没有解脱。因此,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想步入正轨、实现飞跃首先要在思想领域进行一次彻底的解放。
多媒体展示材料:?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1977年2月经华国锋批准发表的社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78年5月《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
问题情境1:以上两则材料的共同出发点是什么?它们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观点是否相同?分别代表怎样的思想路线?你赞同哪一个观点?
自主学习:两则材料的共同出发点是继承毛泽东思想。不相同。前者主张教条主义地继承毛泽东思想,实际上是违背了毛泽东思想;后者则提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真正继承了毛泽东思想。我赞同第二种观点。
问题情境2:你的观点与邓小平同志的观点是否一致?
(指导学生阅读P54“历史纵横”及补充材料。)
多媒体展示材料:
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
自主学习:是一致的,都强调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过渡:在实事求是这一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指导下,中共终于在1978年底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而又彻底地纠正了“左”倾错误,制定出适合国情的方针政策,从而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多媒体展示图片:
问题情境3: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哪些重大决策?
自主学习: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此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问题情境4: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教师指导学生归纳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
会议名称
召开时间
主要内容
历史意义
八七会议
1927年
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
1935年
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错误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
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
指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提出党的总任务是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
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教师指导学生归纳近代史上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巨变
结果
任务
第一次
辛亥革命
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维护共和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第二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第三次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发展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
总结过渡:十一届三中全会犹如一股春风,祖国大地到处焕发生机,充满活力,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就。
(板书)二、经济体制改革
师生互动:长期以来安徽凤阳县以行乞成风和凤阳花鼓而闻名全国,我们就通过凤阳花鼓来探寻凤阳人到处行乞的原因。
多媒体展示材料:
凤阳花鼓 1.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2.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元璋,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牛羊,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自主学习1:从材料看凤阳人行乞主要是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
(教师)知识回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还能找到哪些原因呢?
自主学习2:农村中实行的人民公社体制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农民经营没有自主权,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
多媒体展示材料:
农业生产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有些年份处于停滞和徘徊状态。1977年,全国有1.5亿农村人口的口粮不足。1978年,全国有将近30%的生产队年人均分配在50元以下。当时有2.5亿人吃不饱肚子,温饱问题严重,改革迫在眉睫。
总结:显然全国农村和农业的落后与广大农民的愿望相违背,也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相符合。对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符合广大人民的迫切需要。
阅读“学思之窗”及补充材料,完成问题。
多媒体展示材料:
1979年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村产粮66185公斤,是1966~1970年5年产量的总和,售粮给国家12497公斤,是国家征粮计划的7倍;售油料12466公斤,竟是国家计划的80倍。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问题情境1:小岗村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自主学习:小岗村发生如此大的变化,直接原因是在安徽省政府鼓励下,农民把生产队土地划分到户、包干经营,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根本原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村的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过程评价:农民的创新精神正与党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的思想相契合。
多媒体展示材料:
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
——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
问题情境2: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其实质和根本目的是什么?
自主学习:经济体制改革是指改革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根本目的是解放、发展生产力,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问题情境3:在党和人民的不断探索下,农村中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自主学习:
(1)全国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过渡: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直接鼓舞和推动了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师生互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历史纵横”及补充材料。
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一 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材料二 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订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
问题情境4:阻碍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自主学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政企职责不分,企业缺乏自主权严重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问题情境5: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就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国家对企业实施了哪些新的政策?
自主学习:(1)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经营者。
(2)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师生互动:
提问:“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是否意味着政府将不再过问企业的一切生产活动?
回答:不是。政府将通过宏观调控对企业进行监督、引导,保证它们健康稳定地发展。
提问:请举出你所了解的不同所有制经济形式。
回答:指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等经济形式。
提问:请举出你所了解的其他的分配方式。
回答:现在的股票、基金分红都属于投资收益。
过程评价: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得到高速发展。但是,改革同样不是一帆风顺的,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的改革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又是怎样继续领导全国人民开拓创新,将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引向深入的呢?
(板书)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多媒体展示图片:
1989年柏林墙的推倒 原苏联的15个加盟共和国?
1991年12月25日19时32分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降落
师生互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受到重大挫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给你的最主要的教训是什么?
自主学习:
(1)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政策的影响;苏联戈尔巴乔夫的错误改革,最主要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僵化使得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
(2)教训:彻底改革旧的计划经济体制,积极发展国民经济,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总结:面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巨大挫折和国内的重重阻碍,我党没有知难而退将改革半途而废,而是借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惨痛教训,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和勇气迎难而上,继续深化改革。这就意味着要彻底废除旧的计划经济体制。
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一 1979年邓小平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要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这个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
材料二 1985年邓小平又鲜明地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搞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进行一系列的体制改革,这个路子是对的。”
材料三 1987年十三大召开前,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办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
材料四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更加明确地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问题情境1: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自主学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问题情境2: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怎样逐步建立起来的?
自主学习:(1)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2)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4)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5)21世纪初我国的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致历程。改革使我国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商品市场繁荣稳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
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有其艰巨性、复杂性,还需要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努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建设更美好的未来。?
课件37张PPT。第 12 课到市场经济从计划经济课堂导入十一届三中全会
会场他们在讨论什么呢?这次会议对中国社会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我们将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找出历史的答案。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1977年2月经华国锋批准发表的社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78年5月《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推进新课伟大的历史转折原始资料问题情境一 以上两则材料的共同出发点是什么?它们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观点是否相同?分别代表怎样的思想路线?你赞同哪一个观点?推进新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提示:两则材料的共同出发点是继承毛泽东思想。不相同。前者主张教条主义地继承毛泽东思想,实际上是违背了毛泽东思想;后者则提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真正继承了毛泽东思想。我赞同第二种观点。 材料一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他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确定实现农业、工业、国防、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邓小平的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推进新课伟大的历史转折原始资料 材料二 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推进新课伟大的历史转折原始资料推进新课伟大的历史转折问题情境二你的观点与邓小平同志的观点是否一致?提示:是一致的,都强调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推进新课伟大的历史转折问题情境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哪些重大决策?提示: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此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新课伟大的历史转折问题情境四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1.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2.近代史上三次历史性的巨变推进新课经济体制改革师生互动 长期以来安徽凤阳县以行乞成风和凤阳花鼓而闻名全国,我们就通过凤阳花鼓来探寻凤阳人到处行乞的原因。凤阳花鼓
1.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2.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元璋,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牛羊,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推进新课经济体制改革原始资料从材料看凤阳人行乞主要是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农村中实行的人民公社体制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农民经营没有自主权,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提示:①由材料可知:②由第11课所学知识可知:推进新课经济体制改革农业生产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有些年份处于停滞和徘徊状态。1977年,全国有1.5亿农村人口的口粮不足。1978年,全国有将近30%的生产队年人均分配在50元以下。当时有2.5亿人吃不饱肚子,温饱问题严重,改革迫在眉睫。推进新课经济体制改革原始资料总结:显然全国农村和农业的落后与广大农民的愿望相违背,也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相符合。对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符合广大人民的迫切需要。材料一 1978年,安徽省发生百年不遇的大旱。为抗旱救灾,省政府鼓励农民自救,开荒种粮,谁种谁收。在这种政策推动下,当年底,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村的18户农民秘密协议,把生产队土地划分到户,包干经营。一年后,这里的粮食获得空前大丰收。这个自农业合作化以来从未向国家交过一斤公粮的小岗村,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并归还了历年所欠的贷款。推进新课经济体制改革原始资料材料二 1979年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村产粮66185公斤,是1966~1970年5年产量的总和,售粮给国家12497公斤,是国家征粮计划的7倍;售油料12466公斤,竟是国家计划的80倍。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推进新课经济体制改革原始资料推进新课问题情境五小岗村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经济体制改革提示:小岗村发生如此大的变化,直接原因是在安徽省政府鼓励下,农民把生产队土地划分到户、包干经营,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根本原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村的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
——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推进新课经济体制改革原始资料推进新课问题情境六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其实质和根本目的是什么?经济体制改革提示:经济体制改革是指改革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根本目的是解放、发展生产力,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推进新课问题情境七在党和人民的不断探索下,农村中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经济体制改革提示:
(1)全国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材料一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从原料购进到产品生产、销售,都根据国家统一计划进行。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导致政企职责不明。计划经济体制曾经推动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但长期实行,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从而造成企业缺乏自主权,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推进新课经济体制改革原始资料材料二 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材料三 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订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推进新课经济体制改革原始资料推进新课问题情境八阻碍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经济体制改革提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政企职责不分,企业缺乏自主权严重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进新课问题情境九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就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国家对企业实施了哪些新的政策?经济体制改革提示:(1)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经营者。(2)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提问:“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是否意味着政府将不再过问企业的一切生产活动?
提问:请举出你所了解的不同所有制经济形式。
提问:请举出你所了解的其他的分配方式。回答:不是。政府将通过宏观调控对企业进行监督、引导,保证它们健康稳定地发展。回答:指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等经济形式。回答:现在的股票、基金分红都属于投资收益。推进新课经济体制改革1989年柏林墙的推倒原苏联的15个加盟共和国1991年12月25日19时32分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降落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受到重大挫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给你的最主要的教训是什么?推进新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总结:面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巨大挫折和国内的重重阻碍,我党没有知难而退将改革半途而废,而是借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惨痛教训,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和勇气迎难而上,继续深化改革。这就意味着要彻底废除旧的计划经济体制。推进新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材料一:1979年邓小平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要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这个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
材料二:1985年邓小平又鲜明地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搞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进行一系列的体制改革,这个路子是对的。”推进新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原始资料材料三 1987年十三大召开前,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办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
材料四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更加明确地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推进新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原始资料推进新课问题情境十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的核心观点是什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提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新课问题情境十一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怎样逐步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提示:(1)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2)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4)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5)21世纪初我国的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课堂小结
1.下列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说法,正确的( )?
A.是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变革
B.适应了中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
C.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高形式?
D.是国家资本主义的表现 ? B 当堂检测
2.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包括( )?
①政社合一,经营管理高度集中?②分配中实行平均主义?
③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④农民经营没有自主权
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 A 当堂检测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同点不包括?( )
A.改变单一的管理模式
B.有利于解放生产力
C.分配上克服了平均主义
D.从根本上改变了所有制形式D 当堂检测4.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 )?
A.解放社会生产力
B.增强农村和城市的经济活力
C.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 当堂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