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五章 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五章 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11-05 10:07: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西北地区
教学内容: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域差异》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第1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地形特点。
2、理解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的递变规律,并初步探讨其成因。
3、理解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图,培养学生观察、判读、分析的能力。
2、搜集、运用相关地理资料,提取有用信息来分析西北地区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提高学生区域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地理知识的能力。
3、利用主题情境,模拟“丝路新探”路线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主动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读图、析图、小组讨论、班内交流等活动,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意识,分享地理学习的乐趣。
2、通过“干旱”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
“干旱”环境下的区域地理特征。
教学难点:
“干旱”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学情分析:
大多数学生对西北地区兴趣浓厚,但这个地区与学生实际生活有一定距离,所以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只浮于表面,容易把自然要素与人类活动割裂开来,没有在头脑中建立两者的联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节课设计时就有目的地将知识间的内在关系凸现出来,针对性地设计了以“西北地区——丝路新探”为情境的地理能力比拼大赛,通过深入讨论、充分交流,从而达到以该地区为例,学生能够说出各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的目的。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小组竞赛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教师伴学
【播放视频】多媒体播放2015年央视春晚那英演唱的歌曲《丝路》片段。结合“一带一路”内容引导学生走进新课,进入“丝路新探” 的学习情境。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为“陶瓷队” “茶叶队” “星空队”和“火山队”四组。“西北地区——丝路新探”将分为“长安探路”“敦煌探秘”“绿洲探奇”和“北疆探宝”四大环节,各环节都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西北地区相关地理学习能力的竞赛。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播放,并以教师优美生动的语言引领学生直观感受丝绸之路的神奇和雄伟,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环节一:“长安探路”
【展示课件】1、展示“中国四大地理分区图” 、“西北地区图”,通过古代丝绸之路所经过地区提出西北地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西北地区内容的学习。
(1)根据地图描述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并说出西北地区的地理范围。
(2)说出西北地区的面积和人口状况。
教师引导学生读图,并指出西北地区的具体位置及范围。
2、展示“西北地区地形图”并提出问题。
(1)西北地区的主要地形区有哪些?
(2)为什么新疆的地形特点可概括为“三山夹两盆”?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各类型地图,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让学生在观察和比较的主动探究过程中获取新知。
3、展示“西北地区主要铁路干线分布图”“亚欧大陆桥分布图”,并提出问题:西北地区的主要铁路干线有哪些?
【合作探究】“谈古论今”——与昔日的丝绸之路相比,亚欧大陆桥有什么优势?(教师引导学生读图,并指出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意义。)
【归纳总结】以“丝路指南”学案形式将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主要地形区及主要铁路干线进行总结。
丝路指南:①西北地区范围大体上位于长城—— 阿尔金山—— 一线以北, 以西。
②新疆地形特点可概括为 。
③西北地区的主要铁路干线有 线、 线、南疆线、 线。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让学生学会采用对比方法,横向联系历史学科,并用地理思维分析问题,锻炼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及时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
环节二:“敦煌探秘”
【展示图片】1、展示敦煌莫高窟建筑与壁画景观图。
2、展示维吾尔族、回族、蒙古族和哈萨克族的人物及民族服饰图片,并让学生进行“民族服饰猜猜看”竞赛。
【合作探究】探讨西北地区的宗教、文化为何如此丰富多样?丝绸之路对其形成和发展有什么影响?
【归纳总结】以“丝路指南”学案形式将西北地区的民族概况进行总结。
丝路指南:西北地区民族构成中,汉族约占 ,少数民族主要有 、哈萨克族、 、回族等。
设计意图:展示景观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西北地区的文化特征,对学生进行民族大团结德育渗透。引导学生横向联系历史学科知识,拓展思路,发展思维。
环节三:“绿洲探奇”
【创设情境】以“西北三奇”——荒漠奇迹、绿洲奇观、民间奇谈为内容的小情境进行引导。学生对西北地区的气候类型及特征、自然景观分布特点、农牧业分布及其状况进行学习。
设计意图:再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氛围。
1、“西北三奇”之“荒漠奇迹”
【展示图片】(1)展示中国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图片,并请学生回答:何种植物是荒漠中的奇迹,被誉为“沙漠的脊梁”?
(2)展示“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提问:
①西北地区主要分布在哪些干湿地区?
②以下哪个词语最能反映我国西北地区的主要气候特征?
A.湿润 B.干旱 C.炎热 D.寒冷
(3)展示“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及“温带大陆性气候资料图”,指导学生读图并提问:西北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是什么?该气候类型有怎样的特点?
【合作探究】展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是什么?西北地区自东向西干旱程度有怎样的变化规律?
(4)展示西北地区主要牧场景观图,并在地形图中指出西北地区重要牧场的位置。
设计意图:以地图为载体,鼓励学生读图分析气候和自然景观特征,使学生不仅知道西北地区干旱的成因和内部自然景观的明显差异,而且学会了分析问题的重要方法,感受到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2、“西北三奇”之“绿洲奇观”
【展示图片】(1)展示中国最大内流河——塔里木河图片,并请学生回答:塔里木河的主要补给水源是什么?
(2)介绍并展示绿洲的奇观——“坎儿井”。阅读教材,了解坎儿井的大致结构和原理。分析西北地区的种植业主要分布在哪里?
【合作探究】展示塔里木盆地“绿洲农业分布图”,分析: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农业为什么分布在其盆地的边缘地区?
(3)展示西北地区绿洲农业景观图,并在地形图中指出各绿洲农业分布的位置。
设计意图:以问题引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发现者,一系列的问题层层深入,将重点、难点突破,自始至终调动着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西北三奇”之“民间奇谈”
(1)由“民间奇谈:黄金万两不敌切糕一块”引出西北地区的农业产品——长绒棉、枸杞、哈密瓜、葡萄。
(2)提出问题:为什么西北地区的瓜果特别甜?
【归纳总结】以“丝路指南”学案形式将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变化规律和农业分布进行总结。
丝路指南:从东到西,西北地区自然景观大致上呈现出 、荒漠草原、 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降水量 。
设计意图:从生活实际出发,培养学生联系实际、主动探究身边地理知识的能力;让学生横向联系生物学科知识,增加知识广度,拓展学生视野。
环节四:“北疆探宝”
【活动】西北寻宝:1、请按要求找出矿产基地所对应的矿产资源。
陶瓷队寻宝基地:南疆、石嘴山
茶叶队寻宝基地:克拉玛依、金昌
星空队寻宝基地:玉门、伊敏河
火山队寻宝基地:白云鄂博、霍林河
2、各队派出一名“寻宝英雄”,在1分钟内将对应图例以最快速度贴于矿产基地上。
【播放视频】播放“西气东输工程”新闻视频。
【归纳总结】以“丝路指南”学案形式将“西气东输工程”知识点进行总结。
丝路指南:2004年已建成的西气东输一线工程西起新疆塔里木的 气田,向东直通南京、 ,成为横贯中国的能源大动脉。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竞赛的形式,复习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矿产资源知识。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西气东输工程的重要意义。
三、课堂总结
1、将“陶瓷队” “茶叶队” “星空队”和“火山队”四组学生的竞赛成绩进行统计,并给予“丝路新探”之“丝路英雄考察队”奖励。
2、在学生归纳总结这节课收获的过程中,教师结合板书,强化重点内容。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奖励,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四、布置作业
1、探究今日“丝绸之路”上绿洲消失的原因,并思考解决此问题的对策。
2、课后练习:会考链接——(2015年广东卷)读图7,完成15—17题。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探究,让地理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受学习地理的乐趣。
【板书设计】
(
敦煌探秘
长安探路
西北地区
——
丝路新探
绿洲探奇
北疆探宝
)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八年级学生的学情为基本出发点,以“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为理念,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以“西北地区——丝路新探”为情境的地理能力比拼大赛,使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民族、地形、主要铁路干线、自然环境特征、农牧业生产特点及分布、重要矿产资源分布等内容得以重新整合,并以“长安探路”、“敦煌探秘”、“绿洲探奇”、“北疆探宝”四大环节进行呈现,条理清晰、目标明确。教学中,组织学生通过竞赛活动的形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脑,不仅突出了个性化的教学,满足了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在形象感知、自主感悟、合作讨论、相互评价、自由表达等探索性活动中,提取和处理有效地理信息、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依然有个别学生思路不开阔,只是局限在课本上找现成的问题答案。这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