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七章:17.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课件14张PPT+教案+练习等8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七章:17.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课件14张PPT+教案+练习等8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6-03-10 07:53:43

文档简介

三、学情分析
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全等三角形、勾股定理等知识,并积累了一些几何图形的学习经验,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勾股定理逆定理的证明需要根据已知条件构造一个直角三角形,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学生不容易想到,因此学生会在定理的证明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
六、效果分析:通过评测学生对本节课掌握良好,学生能运用勾股定理逆定理判断一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并能写出命题的逆命题。本节课在知识上学习了勾股定理逆定理、逆命题,在方法上通过勾股定理逆定理的证明,接触了一种新的做辅助线的方法,并培养了学生动手、观察、分析、猜想、验证、推理的能力。
四、教学设计(设计为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 温故孕新
2.深化旧知 借故生新
3.应用新知 培故养新
4.总结收获 畅谈体会
环节一:创设情境,温故孕新
新知的学习总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旧知的延续和深化,为此,我设计了下面问题,让学生在温故中融入学习情境,自然转入新知的学习。
据说古埃及人是这样画直角的:把一根长绳打上等距离的13个结,然后以3个结间距、4个结间距、5个结间距的长度为边长,用木桩钉成一个三角形,其中一个角就是直角。你认为这样做有道理么?其中的道理是什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预习导学
已知:在△ABC和△A1B1C1中,
AB=3cm,BC=4cm,AC=5cm,
A1B1=3cm, B1C1=4 cm,∠B1=90°
求证:△ABC是直角三角形
根据调查,这一问题学生比较容易解决,可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请一名学生板书证明过程,师生共同订正。教师进一步提炼:如果要证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可以证它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然后让学生思考解决这一问题所用到的知识和方法,学生回答的同时,板书勾股定理内容,并找出题设和结论。
意图:因为让学生证明以3, 4, 5为边长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需要构造一个直角三角形,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学生不容易想到,所以把此题设计为预习导学,1.让学生复习了勾股定理、用SSS证全等、2.让学生体会到利用代数计算证明几何问题的方法,3.为问题1提供了证明思路也为其辅助线的添加做了铺垫,4.验证了古埃及人的做法是正确的。
环节二:深化旧知 借故生新
以3,4,5为边长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是因为这三条边满足,是不是三边满足这个关系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呢?
问题1:作图题:
(1)求作△ABC,使AB=4cm,BC=7.5cm,AC=8.5cm.
(2)求作△DEF,使DE=2.5cm,DF=6cm,EF=6.5cm.
让学生分别以 4cm,7.5cm,8.5cm 它们满足;2.5cm,6cm,6.5cm它们满足为边画出两个三角形,然后观察猜测三角形的形状,再度量验证,得出这两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由于用尺规画三角形学生基本忘记了,所以先和同学们一起画△ABC,再让学生独立完成△DEF,通过这一过程既复习了用尺规作三角形,又让学生初步感受当三角形的三边具有某种关系时,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通过度量的方法验证了△ABC和△DEF是直角三角形,肯定存在误那么我们能否进行证明呢?提出问题2
问题2:已知:在△ABC中,AB=4cm,BC=7.5cm,AC=8.5cm.
求证: △ABC是直角三角形
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学生很难去直接证明△ABC是直角三角形,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但受预习导学的启发,大部分学生可能会想到需要作一个直角三角形,证它和△ABC全等,怎么做呢?学生先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小组内合作交流,在此过程中,教师到学生中间去,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情况,对有困难的小组进行指导帮助.同时请一名学生板演证明过程,为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做准备。然后师生共同规范订正,教师进一步提炼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环节三.应用新知 培故养新
通过以上过程,证明了以3, 4, 5;4, 7.5, 8.5为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证明以2.5,6,6.5为边的三角形也确实是直角三角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当三角形三边满足什么关系时,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呢?因为在前面出现了学生很容易猜想出:命题2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引导学生分析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让学生思考证明的思路,若有困难,可在小组内交流,然后请一名学生口述证明的思路,教师可引导学生与问题2比较,在问题2的基础上修改、完善。
意图:因为勾股定理逆定理的证明不同于以往几何图形的证明,需要构造直角三角形才能完成,如果直接将问题抛给学生证明,学生会觉得无从下手。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采用层层递进的方法,让学生先从具体的例子中感受证明的思想方法,再迁移到一般结论的证明。这样,就降低了定理证明的难度,同时向学生渗透了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问题5:比较我们刚刚学习的定理和勾股定理,这两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有何关系?
比较两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两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的关系,接着向学生介绍原命题,逆命题,互逆定理的概念。给命题2命名,板书课题(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环节三、应用新知 解决问题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通过设计以下两个练习,来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例1 判断下列问题中以线段a,b,c为边组成的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a=15 , b=8 , c=17;(2)a=13 , b=14 , c=15;(3)a=, b=4 , c=5;
例2 说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这些命题的逆命题是真命题吗?
(1)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2)对顶角相等
(3)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设计意图:例1是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进行判断的练习。通过练习,把陈述性的定理转化为认知操作,学会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例2加强学生对互逆命题关系及真假性的理解,并让学生了解任何一个命题都有逆命题,但逆命题不一定是真命题。
环节四.总结收获 畅谈体会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历程你在知识和方法上有什么收获,还存在哪些疑惑?
课件14张PPT。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十七章第二节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博兴县实验中学 王晶 创设情境 温故孕新 据说古埃及人用下图的方法画直角:把一根长绳打上等距离的13个结,然后以3个结间距、4个结间距、5个结间距的长度为边长,用木桩钉成一个三角形,其中一个角便是直角.你知道为什么吗?
问题1
已知:在△ABC和△ A′B′C′中, AC=3cm,BC=4cm,AB=5cm, A′C′=3cm, B′C′=4 cm,
∠C′=90° 求证:△ABC是直角三角形 创设情境 温故孕新 4


问题2 画画看: (1)求作△ABC,使AB=4cm,BC=7.5cm, AC=8.5cm. (2)求作△DEF,使DE=2.5cm,DF=6cm, EF=6.5cm. 深化旧知 借故生新 问题3: 已知:在△ABC中, AC=4cm,BC=7.5cm,AB=8.5cm. 求证: △ABC是直角三角形 深化旧知 借故生新3 , 4 , 5 满足 4 , 7.5 , 8.5 满足 2.5 , 6 , 6.5 满足 深化旧知 借故生新 深化旧知 借故生新 命题2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深化旧知 借故生新 命题2: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 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已知:在△ABC中, BC=a, AC=b, AB=c
a2+b2=c2
求证: △ABC是直角三角形 问题4已知:在△ABC中, BC=a ,AC=b,AB=c,且a2+b2=c2 . 求证: △ABC是直角三角形 深化旧知 借故生新深化旧知 借故生新问题5 比较我们刚刚学习的命题2和勾股定理,
这两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有何关系?
勾股定理 :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
为a,b,斜边长为c,那么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命题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应用新知 解决问题 例1 判断下列问题中以线段a,b,c为边组成的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1)a=15 , b=8 , c=17; (2)a=13 , b=14 , c=15; (3)a=7 , b=4 , c=5; 例2 说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这些命题的逆命题是真命题吗?
(1)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2)对顶角相等
(3)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回顾与反思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历程你在知识和方法上有什么收获,还存在哪些疑惑? 回顾与反思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历程你在知识和方法上有什么收获,还存在哪些疑惑? 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再见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几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定理,它是对直角三角形的再认识,也是一种判断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的重要方法。同时在定理的证明与应用中,通过利用代数计算的方法证明几何问题,向学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并为将来学习解析几何埋下伏笔。
(二)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重点:探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并会应用。
难点为
难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
3、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良好品质。
七、观课记录;
1.注重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探究的过程比较透彻,学生感受多
3.内容多,思维含量高,时间紧。
4.问题的引入为定理的证明埋下了伏笔。
5.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
五.评测练习;
1.△ABC的三边分别是a、b、c,满足,则( )
A.∠A=90° B.∠B=90° C.∠C=90° D.以上答案都不对
2.如图,D为△ABC的边BC上一点,已知
AB=13,AD=12,AC=15,BD=5,则BC的
长为 .
3.如果一个三角形三边的长为5:12:13,且周长为
60,则它的面积为 .
4.在△ABC中,已知,求△ABC的面积.
5.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E是BC的中点,F是CD上一点,且
.
求证.
一.课标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探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了解逆命题、逆定理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经历实验测量—猜想—论证的定理探究过程,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与“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探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2、通过体会勾股定理逆定理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加深学生对数学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