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田家炳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内蒙古包头市田家炳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05 10:33: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包头市田家炳中学2024-2025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试题
高一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考号等信息,本卷满分150分。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或草稿纸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土,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人们的往来也必然疏少,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
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都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为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答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效力。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 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热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材料二: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在“江村经济”和“禄村农田”的“微观社会学”研究基础上提炼出的一个理想型概念。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费孝通构建的乡土中国理论,实际就是为了回答“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这一问题,而对此问题的回答是:“从基层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因此,乡土中国即指中国基层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乡土性的,确切地说,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多土性的。
从历史变迁的经验事实看,从20世纪40年代到今天,中国乡村社会已经经历了四次重大的历史变迁,即革命、改造、改革和市场转型。如今,乡村社会的“乡土本色”逐渐淡去,后乡土性色彩越来越明显。
“后乡土中国”是对“乡土中国”理论的发展,是对当下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的理论概括和解释。用后乡土性来概括和解释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是要说明在现代化的大趋势下,中国乡村社会具有着自己的一些特质,正是这些特质,使得乡村变迁与社会现代化并行相随,而非被现代化所取代。
变迁之后的乡土性特征,突出地表现在村落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之上,那就是在改革开放后,乡村人口大量向外流动,如今的村落已演变为“流动的村庄”和“空巢社会”。由此看来,如今的乡村社会,虽然村落共同体依然存在和延续,但共同体内的主体构成以及主体的社会行动都已发生了实质性的变迁。
后乡土社会的另一个重要变迁就是农户生计模式的转型,尽管在乡村发展进程中,农业经济与粮食生产也在不断增长和发展,但是对于多数农户而言,农业却已经不再是主要的生计模式。多数农户的生计模式属于农业+副业的兼业模式,而且越来越多农户的主要经济收入与生活来源是依靠外出打工或工商经营,从农业收入在农户总收入中所占比例来看,较多农户的主业其实已从农业转型为非农业。
乡土文化在与现代性文化的交汇融合中走向分化和多元化。文化是人们在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规范和价值系统,随着现代性文化不断向乡土社会的渗透,村民生活方式从单一的村落生活迈向乡——城两栖生活,社会经济的转型驱动着乡土文化的变迁。
(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的基本问题及其出路》)
1.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D.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B.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C.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并不能适用于法理社会。
D.“后乡土中国”是于“乡土中国”理论和中国乡村转型与发展经验而提炼出的一个概念,乡村社会的“乡土本色”已经荡然无存。
3.下列选项中不具有“乡土社会”特征的一项是(3分)
A.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B.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C.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D.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4.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中国乡村从“乡土社会”到“后乡土社会”的特征变化(4分)
5.如何理解中国社会的乡下人“土气”?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智县委
贾大山
他姓智,那时人们不叫他智书记,而是叫他智县委。
夜晚,我和我的伙伴们打戏院门口的电灯泡玩儿,看谁能打中。我正瞄准,忽然有人揪住我脑后的小辫子,伙伴们立即就跑散了。扭头一看,揪我小辫儿的是个生人,中等个儿,白净脸儿,穿一身灰军装,戴一副眼镜,我挣脱他的手,撒腿就跑,他一把又揪住我的小辫儿,揪得好疼。我骂他的娘,他也不理睬,终于把我揪到父亲面前去了。
“这是你的小孩?”生硬的外地口音。
“噢,是我的孩子。”父亲是个买卖人,开着一个杂货铺,一向胆小怕事。一见那人,赶忙捻亮罩子灯,显得很惊慌:
“智县委,请坐……”
我也一惊,他就是智县委!
智县委没有坐,眼睛忽然盯住桌上的一片字纸。那是我写的一篇大楷: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哪个写的?”他问。
“他写的。”父亲指指我说,“瞎画。”
他立刻瞅定我,脸上竟然有了喜色,眼镜也显得明亮了。
“几岁了?”
“十岁了。”
“十岁了还留小辫儿?”
父亲赶忙解释:“当地的风俗孩子们留小辫儿,要留到十二岁,成人。”
智县委听了哈哈大笑,说:“好哇,那就留着吧!”
智县委夸了一番我的毛笔字,就和父亲说起话来。他问父亲的年龄、籍贯,又问这个小铺值多大资本,生意如何,拿多少税。我站在他的背后,并不注意他们的谈话,眼睛一直注视看他的衣襟下面露出的那块红布——那是一把盒子,真家伙!
他和父亲谈着话,忽然仰着头,望着货架子说:“怎么,连个字号也没有?”
“没有。”父亲笑着说,“小本买卖,还值得立字号?”
“怎么不值得?”智县委好像生气了,脸色红红的,说,“城里买卖家,哪个没字号?‘亨茂号”‘文兴成’“荣泰昌”‘广顺正’,都有字号嘛!你也赶快立个字号!”
父亲想了一下,说:“叫‘贾家小铺’?”
“不好,小气!”
“叫‘万宝店’?”
“也不好,俗气!”
父亲就笑了:“智县委赏个名儿吧!”
“‘复兴成’,怎么样?共产党保护民族工商业,一切都要复兴的,你也要复兴嘛!”
父亲说:“好,行,不错。”
后来我才知道,智县委对买卖家的要求是很严格的,脾气也很暴躁。
他不但要求买卖人做到“秤平斗满,童变无欺”,而且还有许多不成文的规定:夏天不搭凉棚不行,门口不设“太平水缸”不行,没有字号也不行……谁家不按他的要求去做,就把掌柜的叫到街上,当众批评一通。买卖人都很怕他,暗地里叫他“智大炮”。
买卖人怕他,心里又很敬重他。有一天,我看见一个胖胖的、歪戴着帽子的醉人,从周家烟摊上拿了一盒“大婴孩”香烟,说是“赊账”。周掌柜不认识他,刚刚说了一声“不赊账”,醉人口里便冒出一句惊人的话:“老子打过游击!”
话音刚落,智县委刚好走到这里,啪啪就是两个耳光!醉人急了,拍着胸脯大叫:“好哇,你敢打……”
认清是智县委,放下香烟,赶紧走了。买卖人哈哈笑着,故意说:“智县委,你们八路军,可是不兴打人呀!”
“这种东西不是人!”
“他喝醉了……”
“我也喝醉了!”他说。
寒假里,刚刚下了一场雪,街上冷清清的,没有人买东西。我正趴在柜台上写大楷,一个青年来买松花,买二十个。父亲看看玻璃缸里,只有十来个松花了,便说:“买那么多?”“有多少要多少吧!”
青年笑着说,“前天晚上,智县委来买松花,没有敲开你家的门。今天我想多买几个,给他预备着。”
“你是……”
“我是他的通信员,叫小马。”小马说,“智县委睡觉前爱喝两口酒,最喜欢吃松花。”
我想起来了,正是下雪的那天晚上,父亲正在灯下“碰账”,外面有人啪啪地敲门,父亲没有理睬。又敲,父亲便一口吹灭了灯……“那是智县委?”父亲吃惊地望着小马。
小马笑着点点头。
“我不信,”父亲摇摇头,也笑了,“半夜里,那么大雪,他来买松花,你干什么?”
小马说:“黑夜里买东西,他总是自己去,从不使唤我们,买到就买,买不到就回去。他怕我们狐假虎威,打扰睡下了的买卖人。”
从那以后,不管天多晚了,只要听到敲门的声音,父亲就赶紧起来去开,但是哪一次也不是智县委——智县委调走了。
他走了,好像是在一个春天,满街古槐吐新芽儿的时候。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事从“我”因为淘气被拉到父亲面前教训开始,因为“我”在智县委眼中还是个小孩子,所以“我骂他的娘,他也不理睬”。
B.在智县委与“我”父亲谈话的过程中,“我”的眼睛一直注视着智县委衣襟下的盒子枪,是小孩子好奇的正常表现。
C.智县委睡前爱喝两口酒,他趁着酒劲掌据不守军纪、欺诈百姓的醉汉,语言、动作描写精彩传神,读来大快人心。
D.文中多次写到父亲的“笑”,面对智县委和小马,他脸上大多数时候是虚假的赔笑,符合父亲胆小怕事的小生意人形象。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以一个孩子的视角,讲述了革命年代一位八路军地方干部的故事,智县委这一陌生化的称谓,能引起读者的注意。
B.语言描写“他就是智县委”使情节陡然紧张,在“我”会吃苦头的预设下,智县委的“哈哈大笑”又使情节舒缓下来。
C.小说运用了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手法来刻画智县委这一人物形象,使人物栩栩如生,能增强故事的感染力。
D.小说结尾写智县委悄悄调走,营造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意境,表达了“我”对智县委的尊敬、思念和深情祝福。
8.智县委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加以简析(5分)
二、文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感?感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感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韩愈《师说》)
文本二: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把对应位置的字母写在横线上(3分)
孟子A称B人C之D患E在F好G为H人I师J由K魏晋氏L以M下N人O益P不Q事R师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学者,指求学的人。现在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B.巫医,即巫师和医师,古人多求助于鬼神以治病,故巫、医往往并提。
C.古文,指唐朝以前的文章,这里主要指六朝以来的重文轻道的骄体文章。
D.抗颜,意为态度严正,面色严正不屈,体现出柳宗元对韩愈为师行为的肯定。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运用对比论证,通过“嗟乎”“呜呼”的点染,再加之感叹、反问的语气,批判之意直接而鲜明,发人深思。
B.文本一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了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C.文本二中首句引用孟子的话,目的是为了证明“今之世人”不事师有一定的合理性。
D.文本二中“不顾流俗”“抗颜而为师”等表达体现了柳宗元对韩愈敢于为师的精神的赞扬。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
(2)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①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②抗疏功名薄,刘向③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信宿:再宿。②匡衡:西汉经学家、大臣,多次直言进谏,刚直不阿。③刘向:西汉宗室大臣、经学家。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触景生情,感发诗兴,诗人日日独坐江楼,面对青山,看秋气清明,江色宁静,这构成了一幅富有层次的江楼独眺图。
B.颔联由眼前所见,进而错叙。渔身泛泛,燕子飞飞,巧用叠词,不仅增添了诗歌的音韵美,也烘托诗人此时的心绪。
C.颈联借用典故,抒发心志。以区衡上书进谏、刘向整理经典的故事,来抒发自己意图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气概豪迈。
D.全诗借秋而兴,意境深远宏大。借助秋日宁静冷寂的景象,抒发诗人的沉郁之情,饱含身世之叹,整体基调悲壮苍凉。
15.尾联借“同学少年”抒情,这与《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共1小题。10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白居易的《琵琶行》中表现诗人听到琵琶女演奏的音乐及身世遭遇之后产生共鸣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巴黎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健儿用实力惊艳世界,涌现出一大批为国争光的英雄豪杰,不禁让人想起《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王籍的五言律诗《入若耶溪》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衬托出一个和谐,安宁的意境。
(4)杜甫《登高》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图景,并暗寓时光易逝的感伤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引用刘义隆的典故,指出如果不做好充分准备,即使有“___________________”的雄心,也难免落得“___________________”的下场。
三、语言文字应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小题。
小楼是李煜词中的一个典型意象。小楼,__________,就是规模较小的楼阁,是古代建筑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小楼,大多被寄子两层意蕴:一是忧伤、思念之楼:二是闲适、富有意趣之楼。除此之外,“小楼”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在空间上将作者与外界隔离开来。由此,所写之事、所发之感就有了一种作者__________、无人知晓、无人懂得的惆怅之感,一腔愁绪,说与谁听?( ),很好地诠释了这种感受。
在李煜的词作中,还有一个词经常被用到,跟随在“小楼”之后,它就是“凭栏”。“凭栏”字面的意思是身子倚着栏杆,在诗词中常有凭栏远望之意。阔大的空间不仅是人的心理、精神上的需要,而是人安度躯壳的需求。幽独情绪愈发浓厚的词人往往以阔大的空间带给心灵自由感,使精神得以舒展。词人初衷是借空间的广阔稀释精神的“幽”与“愁”,可是,往往__________。意象间的照应,情感的层层深入,使词的空间境界进一步得到拓展,这是李煜词风__________的重要因素。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名副其实 自言自语 欲速不达 标新立异
B.顾名思义 自言自语 适得其反 独树一帜
C.顾名思义 喁喁私语 欲速不达 标新立异
D.名副其实 喁喁私语 适得其反 独树一帜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杜甫的诗作“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B.辛弃疾的词作“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C.秦观的词作“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D.柳宗元的诗作“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阔大的空间不仅是人的心理、精神上的需要,而是人安放躯壳的需求。
B.阔大的空间不仅是人的心理、精神上的需要,而且是人安度躯壳的需求。
C.阔大的空间不仅是人安放躯壳的需求,而且是人的心理、精神上的需要。
D.阔大的空间不仅是人安度躯壳的需求,而是人的心理、精神上的需要。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小题。
根据果实成熟时果皮性质的不同,果实可以分为干果和肉质果两大类,干果即为成熟后果皮干燥的果实,干果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依据不同的分类角度,可以细分成很多种类。如根据果皮开裂与否,①,核桃、板栗等果皮未开裂的属闭果,花生等成熟时沿背缝线或腹缝一边开裂的属裂果。②,是指果皮坚硬、内里包含一粒或者多粒可食用种子的果实。所有的坚果都有坚硬的外果皮,里面包含着油质的可食种子,也就是说,我们食用的那部分,大多是种子。以核桃为例,核桃树开花受精后,柱头和花柱凋落,子房逐渐膨大,胚珠发育成种子,子房壁发育成果皮,最终生长出果实。呈椭圆形的核桃外面包裹着青色的果皮,青皮脱落后,便是我们常食用的核桃,其实就是核桃的种子。而板栗也是类似情况。
坚果是植物的精华部分,③,富含蛋白质、油脂、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元素。但是,坚果属于高热量食物,虽然美味,食用要适量。
20.下列句子中的“一”与文中加点的“一”,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郑伟的瓜园花一开,就香气四溢。 B.你站一站。(侍萍停)
C.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 D.为害之甚,一至于此!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学习:从阅读、听讲、思考、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2.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有没有觉悟和恒心。——法布尔
3.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毛泽东
在这个飞速发展。资讯丰富、教育样式多元的时代,随处都有学习的机会,学习的内涵也变得更丰富,你如何看待当今社会环境下的学习?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现代文阅读
  1. A。B 项,“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 和 “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 没有因果关系,原文说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C 项,“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 错误,乡土社会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并非为了谋生分工协作。D 项,“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说法太绝对,文中只是说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2. D。“乡村社会的‘乡土本色’已经荡然无存” 错误,原文说 “乡村社会的‘乡土本色’逐渐淡去,后乡土性色彩越来越明显”。
  3. A。“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描绘的是乡村因战乱荒芜的景象,没有体现乡土社会的特征。B 项体现了乡土生活,C 项体现了乡土社会的劳作生活,D 项体现了乡土社会的不流动性和孤立性。
  4.
  ①村落变化:从相对稳定的村落演变为 “流动的村庄” 和 “空巢社会”,村落共同体内主体构成和社会行动发生实质性变迁。
  ②生计模式转型:多数农户从以农业为主的生计模式转型为农业 + 副业的兼业模式,主业从农业转向非农业,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依靠外出打工或工商经营。
  ③乡土文化变迁:乡土文化在与现代性文化交汇融合中走向分化和多元化,村民生活方式从单一村落生活迈向乡 - 城两栖生活。
  5.
  ①“土气” 首先是指乡下人离不开泥土,靠种地谋生,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所以乡土社会人口流动性小。
  ②“土气” 也体现了乡土社会的孤立和隔膜,村与村之间往来疏少,生活富于地方性,形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熟悉社会。
  ③在熟悉的社会中,人们遵循礼俗,规矩是 “习” 出来的,从熟悉得到信任,与现代社会依据法律和契约不同,在现代社会变迁中,“土气” 被视为落后。
  二、现代文阅读 Ⅱ
  6. C。“他趁着酒劲” 错误,文中没有表明智县委是趁着酒劲,从 “我也喝醉了!” 可以看出他是对这种不良现象的愤怒。
  7. D。“营造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意境” 过度解读,文中只是简单描述他调走的时间,主要是表达对他的思念。
  8.
  ①关心儿童教育:夸 “我” 的毛笔字,对 “我” 留小辫表示理解和宽容。
  ②重视商业发展:要求买卖家立字号,对买卖家有严格要求,促进商业规范经营。
  ③坚持公平正义:严厉惩治不守军纪、欺负百姓的人,维护百姓利益。
  ④廉洁自律、亲民:买东西自己去,怕打扰买卖人,深受百姓敬重。
  三、文言文阅读
  10. B、J、N。句子为: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11. C。“这里主要指六朝以来的重文轻道的骈体文章” 错误,古文是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
  12. C。目的是为了批判 “今之世人” 不事师的陋习,而不是证明其合理性。
  13.
  (1)(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
  (2) 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
  四、古代诗歌阅读
  14. C。颈联是借匡衡、刘向的典故,抒发自己虽有匡衡、刘向那样的才学,却命运坎坷、无法实现理想的悲哀,不是 “雄心壮志,气概豪迈”。
  15.
  ①杜甫诗中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通过对比,用 “同学少年” 的飞黄腾达反衬自己的功业无成、穷困潦倒,饱含着诗人的身世之叹和愤懑之情。
  ②《沁园春 长沙》中的 “同学少年”,则是指和作者一样充满朝气、富有才华、积极向上、胸怀大志的青年,表达了词人对青年时期革命斗争生活的怀念,对革命青年的赞美以及对伟大理想的追求。
  五、名篇名句默写
  16.
  (1)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3)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4)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5) 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六、语言文字应用
  17. B。“顾名思义”,从名称想到所包含的意义。“名副其实”,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这里用 “顾名思义” 合适。“自言自语”,自己一个人低声嘀咕。“喁喁私语”,形容说话声音小。这里突出作者无人知晓的惆怅,用 “自言自语” 合适。“适得其反”,恰恰得到与预期相反的结果。“欲速不达”,想求快速,反而不能达到目的。这里指结果与初衷相反,用 “适得其反”。“独树一帜”,比喻独特新奇,自成一家。“标新立异”,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众不同。这里指李煜词风独特,用 “独树一帜”。
  18. B。根据前文 “一腔愁绪,说与谁听?” 可知,括号内内容要体现无人理解自己的登临之意,辛弃疾的 “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符合。
  19. C。原句关联词搭配不当,“不仅…… 而是” 错误,应为 “不仅…… 而且”;“安度躯壳” 搭配不当,应为 “安放躯壳”。
  20. C。文中 “一边” 的 “一” 是数词,A 项 “一” 是 “一旦” 的意思,B 项 “一” 是动量词,C 项 “一” 是数词,D 项 “一” 是 “竟然” 的意思。
  21.
  ①可分为闭果和裂果。
  ②坚果是一种干果。
  ③营养丰富价值高。
  七、写作
  《学习在当下: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当今飞速发展、资讯丰富、教育样式多元的时代,学习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知识的宝库,随时随地都有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然而,这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把握学习的真谛,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学习的机会无处不在。互联网的普及打破了知识传播的时空限制,在线课程、学术论坛、知识分享平台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无论是坐在家中,还是在通勤路上,只要有网络,便能接触到世界顶尖学府的课程,聆听行业专家的讲座。各种电子书籍、新闻资讯也能让我们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仿佛整个世界的知识都在指尖流淌。此外,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工作中的项目等,都是学习的契机,让我们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行动中深化理解。
  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多元的教育样式,使学习的内涵不断拓展。学习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书本知识和学校教育,它涵盖了技能培养、品德塑造、人际交往等多个维度。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新的软件和编程语言,提升在数字时代的工作能力;通过参与团队协作项目,学习沟通技巧和领导能力;通过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从阅读中汲取智慧,从实践中积累经验,从思考中探索真理,这些都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这个学习机会俯拾即是的时代,我们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是信息过载的问题。海量的信息如潮水般涌来,其中不乏虚假、无用的内容,如果没有辨别能力,就会在信息的海洋中迷失方向,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却一无所获。其次,多元的教育样式和学习途径可能导致学习的碎片化。我们在不同的平台和课程中跳跃,却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影响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长期记忆。再者,学习的自主性要求更高,没有了传统教育模式下的督促和引导,学习者需要更强的自律和恒心,否则很容易半途而废。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要学会在信息的海洋中筛选和甄别,利用搜索引擎、专业数据库等工具,寻找可靠、有价值的信息来源。同时,要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将碎片化的知识整合起来,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例如,可以围绕一个主题,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资料,然后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学习的觉悟和恒心,将学习视为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一时的任务。
  在这个时代,学习是一场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旅程。我们拥有前所未有的学习资源和条件,但也需要更加谨慎和努力地前行。只有充分利用好时代赋予的机遇,克服挑战,我们才能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进步,为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用学习塑造更好的自己。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