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 单元教学设计
第三章 第二节
世界的地形
分课时教学设计 第2课时:世界的地形
一、课时目标
综合思维:引导学生综合分析陆地地形的类型、分布以及不同地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思考地理问题的能力。
区域认知:通过阅读世界地形图,让学生认识不同地区的地形特征和分布大势,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地理实践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实际操作读图、填图,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人地协调观: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世界主要地形类型的分布;通过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判别地形类型。
难点:从大洲角度概括世界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准确描述地理事物的位置。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解陆地地形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演示法:通过展示世界地形图等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分布。
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合作精神和地理实践力。
竞赛激励法:开展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五、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播放一段展示世界各地不同地形风貌的视频。 播放视频后提问:“同学们,视频中展示了哪些不同的地形呢?你们在之前的学习中都了解过哪些地形类型呢?” 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知识。 观看视频,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通过生动的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节课主题,同时回顾已学知识。
新课推进①:地形基本类型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依次展示山地、高原、丘陵、平原和盆地的图片,提问:“这是什么地形类型?它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回忆地形类型的相关知识。然后展示世界地形图,提问:“在这幅世界地形图上,你们能找到这五种地形类型吗?” 观察图片,回答问题,在世界地形图上寻找不同地形类型。 巩固学生对地形类型的认识,为后续学习世界地形分布大势奠定基础。
新课推进②:世界地形分布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世界地形图,指图讲解世界上主要的山脉、高原及平原的分布地区,如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亚洲南部,巴西高原位于南美洲东部等。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填图竞赛,发放空白世界地形图和地形类型标签,要求学生将标签贴在正确的位置上,看哪个组填写得又快又好。在竞赛过程中,巡视指导,及时纠正错误。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活动,发放世界地形图和教材表 3.2,指导学生阅读世界地形图并填写表格。在学生填写过程中,给予方法指导,如使用方位词描述地理事物的位置,如 “亚洲东部有某某平原”。引导学生在认识具体地形类型分布的基础上,从大洲的角度概括世界主要地形区的分布。例如,提问:“亚洲的主要地形有哪些?这些地形分布在亚洲的哪些方位?它们有什么特点?”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认真听讲,积极参与填图竞赛,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讨论并总结世界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特点。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汇报小组的讨论结果。 通过指图讲解和填图竞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对世界主要地形类型分布的认识。
课堂小结与课堂检测
·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知识: 课堂检测 给出一些世界不同地区的地形图片,让学生判断地形类型,并描述该地区的地形特征和所在的大洲方位。 出示世界某一地区的地形图,让学生指出主要地形区的位置,并从大洲角度概括该地区的地形分布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