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2.2 基本不等式
人教版 高中数学 必修第一册
CONTENTS
目 录
一
课标教材分析
二
学情分析
三
教学重难点
四
教法学法分析
五
教学过程
六
教学反思
一、课标教材分析
课标分析
掌握基本不等式(a,b≥0)。结合具体实例,能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
一正二定三相等
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基本不等式的来源及证明过程。
2.学生能够利用基本不等式求简单的最值问题。
3.学生在使用基本不等式时注意三个限制条件。
教材分析
“基本不等式”是必修第一册的重点内容,也是高考的重点考查内容,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我们需要着重重视。基本不等式是在学习完“不等式的解法”、“不等式的性质”的基础上对不等式的进一步探究,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基本不等式在高考热点求最值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知识又渗透了数形结合、化归等重要数学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掌握了不等式的性质和比较法证明不等式,因此学生能够掌握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证明和代数证明,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与数学计算能力。
易让学生产生困惑的是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基本不等式。另外,在使用基本不等式时,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基本不等式的使用条件和等号成立的条件。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基本不等式的定义及证明方法,会使用基本不等式求解简单的最值问题。
教学难点
学生清楚何时使用基本不等式,使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时,考虑“一正二定三相等”。
四、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采用“启发-探究-讨论”的教学模式。先让学生动手折纸,通过面积的直观比较抽象出基本不等式。从实际问题出发还原出数学本质,可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讨论后得到定理的证明,“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以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为出发点,着眼于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学习体验,设置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思考、学有所获的机会。
多媒体辅助教学、实物投影等。
教法分析
学法分析
教学手段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环节一 课堂导入 创设情境
【思考】
【探究过程】
步骤一:将纸沿对角线方向对折,得到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和为。
a
b
步骤二:将两张三角形的斜边对在一起,此时两张纸下半部分可看做是矩形,矩形的面积为。
设计意图:1. 以灰太狼和喜羊羊的卖菜故事开始本节课,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数学的趣味性;
2. 以折纸游戏开始本节课的实验探究,不仅操作简单,更可以引发学生对于基本不等式的探究欲望。
3min
G2
G1
步骤三:观察两个三角形面积和与矩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得出矩形面积不大于三角形面积和,即可得到基本不等式。
教学过程
环节二 深化概念 探究推理
基本不等式:
若a>0,b>0,则有,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
设计意图:1.教师强调基本不等式注意事项,旨在让学生充分理解基本不等式,为后续应用打好基础。
2. 通过让学生证明基本不等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思考意识,同时加强了小组内的交流,充分展现了学生
为主体的探究式课堂的教学理念。
3.多种证明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拓展,独立思考证明出基本不等式大大提高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成就感。
(1)使用基本不等式的前提条件:a>0,b>0。
(2)等号成立条件:a=b。
(3)当且仅当的含义:a=b =;= a=b。
注意:
15min
了解并掌握基本不等式的代数和几何背景,
培养学生数学抽象素养。
你能用几种方法证明基本不等式:
(1)比较法(作差);(2)分析法 ; (3)几何法
学生合作证明,教师点拨
教学过程
环节三 初步运用 归纳提升
×
×
√
√
解析:(1)前者恒成立,后者要求a>0,b<0。(2)、(3)基本不等式的变形。(4)x>0。
设计意图:例1反复考查基本不等式的使用前提条件和等号成立条件,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例
理解并掌握基本不等式的使用条件和等号成立条件,
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素养。
学生依次判断正误,
并说明原因。
教学过程
环节三 初步运用 归纳提升
例2. (1)若x>0,求函数 的最小值,并求此时x的值;
(2)已知x>2,求 的最小值,并求此时x的值;
(3)已知x>0,求(x>0)的最小值,并求此时x的值;
解析(1)
解析(2)
∵x>0,
∴
= 4
当且仅当x= =2时,等号成立。
∵x>2,
∴
+2
+2
= 4
当且仅当x-2= =2,
即x=4时,等号成立。
解析(3)
∵x>0,
∴
=3x++2
+2= 14
当且仅当3x= =6,
即x=2时,等号成立。
设计意图:通过例2学生学会利用基本不等式求解简单的最值问题,掌握本课学习重点。
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小(大)值问题,
培养学生数学运算素养。
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教师总结
教学过程
环节三 初步运用 归纳提升
例3. 已知x,y都是正数,求证:
(1)如果积xy等于定值P,那么当x=y时,和x+y有最小值;
(2)如果和x+y等于定值S,那么当x=y时,积xy有最大值。
∵ x,y都是正数,
∴ ,
又∵ 积xy等于定值P,
∴ ,
∴ ,
当且仅当x=y时,等号成立。
因此,当x=y时,和x+y有最小值。
(1)证:
∵ x,y都是正数,
∴ ,
又∵ 和x+y等于定值S,
∴ ,
∴ ,
当且仅当x=y时,等号成立。
因此,当x=y时,积xy有最大值。
(2)证:
设计意图:通过例3学生利用基本不等式求解简单的最值问题,发现并总结做题规律,积定和最小,和定积最大。
掌握基本不等式求解最值问题的一般思路,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上台展示,
教师规范步骤
教学过程
环节三 初步运用 归纳提升
例4. 灰太狼在与羊村斗智斗勇过程中屡屡受挫后,发誓不再抓羊,转行卖菜。于是,灰太狼用不等臂天平为喜羊羊称重,第一次用左边称重为G1,第二次用右边再次称重为G2,灰太狼说菜的重量为,喜羊羊陷入沉思中,难道灰太狼真的不再骗羊了吗?
a
b
设不等臂天平左臂长为a,右臂长为b,菜的重量为G。
根据杠杆定理得:
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
解:
设计意图:例4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升华,充分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重返了数学的趣味性。
20min
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
培养学生数学抽象、数学运算素养及学科融合能力。
教学过程
环节四 总结回顾 课后作业
(1)你能说出本节课学习的公式及主要作用吗?
(2)基本不等式的使用范围和等号成立的条件分别是什么呢?
(3)基本不等式的代数意义和几何意义分别是什么?
(4)不等式的探究过程中用到了那些数学思想?
5min
课后作业
必做题:课后习题。
思考题:1. 求函数 的值域,并作出函数图像。
2. 设a,b为正实数,比较各式大小:,, ,
设计意图:1. 总结回顾是让学生回顾本节所学知识与方法,以逐步提高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2. 课后作业是对本节课的研究方法做以适当的迁移,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也为学生留有进一步探索、发展的空间。
总结回顾
六、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设计思路
本节课采用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整节课设计了四个环节,1个思考问题,1个探究过程,3个推理证明,4个判断,5个求解最值问题和1个实际应用问题。整节课“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学生通过动手探究发现问题、得出结论,通过逻辑推理验证结论,学生通过本节课学习到了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和验证过程,真正做到“授之以渔”。
创设情境
启发引导
探究推理
形成概念
初步运用
归纳提升
反思总结
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2.2 基本不等式
一、基本不等式的定义
“一正二定三相等”
二、基本不等式的证明
① 比较法(作差)② 分析法
③ 几何法
三、基本不等式的应用
四、课堂总结
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