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202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市海淀区202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无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05 11:03: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海淀区2024一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练习
高三语文
2024.11
本试卷共8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
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唐代《括地志》云:“太行数千里,始于怀而终于幽,为天下之脊。”
《尚书·禹贡》中已出现“太行”之名:“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在古人的理解
中,太行山直通碣石山及海域,不仅绵长,而且广大。比大更甚谓之“太”,古代地理学者有“天
下之山,莫大于太行”的共识。太行山从北向南呈“s”形,东西宽40-50公里,由群山组成一
个极大的“矩阵”。其中名山荟萃,诸峰林立,王屋、云台、狼牙、五台等山峰自南而北牵手耸
立,仿佛华夏大地上的另一道长城。
剧烈的造山运动和千百万年的冰蚀水侵,使太行山随处可见落差巨大的断崖峭壁和深不可测
的深山峡谷,形成了多样的自然地貌。山顶平台、山崖平台、山崖陡坎组成了阶梯状地形,高峻壁
立、连绵不绝的长崖三面围合形成了围谷或瓮形山谷,还有百转深幽的曲峡、一线天式的地缝,棱
角鲜明、鳞峋峥嵘的塔峰丛、岩墙、孤峰、石柱等。这些具有典型意义的地貌被称为“太行地貌”。
太行山东麓群峰拔地,列嶂摩天。尤其是南太行,与平原之间几乎没有过渡,犹如被直接劈
开了一样。而西麓则黄土深厚,相对徐缓。这样差别巨大的地貌是怎么形成的呢?
北宋沈括登太行山时,在山崖间发现了一些海螺贝壳,指出“此乃昔日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
千里”。现代地质学研究证实了他的论断,240万年前,太行山开始大幅隆起,东侧盆地则不断沉
陷,东麓的大断裂便造成了地形上的一升一降。新生的太行山如一道巨型城墙,阻挡了西北季风带
来的滚滚沙尘,在太行山西侧沉积成地球上面积最大的黄土高原。众多的河流又硬生生在培体上冲
出一条条孔道,将滚滚泥沙一股脑儿倾泻入古华北海,长出了30多万平方公里的华北平原。
太行山东西两侧的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巍巍八百里太行用它的铮铮铁骨
支撑起了摇篮中的中华文明。
(取材于蒋殊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距今10万至1万年前,黄河及海河流域的滹沱河、桑干河等支流以洪荒之力横切太行山脉,
形成一条条深深的河谷。这些与太行山近于垂直的河谷被称为“陉”,是穿越山脉的天然通道,先
民们巧借这些河谷,开拓出用于迁徙、贸易、征战的道路系统。这里的陉就具备了陉道和陉关两
个要素。太行山的主要陉道有8条,约每百余里一条,被称作“太行八陉”,从南向北依次为轵
关陉、太行陉、白陉、滏口陉、井陉、飞孤陉、蒲阴陉、军都陉。如果把太行“S”形脊梁分成三
段,北太行为颈椎,中太行为腰椎,南太行为尾椎,那么这些陉道就是要命的椎间盘。陉并非宽
高三年级(语文)第1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