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五年级上人美版20泰山石刻课件(34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美术五年级上人美版20泰山石刻课件(34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6-03-10 12:45: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4张PPT。泰山石刻泰山石刻郭沫若讲“泰山是中华文化史的局部缩影”,而泰山石刻则是这部文化史的重要篇章。泰山石刻众多、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书法气象、造型美观,现仅撷其典型者为例,述其大端。一、 泰山石刻的源流与现状二、 泰山石刻的发展历史三、 泰山石刻的内容分类 四、 泰山石刻的文化价值泰山石刻的渊源与现状 屹立于中国东方的泰山,参穹灵秀,形势巍然,在炎黄子孙的心目中,历来是至高无上的。特别是自秦汉至唐宋,随着帝王封禅告祭仪式的不断举行,文人墨客接踵而至,群众性的游山朝拜活动越来越盛,为泰山留下了丰富的石刻资料,令泰山锦上添花。这些石刻资料,是泰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内外广大游客真正认识泰山、全面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窗口,也是广大有志研究泰山的科学工作者最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泰山现存碑刻500余座、摩崖题刻800余处,石刻作品1696件,其密度之高数量之大冠中国名山之首。在时间跨度上从公元前2百多年直到现代纵贯2千余年;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泰山石刻的发展历史 秦汉时期的泰山石刻 秦汉时期,中国历史进入大一统国家的第一阶段,各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业已出现并成为文明形式之一的石刻文字,亦随之进入了初步发展时期演变特点:石刻受到了帝王的重视;石刻的形制渐趋统一固定;数量逐渐增多,文字、内容由简而繁;其书法由小篆体逐步过渡到汉隶。
碑刻的形制、内容、铭文体例等至此已经基本定型,后世各代的碑刻,多是在此基础上发展演变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泰山石刻 魏晋时期,是社会处于分裂的时期,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歌功颂德的巨形墓碑骤然大减。主要特点:就书体而论,篆、隶、楷、行各体俱备,有的同一处石刻兼有篆、隶、楷、行各种笔意,且笔法、刀法更加娴熟。享有盛名的“魏碑体”,即形成于北朝时期。
就形制而论,北朝时期的石刻几乎具备所有的石刻形制,尤以造像、墓志、碑刻、摩崖四种石刻数量最多,艺术造诣最高。隋唐时期的泰山石刻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石刻也随之发展到极盛阶段,其势头一直延续到宋、金、元、明、清,且至今不衰。与魏晋南北朝相比,隋唐时期的石刻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第一,石刻的形制更加多样,内容多样。
第二,石刻的书体有新的发展。前代石刻皆为篆、隶、楷书,而唐代开始使用行书。???
第三,隋唐时期的刻经,各教派都很发达
第四,佛教石造像达到了极盛时期。泰山现存的佛教造像,皆为隋 唐时期的遗物
著名的有:
隋《张子初等造像记》,刻于隋开皇十一年(591),1957年在泰安城长春观遗址出土,时仅存佛像底座,底座四侧面刻造像记58行317字,今存岱庙碑廊。 宋、元、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由鼎盛逐步走向衰亡的历史时期。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各种形式的石刻均得以大量使用,涉及的内容广泛,但均属沿袭,创新者无几。从泰山现存这一时期的石刻资料看,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题词、题名、题记等石刻,从北宋以后各代达到极盛时期,反映了封建社会后期文人墨客的精神面貌。现存泰山的历代题词、题记、题名石刻中,98%为北宋以后各代的作品。而尤以明清及现在的作品数量最多。
第二,北宋以后各代,俗吏铲毁前代人题词、题记、题名的事屡有发生
第三,清代中后期,泰山周边各县百姓来泰山立“香火碑”、“还愿碑”者大增
第四,就泰山而言,宋代碑刻铭文近半数为行书,其次为楷书,间或有篆书、草书、瘦金体,但无一例为隶书。这种情况在唐以后各代极为少见。
第五,北宋时期,题诗刻石始兴,极盛于清代。据统计,现存泰山的题诗刻石大都刻于北宋以后各代。
第六,北宋时期还出现了多处异常的摩崖石刻形制,即“竖写左读”:刻写仍是自上而下,读取则要“自左而右”宋元明清时期的泰山石刻 近现代泰山石刻 民国时期,政治腐败,经济落后,连年战乱,使泰山的石刻处于衰落时期
抗日战争胜利后,泰安民众于1946年7月在泰山东北麓向阳岭建立抗日烈士公墓,立烈士墓碑百余通,立《建修抗日烈士公墓记碑》一通,刻题词、题联6处。。同年7月,泰安民众在泰山万仙楼北约100米处建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新四军一纵三旅首次解放泰安城牺牲的烈士。碑通高1110厘米,分3层。
从此以后,泰山的石刻结束了陈旧的形式,扬弃了过时的内容,歌颂泰山、歌颂革命事业、歌颂社会主义、歌颂劳动人民的石刻方兴未艾。建国以来的泰山石刻,以名人题刻及纪念性碑刻居多,比较知名的如:1952年在泰山西溪口建冯玉祥墓,郭沫若先生题《冯玉祥先生之墓》
1953年3月,在泰山万仙楼北,为解放泰安城的新四军一纵三旅死难烈士重建《革命烈士纪念碑》。此碑原建于1946年7月,后被国民党炸毁。
1993年5月,泰安市文物局在岱顶平顶峰北沿立《复建秦刻石记碑》。
1994年9月。碧霞祠住持张常明在大殿前东侧,立《重修碧霞祠记碑》
1998年9月,为纪念泰山林场建场五十周年,泰山管委在万仙楼建《泰山造林纪念碑》。
·············· 主要内容包括封禅祭祀、御制诗文、修建记事、 经刻、造像记、名人遗事、墓志铭、诗文、题景咏物、楹联等。泰山石刻的内容一、封禅祭祀
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历代帝王在泰山留下了大量的封禅祭祀碑。这些碑文均出自帝王之手或由重臣撰书,现已成为泰山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同时它也是泰山有别于其他名山,成为五岳之尊的有力佐证。
保存至今的有秦《泰山刻石》,唐《纪泰山铭》,宋《登泰山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青帝广生帝君赞碑》、《封祀坛颂碑))、《祥符碑》,明《去东岳封号碑》、《洪武祭祀碑》等。秦李斯《泰山刻石》 秦《泰山刻石》 也称《李斯篆碑》,此碑立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据《史记》载,秦《泰山刻石》全文共36句,3句为韵,12韵,144个字。该刻石宣扬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功绩 ,表达了治理国家的决心。
该刻石已被列入国家一级文物,立于岱庙东御座院内。 唐《纪泰山铭》 亦称唐摩崖刻石,该碑属于封禅祭祀碑中最有影响的碑铭。开元十四年(726)九月刻于岱顶大观峰石壁上,为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三年(725)封禅泰山后,第二年亲自撰书的御碑。《纪泰山铭》共计1008字,首先叙述了封禅的起因和规模,接着描述了封禅礼仪的过程,并且赞颂和夸耀了先圣的功绩。
此摩崖碑为汉以来碑碣之最,是研究唐代政治、历史和书法镌刻艺术的重要资料。? 二?、御制诗文
比较有代表性的御制诗文,当属清康熙帝与乾隆帝的。
代表有: 康熙《登岳诗》
乾隆《咏朝阳洞》

另外,趵突泉、灵岩寺、大明湖也有乾隆所题诗碑。
?康熙《登岳诗》 康熙皇帝东巡曾三次到泰山,两次登临岱顶第一。 第二次康熙帝随乘兴御题“普照乾坤”四字,并谕旨在“孔子小天下处”建亭悬额;复书“云峰”二字,令于极顶处勒崖。如今这潇洒雄劲的御书大字仍完好地保存在大观峰上。乾隆《咏朝阳洞》 乾隆皇帝到泰安的次数,在中国封建帝王中,可以说是首屈一指。前后共11次,其中6次登上山顶,共留下颂岱诗84题,132首。在康熙帝题“云峰”刻石下面是乾隆皇帝的“夜宿岱顶作”摩崖石刻。其《咏朝阳洞》摩 勒在朝阳洞东北高耸的绝壁上,高20米,宽约9米,共60字, 一方面描写朝阳洞高旷幽静,坦区建屋,是赏景的好地方;同时又指出不能株守一地,仍须努力上达,更好的风光还在前头呢! ? 三? 修建纪事 这类碑刻为碑碣,是考证和研究泰山古代建筑和寺庙建置沿革的实物资料。
比较著名的有《大唐齐州神宝寺之碣》、《大宋天贶殿碑》、《宣和碑》、《大金重修东岳庙之碑》、《大定重修宣圣庙记碑》、《天门铭》摩崖石刻及明《重建七佛神通寺碑》,清《重修岱庙碑》、《重修碧霞元君庙记碑》、《普照寺重修碑》等。 《大唐齐州神宝寺之碣》?刻于唐开元二十四年(736)。碑为圆首方座,高2.56米,宽1.28米。碑文隶书阴刻35行,满行54字,计1786字。碑额篆书阴刻“大唐齐州神宝寺之碣”3行9字,篆法方古。其碑内容先以周围恶劣环境为衬托,然后叙述佛家艰苦创业的精神。继而描绘大唐重修神宝寺后的辉煌气派,如“寺内有石浮屠两所,各十一级,舍利塔一所。众宝庄严,胡门洞启,石户交晖,返宇锵锵……”根据此碑的考证可以知道创建神宝寺的艰辛及沿革,同时又可以看出佛教在泰山的发展变化。该碑原立于长清县小寺村神宝寺故址,1965年移岱庙炳灵门内,1983年10月移至岱庙碑廊。 《经石峪摩崖刻经》 刻于斗母宫东北深谷山涧中巨大的石坪上,因名“经石峪”。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摩崖刻石之一。据考证,刻于北齐。经文刻于面积约2064平方米的石坪上,自东而西刻《佛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44行,每行字数多者125字,少者10字不等,共刻2799字,字径50公分。按佛家之言,金刚是金中之刚,般若是智能,波罗蜜是彼岸和无极之意。经文内容主要是教育佛徒,用智能断除烦恼,便能到达彼岸的极乐世界。该摩崖刻石由于风雨剥蚀,山洪冲击,加之游人践踏椎拓无度,还有采石人为破坏等因素,现仅存经文41行,1069字。 四?、刻经、经幢、造像记 这类石刻是研究泰山宗教、历史、石刻资料和书法艺术的宝贵资料。
比较著名的刻经有泰山《经石峪摩崖刻经》,灵岩寺《圆通经碑》、《五岳真形图碑》、《常清静经碑》等;经幢有《幽西寺陀罗尼经幢》、《总持经幢》等;造像记有《王盖周造像记》、《张子初等造像记》、《岱岳观造像记碑》等。 五? 名人事迹 名人石刻主要是研究历史、人物、政事和书法艺术的实物资料。
比较著名的有《衡方碑》、《张迁碑》、《晋任城太守夫人孙氏之碑》、《辛亥滦州起义烈士祠记碑》、《郭松龄将军被难记碑》等。? 六? 墓志铭及墓碑
墓志铭主要是放在墓中刻有官宦僧道等生平事迹的石刻,也指墓志上的文字。
著名的有《羊祉墓志铭》、《羊祉夫人崔氏墓志铭》等。 七? 颂岱诗文 泰山各景点都有歌颂泰山和风景名胜的题刻,以诗为最多,其次是颂文题句。
著名的诗刻有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望岳》,北宋文学家苏轼的《黄茅岗》,其弟苏辙的《题灵岩寺》,明代文学家于慎行的《登岱六首》,诗人崔应麒的《题晒经石水帘》。
近现代有任克溥的《岱宗颂》,郭沫若的《登岱六首》等。颂文有泰安知府朱孝纯撰书的《泰山赞碑》,陈昌言《汉柏图赞碑》,袁家普题《高瞻远瞩》等。这些名人佳作,与山川竞美争辉。
? 八? 颂岱题词、题景咏物
颂岱题词、题景咏物石刻自山麓至岱顶,自岱阳至岱阴,道旁崖壁,谷壑峰峦,处处皆是。 九? 楹联
泰山楹联石刻主要分布在泰山景区内的石坊、石亭、庙宇及门洞等。这些楹联的内容主要是揭示景点的特点,描述景区的风景,歌颂人物的功德,劝学劝善等。现存知名的坊联有岱庙坊、玉皇阁、天阶坊、红门宫等。亭联有普照寺筛月亭、五贤祠洗心亭、黑龙潭西溪石亭、经石峪高山流水亭、云步桥酌泉亭等。 十? 其他
除以上介绍的九类泰山石刻之外,还有些石刻记述了与泰山有关或无关的事件性的内容。这些石刻同样为泰山增色添彩。如:《禁止舍身碑》
《泰山种柏道里记碑》
《冯玉祥誓师碑》据说“虫二”石刻国内有二,另一块在杭州西湖湖心亭,为乾隆皇帝手书,时间在乾隆六下江南(1751-1784)期间,比泰山“虫二”石刻早100多年,因此很难说泰山“虫二”是原创还是模仿,但无论怎样,都是一大文人逸事。中天门下云步桥南的“鼠字碑”,据说为目前泰山石刻中最具魅力的一处石刻,单其内容就有不少种解读,有的认为是“山”字,有的认为是“乐”字,有的认为是一个“如”字,有的认为是“如意”二字,有人猜测是“如此好山”,或“大好河山”四字,不过据说泰山景区管理部门认为是一个“如”字。而“鼠字碑”的作者据考证出自辛酉年(1921)当地一位名叫李和谦的厨师之手。越接近泰山极顶玉皇顶,石级步道两旁越发题刻无数,几无石不文,无处不刻,其内容更是指天划地,仰观俯察,傲瞰四海,雄视九州,读来颇有几分荡气回肠山高人为峰的感觉。泰山石刻的代表作之一“五岳独尊”,位于玉皇顶东南侧。作者爱新觉罗玉构何许人也知之无多,但“五岳独尊”这几个字可真是太棒了,坚如磐石的泰山石尊,严谨庄重的楷体正书,既充分体现了泰山的威严和神圣,又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深邃,真乃叹为观止之作。 玉皇顶玉皇庙前无字碑,传为中国史上五大著名无字碑(泰山无字碑、布达拉宫无字碑、武则天陵无字碑、谢安墓无字碑、秦桧墓无字碑)之首。至于究竟为始皇帝无字碑还是汉武帝无字碑,不知历史能否最终给出个什么结论明代吏部尚书袁洪愈所题“望海”。袁洪愈为明代重臣,苏州府吴县人,曾任工部右侍郎、右都御史、礼部尚书等职,一生秉性耿介,刚直不挠,政绩卓著,屡上疏弹劾权臣严嵩,并提拔海瑞、王世贞等名臣,为官40余年所居不增一椽,徒步出入,不蓄资财,惟一的儿子甚至都“饘粥不继以死”,其为官、为人、为事为朝野上下所敬重。“望海”二字为袁洪愈任山东提学副使时所书。 欣赏一下泰山极顶的其他碑刻。刘海粟大师87岁高龄登泰山时题写的“云海”;国务院副总理方毅1985年所题“雄峙东海”;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的瞻鲁台;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1983年所题“造化钟神秀”等等。泰山石刻的文化价值泰山刻石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具有很大的文化价值。 从书法角度看,书体众多,风格各异,无论篆、隶,还是行、草等,不难发现书法的自古至今的发展规律,可以说泰山的刻石文化就是一部生动的书法教材。
从历史的角度,又不难看出铭文所记载的事件与历史考证可以相互补充与印证,而且大多与泰山历史有关,因此,泰山的刻石文化又是泰山历史的教材。泰山刻石的内涵,又可以反应出历代达官贵人的心境,更承载着泰山巍峨稳定、刚健雄厚、挺拔崇高和博大深邃的精神,古往今来,莫不如此。如,“五岳独尊”、“拔地通天”、“昂首天外”、“与国咸宁,体乾万物”、“从善如登”等至高境界。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