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阅读专题★★文体知识梳理
一、散文分类
类别 特点 教材典例
叙事 散文 回忆性 散文 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细节,回忆对象与叙事者的经历交织着写,注重表现“我”的经历和感受。 《藤野先生》中作者回忆了与藤野先生交往的经历,及作者先学医而后弃医从文的过程,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对他的真挚怀念,并反映出当时进步青年的忧患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爱国心。
写人记 事散文 侧重在叙述人物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展现人物形象、反映事物的本质。 《散步》一文通过叙述一家人散步的琐事,营造了一家人互敬互爱、互相谦让的和谐氛围,让我们感受到平常生活中流淌着的亲情。
抒情 散文 状物 抒情类 融情于物,往往通过托物言志、寄情于物、象征等手法委婉曲折地表现思想感情。 《紫藤萝瀑布》中作者将自身对紫藤萝花的感触升华为对生命的感悟,让人体会到生命的美丽与永恒,引发读者思考如何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坎坷和不幸。
写景 抒情类 往往将情感脉络隐藏在具体的景物描写中,重在传达作者对景物的感受、由景物引发的情思。 《春》通过描写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抒发了作者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
哲理散文 以议论为主,重视观点的明确、深刻,往往是透过现象,以充满智慧的方式直接揭示出问题的本质,其写作目的主要是给读者以启发。 《我为什么而活着》从现象和个人感受出发,直接说理,阐述支配作者一生的三种强烈的感情,向世人展示作者的人生态度和高尚情怀。
二、小说三要素
对接云南中考:情节梳理/把握行文思路、人物形象(品质)分析、人物心理及情感、次要人物及其作用、表达方式
要素 特点及作用 教材典例
人物(2024.24) 特点:鲜明、典型(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达对社会生活、人生世相的洞察与思考);塑造方法多样(小说常通过外貌、神态、心理、动作、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孔乙己》中,孔乙己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丁举人是次要人物,通过对丁举人的描写,从侧面突出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作为酒店伙计的“我”也是次要人物,见证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贯穿全篇,充当线索人物,客观上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作用:主要人物(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都紧紧围绕主要人物展开,从而反映小说主题);次要人物(烘托主要人物,充当线索人物)。
情节(2024.22) 特点:情节是小说所写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 《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开端)→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发展)→船上发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高潮)→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结局)。
作用: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发展(刻画人物,表现性格),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结局(深化主题,引发思考)。
环境(2024.23) 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详见P97“三、散文、小说共有知识”中“7.常用描写方法”的“环境描写”)。
三、散文、小说共有知识
1. 文章线索(2018.24)对接云南中考:情节梳理/把握行文思路
类别 特点 教材典例
时间线 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 《伟大的悲剧》按照时间的发展顺序,记叙了斯科特及其队员探险南极,从南极绝望而归到悲壮覆灭的全过程。
地点线 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我”的活动地点的变化为线索,先写“我”在百草园的玩乐生活,再写“我”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
人物线 (2018.24) 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包括人物动作行为的变化、思想性格的发展、所见所闻等。 《蒲柳人家(节选)》以何满子为线索人物,文章起笔就写他被爷爷拴在葡萄架的立柱上,然后由他串起后面的人物和故事,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
实物线 以某一件具体(或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实物为线索。 《台阶》以“台阶”为线索,讲述了父亲建新屋修台阶的故事。
事件发展变化线(明线) 以事件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社戏》围绕“社戏”展开情节,按“盼社戏→看社戏→忆社戏”的顺序叙述故事。
情感发展变化线(暗线) 以人物思想情感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阿长与<山海经>》以“我”对阿长的情感变化(实在不大佩服→不耐烦→产生空前的敬意→敬意消失→产生新的敬意)为线索。
注:记叙文可能会有两条线索——明线和暗线。 明线是从文章表面能明显看见的、贯穿始终的线索,将文章串联成一个整体;暗线也是贯穿文章始末的线索,但需要从文章内容中分析得来。
2. 叙述人称(2021.24)对接云南中考:叙事特点
类别 作用 教材典例
第一人称 (我、我们) (2021.24) ①作为事件的见证人,增强真实性;②显得亲切自然、真实生动,便于心理描写、直接抒情,利于表现主题。 《植树的牧羊人》以第一人称“我”来讲述牧羊人独自在荒芜高原种树的故事,通过“我”的耳闻目睹、所思所想,对牧羊人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第二人称 (你、你们) ①增加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②有利于交流思想情感,便于抒情。 《白杨礼赞》中“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采用第二人称,像是在与读者对话,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第三人称 (他 /她 /它、 他 /她 /它们) ①叙事直接、客观;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叙述形式比较灵活自由。 《皇帝的新装》以第三人称叙述,揭露了皇帝及大臣们自欺欺人的丑行,讽刺了他们的虚伪和愚蛮。
注:有的文章中多种叙述人称同时使用。如《土地的誓言》中,作者将土地拟人化,以第三人称“她”相称,但随着情绪逐渐激动,作者直接与土地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第二人称“你”相称。
3. 叙述视角对接云南中考:叙事特点
类别 作用 教材典例
全知 视角 ①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洞悉一切;②叙述者能随时对人物的思想及行为作出解释和评价,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表达个人的立场、情感和态度。 《刘姥姥进大观园》中,叙述者以全知视角叙述了刘姥姥来到荣国府,与贾母、王熙凤等人一同进餐的故事。在这一叙述过程中,叙述者随意调动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为主体情节服务,使人物及故事情节都有充足的发展空间。
有限 视角 ①给人一种亲历整个事件的感觉,增强真实性与亲切感;②有利于适当拉开距离,为文章思想主题的展开留下空间,也有利于安排情节的曲折变化,避免多余的解释说明。 《我的叔叔于勒》中,“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行动,以及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都是从“我”的视角看到的。
4. 叙述顺序(2021.24,2019.23)对接云南中考:句段作用、叙事特点
类别 特点 作用 教材典例
顺叙 (2021.24) 按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一般包括时间的先后、空间或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展的过程。 ①叙事有头有尾,使文章条理清晰;②使文章层次井然有序,脉络分明。 《植树的牧羊人》按照时间顺序,重点记叙了“我”和牧羊人几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
插叙 (2019.23) 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形象,暂时中断叙述,插入与文中事件相关的情节/回忆/故事,再按原来的顺序叙述。 ①交代了……的内容;②解释了……的原因;③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伏笔;④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⑤丰富人物形象;⑥凸显文章主题,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完整;⑦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故乡》中,插叙了“我”和少年闰土的往事及对“豆腐西施”杨二嫂的回忆,并将其与现实中的闰土、杨二嫂进行对比,揭露了封建道德和残酷现实对农民和小市民的压迫,凸显了文章主题。
倒叙 先写事件的结果,或把事件的高潮/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开头,再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 ①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引出下文的……事件或人物;③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情节更加生动。 《背影》开头写道“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然后再展开回忆。
注:有的文章中多种叙述顺序同时使用。如《驿路梨花》从整体结构上看,全文以“我”和老余的行踪为线索,按照从夜里到第二天早上的时间顺序,叙述“我们”的所见所闻,采用的是顺叙;其中瑶族老人因打猎迷路而夜宿茅屋、解放军盖小茅屋、梨花姐妹照管小茅屋是插叙;从小茅屋建造和维护的过程来看,文章采用的则是倒叙。
5. 常用修辞手法(10年4考)对接云南中考:句子赏析
比喻 [2023.22(2), 2016.21,2015.23] (七上P5补白) 作用:①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②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易于理解、接受;③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答题规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的情景(特点),抒发(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拟人 [2023.22(2), 2017.23,2015.23] (七上P9补白) 作用:①将物人格化,描写生动形象;②表意丰富,表达生动有趣。
答题规范: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人格化(赋予……以人的意志/情态/情思/动作行为),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的情景(特点),抒发了……的情感。
排比 (七下P46补白) 作用:①句式整齐,富有美感;②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答题规范: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有力地表现了……的特点,抒发了……的情感。
夸张 (八上P42补白) 作用:①烘托气氛,加强渲染;②引发联想,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③突出事物某方面的特征,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
答题规范: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的特点,突出表达了……的情感。
反复 作用:①多次强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②抒情强烈,增强感染力;③层次分明,增强节奏感。
答题规范: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的特点,强调了……的内容(主旨),抒发了……的情感。
反问 作用:①态度鲜明;②加强语气,抒情强烈;③引发读者思考,加深读者印象。
答题规范: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突出(强调/表现)了……的特点。
设问 作用:①自问自答,引人注意;②启发读者思考。
答题规范: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提出问题,引人思考,强调了……的特点。
6. 表达方式(10年4考)对接云南中考:句子赏析、表达方式
叙述 特点:对人物的经历、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环境、场景、空间的转换进行叙述和交代。
描写 (2024.23, 2015.21) 特点: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的形态特征做具体、生动的描绘。
作用: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真切、具体的感受。
抒情 [2021.22(2), 2017.25] 特点:文章中抒发感受、表露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事、融情于理)。
作用:直接抒情,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坦率真挚、质朴诚恳,颇能打动人心;间接抒情,含蓄委婉,富有韵味,感染力强。
议论 (2017.25) 特点:穿插在叙述、描写或说明的过程中,直接表达作者的某种感受或观点,点明和深化所写事物的意义,或者借以直抒胸臆,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
作用:揭示所写内容的意义,突出中心,使文章鲜明、深刻。
说明 特点:用简明扼要的文字介绍事物的特征、性质等,或直接说明某种规律和事理。
作用:把复杂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说得清楚明白,让人易于理解。
7. 常用描写方法(10年3考)对接云南中考:句子赏析、句段作用、表达方式
类别 特点及作用 教材典例
人 物 描 写 外貌 描写 对人物的身材、容貌、衣着、打扮以及仪态等进行描写,揭示人物身份、社会地位,以形传神,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列夫·托尔斯泰》中,“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是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具体可感。
神态 描写 对人物的面部神情进行描写,展现人物当时的心理/情感变化,凸显人物个性,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立体。 《再塑生命的人》中,“当我最后能正确地拼写这个词时,我自豪极了,高兴得脸都涨红了”生动地写出了海伦·凯勒对于能够掌握知识的喜悦之情。
人 物 描 写 心理描写 [2022. 23(2)] 对处在一定环境下的人物的内心、思想、情感活动进行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我往下看,感到阵阵晕眩……我紧贴在一块岩石上,感觉天旋地转”是对“我”心理的描写,表现了“我”面对悬崖时内心的紧张与恐惧。
动作 描写 通过对人物肢体语言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扫开一块雪……便罩住了”充分表现了作者对捕鸟的喜爱之情,刻画了作者天真活泼的形象。
语言 描写 对人物的独白、对话的具体描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使人物形象丰满、鲜活,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刘姥姥进大观园》中,“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通过对刘姥姥语言的描写,塑造出一个幽默、滑稽的喜剧形象。
答题规范:运用了……(外貌、神态、心理、动作、语言)的描写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刻画了……的人物形象。
环 境 描 写 自然 环境 (2024.23) 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还包括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等的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气候;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烘托人物心理/心情;衬托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为后文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或深化主题。 《我的叔叔于勒》中,“一片平静得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烘托出菲利普一家在遇到落魄的于勒之前的舒畅心情。
社会 环境 对社会背景、时代特征、地域风貌、风土人情等的描写。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交代人物身份,表现(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为后文埋下伏笔(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揭示社会的本质特征,点明主题。 《孔乙己》中,“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是对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的描写,交代了当时贫富差距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背景。
正面描写 (直接描写) 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直接具体地描绘出人物或事物的状态,表现人物或事物……的特点(性格、心理、情感等),表现文章主题。 《植树的牧羊人》中,通过“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直接表明牧羊人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
侧面描写 (间接描写) (2022.25) 通过对周围人物、事物或整体环境的描写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使人物或事件更加突出,使主题更加深刻。 《社戏》中,写“我”对看戏兴味全无时,没有正面写“我”扫兴,而是从侧面写舞台上演员的脸在“我”眼中变得模糊了来表现。
细节描写 对人物、景物、事件等进行细微而具体的刻画。表现人物性格,丰富人物形象,烘托人物心情,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深化作品主题,创设环境氛围。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中,通过“头发凌乱”“夜间睡得很少”等细节描写,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刻苦。
8. 常见表现手法(10年5考)对接云南中考:句子赏析、句段作用、表现手法
类别 特点 作用 教材典例
照应 (2022.25) 相互照应的两部分内容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是对同一种情况作出的解释、说明和交代。 ……与……相互照应,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紫藤萝瀑布》首段“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和结尾段“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
铺垫 (2022.24, 2015.21) 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写。 制造悬念,加强故事情节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完整性,使情节更具合理性,避免突兀。 《皇帝的新装》首段极力描述皇帝如何喜欢新衣服,这为后文中他被两个假装成织工的骗子所骗,最后光着身子举行游行大典做铺垫。
伏笔 (2016.24) 指前段内容为后段内容所做的提示或暗示。 对将要发生的事件进行暗示,使文章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注:埋下伏笔后,后文一定要有相照应的内容。) 《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他也许就要来了”是伏笔,不仅点明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更加自然。
悬念 先将疑问抛给读者而又不说明问题背后的具体原因,层层设疑,使文章情节波澜起伏。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使文章情节曲折起伏,更好地表达文章主题等。 《驿路梨花》中设置了三个悬念:这是什么人的房子?主人家是谁?解放军战士为什么盖房子?问题逐步深入,推动情节发展。
对比 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面作比较。 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强调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表现主题。 《范进中举》中,通过对比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来揭示他嗜钱如命、嫌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性格。
衬托 为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或相反、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用类似的事物作陪衬叫正衬,用相反、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叫反衬。 特点鲜明,矛盾突出,形成强烈的反差,突出表现主要人物的性格、情感或事物的特点,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诚、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
烘托 (2022.24, 2015.21) 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更好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营造气氛,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散步》中,“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交代了走小路的原因,烘托了一家四口愉快的心情。
象征 (2015.24) 借助具体的物象来暗示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重在表现事物的客观意义和精神实质。 使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使文章含蓄隽永。 《白杨礼赞》中,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守卫家乡的军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不可或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托物言志 (2015.24) 借某一具体事物的某方面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使文章含蓄、富有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体验。 《白杨礼赞》中,作者塑造了虽“普通”却“不平凡”的白杨树,突出并赞美白杨树的正直、坚强、倔强和不折不挠,借白杨树赞美抗战军民的坚强意志和精神。
欲扬先抑/ 欲抑先扬 作者想褒扬(贬抑)某个人物,先从相反的贬抑(褒扬)处落笔。 前后形成对比,突出所描写的对象,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使所表现的对象形象更丰满、更鲜明,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阿长与<山海经>》中,开始写“我”对阿长“喜欢切切察察”“不许我走动”等的讨厌,而后面写她买来有绘图的《山海经》时,“我”又心生敬意。欲扬先抑,使阿长的形象更加真实可感。
以小见大 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可以看出整体。 用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中心,更有震撼力。 《散步》中,“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以小见大,突出了“尊老爱幼”的主题。
9. 语言特点与语言风格(2023.23,2021.24)对接云南中考:语言特点、叙事特点
类别 教材典例
平实质朴 (2023.23, 2021.24) 《背影》中,父亲在车站送别时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话语平实质朴却感人肺腑,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典雅 《壶口瀑布》中,“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等四字短语精练生动,简洁整饬,余味无穷,使得文章的语言典雅而有韵味。
文采斐然 《灯笼》中,“塞外点兵,吹角连营”“挑灯看剑”出自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胡人不敢南下牧马”出自贾谊的《过秦论》,“萧萧班马鸣”出自李白的《送友人》,使文章富有文采,表现出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
委婉含蓄 《荷叶·母亲》中,“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借荷叶对红莲的保护,含蓄地表达了母亲的无私奉献以及对自己的关怀,赞美了伟大的母爱。
浅近、清 新、优美、 活泼 《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一是化抽象为具体,并且诉诸读者的各种感官——视觉、触觉等多感官互通;二是句式富于变化,多短句,韵律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三是词语丰富且处处恰切,没有任何生硬之处。
老辣深刻 《孔乙己》这篇小说的语言老辣深刻,字里行间充满着对不公平社会的深刻批判,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无限感喟。
地方特色: 方言 《回延安》中,“几回回”“树根根”“羊羔羔”“白生生”等,都是陕北“信天游”式的言语,诗作中使用这些词,既接地气,又为平民百姓所喜闻乐见。
语体色彩: 口语化 《蒲柳人家(节选)》中,“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一句以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表现出何满子在一丈青大娘心目中的地位,用词活泼简洁、凝练,充满浓厚的乡土气息。